1、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術後護理...
?
2、髖關節置換手術後有什麼需要的?髖關節置換術後日常防護應該做些什麼?
需要好好的注意休息,因為病關節的置換術並不是一個小手術,是一個非常大的手術,如果休息不好,很有可能影響以後的生活,再手術之後的一個月內,我們盡量保持卧床休息,一個月之後,可以輕微的活動一下,但是避免做收縮關節的運動,避免我們的賓關節沒有長好,再次脫落,還需要再次手術對肉體上和精神上來說是一種折磨。手術後,我們一定要在病人旁邊守著密切的關注一下我們的家人的脈搏,呼吸狀況,還要隨時監控著心率和血壓的狀況,如果發生異常,一定要及時呼叫醫生,畢竟做這個手術的人大多數都是老年人,股骨頭壞死導致的,何況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手術,老年人不一定能承受得起,手術順利度過了,術後我們一定要看好我們的老人,在恢復期間,我們還要隨時注意傷口的情況,有沒有出血和感染的情況?因為老年人手術後免疫力通常比我們要低很多,很容易造成細菌感染,一定要密切的關注傷口。在手術傷口恢復後,一定要進行鍛煉,在室內鍛煉就可以,一般我們躺一段時間之後就要站起來鍛煉一下,對於我們關節的恢復非常的有效果,絕對不可以一直躺著,一直躺著,我們的關節是永遠恢復不好的,關節的疾病就一定要配合運動來治療,不需要做什麼其他運動就慢慢的走幾圈就好?累了就及時的卧床休息,休息好了就抓緊站起來走走,早日恢復獨自的自理能力我們要隨時准備一些抗生素,因為術後發燒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不要亂用抗生素,一定要跟醫生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避免發生過敏,再引起其他重要的疾病,其次,一定要給患者進行保暖,我們的術後恢復的時候會經常感覺到酸痛和很冷的感覺,這也是正常的,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讓患者受涼。
3、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當天護理要點包括哪些業務學習
【護理問題】
(1)疼痛:與骨折或手術傷口有關。
(2)軀體移動障礙:與手術後強制性約束不能活動有關;一般會要求置於患肢外展中立位
(3)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與外傷或長期卧床有關。
(4)潛在並發症:壓瘡、靜脈栓塞、肺部感染。
(5)便秘:與長期卧床有關。
(6)有肢體廢用性萎縮的可能:與長期卧床、皮牽引及功能鍛煉差有關。
【護理目標】
(1)通過治療和護理,患者疼痛減輕,舒適感增加,保持良好功能位,促進傷口處癒合。 (2)生活需要得到滿足。
(3)皮膚完整無破損。
(4)密切觀察病情,避免並發症發生或使並發症發生率降至最低。
(5)在患者卧床期間,做好預防,不使病人發生便秘。
(6)鼓勵和指導患者功能鍛煉,使患肢最大程度地恢復正常功能。
4、人工骨頭置換術後康復護理
術中配合主要是專用器械配合,不同廠家器械不通用。
給你一個我寫的東西:
髖關節後外側入路手術方法:
體位
病人取伸直的正側位,用側卧骨盆固定架於病人腹側抵住患側髂前上棘,背側抵住骶髂關節。固定後被動屈伸患側髖關節,保證患側髖關節屈曲90º不受側卧架影響。固定必須牢固可靠,防止術中體位變化影響關節假體安放位置的准確性。
手術入路
