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把屎把尿導致髖關節

把屎把尿導致髖關節

發布時間:2021-03-14 21:29:57

1、過早的把屎把尿會有什麼危害

寶寶的排泄問題,一直是兩代人爭論的焦點之一。老一代人總是會認為新生兒越早的進行把屎把尿鍛煉可以促進孩子的成長。很多老人甚至從你的娃一出生起就開始「噓噓」~還有隨著把尿成功的歡唿聲。年輕父母總會為孩子的身體考慮,覺得過早的進行把屎把尿會影響孩子嵴柱發育,還是希望順其自然。兩代人為此爭論不休。
把屎把尿的壞處
1、導致憋尿反射不足或者缺失
在如廁訓練問題上,除卻生理方面的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十分重要: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可以接受如廁訓練,使得孩子感到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控制有所把握,是自己的主人。如果剝奪孩子的自主權,提前訓練,不僅會給家長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更會給孩子施加心理壓力,造成傷害。傳統的把尿,有時會使孩子髖骨損傷,或者遺留尿頻的毛病。
寶寶要到2~3歲時尿道括約肌和肛門括約肌才會發育成熟,這是控制便尿的基礎。很多父母都明白,提前練坐對嵴椎發育不好,其實把屎把尿也是一樣的道理啊,是在提前練習還沒完全發育好的肌肉群。
也許有媽媽會說,我家6個月不到就可以固定時間把屎把尿了啊。這個其實真不值得炫耀,這是由於多次強化訓練後,寶寶有了條件反射而已。他們完全不懂根據尿意排泄,而是在等父母把的動作或者是「噓噓」聲來小便。而這樣提前訓練發育還未成熟的肌肉,會導致憋尿反射不足甚至缺失。換句話說,就是寶寶無法學會根據自身需求進行撒尿拉屎,而是要靠外界的提醒才可以進行。
2、大了反而容易頻繁尿床
晚上穿紙尿褲睡覺的孩子,很多在2歲前後甚至更早就能夠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而夜裡把尿的孩子,2歲時多數還需要煩勞父母半夜起來把尿。
白天也不把尿,或很少把尿的孩子,更是普遍較早開始主動告知便尿,較早開始會使用坐便器,或蹲下尿尿。這是因為不把尿和少把尿的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依據便意來排尿的,所以對便意的掌握比較好。而過多把尿的孩子,始終在根據便意排尿和根據把尿動作排尿之間被混淆,對便意的掌握很差。
另外孩子大了再尿床,父母會容易責怪,怎麼越大越尿床了?這又進一步增加寶寶的心理負擔,從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寶寶多大可以訓練自主如廁?
寶寶自主如廁的成功訓練完全取決於身體和情感上准備就緒,並沒有很確切的時間。多數孩子在2歲時會表現出對「自己上廁所」的興趣,但也有部分孩子要等到2歲半甚至更大。在這件事上可是急不得的。過早開始訓練,可能導致孩子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學會。
如何正確有效地訓練寶寶排泄?
1、最初幾周,讓孩子(不必脫衣服)坐在兒童專用坐便器上,告訴他坐便器的知識,比如坐便器的用途以及何時使用它。
2、當寶寶心甘情願坐在坐便器上之後,家長可以取下尿布試著讓寶寶坐在坐便器上方便。
3、當孩子適應坐便器之後,可以把寶寶尿布上的排泄物扔到坐便器里,這樣可以讓寶寶更深入地理解坐便器的意義。
4、准備一個可愛的坐便器是個不錯的選擇。一個方便而可愛的坐便器會讓寶寶更願意在有尿的時候主動去找坐便器,或者告訴大人。還會讓寶寶慢慢學會自己脫褲子提褲子,學會控制自己准確坐上坐便器的動作,和不尿到外面的技巧。這些能力的提高,還會增強寶寶的自信。市面上賣的坐便器有很多種,有跨坐的,靠背式的。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愛好來選擇。一種不喜歡就換一種試試。
5、還有一個廣泛適用的辦法,就是大人上廁所的時候讓孩子進來「觀摩」。小孩子都是從模仿中學習的,尤其喜歡模仿大人的做法,做起來覺得自己很厲害的感覺。告訴寶寶,「媽媽想小便了,要去廁所,坐在馬桶上,然後噓噓,然後起來提褲子,然後沖水。」很多寶寶會僅僅因為喜歡沖水而喜歡使用馬桶的。
以下幾點可以用來判斷寶寶是否准備好可以自我控制排便:
1、對馬桶、坐便器或穿內褲感興趣;
2、能聽懂你的指令並乖乖的照做;
3、想上廁所時,能用語言、面部表情或其他姿勢來表達;
4、能保持兩小時以上屁屁乾爽;
5、在尿布上尿濕或便便後會抱怨不舒服;
6、已經學會拉下和提起褲子的動作;
7、能在坐便器上坐下和起立。

