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髖關節處的淋巴小結怎樣治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與風濕性關節炎都有發熱、關節痛和血沉增快等表現。臨床上有時較難鑒別。但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為多發性、對稱性的指、掌小關節炎,後期指間關節呈梭形腫大,關節強直或畸形。受累關節周圍皮膚蒼白、變薄、肌肉萎縮。部分患者在關節隆突部偶見皮下小結(類風濕結節)。並發心臟損害較少。脾臟與淋巴結常腫大。用非甾體類抗炎葯治療效果不固定,常為臨時性緩解疼痛。抗「O」多不增高。類風濕因子多為陽性。X線顯示關節面破壞,關節間隙變窄和骨質疏鬆,甚至關節畸形。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早期表現為滑膜關節囊周圍軟組織發炎,滲出多量液體而使關節腫大,滑膜絨毛增生。後期有血管翳樣肉芽組織形成,侵犯並破壞關節軟骨,最後軟骨面的肉芽組織纖維化,使上下關節面互相融合,形成關節的纖維性強直和畸形。
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膝、踝、肘、腕等大關節,病變關節紅、腫、熱、痛顯著,並有遊走性及反復發作的特點。急性期過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畸形。有些患者可出現風濕性環形紅斑和皮下小結多發生在指、趾、腕、踝、脊柱等關節。常同時發生心臟炎而引起嚴重的永久性損害。脾臟與淋巴結不腫大。用非甾體類抗炎葯治療有效。抗「O」多可增高。X線僅顯示關節軟組織腫脹。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急性期關節周圍組織水腫,關節腔內有多量漿液纖維蛋白滲出,滑膜充血水腫,並有膠原纖維變性、壞死和較多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此時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等急性炎症表現。急性期過後,滲出物完全吸收,不出現關節畸形。
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有如下特點:
1、疼痛持續時間短,一般為12-72小時,最長也不過3周,而且多以大關節為主,如膝、肘、肩等關節。
2、關節疼痛時伴有發紅、腫脹、關節周圍有壓痛、拒按。
3、遊走性疼痛,即一個關節的疼痛好轉後或還未明顯好轉,另一關節又受到侵襲,發生疼痛。
4、對稱性疼痛,病變可同時侵及雙側肢體的相同關節,例如雙膝、雙肘關節可同時發生疼痛。
5、疼痛可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6、疼痛的同時,皮膚可伴有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
7、疼痛消退後,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關節功能可恢復。
風濕性關節炎現已公認與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當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病人常先有咽喉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2-3周後出現風濕熱。反復發作可累及關節,形成風濕性關節炎。曾有學者認為,該病的發生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2、人體對鏈球菌產生抗體反應。
3、A組溶血性鏈球菌持續存在。
4、感染部位在上呼吸道。
該病的發生與個體的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居住條件、氣候環境及流行菌株的毒性等因素有關。本病的發病還有強烈的家族傾向,同一家族中常有多個成員患病。
中醫對風濕病的病因是如何認識的?
祖國醫學對疾病發生的原因,強調人體的內在因素,即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樣,風濕病的發生原因,亦主要是內因。如《內經》所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也。」《濟生方》中更加明確指出:「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即由於人體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勞累過度,肌膚毛孔疏鬆,營衛不固,外邪乘虛而入,流注經絡、肌肉、關節,致使氣血凝滯、阻塞不通,不通則痛而出現關節疼痛、活動不利。至於外因則與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關,主要是風、寒、濕邪氣的侵犯。《內經》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說明了氣候變化無常,冷熱交錯,或居處潮濕、寒冷或涉水、冒雨等風寒濕邪氣,乘機體抵抗力低時侵入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為痹證。但是由於各人體質不同,病邪各有偏盛,因而《內經》又說:「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如風寒濕痹日久不愈,病邪郁久化熱,或感受風熱之邪,或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感邪之後易從火化而使關節紅腫熱痛,形成熱痹。《內經》又說:「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這就是說外邪滯留機體,日積月累,由經絡而病及臟腑,可產生相應的臟腑痹的證候。其中以心悸、氣短、胸痛的心痹較為常見。
在治療風濕病時如何進行中西醫結合?