自髂後上棘與大轉子頂點的連線遠側1/2切開皮膚,並沿大腿長軸方向向遠側延伸5~10cm。處,做一切口(圖4-1)。沿切口方向切開深筋膜,向切口近端鈍性分離臀大肌(注意保護切口上部的臀上血管)。用紗布向後下方推開臀大肌深面的脂肪纖維組織,放置腹腔拉鉤協助顯露外旋肌群。坐骨神經即包裹在這些脂肪纖維組織內,注意切勿牽拉過度而造成損傷。用兩把髖關節拉鉤分別將臀中肌、股方肌拉開,稍稍內旋髖關節,於轉子窩處切斷外旋肌群的止點,用剝離器分離外旋肌與關節囊的間隙,切開關節囊,屈曲、內收、內旋髖關節,使股骨頭脫位。
4、手術中的注意事項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基本標准化的手術,只有正確地選擇切口,嚴格按操作步驟進行,才能減少創傷、減少出血、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後外側入路手術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項有:
(1)去除大轉子滑囊 避免術後形成滑囊積液;
(2)經臀大肌間顯露外旋肌群,注意結扎臀大肌纖維間的血管。切斷外旋肌時應緊貼轉子窩處的骨面。這樣做的好處有:外旋肌的腱性組織較短,此法切斷利於重建時縫合;外旋肌血運豐富,於腱性部分切斷肌肉,血管不會回縮,利於止血;
(3)必須保持臀中肌的完整 臀中肌是保持術後髖關節張力的最重要的結構,如果切斷其腱性部分,術後癒合困難,影響早期功能鍛煉。如果大轉子上移較多,需作軟組織松解,如有需要,即使行大轉子截骨也不得切斷臀中肌。
(4)盡量保留前方關節囊 關節囊的切除范圍以利於手術顯露為度。保留前方關節囊的好處是:○1術後關節前方結構完整,關節外旋穩定 ②閉孔動脈髖關節囊的前方,切除前方關節囊時容易誤傷閉孔動脈引起出血,且出血點難以顯露,止血困難;
(5)髖臼的顯露必須完整、清晰 推薦使用4把髖臼拉鉤,可方便充分顯露髖臼;
(6)保留髖臼橫韌帶 髖臼橫韌帶是保持髖臼完整的重要結構,應予保留;
(7)盡量保留髖臼的關節下骨 除非髖臼發育較淺或變形,必須加深髖臼外,銼髖臼時,應盡量保留軟骨下骨。因軟骨下骨是皮質骨,可提供對髖臼良好的支撐。新鮮銼出的軟骨下骨未滲血時為白色,與軟骨顏色相同,有時不易區分。其鑒別要點是:○1軟骨下骨會有點狀出血 ②用刮匙搔刮骨面,如果是關節軟骨則很容易被刮除;
(8)髖臼壁鑿孔增加骨與骨水泥接觸面積,早期可能增加骨水泥與髖臼骨之間的結合穩定性,但骨水泥與骨骼的彈性模量不同,鑿孔後骨水泥與骨的銳性界面增加,骨水泥與骨之間的相對運動增加,可能是造成骨水泥松動、髖臼骨溶解的原因之一,因此不推薦應用;
(9)鑿除髖臼緣增生的骨贅,以顯露真正的髖臼邊緣,使髖臼假體假體的邊緣與骨性髖臼邊緣平行。因髖關節後外側入路髖臼前下緣顯露不良,因此常犯的錯誤是髖臼假體的後上緣低於真臼的邊緣,從而使髖臼假體外傾過大。
(10)防止將股骨柄假體安放在內翻位 盡量靠近轉子窩開髓;
(11)確定髓腔銼未穿出股骨髓腔 在安放股骨假體之前必須以長刮匙等器械測試股骨上端上段的完整性,防止假體安放時骨水泥或假體柄穿出股骨髓腔;
(12)下肢長度的保持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保持下肢等長當然是最理想的。但臨床上這一點往往很難做到。統計資料表明,術後下肢不等長的發生率是50~80%,術後患肢平均增長1㎝。術後常見的是術側肢體增長。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許多,主要是後外側入路使軟組織松解較多,麻醉下肌肉鬆弛,為保證關節足夠的張力避免脫位而採用較長的假體頭。盡管文獻中有若干術中測量的方法以盡量保證下肢等長,但至今還沒有一種公認的有效方法。根據我們的經驗,解決此問題,術前計劃很重要。在雙髖正位x片上仔細測量,術前即選好假體的型號,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術後下肢不等長的發生。
