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提高髖臼假體定位的准確性
致髖臼假體位置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如顯露不充分,患者體型較大,導向器不準確,以及術中患者體位發生變化等。定位不良會增加脫位率,導致肢體長度差異,假體撞擊,界面磨損,甚至需要進行翻修手術。
髖臼的位置異常也會改變髖關節的生物力學、導致骨盆骨質溶解和髖臼假體移位。雖然有髖臼安全區的概念,但此前一項基於美國醫保體系全髖關節置換的研究顯示,初次置換術後6個月內脫位率為3.9%,翻修手術為14.4%。而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翻修手術脫位和不穩的比率高達22.5%。
大直徑股骨頭與摩擦界面材料的進步
從1998年至2007年,在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大直徑股骨頭和特殊的磨擦界面材料使得短期脫位率下降了將近一半(從4.21%降至2.14%)。
通過增加股骨頭頸比,減少假體撞擊,增加髖關節無撞擊的活動范圍,在假體沒有發生撞擊時增加脫出距離(jump distance),可有效降低脫位率。
然而,大直徑股骨頭並不能取代假體精確的定位和良好的安裝質量,假體定位偏差可能會改變軟組織的張力和髖關節的生物力學,導致步態異常、大轉子滑囊炎,並會增加行走時的不適感。
全髖關節置換術中各種磨擦界面材料都不能耐受假體位置異常或者假體位置的變化。尤其無法耐受過度的外展和前傾,假體位置與內置物的生存率以及並發症直接相關。
髖臼假體定位的重要性
Kurtz等曾預測,初次和翻修的髖關節置換在未來20年將會明顯增加。到2030年,預計每年的需求量,初次置換將達57萬例,翻修將達9.7萬例。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納入了5萬余例全髖關節置換的翻修病例,最常見的翻修原因為不穩和脫位(22.5%),翻修手術的平均費用超過5.4萬美元。改善髖臼假體的位置有利於提高臨床療效,減少醫療衛生支出。
將髖臼假體安裝在「安全區」
關於髖臼假體理想的位置仍然存在爭議。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Lewinnek「安全區」一直被當作髖臼假體安裝的標准范圍,以圖降低不穩定的風險。Lewinnek等的這項研究有助於骨科醫生明確髖臼假體存在較高脫位風險的異常位置。
然而,假體安裝安全區的概念,作為這一研究的結果,僅僅基於9例脫位,以及6例因此而行全髖關節翻修術的病例。並且只有1例的原發病是骨關節炎,無論外科醫生關節置換的經驗如何,骨關節炎都是全髖關節置換術最常見的適應證。
脫位的病例中有3例髖臼假體安裝在安全區內。此外,291例沒有脫位的患者中只有113例影像學質量符合要求,可以評價髖臼外展角和前傾角。
這樣,就留下了一個問題:為了使脫位的風險降至最低,將髖臼假體安裝在安全區的常規方法(很多學者都贊同)是最好最准確的方法嗎?
比如,按照Lewinnek的標准,假體的位置尚可接受,而按照患者本來的解剖則可能判定為錯位。有研究建立正常半骨盆的三維空間模型,通過容積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髖臼的解剖定位與Lewinnek所述安裝髖臼假體的安全區並不匹配。
經測量,髖臼前傾角為19.9° ± 6°(7°-42°),女性(21.3° ± 7.1°)明顯大於男性(18.5° ± 5.8°)。Maruyama等推斷,這種解剖差異為女性脫位率較高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
除了上文考慮的因素外,髖臼假體位置的差異還受不同術者以及同一術者不同手術時間的影響。有研究報道,按照常規的方法進行關節置換,髖臼杯錯位的發生率為62%-78%。基於X線和CT影像應用術前模板,結合術中的測量容易出現偏差,並且也比較費時。
此外,術前進行影像學檢查時患者的體位也可能導致模板測算的偏差。目前確定髖臼位置的方法包括術前影像(如CT掃描)、術中影像(如X線片和X線透視)以及術中的解剖定位。
不管怎麼定義安全區,將髖臼假體安裝在這一區域內並不能避免脫位。目前主張在手術中參照解剖標志和患者特異性的形態,這對於提高髖臼假體定位的准確性具有重要意義。
應用「患者特異性的形態」建立「患者特異性的目標區域」安裝髖臼假體。在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時,應用患者特異性的形態是指通過個體髖關節的形狀和結構指導手術重建和假體安裝。
與安全區不同,患者特異性的形態不依賴於平均數。雖然有些患者的髖關節由於某些病變、嚴重的發育不良或髖臼骨折等會增加處理的難度,但有些結構仍可以作為參照,有助於獲得良好的定位、力線和穩定性。
Patel等發現如果臼杯平行原始髖臼的邊緣,與相關的骨性標志或軟組織結構對齊,便可減少撞擊和不穩。臼杯放置在原始的外展角和前傾角上,可使關節獲得正常的活動度。
目前在安裝髖臼假體尋找解剖標志時,可以參照三個方面的信息:骨性標志、軟組織標志以及兩者相結合。關於「患者特異性的形態」主要有四種方法,各自在解剖標志上都有一些細微的差別:Archbold等的方法應用髖臼橫韌帶,Sotereanos等應用髖臼周圍的骨性標志,McCollum和Gray應用坐骨大切跡,Maruyama等參照髖臼切跡角。所有這些方法都利用患者特異性的形態確定其特異性的目標區域,從而使髖關節置換術後撞擊和內置物磨損降至最小。