在風濕病治療過程中,應用中醫治療時可配合應用西醫治療,同樣,在應用西醫治療時亦可配合中醫治療。這樣,中醫、西醫可以揚長避短,收到滿意的療效。如對急性風濕熱的病人,由於病情較急,可在服用清熱利濕、祛風通絡中葯的同時,靜點青黴素和激素以抗炎、抗風濕治療。臨床實踐證明,很多風濕類疾病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療效與單線應用中醫或西醫治療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具有廣闊的前景。
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有哪些優越性?
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的優越性很多,無法盡其所述,我們只能在此列舉一二。
(1)改變了西方醫學只重分析、重局部的研究方法,開始把局部和整體、靜態和動態、分析和綜合結合起來,研究人體各個器官或疾病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發展的過程,逐步揭示人體生命和疾病過程的內在規律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病變可單一或同時累及多臟器。西醫認為其發病機理與激素、環境、感染、免疫和遺傳有關,主要特點是B細胞功能亢進,T細胞功能減弱。中醫有兩種論點,一種觀點認為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損,陰陽平衡失調,陰虛陽亢,為其主要的病因病機;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由於機體營衛不調,氣血失和,導致氣滯血瘀而發病。中西醫治療則有利於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少副作用。一般而言,在急性發作期,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沖擊治療,同時輔以清熱解毒、清營涼血之葯。由於該病需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為減少柯興氏征和神經——內分泌——免疫軸的負面效應,給予養陰葯。以健脾補腎葯減少免疫抑制劑造成的骨髓抑制、性腺損害和胃腸道不適症狀。由於該病纏綿數年,臨床多表現為氣血瘀滯,治法則以理氣疏肝、活血化瘀為主。當病情減輕時,則加強益氣養陰,改善患者的免疫狀況,有利於順利遞減激素,最後大補脾腎以鞏固療效。
(2)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彌補了中醫的缺陷,開拓了現代醫學的新領域,解決了診斷、治療、預防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使醫學技術向著自動化、高速、精確、高效、簡便、無創傷等目標前進。在公元前五世紀,中醫就已將關節炎或關節痛分為行痹、痛痹和著痹三大類型。但直到如今,如果僅僅靠中醫理論就無法區分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就無法鑒別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盡管華佗醫術高明,但憑著一把利刃要給曹操行開顱手術,現在看來曹操殺他也不無道理。
(3)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高度綜合,呈現出系統化趨勢。一方面向微觀深入由個體、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分子甚至量子水平進行精細的分析研究,並用之解釋整體的功能和生命活動以及疾病的本質;另一方面,又向宏觀擴展從機體向各個方面發展,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如宇宙醫學、環境醫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時辰葯理學等新學科。中西醫的有機結合,逐漸揭示了人體不同層次的辯證關系。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從微觀角度人們已研究到免疫細胞亞群和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的Ⅱ類分子結構。從宏觀角度,研究人員發現某些種族發病率高,也發現了貧困、低文化程度的人患病率較高的現象,人們注意到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心理障礙和性生活障礙問題。並且要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要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對待病人的治療,除了醫護工作者以外,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康復醫生、家庭與社會等行業都有義務和責任,充分體現了人的整體性特點。
(4)增加了疾病診治的手段和內容:它不僅包括中西醫的各種治療方法,還包括了合理營養、體育療法、控制應激、心理療法、適應社會和各種養生療法等多種非技術治療手段。