(13)骨水泥的使用 推薦使用骨水泥槍。在無骨水泥槍的情況下,即使在髓腔放導尿管也不易將骨水泥塞入股骨髓腔。可將吸引器管放入髓腔,此時向股骨髓腔內塞骨水泥非常容易;
(14)重建外旋肌 在大轉子後側鑽孔,可減少肌肉張力,利於縫合;對於大轉子上移較多的病例,可將外旋肌縫合固定在臀中肌的肌腱上;
(15)反復沖洗 逐層沖洗,逐層縫合;推薦使用脈沖沖洗器。據研究表明,脈沖沖洗可使感染的幾率降低數十倍;
(16)關節周圍、深筋膜淺層各放置負壓引流管。手術操作難免造成脂肪組織的壞死,深筋膜淺面即脂肪層內放置負壓引流可使液化的組織及時排出,減少、避免感染。
5、術後處理
(1)復查x線片 最好在手術室拍雙髖關節中立位的正位x線片,如果條件不允許,也應盡早拍片,術後即刻到放射科進行x線拍片檢查,證實假體安裝滿意方可進入病房;
(2)抗生素應用 無特殊情況,用至術後第3天停葯;
(3)不得應用止血葯及抗凝劑;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本身影響下肢靜脈迴流,病人術後因為疼痛等因素下肢活動少,容易誘發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應用止血葯將增加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
(4)術後第二天復查血常規,了解失血情況,及時補充血容量。定期復查血沉、CRP。
(5)體位 後外側入路前方穩定,故通常不需穿矯形鞋。保持患髖外展15º位平卧為主,兩腿間夾枕保持體位。需要說明的是,不要在患側膝關節下墊枕。可以將床的靠背搖起,但不得超過80º,時間不得超過30分鍾/次。翻身時兩腿間夾枕,注意保持雙下肢外展,術側在上。特別注意,病人變換體位必須在護士或醫生幫助下完成,病人及陪人不得擅自進行,以防重建的外旋肌撕裂及人工關節脫位;
(6)卧床期間,除進行床上康復練習外,應囑陪人對下肢經常按摩,利於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推薦使用靜脈泵;
(7)拔引流管 24~48小時拔除引流管。同時拔除導尿管;
(8)下床時間 術後第3天,拔除引流管後即可下地扶雙拐練習行走;
(9)出院前復查ESR及CRP;
(10)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術中也沒有植骨、骨折等情況,出院前病人應做到:獨立上下床,由坐位起立,穿衣,穿鞋,獨立扶拐行走,上下樓梯。
(11)出院前由專人講解、指導康復練習計劃。
康復訓練指導
成功的手術對於THR病人而言僅僅是第一步。術後的康復功能鍛煉對於病人迅速康復關節功能、恢復獨立的生活十分重要。但目前THR病人術後康復計劃至今尚無統一通用的標准。
(一)住院期間的康復訓練及指導
床上康復練習 術後即刻進行。這樣做的好處是麻醉作用未完全消失,疼痛不重,越早進行越有利於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內容包括:深呼吸,足踝活動,股四頭肌、臀大肌運動,下肢輕度的內外旋活動。
姿勢:平卧,患髖外展15º,
動作:雙腳內外旋;雙臀肌收縮運動;股四頭肌等張收縮。告訴病人將膝關節壓向床面;屈膝運動,使膝關節離開床面20~30㎝;踝關節屈伸運動,幅度要大,引起小腿三頭肌緊張為度。另外,可利用設施進行上肢鍛煉,為使用拐杖作準備。
注意:直腿抬高動作會使假體柄在早期受到旋轉應力,並引起腹股溝區疼痛,增加痛苦,對功能恢復沒有幫助,應避免。
