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陽蹺脈髖關節上的穴位

陽蹺脈髖關節上的穴位

發布時間:2021-05-04 01:30:05

1、按摩哪幾個穴位使足少陽膽經通暢, 怎樣判斷足少陽膽經是否通暢?

足少陽膽經起於瞳子髎穴、止於足竅陰穴,左右各44穴。

本經循行路線:足少陽膽經起於由外眼角起,上行至額角,下耳後、沿頸旁行於手少陽三焦經之前,至肩上退後,交出手少陽三焦經後入缺盆。由耳後分出支脈1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後。由外眼角分出支脈2下行大迎穴,會合手少陽三焦經至眼下,下行過頰車穴至頸部,會合於缺盆,由此下行胸中,過膈肌絡於肝、屬於膽,沿脅里出氣街(腹股內動脈處)繞陰部毛際橫向進入髖關節。本經主幹(直行脈)由缺盆下行腋下,沿胸側過季脅,向下會合於髖關節部,向下沿大腿外側出膝腓側下行腓骨頭前,直下至腓骨下端,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入第4足趾外側。由足背分出支脈3入足大趾趾縫間,沿第1跖骨與第2跖骨間出趾端,回轉來通過爪甲出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

本經所主病候:外經——偏頭痛,頷痛,目痛,腋下腫,瘰癘,沿胸、脅、肋、髖、膝外側、小腿外側等經脈所過部位的疼痛,汗出振寒,瘧疾。

內臟——脅下痛,口苦,噯氣,嘔吐。

本經主治病證:頭面疾患、神志疾患、婦科疾病。

瞳子髎(足少陽膽經穴)

主治: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障,目翳,口、眼歪斜。

聽會(足少陽膽經穴)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流膿,齒痛,下頜脫臼,口、眼歪斜,面痛,頭痛。

上關(足少陽膽經穴)主治: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歪斜,面痛,齒痛,驚癇,瘈 。

頷厭(足少陽膽經穴)主治:偏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瘈 。

懸顱(足少陽膽經穴)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耳鳴。

懸厘(足少陽膽經穴)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

曲鬢(足少陽膽經穴)主治:偏頭痛,頷、頰腫,牙關緊閉,嘔吐,齒痛,目赤腫痛,項強不得顧,目外眥痛,耳鳴。

率谷(足少陽膽經穴)主治:偏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目痛。

天沖(足少陽膽經穴)主治:頭痛,齒齦腫痛,癲癇,驚恐,癭氣,頸項強痛。

浮白(足少陽膽經穴)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耳鳴,耳聾,齒痛,瘰癘,癭氣,臂痛不舉,足痿不行。

頭竅陰(足少陽膽經穴)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齒痛,癭氣。

完骨(足少陽膽經穴)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齒痛,癭氣。

本神(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穴)主治: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風,頸項強痛,胸、脅痛,半身不遂。

陽白(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穴)主治:頭痛,目眩,目痛,目外眥疼痛,眼瞼 動,雀目,口、眼歪斜。

頭臨泣(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穴)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風,熱病,癲癇,目痛。

目窗(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穴)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齒齲腫,小兒驚癇,項強。

正營(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穴)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目痛,項強。

承靈(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穴)主治:頭痛,眩暈,目痛,鼻淵,鼻衄,鼻窒,多涕,項強。

腦空(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穴)主治: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癇,驚悸,熱痛。

風池(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陽蹻脈、陽維脈交會穴)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

肩井(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穴)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乳癰,中風,瘰癘,難產,諸虛百損。

淵腋(足少陽膽經穴)主治:胸滿,脅痛,腋下腫,臂痛不舉。

輒筋(足少陽膽經穴)主治:胸、脅痛,喘息,嘔吐,吞酸,腋腫,肩、臂痛。

日月(足少陽膽經穴;募穴——膽)主治:脅肋疼痛、脹滿,吞酸,嘔吐,呃逆,黃疸,胸、脅痛,胃脘痛。

京門(足少陽膽經穴;募穴——腎)主治:腸鳴,泄瀉,腹脹,腰、脅痛,水腫,腰痛,脅痛。

帶脈(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帶脈交會穴)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氣,腰、脅痛,腹痛。

