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測定髖關節的內收外展

測定髖關節的內收外展

發布時間:2021-03-09 08:00:26

1、什麼是屈伸 內收 外展,如何分類的。

這是按醫學上解剖來定位的,直立,雙腿並攏,雙手心向外。手前臂向上臂靠攏為屈,離開為伸,手臂向軀干靠攏為內收,離開為外展,下肢也如此。人體的中線靠攏為收,離開為展。

解剖專業術語也就是屈和伸通常是指關節沿冠狀軸進行的運動,收和展是關節沿矢狀軸進行的運動,旋轉是關節沿垂直軸進行的運動。選自人衛第八版系統解剖學第39頁。

(1)測定髖關節的內收外展擴展資料:

為了正確描述人體結構的形態、位置以及它們間的相互關系,必須制定公認的統一標准,即解剖學姿勢和方位術語,初學者必須准確掌握這項基本知識,以利於學習、交流而避免誤解。

1.解剖學姿勢

即身體直立,兩眼平視前方,足尖朝前;上肢垂於軀干兩側,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側)。

2.常用的方位術語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按解剖學姿勢,頭居上,足在下。近頭側為上,遠頭側為下。

在比較解剖學或胚胎學,由於動物和胚胎體位的關系,常用顱側cranial代替上;用尾側caudal代替下。

在四肢則常用近側proximal遠側distal描述部位間的關系,即靠近軀乾的根部為近側,而相對距離較遠或末端的部位為遠側。

前anterior和後posterior:靠身體腹面者為前,而靠背面為後。

在比較解剖學上通常稱為腹側ventralis和背側dorsalis。

在描述手時則常用掌側palmar和背側。

內側medialis和外側lateralis:以身體的中線為准,距中線近者為內側,離中線相對遠者為外側。

描述上肢的結構時,由於前臂尺、橈骨並列,尺骨在內側,橈骨在外側,故可以用尺側ulnar代替內側,用橈側radial代替外側。下肢小腿部有脛、腓骨並列,脛骨在內側,腓骨居外側,故又可用脛側tibial和排側 fibular稱之。

內interior和外exterior:用以表示某些結構和腔的關系,應注意與內側和外側區分。

淺superficial和深deep:靠近體表的部分叫淺,相對深入潛居於內部的部分叫深。

2、撿東西是髖關節在做運動么,髖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是怎麼回事∏_∏求細致的講解

關於人體關節的5種運動方式:
(1)屈伸:運動環節繞額狀軸(左右方向)在矢狀面(前後方向)內做的運動.一般來說,向前運動為屈,向後運動為伸.但膝關節及其以下關節則相反.
(2)外展、內收:運動環節繞矢狀軸在額狀面做的運動.運動環節末端遠離正中面為外展,向身體正中面靠近為內收.
(3)迴旋:運動環節繞本身的垂直軸在水平面內做的運動.由前向內旋轉為內旋(或旋前),由前向外旋轉為外旋(或旋後).
(4)環轉:運動環節以近側端為支點,繞額狀軸、矢狀軸以及它們之間的中間軸做連續的圓周運動.此運動可描繪成一個圓錐體圖形的運動,故又稱圓錐運動.如上肢在肩關節處做向前或向後的繞環運動.
(5)水平屈伸:運動環節在水平面內繞垂直軸做前後運動,是體育運動中的一種運動形式,生活中少見,如上肢(或下肢)在肩關節(或髖關節)處,外展90度後再向前運動稱水平屈,如向後運動則稱水平伸.

3、什麼是內收外展運動

髖關節內收外展運動:
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站於患側,一手托住踝關節,一手扶住膝關節,保持膝關節伸展,然後水平向內向外活動下肢,使髖關節內收外展。

4、測定髖關節的內收、外展時,通用量角器放置位置是?