活動量:每小時做5次,肌肉緊張後從1數到5,放鬆後再從1數到5,注意雙腿同時做,速度要慢,不要太快,以免引起肌肉酸痛。運動的目的是促進下肢靜脈血液迴流,消除腫脹,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伸展屈髖肌練習:平卧,患肢伸展,對側下肢作屈膝、屈髖活動,術後第5天,可以俯卧位練習,以伸展髖關節的屈肌。
下床練習 術後第2天,可以坐床邊,但注意患髖屈曲不大於90º,每次最多不得超過30分鍾。術後第3天,拔除引流管即可下地行走,如廁。注意要用加高的坐便器,要有堅固的扶手,否則要有人保護。
動作:雙手將上身撐起呈半坐位,旋轉90º使雙腿垂於床旁,休息片刻後由兩人扶持站立。 要有醫生或護士指導並協助,起立過程中髖關節必須始終保持屈曲不大於90º。
步行練習 抬頭,挺胸,收臀,用助行器或雙拐輔助練習行走。注意要有人陪護,不要穿拖鞋。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病人,初次下地行走會有恐懼感,應予鼓勵。盡可能多作行走練習,但不要讓病人過度勞累。最好是每天多走幾次,每次持續時間短一些,而不是一次長時間遠距離行走。例如,每次行走100~400步,行走練習後應平卧休息,每天至少平卧4次,每次30分鍾。出院時應達到扶雙拐獨立行走。
(二)出院後康復練習 因為目前我們大多數醫院並沒有專業的康復機構,因此病人出院後的康復指導仍由醫生來完成,故在此簡要的介紹這部分內容。除繼續進行住院期間進行的步行練習外,還應教會病人做如下練習。這些練習可以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在手術後期或隨訪期進行。
髖關節伸展練習:
後伸術下側肢,對側髖、膝關節半屈,抬頭挺胸,作骨盆前移動作,拉伸髖關節前關節囊和攣縮的屈髖肌群;
骨盆左右搖擺練習:可用來練習髖關節的內收、外展。伸直下肢,左右搖擺骨盆,使雙側髖關節交替外展、內收。如病人靠牆固定雙肩、雙足,那麼練習的效果會更佳。一般情況下除了術中大粗隆截骨移位外,很少見到髖關節外展位的攣縮現象,更常見的畸形為髖關節的內收位攣縮。因為,做這一練習時,應針對性地多練髖關節的外展動作,不做內收動作;
髖內外翻畸形矯正練習:伸直健側下肢,適當墊高,而患肢直接踩在地上。這樣可以保持患肢處於外展位。多用於術前有髖關節內收畸形的患者。反之,如患側下肢墊高,則可用於糾正外展畸形;
屈髖練習:抬高患肢,擱在一定高度的凳子上,上身用力前傾,加大髖關節屈曲。通過調節登子的高度來控制患側髖關節的屈曲程度;
旋轉練習:固定術側下肢,通過對側下肢前後移動,練習術側髖關節的內、外旋。
(三)出院時應交代的注意事項
1、一般注意事項
①在上下樓練習時,要求「好上壞下」,即上樓時健側先上,下樓時術側先下。
②若下肢不等長,配矯形鞋矯正。
③6周前盡量平卧或走動,用助行器或雙拐,盡量不要坐。
④不穿系帶的鞋子,繼續穿彈力襪。
⑤坐位時要兩腿分開。暫時不能坐沙發,低凳,要坐有扶手、牢固的椅子。除了吃飯、會客外,坐凳不得超過30分鍾。
⑥6周復查,以後3個月,6個月復查,或在復查時聽從醫生安排。
⑦建議6周內不要開車或乘車。
⑧穿衣、洗漱時可能不需拐杖站立,但要平分體重。洗澡時要淋浴而非盆浴。
⑨預防感染。補牙、拔牙前要使用抗生素,任何手術前要使用抗生素,下肢有任何病灶要使用抗生素。
⑩自地板上取東西時,手要自兩腿之間拾取。6周前不可做此動作。
○11用拐時間:骨水泥型假體:扶拐行走3個月,雙拐1.5個月,單拐1.5個月。非骨水泥型假體:用拐時間比骨水泥型延1~2個月。
何時恢復工作?
①3個月後可恢復較輕松的工作。
②全日制伏案工作: 3~4個月
③輕體力勞動 4~6個月後
④游泳 3~6個月後
⑤騎自行車 6個月~1年後
⑥門球: 1年以後
⑦95%的機會恢復正常工作。
2、如何延長人工關節的壽命?