五樞(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帶脈交會穴)主治: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維道(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帶脈交會穴)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陰挺,疝氣,帶下,月經不調,水腫。

居髎(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陽蹻脈交會穴)主治:腰、腿痹痛,癱瘓,足痿,疝氣。

環跳(足少陽膽經穴)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風疹,挫閃腰痛,膝、踝腫痛不能轉側,腳氣。

風市(足少陽膽經穴)主治: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癢,腳氣。

中瀆(足少陽膽經穴)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腳氣。

膝陽關(足少陽膽經穴)主治:膝臏腫痛,腘筋攣急,小腿麻木,鶴膝風,腳氣。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穴;合穴;八會穴之筋會;膽之下合穴)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陽交(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穴;陽維脈郄穴)主治: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 ,膝、股痛,下肢痿痹,膝、脛痛,胸、脅痛。

外丘(足少陽膽經穴;郄穴)主治:頸項強痛,胸、脅痛,下肢痿痹,癲疾,小兒龜胸,腳氣,脅肋痛,癲狂。

光明(足少陽膽經穴;絡穴)主治:目痛,夜盲,乳脹痛,膝痛,下肢痿痹,頰腫。

陽輔(足少陽膽經穴;經穴)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癘,胸、脅、下肢外側痛,瘧疾,半身不遂。

懸鍾(足少陽膽經穴;八會穴之髓會)主治: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膝、腿痛,腳氣,腋下腫,胸、脅痛,腰、腿痛。

丘墟(足少陽膽經穴;原穴)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疝氣,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

足臨泣(足少陽膽經穴;俞穴;八脈交會穴——通帶脈)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癘,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

地五會(足少陽膽經穴)主治: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胸滿,脅痛,腋腫,乳癰,胻痛,足跗腫痛。

俠溪(足少陽膽經穴;滎穴)主治:頭痛,眩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胻酸,足跗腫痛,瘧疾。

足竅陰(足少陽膽經穴;井穴)