2、給寶寶「把屎把尿」會對寶寶產生怎樣的危害?

兒科醫生也已經呼籲多年,不建議父母給孩子把屎把尿。

受到我們文化影響的日本,對把屎把尿的態度也非常謹慎,他們認為這種行為只能在確定孩子有排便意願時才能進行,而且時間要短。


簡單來說,各類專家和兒科機構都表示,把屎把尿不能作為控制排泄的行為,

讓孩子順利過渡到自主如廁,才是最終目的。

相比如廁訓練來說,給寶寶把屎把尿確實方便些。雖然如此,但它的四種危害可不能忽視,家長要三思而後行,不要一味遵從傳統。

給寶寶把屎把尿的四種危害

1)延緩排便意識形成

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把屎把尿,是為了讓孩子盡快學會控制排泄。

然而,孩子的任何能力都需要身體發育到相應的程度才能習得。比如控制排尿、排便,需要孩子能察覺到自己的便意和尿意,能憋一段時間,還要能主動站起、蹲下,或向家長表達自己的需求。

正常來說,寶寶需要成長到1歲半左右才能具備這些能力,家長的把屎把尿,無異於揠苗助長和代替包辦。

由於寶寶缺乏憋尿經歷,膀胱括約肌無法得到鍛煉,後期就會出現憋不住、尿頻的問題。

2)降低睡眠質量

在寶寶還沒有能力脫掉紙尿褲之前,如果習慣了把屎把尿,很容易形成條件反射,晚上必須醒來幾次,才能順利排尿排便。

若寶寶睡眠質量比較高,醒來後能短時間自己接覺可能還稍好一些;若是個睡渣寶寶,一醒來就要全家人哄個把小時,不僅大人疲勞,孩子也會睡眠紊亂。

3)引發脫肛、肛裂,成年後痔瘡的不良後果

崔玉濤認為,我國痔瘡發病率如此之高,與小時候接受父母把屎把尿的習慣,存在一定關系。

4)不利於脊椎和髖關節發育

寶寶的骨骼發育未完全,身體軟軟的,大部分家長把屎把尿,都無法得知寶寶具體的排尿排便時間。

如若頻繁或長時間使用,很容易導致脊椎或髖關節移位和受傷,對寶寶的身體發育沒好處。


把屎把尿不是不行,但不要太依賴,其實“把屎把尿”不是多罪大惡極的一件事,並不是完全不能用,但我們要知道,真正想達到的目的是讓寶寶學會自主控制排泄。

而把屎把尿不僅潛在風險高,還沒什麼實質性意義。

偶爾把屎把尿一兩次沒問題,比如寶寶馬上就要拉粑粑了,那麼及時帶他去排泄也無妨。但不要把它作為訓練寶寶的方式,這樣真的得不償失。

最應引起我們重視的是,如何熟練掌握寶寶排便排尿的信號,既能避免弄臟褲子,也能避免強行讓寶寶排泄的現象發生。

只要保證把屎把尿不頻繁,更不要大晚上把寶寶叫醒,且單次時間控制在三分鍾以內,傷害不會太大。

正常情況來說,要等到寶寶6個月,學會獨坐之後再進行此類操作,等寶寶1歲半以後開始如廁訓練,才是符合生長規律的。

3、科學把尿把屎幾個月合適

把屎把尿是老一輩的育兒習慣,對幼兒發育成長來說不科學。嬰幼兒大小便無法控制,在於其括約肌未發育成熟,或是語言表達未能清晰表述要上廁所。等到一定年齡階段技能發育完善,家長適當引導就可以完成如廁。把屎把尿對於寶寶髖關節發育不利。

與把屎把尿導致髖關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