告訴病人即使術後完全康復,仍然有許多限制。通常的日常活動不包括沖擊性的運動或活動,這些活動會增加關節假體的額外應力。盡管人工關節可以翻修,但第二次的植入物通常不如第一個好。
告訴病人假體松動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最常見的並發症,直接影響假體的使用壽命,並成為術後翻修術的主要原因。引起假體松動的原因很多,除去手術操作及假體材料質量原因以外,關節面磨損產生的聚乙烯、金屬碎屑是與患者最密切的引起假體松動的原因。
影響關節磨損的因素有許多,包括:①患者的活動量:活動量越大,磨損就越快;②人工假體本身的質量如材料耐磨性能、關節面光潔度、材料厚度、製造工藝等,③頭臼匹配情況等……
上述②③由人工關節本身的質量決定,患者無法改變,但①是可以控制的,為減少關節的磨損,增加關節的壽命,應避免重體力勞動及參加諸如等需要髖關節大范圍劇烈活動的運動項目,減少長距離行走。以下可延長人工關節的壽命:
○1避免經常性的搬運重物;
②避免過度的爬樓梯活動;
③保持合適的體重;
④避免沖擊性負重,如奔跑、跳迪斯科、溜冰、滑雪、登山、跳躍、大運動量健身操;
⑤開始一項新運動前先請教你的醫生;
⑥避免任何體力性活動,如任何快速的移動,旋轉;
⑦負重時避免過分彎腰,如上樓梯時;
⑧不舉或推重物;
⑨不作屈膝下跪動作;
⑩按醫囑定期復查,術側髖關節出現任何異常情況,均應及時與醫生聯系。
3、如何積極預防並發症?
人工關節置換術的並發症直接影響人工關節壽命,應重視預防。與患者日常生活有關的主要有以下3個術後並發症,應告知病人積極功能鍛煉,預防並發症:
(1)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前文已經詳細介紹,DVT是一種危及生命的並發症。預防措施是早期下肢活動。鼓勵病人麻醉過後進行下肢肌肉等張收縮活動和下肢被動伸曲活動,並盡早進行康復體操練習和應用靜脈泵。
(2)預防人工關節脫位
永遠要牢記: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是最容易導致髖關節脫位的體位。術後2個月內是最易發生脫位的時期,要特別當心。為防止脫位的發生,術後2個月內要做到:①不要蹲位如廁;②不坐矮凳、小轎車;③注意正確的系鞋帶及穿鞋姿勢;④避免在不平或光滑的道路上行走;⑤經常保持腳尖向外的姿勢;⑥術後6~8周內屈髖不要超過90º;⑦術後6~8周內應避免性生活;⑧避免術側關節受壓;⑨禁止盤腿及二郎腿。
(3)預防感染
告訴病人,人工關節對細菌的抵抗力很低。任何身體其他部位小的感染灶如癤腫等均可通過血液循環造成關節感染。因而①對拔牙、扁桃體摘除、插導尿管等有可能造成感染的任何手術或操作,均應提前告知醫生人工關節置換史並採取防範措施預防感染;②對身體任何部位特別是術側肢體的感染灶均應認真治療;③認真修剪趾甲,避免形成嵌甲感染;④認真處理術側肢體特別是術側足部的外傷及足刺;⑤術側臀部不得接受肌肉注射;⑥認真治療足癬。
5、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護理原則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 術後當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s,重復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2.2 術後第2周 鼓勵患者在無痛范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范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復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准備。有條件可用直立床訓練;繼續進行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包括:半坐―躺轉換練習、坐―站轉換練習、卧―站體位轉換、在平行杠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轉體訓練等。
2.3 術後第3周 做四點支撐半橋運動,即在雙肘及雙下肢屈曲位支撐下抬臀並在空中保持10s,重復進行10~20次,每個動作要求緩慢進行;加強步行訓練,開始在平行杠內進行,將步行周期中的擺動期和支撐期分解進行,分別進行前後交替邁步訓練,並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平行杠內的步行平穩順利,則應過渡到拐杖步行,有條件進行減重步行;繼續加強患側股四頭肌漸進行抗阻訓練,不斷提高患側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藉助一些輔助設備獨立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洗澡、移動、取物等,以減少患者患髖的彎曲度數;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廁的高度,坐椅兩邊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讓患者盡量睡硬板床,穿松緊鞋和寬松褲,以方便患者完成動作。