主治: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鳴,耳聾,喉痹,胸、脅痛,足跗腫痛,多夢,熱病。

〔定位〕在耳前,下關直下,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顴眶動、靜脈;布有面神經的顴眶支及三叉神經小分支。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瘲。
〔配伍〕配腎俞、翳風、太溪、聽會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配耳門、合谷、頰車治下頜關節炎、牙關緊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4) 頷厭 GB4 Hàn yàn
〔定位〕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一與下四分之三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
〔配伍〕配懸顱治偏頭痛;透懸顱、懸厘,配外關、風池治眩暈。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註〕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5) 懸顱 GB5 Xuán lu
〔定位〕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
〔配伍〕配頷厭、治偏頭痛;配曲池、合谷治熱病頭痛。
〔刺灸法〕向後平刺0.5-0.8寸;可灸。
(6) 懸厘 GB6 Xuán lí
〔定位〕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三與下四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
〔配伍〕配鳩尾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配束骨治癲癇。
〔刺灸法〕向後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7) 曲鬢 GB7 Qū bìn
〔定位〕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際後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頷頰腫,牙關緊閉,嘔吐,齒痛,目赤腫痛,項強不得顧。
〔配伍〕配風池、太沖治目赤腫痛;配下關、合谷、太沖治療頭痛、口噤不開。
〔刺灸法〕向後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8) 率谷 GB8 Shuài gǔ
〔定位〕在頭部,當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角孫直上方。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動、靜脈頂支;布有耳顳神經和枕大神經會合支。
〔主治〕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配伍〕配印堂、太沖、合谷治小兒急慢驚風、眩暈、耳鳴;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9) 天沖 GB9 Tiān chōng
〔定位〕在頭部,當耳根後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谷後0.5寸。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支。
〔主治〕頭痛,齒齦腫痛,癲癇,驚恐,癭氣。
〔配伍〕配目窗、風池治頭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10) 浮白 GB10 Fú bái
〔定位〕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分支;布有耳大神經之分支。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耳鳴,耳聾,齒痛,瘰癧,癭氣,臂痛不舉,足痿不行。
〔配伍〕配風池、行間治偏頭痛、目赤腫痛;配聽會、中渚治耳鳴、耳聾;配腎俞、太溪、耳門治耳鳴、耳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11) 頭竅陰 GB11 Tóu qiào yīn
〔定位〕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會合支。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
〔配伍〕配強間治頭痛;配只支溝、太沖、風池治肝膽火盛之偏頭痛或巔頂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12) 完骨 GB12 Wán gǔ
〔定位〕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附著部上方,有耳後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小神經本干。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
〔配伍〕配風池、大杼治瘧疾;配風池治癲疾僵仆;配風池、合谷治風熱上犯喉痹、齒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13) 本神 GB13 Běn shén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與外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和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主治〕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風,頸項強痛,胸脅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頂、囟會、天柱治小兒驚癇;配水溝、太陽、合谷、大椎、天柱、百會治中風不省人事、小兒驚風。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足太陽、陽維之會。
(14) 陽白 GB14 Yáng bái
〔定位〕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外眥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陽、睛明、魚腰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足太陽、陽維之會。
(15) 頭臨泣 GB15 Tóu lín qì
〔定位〕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內、外支會合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配伍〕配陽谷、腕骨、申脈治風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溝、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配大椎、間使、膽俞、肝俞治瘧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16) 目窗 GB 16 Mù chuā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額神經內、外側支會合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上齒齲腫,小兒驚癇。
〔配伍〕配關沖、風池治頭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17) 正營 GB17 Zhèng yí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頂支和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和枕大神經的會合支。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配伍〕配陽白、太沖、風池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18) 承靈 GB18 Chéng lí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之支。
〔主治〕頭暈,眩暈,目痛,鼻淵,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風池、風門、後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19) 腦空 GB19 Nǎo kōng
〔定位〕在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之支。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癇,驚悸,熱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脈治癲狂癇證;配風池、印堂、太沖治頭痛、目眩;配懸鍾、後溪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20) 風池 GB20 Fēng chí
〔定位〕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
〔配伍〕配合谷、絲竹空治偏正頭痛;配腦戶、玉枕、風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視;配百會、太沖、水溝、足三里、十宣治中風。
〔刺灸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風府穴;可灸。
〔附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21) 肩井 GB21 Jiān jǐng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與岡上肌;有頸橫動、靜脈分支;布有腋神經分支,深層上方為橈神經。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乳癰,中風,瘰癧,難產,諸虛百損。
〔配伍〕配足三里、陽陵泉治腳氣酸痛;治療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深部正當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22) 淵腋 GB22 Yuān yè
〔定位〕在側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腋下3寸,第4肋間隙中。
〔解剖〕有前鋸肌和肋間內、外肌;有胸腹壁靜脈,胸外側動、靜脈及第四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外側皮支,胸長神經之支。
〔主治〕胸滿,肋痛,腋下腫,臂痛不舉。
〔配伍〕配大包、支溝治胸肋痛、肋間神經痛。配條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關節周圍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
(23) 輒筋 GB23 Zhé jīn
〔定位〕在側胸部,淵腋前1寸,平乳頭,第4肋間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緣,有前鋸肌,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嘔吐,吞酸,腋腫,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悶喘息不得卧;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2、足陽明胃經上有哪些穴位之一

(一)承泣 足陽明經、陽蹺、任脈的交會穴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二)四白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三)巨髎 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 斜刺或平刺0.3-0.5寸(四)地倉 手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定位 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斜刺或平刺0.5-0.8寸(五)大迎定位 下頜角前1.3寸凹陷中,咬肌附著部前緣,閉口鼓氣時即出現一溝形凹陷,即於凹陷下端取之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六)頰車定位 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

3、人身體上精確的講。有多少穴位,包括奇經八脈。

清代李學川的《針灸逢源》定經學361個,並延續至今。
人體經絡系統有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十二經別\經筋\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浮絡,孫絡。
其中的奇經八脈指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共八條。「奇」有異的意思,即奇特 奇異有別於十二正經。
武俠小書中常說的任督二脈及帶脈就是屬於這奇經八脈,
看來很重要的經脈啊

4、九陰真經陰/陽蹺脈隱怎麼打通 打通方法解析

修煉此經脈至一定境界後,將能受到陰柔和太極內功的護持,內功種類越多,層數越高效果越好。且與陰蹺脈無法同時激活。
經脈屬性:

周天

罡氣

內息

氣血

內力

180

33

50

813

271

穴位開啟:
靈樞遺策·照海(隱):使用打通陰蹺脈·隱第1個穴位照海·隱。使用需消耗修為:1000000
靈樞遺策·睛明(隱):使用打通陰蹺脈·隱第2個穴位睛明·隱。使用需消耗修為:3000000

5、奇經八脈是指那裡

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腧(shu4)脈、陽腧脈、陰蹻(qiao1)脈、陽蹻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

奇經八脈的分布
奇經八脈的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其中督脈行於背正中線;任脈行於前正中線;沖脈行於腹部會於足少陰經。奇經中的帶脈橫行於腰部,陽蹻脈行於下肢外側及肩、頭部;陰蹻脈行於下肢內側及眼;陽維脈行於下肢外側、肩和頭項;陰維脈行於下肢內側、腹和頸部。

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
督脈
1.督脈
循行:①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②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③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④上行巔頂,⑤沿前額下行至鼻柱。(圖1-14) 主要病候: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症。 交會腧穴:長強,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百會、水溝,神庭。
2. 任脈
任脈
循行:①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②向上行於陰毛部,③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④到達咽喉部,⑤再上行環繞口唇,⑥經過面部,⑦進入目眶下(承泣穴屬足陽明胃經) 主要病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證。 交會腧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陰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漿。
編輯本段3. 沖脈
循行:①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②向上行於脊柱內,③其外行者經氣沖與足少陰經交會,沿著腹部兩側,④上達咽喉,⑤環繞口唇。(圖1-16) 主要病候:腹部 沖脈
氣逆而拘急。 交會腧穴:會陰,陰交;氣沖;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
4. 帶脈
循行:①起於季脅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帶脈、五樞,維道穴,②橫行繞身一周。(圖1-17) 帶脈
主要病候:腹滿,腰部覺冷如坐水中。 交會腧穴:帶脈、五樞、維道。
5. 陰腧脈
循行:①起於小腹內側,②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③與足太陰經相合,④過胸部,⑤與任脈會於頸部。(圖1-18) 主要病候:心痛,憂郁。 交會腧穴:築賓;府舍,大橫、腹哀 陰維脈
;期門;天突、廉泉。
6. 陽腧脈
循行:①起於足跟外側,②向上經過外踝,③沿足少陽經上行髖關節部,④經脅肋後側,⑤從腋後上肩,⑥至前額,⑦再到項後,合於督脈。(圖1-19) 主要病候:惡寒發熱,腰疼。 交會腧穴:金門;陽交;臑俞;天髎;肩井;頭維;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風府、啞門。
7. 陰蹻脈
循行: 陽蹻脈
①起於足舟骨的後方②上行內踝的上面,③直上沿大腿內側,④經過陰部,⑤向上沿胸部內側,⑥進入鎖骨上窩,⑦上經人迎的前面,⑧過顴部,⑨到目內眥,與足太陽經和陽蹻脈相會合。(圖1-20) 主要病候:多眠、癃閉,足內翻等證。 交會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8.陽蹻脈
循行:①起於足跟外側,②經外踝上行腓骨後緣,沒股部外側和脅後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眥,與陰蹻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③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圖1-21) 主要病候:目痛從內眥始,不眠,足外翻等證。 交會腧穴:申脈、仆參、跗陽;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倉、巨髎、承泣;睛明;風池。

具體的看百科吧http://ke.baidu.com/view/97062.htm

6、足少陽膽經上有哪些穴位二

定位 淵腋穴前1寸,第四肋間隙 刺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四)日月 膽的募穴,足少陽、足太陰經交會穴 定位 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 刺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五)京門 腎的募穴 定位 第十二肋端 刺法 直刺0.5-1寸 (二十六)帶脈 足少陽經與帶脈交會穴 定位 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臍處 刺法 直刺1-1.5寸 (二十七)五樞 足少陽經與帶脈交會穴 定位 在側腹,髂前上棘之前0.5寸,約平臍下3寸 刺法 直刺1-1.5寸 (二十八)維道 足少陽經與帶脈交會穴 定位 五樞穴前下0.5寸 刺法 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1.5寸 (二十九)居髎 足少陽膽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定位 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高點連線的中點 刺法 直刺1-1.5寸

7、人的臀部有什麼重要穴位?

