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置換術後病人出院指導

髖關節置換術後病人出院指導

發布時間:2020-04-10 16:33:56

1、髖關節置換後兩個月走路可以用力了嗎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來出院指導: 1、術後6周內屈髖角度小於90度,不彎腰撿東西,不坐低於45cm的椅子後松軟的沙發,坐下後膝關節應低於髖關節。 2、兩個月內不要源患肢在下側卧,側卧時應健肢在下,兩腿間夾枕頭。 3、大小便時不zd能蹲坑,可使用坐便

2、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護理原則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 術後當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s,重復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2.2 術後第2周 鼓勵患者在無痛范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范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復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准備。有條件可用直立床訓練;繼續進行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包括:半坐―躺轉換練習、坐―站轉換練習、卧―站體位轉換、在平行杠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轉體訓練等。

2.3 術後第3周 做四點支撐半橋運動,即在雙肘及雙下肢屈曲位支撐下抬臀並在空中保持10s,重復進行10~20次,每個動作要求緩慢進行;加強步行訓練,開始在平行杠內進行,將步行周期中的擺動期和支撐期分解進行,分別進行前後交替邁步訓練,並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平行杠內的步行平穩順利,則應過渡到拐杖步行,有條件進行減重步行;繼續加強患側股四頭肌漸進行抗阻訓練,不斷提高患側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藉助一些輔助設備獨立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洗澡、移動、取物等,以減少患者患髖的彎曲度數;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廁的高度,坐椅兩邊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讓患者盡量睡硬板床,穿松緊鞋和寬松褲,以方便患者完成動作。

2.4 術後4周~3個月 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近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時患者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髖的彎曲和負重,還可以在運動平板上進一步改善步態、步速和步行的距離,提高患者實地步行的能力,最後過渡到棄杖步行。

3、髖骨置換術後護理計劃

術後護理 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護理的重點是注意監測生命體征,高度重視心血管功能變化,術後1~2h內每0.5~1h測1次脈搏血壓,若發現血壓升高、心律失常或心前區不適,則及時報告醫生,並隨時做好搶救准備。密切觀察和掌握輸液速度,防止出現急性心衰或肺水腫。對腎功能不全患者,注意觀察尿量。對糖尿病患者要定時測血糖、尿糖,防止出現酮症酸中毒,並觀察傷口情況,以防傷口感染。 2)體位與制動保持正確的體位,做到「三防」:一防:防過度屈曲和伸直,術後在膝關節下墊一軟墊;二防:防內旋,術後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牽引,保持外展30°[1]中立位;三防:防內收,兩下肢間放一軟枕,肢體外展位,防健側肢體近患肢而過度內收。目的:防人工假體脫位。 3)疼痛的觀察及處理術後24h內,患者疼痛較劇,而老年人對疼痛的耐受力較差,我們及時採用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並存病的加重,如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甚至胸悶、氣促等。強調注意葯量不可過大。術後3d仍疼痛較劇者,注意體位的變換和牽引的調整,保持正確、舒適的體位,抬高患肢,利於靜脈血迴流,避免患肢腫脹而致的脹痛。另外,結合體溫的變化,注意傷口有無感染情況。在行早期功能鍛煉前,應用止痛葯,也可減輕活動引起的疼痛。 4)引流管護理術後創口均安置一次性負壓引流管,妥善固定,定時擠壓,引流量過多時不予負壓,因負壓可致髓腔滲血不止;注意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及量,並做好記錄,如第一天引流量>400ml,第2天引流>200ml,可能有活動性出血,及時報告醫生處理,給予減少負壓球的負壓,止血。輸血等對症治療;在嚴格無菌操作下傾倒引流液,防止感染;每天引流量<50ml可拔除引流管。本組10例術後第1天引流量為(200+8.3)ml,第2天為(80+16.3)ml,引流管於術後48h拔除10例。術後72h拔除6例。 5)康復指導患者對於人工假體置換,無論在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有一個適應過程,尤其是年老高危的病人。在護理過程中,我們向患者反復強調術後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使其認識到,只要有頑強的意志,不怕痛苦,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手術效果,從而最大限度爭取到患者的積極配合。在此基礎上,我們首先鼓勵患者做患肢遠端功能鍛煉,再鼓勵患者做全身活動。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由幫助患者被動運逐漸過渡到患者自覺主動活動。1康復訓練早期(術後第1~2d)做患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及踝、趾關節主動伸屈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見減輕腫脹及疼痛,使切口早期愈。檢查股四頭肌鍛煉方法是否正確,可讓病人把手放在膝關節上方,感覺到髕骨向上方隨肌肉收縮而移動,也可以用手推動髕骨,如推不動,說明收縮股四頭肌方法正確。 2康復訓練中期(術後3~5d)鼓勵患者自動活動雙上肢,握拳、屈伸肘腕關節、前屈後伸、外展內收肩關節等活動,保持上肢肌力同時有助於保持呼吸功能正常。術後第2~3d作髖、膝關節屈伸練習,從小角度開始,逐日增加角度,但不能超過90°[2],同時加強外展肌鍛煉,用手固定患肢外側,做患肢外展;術後3~4d從坐位過渡到下床,護士在旁扶助使上身略向後靠,保持屈髖不超過90°,並保護好術側下肢,防止內旋外旋;術後4~5d可扶助步器下地行走,鍛煉時有人在旁扶助,防止跌倒。 3康復訓練後期(術後6~7d)病人在床上進行直腿抬高訓練,允許病人翻身,翻身時兩腿之間放一軟枕,患肢不可向上,鼓勵病人可以扶拐行走。鍛煉時有人在旁扶助,防止跌倒。術後第10~14天拆線,扶雙拐出院。 出院指導 1指導病人進行功能鍛煉。卧位應以平卧或半卧為主,3個月內避免患側卧位,座位時盡量靠坐有扶手的椅子,3周內屈髖小於45°[3],以後逐漸增加,但避免大於90°。不可將患肢架在另一條腿上或盤腿,站立時患肢外展,6個月內患肢避免內收及內旋動作。負重指導,術後2~3周扶雙拐下地(不負重),1個月後,可單拐行走(稍負重),3個月後,可棄拐行走,但避免屈患髖下蹲。 2日常活動指導指導准確更衣(如穿褲時先患側後健側),穿襪(伸髖屈膝進行),穿鞋(無鞋帶的鞋),日常個人衛生如上廁所、洗澡等應避免髖關節過度屈曲,不坐低凳。一切活動避免關節遭愛壓力,如爬梯、跳、跑、提重物等,拄拐杖時盡量不單獨活動,棄拐外出時使用手杖。 3術後6周復查,攝X線片,觀察假體有無松動或位置有無改變等,如病人情況良好,應鼓勵病人增加活動量,特別增加髖關節外展肌、屈膝肌的鍛煉。 4如遇拔牙或泌尿生殖系統手術,應給予預防性抗生素治療,以防因菌血症發生導致髖關節晚期感染。 5肥胖病人要適當減肥,戒煙戒酒。 小結對於髖關節受累患者,保守治療無效時行全髖置換是首選的治療方法。術後重視肢體護理,並發症的觀察與護理,正確指導功能鍛煉,並做好出院指導和隨訪。