2.4 術後4周~3個月 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近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時患者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髖的彎曲和負重,還可以在運動平板上進一步改善步態、步速和步行的距離,提高患者實地步行的能力,最後過渡到棄杖步行。
6、想要兩篇關於護理的論文,不要一樣的。2000字以上
【關鍵詞】 門診患者 心理護理
門診是醫院面對病人的主要窗口,也是醫療工作的第一線。由於患者就診數量大、病情復雜、患者個人素質、經濟狀況、環境等因素影響,患者的心理反應也不盡相同。隨著現代護理模式的轉變,護理服務的對象日趨擴大,要做到讓每位病人都滿意很難,但是病人一旦對服務過程中的某一方面不滿,就可能導致他們對整個醫療過程全盤否定,這就要求門診不僅僅對患者進行病理護理,還要對其做好心理護理和撫慰,把握門診患者不同心理特徵,並根據其不同的心理需要,提供個性化、系統化、規范化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對提高醫護工作質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檢驗門診護士素質及護理工作績效的一個重要標志〔1〕。本文針對門診病人不同的心理特點,在管理方面上做進一步探討。
1 門診患者的常見心理特徵
1.1 陌生、恐懼的心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院的就醫條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門診患者特別是首次來醫院就診,對醫院環境不熟悉,就診程序不了解,加上對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擔心會產生懼怕心理。
1.2 焦慮、煩躁的心態 病人到醫院就醫,一般都經過掛號、候診、診斷、檢查、交費、取葯、治療等過程,在這個診療過程中,由於醫院面積的擴大,科室和專業進一步細化,患者在就診時,常常要來回多次,「造訪」多個部門和診室,加上求治心切,希望盡快辦理就診手續,希望醫護人員盡早明確診斷,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對疾病的治療表現出焦急、煩躁情緒,甚至引起醫患關系緊張。
1.3 祈求「神醫」心理 在大多數病人的心裡,都希望找到醫術好的「神醫」,盡快詳細的檢查,及時、准確的診療,葯到病除;對護士穿刺總希望「一針見血」;對所有檢查總希望一次就有了明確診斷。
1.4 心存疑慮的心態 近些年,由於部分醫務工作者在診療活動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為,導致「白衣戰士」和「白衣天使」形象在人們心中有所暗淡,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就診時,一方面希望得到醫生的治療,另一方面又對醫生的能力表示懷疑,心理表現較為矛盾。
1.5 期待診療,祈求安全 患者就診時期望醫生為其進行全面檢查,並給予正確診療,對自己患病經過的敘述,總擔心有遺漏,而誤導了醫生的診斷,若醫生不耐心傾聽,便會產生自責和不安心理。尤其是一些有難言之痛的患者,敘述病情遮遮掩掩,而後又叮嚀醫生保密,希望醫生對自己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1.6 消費心理 每個患者經濟收入、消費觀念、文化素質的差異,對醫生診療水平、服務質量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病人既希望醫術高明的醫生為自己診治,但對醫生開具的檢查和葯物不理解,總擔心自己被「宰」;有些病人排隊掛號、候診很長時間,總希望醫生能做詳細檢查,甚至主動要求醫生給自己做檢查,開「好葯」,誤認為便宜葯不管用。
1.7 葯到病除、急於求成心態 門診患者大多都對療效有一定疑慮,想迫切體驗到治療效果。特別是慢性病患者,病程長,治療效果差,多次復診常使他們懷疑醫生的診療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認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患者總希望看一次醫生就能「立竿見影」。
2 門診患者的心理護理及管理措施
2.1 營造溫馨舒適的就醫環境 溫馨舒適的就醫環境,寬敞的診區,舒適的候診椅,清新的空氣,清晰的電子呼叫系統和液晶電視等措施,能舒緩病人的緊張情緒,使病人在輕松的氛圍中候診。
2.2 設置明確就診流程 在各診區設有鮮明的掛號、就診、交費、取葯指示標牌,當患者初次來醫院就診時,鮮明的指示標牌能緩解病人的恐懼感。
2.3 「以人為本」,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門診服務護士是第一時間與病人接觸的醫務工作者,因此形象十分重要,美觀整潔的儀表,親切的微笑與問候,都能創造出寬松和諧的氣氛,對病人焦慮、恐懼心理起到安撫作用,護士在施治過程中要講究語言的技巧,針對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態使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如安慰、鼓勵、勸說、疏導、解釋或指令等,使用暗示性語言,通過積極巧妙的暗示,使治療發揮最好的效用〔2,3〕。