(5)推動了醫學倫理學的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體系更加強調患者的醫療權利,尊重患者的醫療需求和尊重患者享受人生、提高生活質量的願望,把患者視為社會的人、整體的人而不是「生病的機器」。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在以前被勸戒避免生育甚至結婚,這種勸戒的確有違人性,系統醫學則通過各種措施使患者結婚生育的權利得以保障。很多風濕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節肌肉疼痛和殘疾,使性生活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系統醫學則給予適當的關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生活的樂趣,融洽了夫妻關系。
1.類風濕和風濕有某些相似之處,如都有風、寒、濕外因及關節疼痛,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一、病因不同:風濕病多數應稱風寒濕性關節痛,寒冷地區絕大部分是這類風濕病,不累及心臟、不破壞骨質、絕大多數可治癒,從中醫角度看風濕病屬寒痹症,而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屬熱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狀也是真熱假寒或里熱外寒。有少數風濕熱病人系鏈球菌感染所致,而類風濕屬自身免疫病。
二、病理和症狀不同:風濕病是脈道內血液循環不暢陰寒而痛。類風濕是脈道外有異物壓迫脈道不通而痛。從外觀看風濕病初期不腫,後期關節也不變形。
類風濕初期手指、足趾小關節呈現對稱性腫脹,後期關節變形,風濕病脈象常見沉遲,類風濕脈象常見細數。
三、治療法則不同:風濕病用一般抗風濕西葯或中醫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葯常能速愈,而類風濕用一般抗風濕中西葯不但不能治癒,有時反而會越治越重。
2.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風濕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咽峽炎、丹毒等感染病史。風濕熱起病較急,且多見於青少年。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並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血化驗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治癒後很少復發,關節不遺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症狀,類風濕因子陽性。
由此可見,風濕與類風濕雖然都是關節炎,都有關節疼痛症狀,但並不是同一種病,不能混為一談。
2、尿酸高,髖關節疼痛,不知道是不是尿酸高引起的
可以的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學名叫高尿酸血症
主要在關節處沉積,影響關節功能出現屈伸不利,關節疼痛,腫脹,關節部位的結石等
3、患風濕性關節炎一定會演變成風濕性心臟病嗎?
中醫學認為風濕性心臟病多屬於"怔忡"、"喘證"、"水腫"、"心痹"等范疇。其病機主要是風寒濕邪內侵,久而化熱或風濕熱邪直犯,內舍於心,乃致心脈痹阻,血脈不暢,血行失度,心失所養,心神為之不安,表現心悸、怔忡,甚而陽氣衰微不布,無以溫煦氣化,而四肢逆冷,面色恍白,顴面暗紅,唇舌青紫。水濕不化,內襲肺金,外則泛溢肌膚四肢或下走腸間,見到浮腫,咳嗽氣短,胸悶脘腹痞脹,不能平卧等證。
風濕性心臟病簡稱風心病,是指由於風濕熱活動,累及心臟瓣膜而造成的心臟病變。表現為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中有一個或幾個瓣膜狹窄和(或)關閉不全。患病初期常常無明顯症狀,後期則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咳嗽、肢體水腫、咳粉紅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有的則表現為動脈栓塞以及腦梗塞而死亡。
兩者關系:
風濕性關節炎常在呼吸道鏈球感染後1-4周內起病,典型者表現為遊走性四肢大關節炎。其特點為:
1)多發性
常同時侵犯多個關節,呈對稱性,局部紅、腫、熱、痛及壓痛。
2)常侵犯大關節。如膝、踝、腕、肋、肩、髖關節等。腳趾關節和少指關節很少受累。
3)遊走性
一個關節炎症消退後另一個關節接著發炎,此走彼伏。
4)暫行性
消炎後炎症消退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不留關節畸形。病人多有發熱、多汗、疲乏、食慾減退菱全身症狀,化驗析查可以幫助診斷:1)血沉增快;2)C反應蛋白試驗陽性;3)血清粘蛋白增高;4)血清抗鏈球"O"增高。但風濕性關節炎最嚴重的是可損傷心臟,致使心臟辨膜粘連,瘢痕形成,成為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所以風濕性關節炎必須積極、堅持、徹底治療,才能減少或不發生風濕性心臟病。
4、風濕熱是什麼意思
風濕熱是風濕系統的一個疾病名稱。它是發生於鏈球菌感染後出現的一種結締組織疾病,屬於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典型臨床表現包括遊走性多發性關節炎,心臟炎,皮下結節,環形紅斑以及舞蹈病等。它在發病前通常有鏈球菌感染的前驅症狀,比如發熱,咽痛,咳嗽,咳痰等。風濕熱主要發生在醫葯條件不發達,居住條件差,營養低下的地區,目前在我國的發病率已經很低。
5、關節炎嚴重了會怎樣?
