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髖關節置換後開始練習走路,每次要聯系多長時間,一天幾次
剛開始如果體力較差,可以每次練習15分鍾,每日4次,然後循序漸進的增加鍛煉量
2、騎自行車和走路哪個更能鍛煉身體?
騎車。
作為一種長距離有氧運動,長期堅持騎自行車,能夠為你帶來非常明顯的健身效果。首先是精神明顯變好,非常有活力,睡眠質量也會相應提高。另外,騎行並不僅僅是一項腿部運動,當你進行站姿騎行、搖車等動作時,你的臂部、肩部、背部肌肉群都能夠得到充分鍛煉,長此以往,你的肌肉會變得有型緊實,運動協調能力也會大幅增加。
步行也是一種有氧運動,雖說也有塑身燃脂的效果,但是不如騎行來得快,但是積少成多,即便只是每天進行簡單的步行,也比不運動強得多,畢竟步行算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運動方式,騎行更多的則適合能進行一定強度的人群。
(2)走步和汽車哪個鍛煉髖關節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騎行前,請檢查好裝備和自行車情況,包括護具,剎車等,盡量不使用自己不熟悉的自行車。護具可以使你在發生事故的時候盡量減少傷害,熟悉自行車情況能使你在有異常路況時能及時做出判斷,從而准確的處理動作。
2、騎行前,請對自己的體力和技術作出公正的評估,並告訴你同行的騎友,並且一起分析當天的行程,作出合理規劃。切忌在同行騎友面前吹噓自己的體能和技術。
3、騎行前,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和附屬物品,以免騎行中影響注意力而引發事故。
3、走步能代替運動么?
走路預防癌症
預防乳腺癌
一項涉及400萬女性的研究調查表示,對於任何年齡段的女性來說,如果可以堅持每天快走1小時都能使患乳腺癌風險降12%。另有研究發現,每周散步7小時的女性比每周僅散步3小時的女性,患乳腺癌風險低14%。
降低患腸癌風險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針對7萬人的長期研究發現,每天走路1小時,可降低一半患大腸癌的風險。專家分析說,這或許和走路能提高免疫力有關。
防患胰腺癌
每天飯後散步30分鍾,可使患胰腺癌風險降低一半。研究者指出,胰腺癌多和熱量過剩有關,而走路可消耗大量熱量。
抵抗前列腺癌
美國加州大學針對一千多名前列腺癌患者進行了長時間的隨訪後證明,快走能明顯延緩他們的前列腺癌的惡化速度,並且每周僅僅只要快走3小時,癌症惡化程度就會比不運動的人降低大約57%左右。原因就在於走路可以改善外婆,我們的內分泌,調節激素的水平。
每天快走可提高免疫力,使感冒幾率降低30%;與跑步相比,走路對關節損傷小,能延緩關節功能衰退;國內外權威研究發現,每天堅持快走能有效預防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認知障礙等。
步態隱藏的健康隱患
線索一:走路速度很慢
預警:壽命短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者綜合9項研究做出總結:走路速度的快慢可以很好地預測壽命長短,在75歲以上人群中相對更准確。
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每秒鍾0.9米,那些走路速度低於每秒鍾0.6米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會增加,而那些走路速度超過每秒鍾1米的人壽命較長。
線索二:走路時手臂不搖
預警:後背下方存在問題
生理學家認為,當我們在走路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左腿向前邁時,脊柱就會向隨之向右旋轉,而我們的右臂也會隨之不停的擺動。如果有人在行走時手臂是不搖擺的,可能就意味著,他的移動性受到限制,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後背受傷。
專家支招:糾正走姿先從糾正站姿做起
糾正不良的走路姿勢,先從糾正站姿做起。可以在家裡對著大鏡子自我檢查。人在照鏡子時會不自禁地挺胸抬頭。然後在走路時用意保持端正的姿勢,做到不偏不斜,不前傾。
走路時的正確姿勢應該是,雙目平視前方,頭微昂,頸正直,胸部自然前上挺,腰部挺直,收小腹,臀部略向後突,步行後蹬著力點側重在跖趾關節內側。
線索三:腳掌先拍打地面
預警:椎間盤突出或中風
美國足病協會前主席認為,健康人邁步時,首先是腳後跟接觸地面,如果有人走路時是腳掌先拍打地面,多由於其肌肉控制力量較弱,這意味著,可能是中風發作或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了肌肉神經功能受損。
學學淑女的正確走姿
頭部:最理想的走路姿勢,頭部應該是垂直的,不要盯著腳下看,而是將視線保持在前方3~6米的位置。可以想像自己像玩偶一樣,有一條繩子連接你的頭發,把你往上提拉。這樣可以讓頸椎合理支撐頭部的重量,舒緩頸部肌肉的壓力,而且頸部線條也能更流暢和優美。
胸部:一定不要含胸,而是將胸部挺起來,同時收緊小腹和臀部,這樣能讓全身線條收緊,女性的S曲線自然顯現出來。
手臂:不管是為了取暖,還是為了裝酷,走路時都不要讓手臂一直閑置在衣服插兜中,最好讓手臂輕微彎曲,隨著步伐自然擺動,體現出韻律感。
肩膀:讓肩膀放鬆,既不要向前聳,也不要向後塌。如果想要檢測一下效果,可以讓朋友從側面看看,這時你的耳朵、肩膀、髖關節、膝蓋應該在一條直線上,讓身姿更加挺拔和自信。
呼吸:走路時注意呼吸的調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呼吸會影響人的體態。當你的呼吸急促或者比較淺時,上半身就會比較緊張,容易導致駝背和聳肩,所以走路時可以有意地調整呼吸,建議走三步吸氣一次,然後走三步呼氣一次。
髖部:走路時,不要指望讓腰部承擔所有的重量,而是應該把重心放在髖部,這樣不僅有利於保持挺拔的身姿,也可以減輕腰部的負擔,畢竟天生柔軟的它還是不太適宜乾重活的。
4、騎自行車和走路哪一個更能鍛煉身體?