2.4 提高醫護人員心理素質,以優質服務善待病人 門診醫護人員要加強醫護心理學的學習,倡導人性化護理,注意察「言」觀色,從不同的患者及家屬的眼神中讀懂他們的疑慮和疾痛,盡最大努力給予滿足〔4〕;預測患者的需求,積極主動地提供服務,解決患者的疑問,從患者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反應出發,善待每一位病人。
2.5 靈活安排就診,縮小醫患間心理距離 門診患者多,流量大,患者的情況也千差萬別,合理、靈活的安排就診秩序,減少就診環節,縮小醫患間的心理距離,增進醫-患間、患-患間的情感交流和理解,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2.6 提高醫、護技術水平,贏得患者信任 門診醫護人員必須不斷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掌握醫學全科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才能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為上的配合〔5〕。總之,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已成為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門診醫護人員必須通過提高綜合業務素質,優化服務態度,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徵,「因人施護」,滿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快,才能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才能使醫院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參考文獻】
1 王長虹,叢中.臨床心理治療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575-578.
2 馬彩虹,王香杜,劉哲.門診患者的心理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2):2339-2340.
3 莫孫淑冰,廖進芳,劉均娥.與病人溝通的重要技巧.中華護理雜志,2004,39(5):396-398.
4 嚴利,田繼書.護士長崗位培訓新模式—建立基於網路的護士長學習共同體.中國使用護理雜志,2008,24(5):73-74.
5 趙丹.門診患者的心理護理.中國社區醫師,2006,8(144):10.
【摘要】 當髖關節因疾病導致破壞,出現關節疼痛、活動障礙,並嚴重影響日常活動及生活質量而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就需要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如股骨頭壞死、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所致的髖關節損害,疼痛及功能喪失等均可以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但隨之而來的並發症、翻修等問題使醫護人員面臨挑戰,手術前後的循證護理對如何避免手術並發症和手術翻修有重要意義,能有效地恢復關節功能,解除疼痛,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關鍵詞】 人工關節 髖關節置換 手術護理
術前護理
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應把心理康復作為機能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機能康復。
術前功能鍛煉:①訓練床上排便:目的是防止術後因體位不習慣而致尿瀦留及便秘。②指導下肢肌鍛煉方法:等長收縮訓練。踝關節背屈,綳緊腿部肌肉10秒後放鬆,再綳緊→放鬆,以此循環。等張收縮訓練,做直腿抬高、小范圍的屈膝屈髖活動、小腿下垂床邊的踢腿練習。直腿抬高時要求足跟離床20cm,空中停頓5~10秒後放鬆。③關節活動訓練:指導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關節充分活動,患肢屈膝屈髖時,髖關節屈曲度<45°,並避免患髖內收、內旋。④指導正確使用拐杖:准備合適的雙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與患者的身高臂長相適宜,拐杖底端配橡膠裝置(防滑),拐杖的頂端用軟墊包裹(減少對腋窩的直接壓力),對術前能行走者訓練其掌握使用方法,練習利用雙杖和健腿的支撐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負重狀態下的行走。
術中配合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要求手術間空氣、物面要符合Ⅰ類手術間要求,所有器材用物盡可能採用高壓蒸汽滅菌或環氧乙烷滅菌,不能高壓蒸汽滅菌或無可能送環氧乙烷滅菌的電池採用福爾馬林熏蒸時,要注意電池表面的清潔及乾燥,以免影響滅菌效果;手術切口皮膚覆蓋皮膚手術薄膜以保護手術切口免受皮膚細菌污染。限制手術間參觀人數,監督參觀人員,洗手護士及手術醫生的無菌操作。
術後護理
