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是單關節還是復關節

髖關節是單關節還是復關節

發布時間:2021-03-08 14:59:14

1、關於髖關節彩色超聲報告單

幼兒臀紋不對稱一般多見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所以醫院讓你做髖關節彩超,是要看是否有髖關節發育的異常,報告單的內容上「股骨頭骨化中心:點狀」,是指在目前看左側股骨頭骨化中心發育稍差,但不是說就有問題,因為在發育中可以出現不對稱性,可以稍遲一些,所以讓你隔幾個月在復查。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復查完之後再看。問題不大。

2、什麼是復關節

是關節不是簡單的兩塊骨連接的關節,而是多塊骨在一個地方連接而形成的關節,比如肘關節、膝關節就是肱骨、尺骨、橈骨,可以形成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尺橈關節,這幾個關節,就是復合關節。

關節囊外層為纖維層,內層為滑膜層,滑膜層可分泌滑液,減少運動時的摩擦。關節腔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圍成的狹窄間隙,正常時只含有少許滑液。

(2)髖關節是單關節還是復關節擴展資料:

根據連結組織的性質和活動情況,可將關節分為不動關節、半關節和動關節三類。

①不動關節:兩骨之間以結締組織相連結,中間沒有任何縫隙,又叫無腔隙連結。如前臂骨和小腿骨之間的韌帶聯合,椎骨之間的軟骨結合以及坐骨、恥骨和髕骨之間的骨性結合等。

②動關節:相鄰骨之間的連結組織中有腔隙的連結,又叫有腔隙骨連結,通常稱關節。人體絕大部分骨連結屬於此種類型,共有200多個,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

3、髖關節手術半套和全套有什麼區別?

"半髖關節置換」嚴格上稱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只要更換股骨頭就可以了。全髖關節置換是把患者得把股骨頭和髖臼一起置換。是兩個不同的手術。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相對比較簡單,術後髖關節功能恢復比較好,不容易脫位。但病人自己得髖臼和人工得股骨頭長期磨損後期容易出現關節疼痛。故適用於年紀大得患者,一般70歲以上。目前雙動頭可以有效得減輕這種疼痛得發生。
對於年紀輕,為了防止髖臼得磨損產生疼痛,已經磨損後髖臼得變形不利於二次翻修,故換股骨頭得時候把髖臼也換成金屬的。通過金屬磨金屬這樣就可以避免了。但這種手術比較容易脫位,術後站立、穿鞋、穿襪子、性生活姿勢要比較注意,總的原則髖關節不能夠屈膝屈髖超過90°不能過度內收。現在這種技術比較成熟,脫位得發生率也比文獻上報道得!!

4、髖關節脫位的問題。

您好:
從你提供的資料上看,一個嬰兒4個月時查出來有脫位現象,略談我的幾點粗淺觀點:
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
2、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
3、有時可合並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4、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應早期診斷,嬰兒期治療效果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後治療,即使非常成功35歲以後,都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是獲得痊癒的重要措施;
5、典型性先天性髖脫位,若能早期正確治療,在正常功能刺激下,發展成正常髖關節可能性很大,3歲內治療者有很高治癒率;
6、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份增加,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雖經正確治療,功能難達到正常;
7、建議你到301醫院骨科就醫,醫生會根據病情進行相應處理及治療。
以上僅供參考,祝你的女兒早日康復!

5、關於髖關節復位以後的如何補充營養??

幼兒及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
1、臨床症狀
走路較晚,步態異常:開始走路時步態不穩呈蹣跚、搖擺或搖動步故態(單側);雙側者為鴨行步態,肢體不等長,軀干呈代償性側彎
2、體征
Allis征陽性(單側)
Ortolani征或外展試驗陽性
Nelaton線征破壞
Trendelenburg征陽性
3、X線檢查
髖臼指數
CE角:正常值4歲+15°以上,15歲為+20°以上
Perkin's方格
Shenton氏線
Sharp角:該角>40°即表示髖臼發育不良。
股骨頸前傾角的測量:X線雙平片
頭臼指數(AHI):由股骨頭內緣到髖臼外緣的距離A比股骨頭的橫徑B,表示股骨頭的大小與髖臼深度不相稱的狀態。其特點是隨年齡的增長而頭臼指數隨之下降,一般正常值在84-85左右。其計算公式為AHI=A/B×100。
髖關節間隙:與正常側相比較,雙側患者與同年齡髖關節進行比較。測定股骨頭最高點的面與髖臼軟骨底面的距離,分為5級,4級為正常間隙,3級較正常窄1/4,2級較正常窄1/2,1級較正常窄3/4,0級關節間隙完全消失。用以判斷有無創傷性關節炎的標准。
4、其它檢查:關節造影、CT、MRI均能對先天性髖脫位有其診斷價值。
5、幼兒及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的治療
1、保守治療
自動復位法:以Pavlik harness為代表。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
牽引復位法: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也有人用於1歲以內的患兒。
內收肌切斷閉合復位法:本人主張用於2歲以內的患兒。
Ferguson手術:
2、保守治療的固定姿勢:主張採用人位固定(Human Position)而不用Lorenz體系的蛙式位,其理由如下:
蛙式位是股骨頭遭受髖臼壓力最大的體位,尤其是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
蛙式位時經過內收長肌與髂腰肌之間的旋股內側動脈遭受壓迫,將直接影響股骨頭的血運;
蛙式位時,增大的盂唇可以壓迫骺間溝,致使股骨頭發育受到影響,甚至產生畸形。
3、影響復位的因素
髂腰肌的攣縮;
盂唇過大,阻塞了髖臼而影響股骨頭的復位;
頭、臼不稱,通常是髖臼過小過淺;
其它:如髖臼內脂肪過多,圓韌帶過長、增寬在臼內形成阻塞,關節囊的攣縮等。
4、復位後髖關節發育的觀察
保持頭、臼同心是髖關節發育的基本條件;
保守治療一般頭三個月用石膏固定,以後改用支架固定,保持髖關節的有限制動;固定時間一般為就診月齡時間或加3個月,一般每三個月復查一次並復查骨盆平片進行監測;