步行更好。
因為:
促進全身健康不間斷地步行運動20~30分鍾,相當於每小時行走4000~5000米,能使心血管系統持續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和氧氣遍及全身,可以增強心肌、肺臟和肌肉的功能,並促進血液循環。
有規律地鍛煉,可以控制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保持動脈系統的清潔和健康。有規律的步行運動能增加肺容量並減少便秘的發生,受益最大的是足。
步行運動可以強壯足部的骨骼、關節、韌帶和肌肉,有利於防止日後的損傷和疼痛。
醫學專家們發現,長期徒步上下班和外出旅行的人,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血栓性疾病和慢性運動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都明顯低於喜歡乘車的人。
步行作為一項運動,具有很多好處,它可以增強腿部和臀部的肌力,提高肌肉的防禦抵抗能力,消除扭傷或痙攣,使軀干肌肉得到運動,從而改善脊椎的姿。並可以防禦背脊疾病,減少膝蓋和髖關節負荷,制止骨骼退化並預防骨質疏鬆症。
專家指出步行能增強血管的彈力,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增強肌肉力量。促進血液循環,更好地進行新陳代謝。增強心臟功能,使人心跳慢而有力。增強忍耐力,使人心境開朗、精神愉快。減少脂肪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聚積的可能性,減少血凝塊的形成和心肌梗死的可能性。降低血糖,減少血糖轉化成脂肪的可能性。降低血壓、減少心臟病發病率。
5、我的髖關節走路時或做一些運動時會錯位一樣地響,怎麼回事?
病情分析:您好當髖關節受到直接暴力或是間接性的強烈外力作用時就會引發髖關節脫位由於髖關節脫位的位置不同表現出髖關節脫位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當出現髖關節前脫位時會有患髖處疼痛累及其患肢外展、輕度屈曲等典型畸變且長於健康的肢體髖關節的主活動能力喪失被動活動時疼痛加劇保護肌痙攣等症狀若是髖關節中心脫位這類髖關節脫位較為少見主要髖關節脫位的症狀是輕度患者沒有明顯的畸變體現只會在局部有疼痛、腫脹之感輕度的活動障礙當累及骨盆時會有患肢短縮、內旋等畸形表現有明顯的疼痛感和明顯的活動受限如果患者有患肢屈曲、內收且比健康肢體長患髖處有明顯的疼痛感則可能是髖關節後脫位的主要症狀表現
6、簡單說說走路時人參與運動的有哪些關節
主要是腳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另外還會用到肩關節、肘關節、頸關節等。
7、胯關節炎還能走路鍛煉嗎?
你好,有膝關節炎的病史的話,鍛煉還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進行上下樓梯以及負重鍛煉的。而且不可以口服做劇烈的跳躍運動的。
8、踩單車和走路哪個更鍛煉身體?