關節炎如果任其發展,不去治療或者是持續加重的話,可能會產生如下的後果:
第一是關節內部的疼痛會持續加劇,在關節炎初期的時候可能僅僅有隱匿性的疼痛或者間斷性的疼痛,而在關節炎加重之後就會產生關節內部持續的疼痛或者是移動關節疼痛就加劇的情況。
第二是腫脹,關節炎加重之後會產生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嚴重的腫脹,或者是關節內部積液的增多,這就會導致關節周圍的疼痛或者是發脹感覺。
第三是關節的活動受限,關節活動受限可能由於關節的疼痛而不敢活動,也可能由於關節炎長期反復發作之後導致關節周圍產生粘連而使關節的活動度下降。
第四是關節炎反復發作,到了比較嚴重的情況,就會導致關節的畸形甚至是關節的運動功能完全喪失。
6、中醫所指寒痰風濕熱是什麼意思
山葯有健脾益肺、強精固腎的功效。煎湯服用或調制山葯粥,能補腎益精、固澀止遺,經常食用可防治陽痿、早泄、遺精、腿軟。
7、青少年得風濕怎麼辦?
spring真誠為你解答。 風濕"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出現病變而導致的,是一種頑固病. 治療目的是解除關節疼痛,防止關節破壞,保留和改善關節功能.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治zd療方法,具體方法有: 理療 局部熱療,熱水浴,溫泉浴,蒸發療法及石蠟療法等均可使疼痛減輕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適.急性滲出性病變可用冷敷來減輕疼痛.紅外線,超短波或短波透熱療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環,促使炎症及腫脹專消退,疼痛減輕,並以增強葯物對局部的作用. 服用水楊酸鹽 阿斯匹林仍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葯物.具有退熱,鎮痛和抗炎作用.用法每日3~4g,分3~4次服用.長期服用易發生惡心,嘔吐,胃痛及食慾減退等消化道症狀,嚴重者可發生胃粘膜糜爛,潰瘍和出血屬
8、有治療風濕的偏方嗎?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將中葯煎煮後,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葯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現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鍾,連續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內科學》方)。 ②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鍾,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學院附院方)。 ③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葯? 風濕性關節炎病在肌肉、關節、經脈,膏葯外貼可使葯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葯更有有利的一面。現將常用膏葯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乾,貼於患處,用手掌將膏葯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並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狗皮膏(膏葯):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葯加溫軟化後,貼於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葯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葯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於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葯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於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葯敷療法?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薑、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於關節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於關節冷痛者。每次5~10分鍾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塗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於關節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塗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葯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於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後,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製成外用熨劑成葯。