4、髖關節置換後多長時間患肢能側卧,50天

一般來說側卧的話越晚一點越好的,如果非要說時間我覺得至少三月後比較好。側卧疼痛可能與對於局部縫合的地方壓力太大,股骨頭對於關節囊的刺激有關系的,因為切口大多是側方的,所以說晚一點時間比較好。

5、人工髖關節置換2個月怎樣康復鍛煉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出院指導: 1、術後6周內屈髖角度小於90度,不彎腰撿東西,不坐低於45cm的椅子後松軟的沙發,坐下後膝關節應低於髖關節。 2、兩個月內不要患肢在下側卧,側卧時應健肢在下,兩腿間夾枕頭。 3、大小便時不能蹲坑,可使用坐便器

6、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可以進行怎樣的體育運動?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出院指導:
1、術後6周內屈髖角度小於90度,不彎腰撿東西,不坐低於45cm的椅子後松軟的沙發,坐下後膝關節應低於髖關節。
2、兩個月內不要患肢在下側卧,側卧時應健肢在下,兩腿間夾枕頭。
3、大小便時不能蹲坑,可使用坐便器,使用時患肢前移,健肢負重下蹲,避免身體前傾,雙足分開,雙膝並攏。
4、不能做直腿抬高,跪姿,盤腿、翹「二郎腿」屈腿提鞋等動作,不能過度俯身取物。
5、6月後可棄拐行走,應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強度,由雙拐----單拐----棄拐,但必須避免屈患髖下蹲。
6、不在不平整或光滑的路上行走,上樓時,健肢先上,下樓時健肢後下。
7、穿褲子時應先穿患側後健側;穿襪子時應伸髖屈膝進行,穿鞋應穿不需系鞋帶的鞋。
8、避免重體力勞動以及參加奔跑、登山、跳舞等有損於人工關節的活動,肥胖病人應控制體重。
9、出現髖關節的任何異常情況時,應及時到醫院復查後與醫生聯系。

與髖關節置換術後病人出院指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