病情觀察:監測生命體征,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情況,並經常詢問病情。高齡、高危患者術後病情變化大,應提高警惕。
體位與制動:保持正確的體位要做到三防。一防:防過度屈曲和伸直,術後在膝關節下墊一軟墊;二防:防內旋,術後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牽引,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內收,兩下肢間放軟枕,肢體外展位防健側肢體近患肢而過度內收。目的防人工假體脫位。
疼痛的觀察及處理:術後24小時內患者疼痛較劇,我們及時採用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其他病的加重。術後3天仍疼痛較劇者,注意體位的變換和牽引的調整,保持正確舒適的體位,抬高患肢利於靜脈血迴流,避免患肢腫脹而致的脹痛。
創口負壓引流管的護理:術後行創腔持續負壓引流,必須保持引流通暢,避免創口內積血而致感染及術後血腫形成,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色,若引流量多且鮮紅,引流袋術後10~12小時內持續出血量超過500ml時,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以免發生失血性休克,術後引流量<50ml/日則可拔除引流管。
飲食指導:嚴格執行飲食醫囑,術後的飲食因人而異,因病制宜。
並發症的預防與護理: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病人傷後卧床、患肢制動、血液黏度增高有關。下肢使用長筒彈力襪,抬高床腳,鼓勵病人進行患肢的床上早期活動。幫助病人進行肢體的被動活動,同時觀察皮溫、顏色、肢體腫脹程度等。②術後感染:病室空氣清新,作好口腔護理,指導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協助翻身叩背、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床鋪乾燥、平整,患者皮膚清潔、協助翻身、及時按摩受壓部位;有留置導尿者每日更換尿袋,保持會陰部清潔;指導病人多飲水、預防切口感染,保持敷料清潔乾燥,觀察體溫是否升高。③預防髖關節脫位:人工髖關節脫位也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發生率為0.2%~6.2%,絕大多數發生於手術後1個月。導致髖關節脫位的原因很多,如手術入路、術中假體的放置、患者體位不正確、肢體活動不當或不正確的翻身均可造成髖關節脫位而致手術失敗。髖關節脫位最主要原因是外展肌乏力,反對術中做無謂的軟組織松解,術後恢復軟組織張力是預防全髖關節置換術後髖關節脫位最重要的措施。正確搬運,術後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兩腿間夾枕頭。側卧時需保持屈膝,兩膝間墊枕頭,防止內旋造成髖關節脫位。術後放置便盆時,注意保護患側髖關節,防止外旋和內收動作。④預防壓力性潰瘍。
康復訓練
功能鍛煉可增加肌力,有利於關節穩定。在進行康復訓練時,應指導病人循序漸進。術後第1天即指導患者進行足趾及踝關節充分活動,並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定時給予下肢由下往上的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術後3~5天可將床頭抬高45°~60°練習坐位,4~6次/日,20~30分鍾/次,並指導病人進行患肢直腿抬高訓練,要求足跟離床20cm,在空中停頓5~10秒再放下,如此反復。根據病情在醫生同意後可下床活動,護士必須在旁指導,由健肢先下床,上床時則患肢先上床,注意使患肢始終保持外展中立位,下床後指導患者做髖關節屈伸、外展動作。術後1周在適應下床站立練習後6周內不能負重,3個月後棄拐行走,術後6個月內避免兩腿交叉,不能坐低凳和馬桶或下蹲,持續坐位不能超過1小時。
討 論
術前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疑慮和恐懼,為手術順利進行建立了基礎。正確使用拐杖和下肢肌肉鍛煉可使術後髖關節脫位減少,髖關節功能恢復快。術後密切病情觀察,體位和制動為預防髖關節脫位起重要作用。早期下床防止了下肢深靜脈血栓及靜脈炎的發生,術後感染的預防及處理也是手術的關鍵。成功的手術是取得良好療效的基礎。術後的正確護理和病情觀察,並發症的預防是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有效的早期康復訓練是能否恢復髖關節功能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許衛東,吳岳嵩.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中猝死的原因及機制.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9,15(6):15.
2 劉潔珍.高齡患者髖部骨折圍手術期護理探討.實用護理雜志,1999,15(6):15.
3 杜可利,方漢萍,陳海霞.31例人工髖關節置換病人的護理.護理雜志,2000,15(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