建議走路,因為:
1.促進全身健康不間斷地步行運動20~30分鍾,相當於每小時行走4000~5000米,能使心血管系統持續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和氧氣遍及全身,可以增強心肌、肺臟和肌肉的功能,並促進血液循環。
2有規律地鍛煉,可以控制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保持動脈系統的清潔和健康。有規律的步行運動能增加肺容量並減少便秘的發生,受益最大的是足。
3步行運動可以強壯足部的骨骼、關節、韌帶和肌肉,有利於防止日後的損傷和疼痛。
醫學專家們發現,長期徒步上下班和外出旅行的人,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血栓性疾病和慢性運動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都明顯低於喜歡乘車的人。
步行作為一項運動,具有很多好處,它可以增強腿部和臀部的肌力,提高肌肉的防禦抵抗能力,消除扭傷或痙攣,使軀干肌肉得到運動,從而改善脊椎的姿。並可以防禦背脊疾病,減少膝蓋和髖關節負荷,制止骨骼退化並預防骨質疏鬆症。
專家指出步行能增強血管的彈力,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增強肌肉力量。促進血液循環,更好地進行新陳代謝。增強心臟功能,使人心跳慢而有力。增強忍耐力,使人心境開朗、精神愉快。減少脂肪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聚積的可能性,減少血凝塊的形成和心肌梗死的可能性。降低血糖,減少血糖轉化成脂肪的可能性。降低血壓、減少心臟病發病率。
步行運動應掌握的要點
4.運動前要做一些伸展性運動或輕緩運動進行 「熱身」,然後再開始訓練。訓練後還要進行一些「恢復性運動」,目的是預防肌肉、韌帶或關節的損傷。
5.最好選擇在晚飯前或進餐半小時以後,在空氣清新的場所進行。可以先從每天步行20分鍾,每周至少3次開始。之後,可逐漸增加步行時間和每周訓練頻率,經過3~4個月以後,可以每天步行45分鍾,每周訓練5天。
6.以一般強度和中等強度的運動為主。中老年人應先進行一般強度的步行運動,經過幾個月的運動適應後,過渡到中等強度的步行運動。
7.步行運動應有一個「互助環境」。如果是夫妻或與幾個夥伴同行,就會心情舒暢。因此,為了使步行運動堅持得更長久,並減少運動損傷,病友應該和家人、朋友或鄰居結伴運動。
9、騎自行車與步行相比,哪一個對身體更有好處,
步行更好,因為:促進全身健康不間斷地步行運動20~30分鍾,相當於每小時行走4000~5000米,能使心血管系統持續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和氧氣遍及全身,可以增強心肌、肺臟和肌肉的功能,並促進血液循環。有規律地鍛煉,可以控制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保持動脈系統的清潔和健康。有規律的步行運動能增加肺容量並減少便秘的發生,受益最大的是足。步行運動可以強壯足部的骨骼、關節、韌帶和肌肉,有利於防止日後的損傷和疼痛。
步行運動應掌握的要點
1.運動前要做一些伸展性運動或輕緩運動進行 「熱身」,然後再開始訓練。訓練後還要進行一些「恢復性運動」,目的是預防肌肉、韌帶或關節的損傷。
2.最好選擇在晚飯前或進餐半小時以後,在空氣清新的場所進行。可以先從每天步行20分鍾,每周至少3次開始。之後,可逐漸增加步行時間和每周訓練頻率,經過3~4個月以後,可以每天步行45分鍾,每周訓練5天。
3.以一般強度和中等強度的運動為主。中老年人應先進行一般強度的步行運動,經過幾個月的運動適應後,過渡到中等強度的步行運動。
4.步行運動應有一個「互助環境」。如果是夫妻或與幾個夥伴同行,就會心情舒暢。因此,為了使步行運動堅持得更長久,並減少運動損傷,病友應該和家人、朋友或鄰居結伴運動。
另外,醫學專家們發現,長期徒步上下班和外出旅行的人,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血栓性疾病和慢性運動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都明顯低於喜歡乘車的人。步行作為一項運動,具有很多好處,它可以增強腿部和臀部的肌力,提高肌肉的防禦抵抗能力,消除扭傷或痙攣,使軀干肌肉得到運動,從而改善脊椎的姿勢,並可以防禦背脊疾病,減少膝蓋和髖關節負荷,制止骨骼退化並預防骨質疏鬆症。專家指出步行能增強血管的彈力,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增強肌肉力量;促進血液循環,更好地進行新陳代謝;增強心臟功能,使人心跳慢而有力;增強忍耐力,使人心境開朗、精神愉快;減少脂肪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聚積的可能性,減少血凝塊的形成和心肌梗死的可能性;降低血糖,減少血糖轉化成脂肪的可能性;降低血壓、減少心臟病發病率。
不過,步行也是要有技巧的。正確的健身步行應當是挺胸抬頭,邁大步,每分鍾大致走60~80米。胳膊應保持直角彎曲狀態,視線要保持在行走路程前進方向4~5米的點上。走的線要直,不要左彎右拐。每天步行半小時至1小時,強度因體質而異,一般以微微出汗,心率達每分鍾100次左右為宜。只要堅持3周就可見到顯效。
在步行的時候,你可以脫去鞋子,光著腳走在沙地、木板地、卵石地和草地上。這樣,足部的反應區會受到按摩,消除痙攣,減輕頭痛的症狀。如果沒有那些條件,你可以走在室內的地板上,讓自己的足與地板直接接觸,感受赤腳步行的味道。不過,要記住,赤腳步行只可偶爾為之,否則腳底板和關節受的負荷太大,對身體反而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