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如何鍛煉恢復?
術後 由於麻醉引起下肢血管擴張導致血容量相對減少,加上術中出血,手術創口疼痛等原因,可出現低血壓。患者進入病房後要嚴格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每1 h測BP、P、R各一次,接好導尿管,肢體抬高,經常擠壓引流管保持通暢,記錄每小時尿量並採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人工關節置換病人的年齡偏高,應注意心、肺、泌尿系統並發症。由於經受手術創傷後易出現重要臟器的功能障礙,尤其是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應嚴格控制輸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擴胸運動及深呼吸,鼓勵病人將痰咳出,手術後最初幾天應協助病人咳痰,保持口腔衛生,清洗口腔1~2次/d。囑病人多飲水,增加尿量,達到沖洗膀胱的作用,保持會陰部清潔,每日清洗1~2次,以預防泌尿系感染。密切觀察四肢的感覺、運動,了解神經恢復情況,按摩骨突處皮膚,預防壓瘡發生,必要時換用氣墊床。使患者平穩渡過手術後期。
4.2 術後肢體康復鍛煉
護士要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指導病人術後第一天開始進行患肢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踝關節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在鍛煉中,常因傷口疼痛而不願主動合作,因此護士要做好耐心地說服解釋工作,要使每個病人都明白,加強康復期的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可以防止肢體肌肉失用性萎縮,關節僵硬,並能防止老年患者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本組病例在護理指導下正確掌握了動作要領,通過早期功能鍛煉,患肢血運良好,沒有明顯腫脹,術後1周均能在床上進行伸屈膝和踝關節活動,均在術後2~3周出院,出院後一定要保證髖部的正確位置,要求患者3個月內做到雙腿不交叉,不內收,側卧時兩腿之間放置枕頭,不屈身向前,髖關節屈曲不宜超過45°以上。站立位患髖外展、後伸鍛煉,加強臀部肌力,增加髖關節的穩定性。本組病人雖然平均年齡已超過60歲,患肢均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
http://www.966120.com/shhl/ArticleContent.aspx?id=4884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護理
術後康復護理
1 床上功能鍛煉 手術當天避免過多活動,搬動時小心抬起臀部,注意合適體位,防假體脫位及傷口出血。給予臀部墊氣圈或海綿墊、水墊等。每2 h 1次幫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瘡發生。需要注意的是:務必把術後注意事項向患者家屬詳細交待以取得合作,曾有1例手術後當晚因家屬隨意移動患者致假體脫位而再次手術。術後第1天,因術後疼痛或畏痛,多數患者對患肢活動有恐懼感,在給予患者有效的葯物止痛後,可幫助其被動活動,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被動活動、上身及臀部做引體向上運動等,1~2次/h。同時指導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給予叩背5~10次/h。指導進行腿部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上、下午各5~10 min。術後第2天開始,繼續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並加強腿部肌肉的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及關節活動,上下午及睡前各鍛煉20~30 min,引體向上運動3~4次/h並盡量獨立完成。注意運動量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所有的床上活動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狀態下進行。
2 離床功能鍛煉 於術後4~5 d病情平穩後開始進行,在此之前逐漸延長半卧位時間為離床做准備。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側床邊,健側腿先離床並使腳著地,患肢外展、屈髖<45°,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患側腿離床並使腳著地,再拄雙杖站起。上床時,按相反方向進行,即患肢先上床。離床活動第一天,上、下午各床旁拄雙杖站立5~10 min(視各人體力情況而定),無不適時在床周行走數步。護士在旁扶持,觀察有無虛脫情況發生,曾有4例於第1次下床時發生虛脫,經立即返床休息後緩解。第2天開始拄雙杖在病室內行走,步行距離逐漸延長,時間逐漸增加但每次不超過30 min,上、下午以及睡前各1次。行走時,患肢始終保持外展30°左右並不負重,護士或家屬在旁守護以防意外。