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針灸可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嗎? 針灸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療效。治療中,根據不同的疼痛部位選取相應的穴位。如肩關節痛,取肩前、三角肌;肘關節痛,取曲池、尺澤、手三里;腕關節痛,取陽池、外關、合谷;髖關節痛,取秩邊、環跳、殷門;膝關節痛,取陽陵泉、犢鼻、伏兔、足三里;踝關節痛,取丘墟、昆侖、解溪、太溪、承山。針刺手法,急性期用瀉法,強刺激,甚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放血量為0.5~1.0ml。慢性期用平補平瀉,中等刺激,並可酌加溫針或艾灸。除手法外,還可採用電針,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新針療法有哪些? 療法1 (1)取穴:外關、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外膝眼、陽陵泉、血海、風市、環跳、條口、絕骨、昆侖、腎俞、命門、至陰、阿是穴。 (2)葯物及方法:選用復方馬錢子注射液,根據患病部位,每次選穴2~3個,每次注射0.5 ~1ml葯液,日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4~7日。 療法2 (1)取穴:上肢取外關為主穴,配曲池、合谷;下肢取陽陵泉為主穴,配絕骨、解溪;腰背取大杼為主穴,配大椎、身柱、至陽、陽關、命門。 (2)葯物及方法:用鳳仙透骨草、骨碎補注射液,每次選3~6個穴位,每穴注葯0.5~0.8ml。10次為1療程,隔日1次,3個療程後休息2~4周。 療法3 (1)取穴:①膝眼、鶴頂、陽關、曲泉、委中。②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③足三里、三陰交、昆侖、照海。 (2)方法:每次取各組的1~3穴,隔日1次,交替取穴。用28號毫針5~6寸及電針機。用捻轉瀉法,重刺激,留針20~30分鍾,5~10分鍾行針1次。電針用疏密波20~30分鍾,刺激強度以能耐受為度,10次為1療程。 推拿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方法? 推拿法(一) (1)取穴;指掌關節取合谷、後溪、二間、中渚、勞宮、四縫;腕關節取曲池、天井、小海、手三里、等;肩關節取肩貞、天宗、肩井、臂 ;踝關節取昆侖、丘墟、懸鍾、解溪、商丘、太溪、申脈;膝關節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委中、梁丘、豐隆、足三里;髖關節取環跳、秩邊、髀關、承扶;下頜關節取下關、合谷、翳風、頰車、內庭;脊柱關節取病變部位相應的督脈和膀胱經有關穴位。 (2)操作手法 ①上肢:a.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禪推法,繼用滾法、揉法,沿指、腕、肘反復施術,在受累關節處作重點治療。b.捻指間關節;按掐四縫、勞宮;點陽溪、大陵、曲澤,拿合谷、曲池、肩井。c.屈伸、搖、搓、拔伸各受累關節。d.擦熱患處再施拍打諸法,使熱透入關節。 ②下肢:a.患者取卧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禪推法沿足太陽經施推、滾、揉、運諸法。b. 拿太溪、昆侖、委中;點承扶、環跳、秩邊;擦熱患處再施拍打諸手法,使熱透入關節。 ③下頜關節:凡下頜關節受累者可推下關,頰車;按太陽、翳風、外關;拿合谷、內庭。 以上推拿隔日1次,3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期內囑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1月後再進行下1療程治療。 推拿法(二) (1)病變在四肢者 ①取穴:以病變關節為治療重點。常取八邪、陽溪、陽池、陽谷、內關、外關、後溪、小海、天井、曲池、曲澤、肩貞、天宗、八風、商丘、解溪、丘墟、照海、昆侖、太溪、申脈、飛揚、承山、懸鍾、陰陵泉、陽陵泉、膝眼、鶴頂、血海、梁丘、秩邊、環跳、承扶。 ②操作手法:a.患者取坐姿,術者按常規用滾法在患肢手臂內、外側施治。從肩至腕部,上下往返3~4遍。b.接上勢,術者循患臂上下循經用拿法,同時重點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曲池、曲澤、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間關節作捻法,然後在病變關節施以按揉局部穴位以痛為俞。最後再用揉法施於患肢,並配合被動活動有關關節而結束上肢治療。時間約10分鍾。c.患者仰卧,術者一手握住患者踝關節上方,另一手以滾法從大腿前部及內、外側至小腿外側施術,同時被動伸展活動下肢。隨即在踝關節處以滾法治療,同時伸展內、外翻活動該關節。再循髖、膝關節、踝關節上下先按揉伏兔、梁丘、丘墟、八風等穴。時間約10分鍾。d.患者俯卧,術者以滾法施於臀部至小腿後側,並重點施術於髖、膝關節,然後再按揉環跳、秩邊、承扶、承山、委中、飛揚、懸鍾、太溪、申脈、昆侖等穴。時間約5分鍾。 (2)病變在脊柱者 ①取穴:以脊柱兩旁肌肉為治療重點。常取夾脊、大椎、大杼、風門、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命門、志室、腰陽關穴。 ②操作手法:a.患者俯卧,在患者腰背部沿脊柱及其兩側用滾法施術,並配合後抬腿活動,時間約5分鍾。b.患者取坐姿,術者於後方用滾法、拿法交替施於頸項兩側及肩部,同時配合頸部左右旋轉及俯卧活動,再拿肩井,時間約2分鍾。c.接上勢,用按揉法從頸至腰臀部循經施於上述穴位,先取夾脊,再取其餘穴位,最後平推脊柱以熱
記得採納啊
9、急!!關於關節疼痛的問題...