臀部有一個穴位是八髎穴。中醫中雖沒有臀部理療的概念,但臀部卻有督脈和膀胱經經過,為陽氣聚集之處。這里有一個很好的養生穴位,就是八髎穴。

八髎穴是八個穴位的總稱: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八髎穴所在的區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松軟,能捏起來的。

如果不松軟,說明經絡可能處於一定的「亞健康」狀態,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八髎穴來改善身體內部環境。通過在八髎區域進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可以從外而內調理胞宮。

另外,督脈起於胞宮,主一身陽氣;任脈主一身之血;沖脈則為經脈之海,五臟六腑都要靠這些大脈來支配。八髎穴是支配盆腔內臟器的神經血管匯聚之處,是調節人一身氣血的總開關。

因此,務必保證這些穴位暢達無阻。運用中醫智慧調理身體,應內外兼修,建議患者用中葯溫腎補陽,調整體質或艾灸上述重點穴位,對失眠、便秘等疾病的治療,甚至情緒的疏導都有很好的作用。

(7)陽蹺脈髖關節上的穴位擴展資料:

5大養生按摩穴位

1、膻中穴:位於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之上,屬於任脈,是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此外,一身宗氣也匯合於此穴。膻中有理氣開胸、降氣通絡之功,多用於治療心悸、氣短、胸悶、胸痛、乳腺增生、咳嗽、哮喘等心肺疾病。可用掌根來回摩擦,以透熱為度。

2、三陰交:在小腿部內側內踝高點上三寸,脛骨內側面後緣,為主治婦科病常用穴。婦女由於月經、胎產、哺乳等,以血為用,又易耗血,因此,情緒易於激動,肝氣容易郁滯,出現肝血不足的狀態。

三陰交能疏理肝脾養血,常用來治療月經不調、崩漏、痛經、經閉、帶下、產後腹痛、習慣性流產、乳汁缺乏等。

3、足三里:位於小腿的外側,膝蓋骨斜下方。足三里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的要穴,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患,如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炎等疾病,只要有胃痛、胃脹、反酸、燒心、呃逆、便秘、泄瀉等症狀,都可以按這個穴位進行保健。

4、湧泉:在足心凹陷處。平時按揉有助於治療咽喉腫痛、頭痛、眩暈、高血壓等。由於此處最敏感,刺激後有開竅蘇厥、回陽醒腦的特殊功效,若發現有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可給予該穴位強刺激,按揉50~100次。

5、關元:位於肚臍下三寸,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臨床上常用來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遺尿、陽痿、泄瀉、帶下、不孕不育、閉經、產後腹痛等。

8、陽蹺脈 陽蹺脈在哪裡 陽蹺脈穴位

陽蹺脈【循行】 [1]《靈樞·寒熱病》:足太陽右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1),名曰眼系(2)。……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交於目銳(應作「內」)眥。 [2]《難經·二十八難》: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交會穴}申脈、仆參(足太陽),跗陽(郄;足太陽),居髎(足少陽),臑俞(手太陽),巨骨、肩髃(手陽明),地倉、巨髎、承泣(足陽明),睛明(足太陽),風池(足少陽)。【注釋】 [1]目本——意指眼的根部。 [2]眼系——即目系,指眼與腦的連系。
【語譯】 (無) 【附】《奇經八脈考》【循行】 陽蹺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當踝後繞跟,以仆參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跗陽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髀,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俞,上行肩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上人迎,挾口吻,會於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同足陽明上而行巨髎、復會任脈於承泣,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五脈會於睛明穴,從睛明上行入發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按:陽蹺交會穴《甲乙》無風池、風府,據《難經》補。)【功能】 (無)【病證】 (無)

9、腳上穴位為什麼連接全身部位?

中醫講天人相應 人和宇宙自然是一個整體 人本身也是個整體 局部整體都存在一定聯系 和西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 所以不能片面的用西醫的思維來理解

與陽蹺脈髖關節上的穴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