3 自理能力訓練 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如洗臉、梳頭、更衣、進食等。離床活動後即訓練站立狀態下的活動,以增進食慾,改善自理質量,增強自信,促進機能康復。
http://www.966120.com/shhl/ArticleContent.aspx?id=4175
2、今年25歲,2014年4月份做的髖關節置換術後一年無假體脫落現象,但是髖關節的位置一直疼痛,蹲不下
關節置換術後需要避免哪些運動? 術後6-12個月內,手術肢體任何形式的旋轉動作是禁止的,你不能讓你受傷的腿向內旋轉超過身體的中線,不能使置換的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包括向前屈曲和向後屈曲。 康復科的理療醫生會告訴你運動的方法與技巧,並會向你推薦一些幫助你應付日常生活的輔助工具。記住,如果不按照理療師的醫囑去做,你極有可能使你的新關節脫臼而不得不再次手術! 即使關節功能已經完全恢復,過重的運動和體力勞動也是需要避免的,置換的關節只能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關節置換術後的家庭護理有哪些? 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讓生活變得容易一些,這些方法包括: (1) 盡量少爬樓梯。對每天的生活做好計劃,這樣每天只爬1-2次樓梯就能把該辦的事情辦好。 (2) 避免摔倒。將房子鋪上防滑地毯,不要亂扔東西以防絆倒。 (3) 使用能升降的馬桶,這樣能減少髖關節彎曲的程度。 (4) 在關節完全恢復之前不要養那些很好動的寵物 髖關節置換術後注意點及康復功能鍛煉方法 股骨頭置換或全髖節置換術的目的是解除病人髖部疼痛、恢復髖關節功能,術後第2天便可開始康復功能鍛煉,及早恢復患腿的行走、負重功能。在病人開始康復功能鍛煉之前,應讓患者了解並掌握全髖置換術後的注意點:(1)不要交叉雙腿(常規術後病人雙腿間置一三角狀枕頭,以防病人雙腿交叉);(2)站立或坐時身體向前傾斜幅度不能超過90°(3)手術後的髖關節避免內旋及過度外旋。當站、坐或躺時,膝蓋和腳尖不能轉向內側,應保持腳尖和膝蓋直對天花板或朝向外側。 1 卧床練習 1.1 踝關節跖屈和背屈雙腳 上下運動;保持膝蓋伸直; 1.2 膝蓋伸展練習 仰卧,綳緊大腿前的肌肉,向下壓患側膝部;保持5s,然後放鬆; 1.3 膝蓋屈曲練習 仰卧,輕微彎曲患側膝部;腳後跟用力往下按,收緊膝蓋後大腿肌;保持5s然後放鬆; 1.4 膝部和髖部屈曲練習 仰卧,慢慢彎曲患側膝部,使腳跟滑向臀部;始終保持腳平貼床面;再慢慢恢復原位;當腳跟上下滑動過程中,始終保持膝部垂直於床面,不要左右搖晃; 1.5 臀部外展練習 保持患腿向外滑向床沿,然後慢慢恢復原位;保持膝部伸直,腳趾和膝蓋朝向天花板;在來回滑動過程中,不能讓腿部隨意向內或向外滾動;不要試著從床上抬起腳;在床面和腿之間可以放一層塑料紙,以減少磨擦; 1.6 臀部和膝部屈曲練習 仰卧,提起患腿,在髖部和膝蓋處彎曲,並且腳部抬離床面;臀部屈曲不能超過90°; 1.7 髖部伸展練習 收緊臀部肌肉;保持5s,然後放鬆: 1.8 臀部屈曲,膝部伸展練習 仰卧,彎曲健側腿,腳放平(這對於有過背部疼痛史的病人特別重要);抬起患腿,但不能高於第一條腿的膝蓋位置,慢慢使腿部降回到床面,避免突然落下; 以上練習,每個動作重復10次,每天練習3遍,理療師可視病人的術後情況酌減或增加。 2 起床練習 當病人通過上述卧床鍛煉後,能主動將髖關節屈曲60°左右時,理療師即可幫助病人起床、坐立、行走康復鍛煉。起床時先以Bridge(橋)方式(即健腿屈曲,臀部向上抬起移動)向健側移動至床沿,即可用雙肘著床用力坐起,坐起時膝關節要低於髖關節,上身不可前傾。起立時可借用助步器的幫助。 3 助步器站位練習 3.1 站位-臀部屈曲練習 向上彎曲膝部與助步器的橫桿同高,注意臀部彎曲不能超過90°; 3.2 站位-臀部伸展 保持背部挺直,伸直患側膝並向後移動腿部(腰部不要向前傾); 3.3 站位-臀部外展 站在離助步器一步的位置,患腿向外側面移動;保持膝部伸直;上半身不能彎曲或搖晃; 4 步態訓練 用助步器幫助訓練助步器先行;患腿跟上;健腿第3步;重復。注意:在移動時,不要扭轉患側,轉身時應作小步移動。 5 起坐練習 該練習應在坐帶有扶手的硬凳上進行,嚴禁坐沙發病人背向硬凳,雙腿及助步器緊靠坐凳,患腿向前移開,病人身斜向健側,健側手離開助步器握住坐凳扶手,身體重量側重於健側臀部坐下,坐下時保持背部挺直,上身不能前傾。起立時,臀部挪至坐凳最外沿,患腿向前移開,身體斜向健側,雙手撐住扶手起立,然後扶住助步器,起立時保持背部挺直,上身不能前傾。 通過上述5點,病人在術後1周既可起床坐立行走。術後6個月之內均要按照以上5點進行康復功能鍛煉,防止術後髖關節僵硬、股骨頭脫位,以達到髖關節置換手術目的的良好效果。
麻煩採納,謝謝!
