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家孩子髖關節脫位做完手術恢復兩年了,恢復的挺好的,最近這兩天怎麼說大腿根部疼,會不會再次脫位?
請問你孩子上次脫位手術是現在疼的部位嗎?習慣性脫位這種情況是有的,但你孩子已經恢復兩年沒有出現復發情況,應該不是再次脫位,但建議你領孩子盡快到醫院復查
2、如何預防髖關節術後脫位
這個不會復發 唯一的預防就是 避免再次創傷
治療
(一)第Ⅰ型的治療
1.復位
髖關節脫位復位時需肌鬆弛,必須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下行手法復位。復位宜早,最初24~48小時是復位的黃金時期,最好盡可能在24小時內復位完畢,48~72小時候再行復位十分困難,並發症增多,關節功能亦明顯減退。常用的復位方法Allis法,及提拉法。病人仰卧於地上,一助手蹲下用雙手按住髁嵴以固定骨盆,術者面對病人站立,先使髖關節各屈曲至90度。然後以雙手握住患者的蟈窩作持續的牽引,也可以前臂的上段套住蟈窩作牽引,待肌鬆弛後,略作外旋,便可以使股骨頭還納至髖臼內,可以感到明顯的彈跳與響聲。提示復位成功,復位後畸形消失,髖關節亦恢復,本法簡便、安全最為常用。
2.固定
復位後用綳帶將雙踝暫時捆住一起,於髖關節伸直位下將病人搬運至床上,患肢作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2~3周。不必石膏固定。
3.功能鍛煉
需卧床休息4周。卧床期間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2~3周後開始活動關節,4周需扶雙拐下地活動。3個月後可完全承重。
(二)第Ⅱ—Ⅴ型的治療
對這些復雜性後脫位病例,目前在治療方面還有爭論,但考慮到合並有關節內骨折,日後產生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機會明顯增多,因此主張早期切開復位與內固定。
3、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後的症狀
本病的預後關鍵在於早期診斷.治療越早,效果越佳. 隨年齡的增大,病理改變越重,治療效果越差. 1歲以內,使用帶蹬吊帶法.生後8-9周, 發現髖關節有半脫位或脫位,可使用帶蹬吊帶6-9個月. 僅限制髖關節的伸展活動,其他活動均不受限. 除個別髖關節內有阻礙復位因素外, 絕大多數患兒都可達到復位治療,亦不會發生股骨頭無菌壞死. 也有用連衣襪套法及外展為襁褓支具法,維持4個月以上. 1-3歲:對一部分輕型患兒,仍可使用帶蹬吊帶法治療. 若使用4-6周後不能復位者,可改用手法整復,石膏固定法. 整復方法:全麻下,患兒仰卧位,患側髖,膝關節各屈曲90°, 沿大腿長軸方向牽引,同時壓迫大轉子部位,使股骨頭納入髖臼內. 達到整復後,由於蛙式石膏容易影響股骨頭發育及產生缺血性改變, 故目前國內,外小兒外科已不用蛙式石膏而改為「人字位石膏」, 即髖關節僅外展80°左右,膝關節微屈, 上石膏後允許患兒帶石膏踩地活動. 4歲以上:此時脫位程度加重,骨與軟組織的繼發改變也較嚴重, 手法整復難以成功,應採用手術治療.行沙爾特骨盆截骨術. 股骨頸前傾角大於45°者應加作股骨旋轉截骨術. 成人:成人可考慮作查理骨盆內移截骨術. 如果一側髖關節脫位程度較高,經牽引未能下移,伴嚴重疼痛, 且影響生活者,可行股骨轉子下截骨術來改變負重力線,改善症狀.
採納哦
4、髖關節脫位的症狀表現有哪些?
1、兩條腿活動少,不一樣長;
2、大腿內側及臀部皮紋皺褶不對稱;
3、活動髖關節有彈響;
4、髖關節外展受限,即兩條腿不能自如地向外張開。
5、學習走路較晚,而且走起來像鴨步,站立姿勢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