6、股骨頭壞死和髖關節骨關節病的區別是什麼呢?

股骨頭壞死和髖關節骨關節病的區別:髖關節骨關節病也被稱為「髖關節骨質增生病、老年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等。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多見於50歲以上的肥胖患者,常為多關節受損,發病緩慢,病情進展也慢。早期症狀不明顯,多在活動時發生疼痛,休息後好轉。髖部疼痛可在髖關節的前面或側方,或大腿內側,亦可放射,如坐骨神經走行區或膝關節附近,常伴有晨僵,嚴重者可有髖關節屈曲,外旋和內收畸形,髖關節前方及內收肌處有壓痛。在檢查化驗中,髖關節骨關節病關節液分析中性白細胞計數明顯降低。X線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股骨頭變扁、肥大,股骨頸變粗變短,頭頸交界處有骨贅形成。股骨頭肌髖臼處可見囊性變,其周圍有骨質硬化現象。但組織病理學顯示股骨頭並無缺血,無廣泛的骨髓壞死。繼發性髖關節骨關節炎常繼發於髖部骨折、脫位,髖關節先天發良不良,扁平髖,股骨頭滑移,兒童股骨頭骨骺缺血性壞死,股骨頭壞死,髖關節感染,類風濕關節炎等。此病常局限於單個關節,病變進展較快,發病年齡較輕。目前濟南股骨頭醫院獨創的TEP多維再建療法是在中西醫結合的基礎上研製的非手術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新療法。該療法利用國際先進的治療儀器,對患處進行全方位的系統治療。分為通血運祛瘀阻基礎療法、促進骨細胞再生療法、中葯三補雙活療法、液體內循環療法、功能康復鍛煉療法五大部分。不開刀不手術,解除患者的後顧之憂,引起效果好、費用低受到了股骨頭壞死患者的歡迎,被患者親切的成為「貼心療法」。

7、比較肩關節和髖關節的結構特點

1、相同點:

兩者均由兩塊骨構成,屬於單關節,形狀為球窩關節,所以都有三個運動軸,能做屈伸、收展、內旋、外旋、環轉等各種形式的運動。

2、不同點:

由於上下肢分工不同,因此無論在骨、骨連接和肌肉的形態結構有各自的特點,髖關節與肩關節相比,構成關節的兩個骨關節面積差小,關節囊厚而緊,關節韌帶多而強,關節周圍肌肉強大。這就決定了髖關節運動幅度和靈活性都較肩關節差,但穩固性好。

(7)髖關節是單關節還是復關節擴展資料

關節的基本構造和輔助結構

基本構造包括:

①關節面:一般為一凸一凹,表面有關節軟骨。

②關節囊:分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膜,內層為滑膜,能產生滑液。

③關節腔:由關節囊和關節面圍成的密閉腔隙,腔內呈負壓,有少量滑液。

輔助結構有:

①韌帶:相鄰兩骨間的緻密纖維束,分囊外韌帶和囊內韌帶。

②關節盤和關節唇:均為纖維軟骨,關節盤可調整關節面,分隔、增大關節腔;關節唇可加深關節窩,增大關節面。

③滑膜襞和滑膜囊:由滑膜重疊突入關節腔稱滑膜襞,可擴大滑膜面積,有利滑液分泌和吸收;滑膜膨出充填於肌腱與骨之間稱滑膜囊,可減少肌與骨的摩擦。

8、先天性髖關節

完全不用再做磁共振。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會造成兩側股骨發育不同步,造成雙下肢長短不一。
這個病到了成年就不會在繼續進展,因為骨骼生長已經停止了。如果髖關節活動沒有障礙,可以不用管。
你的摔傷(如果沒有骨折或是韌帶損傷)恢復了就沒事了。
但是如果有韌帶損傷,做磁共振或是CT是有用的。

9、就人體單腿而言,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共有7.5個自由度,是怎麼算的?

你自己先找出那幾個整的自由度,我再告訴你那半個自由度。

剩下那「半個」在膝關節。
膝關節在半屈狀態下能做輕度的旋轉運動(脛骨上端與半月板之間)。

與髖關節是單關節還是復關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