通用量角器放置位置是 軸心:髂前上棘;
固定臂:左右髂前上棘連線的垂直線;
移動臂:股骨縱軸
髖關節外展測量時患者仰卧,檢查者的手放在對側髂前上棘處穩定骨盆。正常范圍為0°~40°至

45°。當對側髂前上棘移動時,檢測到的為偽外展。
只有在對側腿處於外展位時才能測量真正的內收。如果未測試腿處於中立位,當被測腿越過靜
止的對側腿時,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骨盆傾斜。髖關節內收測量時患者仰卧,同外展測量一樣,
骨盆在測量時需要被固定。正常范圍為0°~20°至30°。
希望能幫助到你。

5、髖關節怎樣檢查?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6、說明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收,旋轉三種運動的基本形式

屈伸是運動環節在矢狀面內繞冠狀軸的運動,一般是向前運動為屈,向後運動為伸。

外展內收是運動環節在冠狀面內繞矢狀軸的運動,一般是運動環節的末端遠離身體正中面運動為外展,靠近正中面運動為內收。

旋轉是運動環節在水平面內繞垂直軸的運動,一般是運動環節向前向內旋轉為旋前(內),向後向外旋轉為旋後(外)。



(6)測定髖關節的內收外展擴展資料

人體有幾個主要關節: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

關節有靈活性和穩定性,從下至上基本遵循:踝關節——靈活性,膝關節——穩定性,髖關節——靈活性,腰椎——穩定性,胸椎、肩關節——靈活性的規律。

違反了這樣的規律,關節相應的靈活性和穩定性降低就會造成身體不平衡、臨近關節出現代償,比如髖關節不靈活可能會引起腰椎不穩定。

關節一般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構成。

(1)關節面:兩個以上相鄰骨的接觸面,一個略凸,叫關節頭,另一個略凹,叫關節窩。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光滑的軟骨,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軟骨有彈性,還能減緩運動時的震動和沖擊。

(2)關節囊:很堅韌的一種結締組織,把相鄰兩骨牢固地聯系起來。關節囊外層為纖維層,內層為滑膜層,滑膜層可分泌滑液,減少運動時的摩擦。

(3)關節腔:關節軟骨和關節囊圍成的狹窄間隙,正常時只含有少許滑液。

7、髖關節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8、如何理解和區分「旋前、旋後、內翻、外翻、外旋、內旋、內收、外展」?

都是人體的幾種運動方式。

1、內翻、外翻:通常是指關節沿冠狀軸進行的,使得相關節的兩骨之間角度變小的運動,如向前抬腿時,大腿股骨圍繞髖關節做了前屈的運動。

2、旋轉(包括旋前、旋後、外旋、內旋):是關節沿垂直軸進行的運動,如肱骨圍繞骨中心軸向前內側旋轉,稱為旋內或內旋,而向後外側旋轉,則稱為旋外或外旋。

3、外展(包括內收、外展):一般是關節沿著矢狀軸進行的運動,骨向正中矢狀面靠攏稱為收,遠離正中矢狀面則為展。如兩臂側平舉的動作過程,是兩臂圍繞肩關節作外展的運動。

(8)測定髖關節的內收外展擴展資料:

扭轉動作是軀干運動動作的主要表現形式。如在跑步時軀干配合四肢的扭轉,使人體保持在運動方向上的平衡,為下一個動作儲存肌肉的彈性勢能。又如在擲標槍最後用力前,軀乾的扭轉拉長腰腹部肌肉的長度,可增大最後用力時投擲臂的轉動速度和幅度。

人體完成相向運動動作時,身體的兩個部分相互接近(或遠離),如仰卧起坐、跳水中的屈體(圖6)。在動作技術中利用人體相向運動規律,可以加強動作效果。例如,跳遠落地前軀幹上部的主動下壓,可以較為輕松地收腹舉腿,延長腳觸及沙面的距離。

9、哪些動作,自測髖關節是否有問題,早測早安心?

可以做一些伸直彎曲等動作看是否順暢

10、運動解剖學的伸,屈,外展,內收怎麼區分

手向前便是屈
向後是伸
往外上方抬便是外展
外展回收回來便是內收
如有疑問歡迎追問
如果滿意我的回答請及時給予好評或收藏我,萬分感謝!

與測定髖關節的內收外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