疼痛與活動的關系 活動後症狀減輕,提示自身免疫介導的炎症性病變;活動後症狀加重,則提示是退行性病變(如骨關節炎)或機械性因素(如椎間盤突出)導致的疼痛。 關節疼痛休息不能緩解,長時間不活動反而更痛或僵硬,則提示免疫介導的風濕病,如類風濕關節炎、血清陰性型脊柱關節病;骨關節炎的疼痛則多發生在活動時,如行走、上下樓梯、爬坡等症狀加重,休息後好轉。 關節腫痛持續的時間與「遊走性關節炎」的關系 關節腫痛超過6周者,需要考慮侵蝕性風濕病,如類風濕關節炎、血清陰性型脊柱關節病,也需排除腫瘤和感染性關節炎。繼發滑膜炎的骨關節炎關節腫脹多持續1~3周,少數嚴重者也可超過6周。 紅斑狼瘡的關節痛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遊走性的。風濕熱的多關節炎呈遊走性。所謂遊走性,是指各個關節腫痛此起彼伏,某個關節的腫痛持續數小時~數天後,自然消退。 需要注意的是,血清陰性型脊柱關節病的外周關節腫痛常常是不對稱的和變換部位的,可以是「今年左踝關節腫痛,明年右膝關節腫痛,再過幾個月又左膝關節腫痛」等等,每個部位的疼痛持續時間為數周~數月,而局部X線照片往往陰性。許多非風濕病專科醫生將此誤認為是「遊走性」和「非侵蝕性」的關節炎,而誤診為風濕熱的多關節炎。 年齡與性別 青少年男女注意風濕熱,青少年男性多注意強直性脊柱炎;青壯年女性多注意系統性紅斑狼瘡,青壯年男性多注意瑞特綜合征;中老年男性痛風常見,中老年女性骨關節炎常見。40歲以後起病極少考慮強直性脊柱炎。生育年齡女性起病極少考慮痛風,因為雌激素可以促進尿酸排泄,因此女性痛風主要見於更年期以後。中年女性主訴全身疼痛,需考慮到纖維織炎。 病變部位 1.中軸骨關節: 累及脊柱的風濕病主要是血清陰性型脊柱關節病(強直性脊柱炎等)、骨關節炎等。 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損害是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表現,是確診和鑒別診斷的關鍵。但由於骶髂關節在平時是不活動性關節,多數骶髂關節炎僅表現為輕度酸脹或脹痛,較少成為病人主訴。多數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就診時的主訴是腰痛、頸痛、肩痛、髖痛、下肢大關節痛或跟痛,臨床醫生只注意檢查主訴的疼痛部位,而忽略了骶髂關節。結果病人花了不少錢,照了許多片(包括X線平片、CT、MRI等),卻不能確診。這是強直性脊柱炎常常被誤診和漏診的主要原因之一。 脊柱骨關節炎:放射學常顯示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變性,除局部症狀外,常刺激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肩或手部放射性疼痛、頭痛等。 外傷等也常引起脊柱病變,如椎間盤脫出、壓縮性骨折等。少見的脊柱疼痛病因包括脊椎結核、腫瘤等,病人一般有原發病的相應表現和反射學改變。 2.