3、髖關節置換術後為什麼不能做髖關節內旋、內收動作
髖關節置換術後護理
①老年病人術後護理特點。髖關節人工關節置換術大多是老年病人,老年病人全身免疫系統功能低下,臨床上以心肺功能低下尤為明顯,長期卧床易發生心肺疾患。手術中接受了相當多量的輸血和補液,所以術後要嚴密觀察病人的血壓、脈搏、尿量、中心靜脈壓、嚴格控制輸液量和滴速。為預防肺部並發症,麻醉清醒後就可以給予頭高位45°,使病人有較好的通氣量。術後3~5日給半坐卧位,定期協助病人更換體位,幫助搬動患肢,翻身拍背,以利肺部分泌物的引流,並鼓勵病人作深呼吸和咳嗽咳痰,預防肺部感染。
②基礎護理。預防褥瘡,保護骨突部位,用海綿、軟枕分墊臀部、下肢。使其卧位舒適,同時鼓勵病人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預防便秘。
③體位。術後髖關節多需作下肢皮膚牽引,置於外展中和旋轉位,用硬的三角形枕頭,固定在兩下肢之間,以避免病人在蘇醒過程中發生髖關節極度屈曲、內收、內旋,而造成髖關節脫位。三角形枕頭可固定5~14日,它的利用,特別有利於各非手術側卧位,患肢膝關節和小腿下放置棉墊,以避免皮膚和神經乾的不必要的壓迫。搬運病人及使用使盆時要特別注
意,應將骨盆整個托起,切忌屈髖動作,防止脫位。如果病人發生劇烈的髖關節疼痛,肢體變得內旋或外旋位時,應立刻報告醫生,進一步明確有無脫位的可能。
④ 栓塞性靜脈炎觀察護理。術後患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曲張,體溫多不超過38.5℃,常有輕度全身性反應時,應警惕深靜脈栓塞的可能及時報告病情。
⑤功能鍛煉:術後2~3周病人可扶雙拐下地(不負重),以後6周扶單拐3個月後可脫拐行走。
⑥ 出院指導:
A 繼續進行屈髖操練,術後6周時,髖關節屈曲可達90°。
B 側卧位時,兩膝間放置2隻枕頭,不允許向手術側肢體側卧位。
C日常個人衛生,如上廁所、洗澡等,應避免髖關節過度屈曲,不坐低凳,若有胸痛、小腿胩脹,髖部紅腫或切開部位出血或流膿,或尿路感染等應及時就醫。
D 術後6周復查,攝X片,觀察假體松動或位置有無改變,如果病人情況良好,應鼓勵病人增加活動量,特別加強髖關節外展肌,屈髖、屈膝肌的操練。但必須避免髖關節遭受應力,如爬梯、跳、跑、提重物等。
E 手術後因肺炎、齲齒、尿路感染等引起菌血症,從而導至髖關節晚期感染的發生,因此全髖術後病人如需拔牙或泌尿生殖系統手術等任何可能引起菌血著的情況,均應給予預防履抗生素治療,並要嚴密觀察髖關節有無任何感染症狀。
F 體肥胖的病人要適當減肥。
4、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護理原則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 術後當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s,重復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2.2 術後第2周 鼓勵患者在無痛范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范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復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准備。有條件可用直立床訓練;繼續進行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包括:半坐―躺轉換練習、坐―站轉換練習、卧―站體位轉換、在平行杠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轉體訓練等。
2.3 術後第3周 做四點支撐半橋運動,即在雙肘及雙下肢屈曲位支撐下抬臀並在空中保持10s,重復進行10~20次,每個動作要求緩慢進行;加強步行訓練,開始在平行杠內進行,將步行周期中的擺動期和支撐期分解進行,分別進行前後交替邁步訓練,並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平行杠內的步行平穩順利,則應過渡到拐杖步行,有條件進行減重步行;繼續加強患側股四頭肌漸進行抗阻訓練,不斷提高患側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藉助一些輔助設備獨立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洗澡、移動、取物等,以減少患者患髖的彎曲度數;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廁的高度,坐椅兩邊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讓患者盡量睡硬板床,穿松緊鞋和寬松褲,以方便患者完成動作。
2.4 術後4周~3個月 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近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時患者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髖的彎曲和負重,還可以在運動平板上進一步改善步態、步速和步行的距離,提高患者實地步行的能力,最後過渡到棄杖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