上肢關節: (1) 手部關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累及腕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早期一般不累及遠端指間關節,為了方便年輕醫師掌握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特徵,我們在教學中常將這三組關節稱為類風濕關節炎的「靶關節」,因為90%以上的類風濕關節炎或遲或早會累及這三組關節的至少一組。 骨關節炎:手指的骨關節炎則主要累及遠端指間關節(Heberden結節)、近端指間關節(Bouchard結節)或第一腕掌關節,極少累及掌指關節和整個腕關節。受累的指間關節在關節背面兩側出現結節樣改變。 銀屑病關節炎:也常累及遠端指間關節,但多伴有甲周皮膚或指甲損害,全身皮膚也或多或少可找到典型的銀屑病皮膚改變。 另外,系統性硬化症、瑞特綜合征、痛風、肺性骨關節病等也常累及手部骨關節。 (2) 肘關節:單獨一個肘關節疼痛,多考慮網球肘,在其肱骨外上髁有一明確定位的壓痛點。各種風濕病都可累及肘關節,但很少單獨累及肘關節。 (3) 肩關節:單獨一個肩關節疼痛,多考慮肩周炎。其它各種風濕病都可累及肩關節,但很少單獨累及一個肩關節。青少年雙肩關節疼痛,多注意強直性脊柱炎;老年雙肩關節疼痛,要注意風濕性多肌痛。 3.下肢關節: 青少年男性下肢大關節不明原因腫痛,而局部X線檢查陰性者,應注意強直性脊柱炎,建議檢查骶髂關節。 (1) 髖關節:最常引起髖關節病變的是強直性脊柱炎,青少年男性以髖關節疼痛為主訴者,首先要注意強直性脊柱炎,並注意尋找其他的支持點,如查HLA-B27、其他關節或脊柱症狀、晨僵現象等等。 對於單個髖關節病變者,更要注意髖關節結核,髖關節是繼胸椎之後骨關節結核的好發部位。臨床上不時會遇到一些單個髖關節病變者,很難鑒別診斷,是結核性還是免疫性。關節鏡檢查雖然很有幫助,但也常見一些病例做完關節鏡檢查後,關節鏡操作者和病理科均無法明確判斷是否結核。此時,還有2個方面可以參考,一是髖關節MRI檢查,如果周圍軟組織明顯腫脹者,支持結核;二是密切隨訪,1~3個月內有明顯的放射學損害進展者為結核。激素治療等原因可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多主訴髖關節不適,而疼痛多不嚴重。 (2) 膝關節:幾乎所有的關節疾病都可累及膝關節,臨床上應根據所伴隨的各種特徵加以鑒別。老年膝關節疼痛,最常見於骨關節炎;青少年膝關節疼痛,需注意強直性脊柱炎。 (3) 踝關節和足跟:各種風濕病都可累及踝關節。而足跟的骨刺樣疼痛在老年考慮骨質增生,在青壯年考慮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4) 跖趾關節:第一跖趾關節紅腫熱痛應考慮痛風。現代女性的第一跖趾關節疼痛考慮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瑞特綜合征、銀屑病關節炎等也常引起足趾小關節損害。 4.全身性疼痛: 全身關節肌腱疼痛,而一般體檢和實驗室檢查陰性,應考慮纖維織炎,多見於女性,有特異性的壓痛點,常伴有睡眠欠安、主訴甚多等症狀;全身骨骼疼痛者注意多發性骨髓瘤或轉移癌;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等風濕病也常出現全身多關節腫痛。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