髖臼橫韌帶
Archbold等提出應用髖臼橫韌帶作為參照標志來判斷患者本來的髖臼前傾角,使髖臼假體平行韌帶,個體化地確定臼杯的位置。術者也可以通過髖臼假體與橫韌帶的相對位置來評價臼杯深度和高度。
應用這一韌帶作為解剖標志指導臼杯的安裝,首先需要充分顯露髖臼,能夠清楚地直視韌帶。然後平行韌帶用髖臼銼確定方向依次打磨髖臼,直至髖臼銼差不多與橫韌帶相吻合,恰位於韌帶內。
目的是通過韌帶和殘留的盂唇,確定髖臼杯的位置,使其與患者個體原始的前傾角和外展角相匹配。這種理想的臼杯位置可以很好地恢復髖關節的旋轉中心,並可最大限度地將功能活動范圍控制在臼杯的中部。
髖臼銼或髖臼假體相對於橫韌帶的位置,可為術者提供實時的信息,以判斷髖臼杯的深度、高度和前傾角。如果韌帶與臼杯下緣之間存在間隙,提示臼杯的位置過高。
如果臼杯過深,臼杯下緣與韌帶內緣之間會出現一定的間距,此時可以用外移襯墊(lateralized liner)進行矯正。而殘留的髖臼上唇可以作為參照,確定髖臼的外展角。
該手術方法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導向器,臼杯的安裝不受手術床上患者體位的影響。Archbold等在一組1000例初次全髖關節置換的病例中應用這一方法,採用直徑相對較小的股骨頭,沒有使用改變髖臼方向的襯墊,據報道總的脫位率僅0.6%。
骨盆解剖標志
Sotereanos等介紹了骨盆上的三個骨性解剖標志,可建立髖臼假體的參照平面,確定前傾和外展角度。通過下方兩個解剖標志的連線確定髖臼前傾角,臼杯與髖臼上外側最高點的距離(overhang)可評價臼杯的外展角。作者設計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復制出模板上測得的外展角,並可在術中與患者本來的前傾角相匹配。
術前模板測量包括臼杯的大小、恢復髖關節旋轉中心的安裝位置,並用角度導向器測量外展40°時臼杯超出髖臼外側緣的距離。應用所測得的超出距離可在術中確定臼杯的准確位置,臼杯的位置應反復調整直至術中的超出距離與術前數值一致。
外緣突出的骨贅會影響判斷,而難以確定真正的髖臼上外側緣,從而誤導術者參照術前模板測量進行定位使髖臼的位置太過水平。為了避免外側骨贅導致的臼杯定位錯誤,可以評估臼杯邊緣相對於下方髖臼切跡的位置來判斷。
相對於下方的髖臼切跡,如果假體裸露(臼杯置入太過垂直)或骨質裸露(臼杯放置太過水平),提示臼杯的外展角存在異常。
對髖臼進行360°的觀察以後,在骨盆的遠端可以確定兩個點,通過兩點的連線可以確定患者原始的前傾角。直視下,用骨膜剝離器(Cobb elevator)從髖臼後下緣向坐骨方向滑移,便可找到這一凹槽。為髂恥隆起下緣與恥骨上支外側部分的交點,通常距離髖臼前下緣約5mm。
接下來,將髖臼磨銼到合適的高度和深度,髖臼假體的邊緣必須通過這兩個參照點在髖臼內面相對應的位置。否則旋轉中心就會太高。髖臼假體的邊緣必須通過下方兩個解剖標志點的連線,將下方的髖臼切跡完全填充。
站立位側位片
McCollum和Gray提出了一種定位髖臼假體的手術方法,可最大限度地獲得無撞擊的關節功能活動范圍,該方法將臼杯前傾30°,以補償站立位與仰卧位骨盆傾斜度的差異。術前常規拍攝以大轉子為中心的站立位側位片。在髂前上棘與坐骨大切跡之間連線,測量該線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這一測量結果有助於術中判斷髖臼的方向,使髖臼獲得30°的前傾以及30°-50°的外展。
患者側卧位時,術者可用手指觸摸坐骨大切跡,另一手指置於髂前上棘,在手術巾表面上可以劃出兩點之間的連線。髖臼假體安裝的目標位置是站立位前傾30°,為了獲得這一位置,先計算術前站立位側位片模板上第一條線的角度與30°之間的差值,再在手術巾上第一條線的位置加上這一差值,劃出第二條線。
在與第二條線平行的方向上置入臼杯。如應用McKee髖臼定位器,長柄的方向垂直於手術巾上的第二條線,短柄與之平行。
髖臼切跡角
Maruyama等提出了髖臼切跡角的概念,可確定一個基準平面,評價患者髖臼原始的前傾角。髖臼切跡角是指從坐骨大切跡到髖臼後壁(posterior acetabular ridge)的延長線與通過髖臼前後壁的直線之間的夾角。
髖臼切跡角(89.0°±3.5°)的解剖變異很小,在所有患者中幾乎都成直角。患者在手術台上取側卧位,術者站在患者的腹側,便於確定髖臼切跡角。觸摸到坐骨大切跡後,將食指橫過髖臼後壁。然後平行該線放置定位桿,找出穿過髖臼中心的平行線,在該線與髖臼上緣的交點上用電刀燒灼標記。
半球形髖臼銼的杯口平面垂直於解剖前傾角的標志線放置,接下來術者可將髖臼銼向後調整,瞄準上方的坐骨大切跡依次打磨。這樣通常可獲得比解剖前傾角大10°-15°的前傾。
D』Antonio報道,連續631例初次全髖關節置換均應用這一技術,參照髖臼切跡角和坐骨大切跡來安裝髖臼假體,且沒有應用其他外在的定位裝置,最終脫位率僅0.34%。
參照患者特異性的形態安裝髖臼假體的優勢,在術中,可以通過患者特異性的形態特徵確定不同個體的目標區域,參照該目標區域安裝髖臼假體可獲得精準的定位,使撞擊和脫位的風險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減少界面磨損。
為了盡可能降低撞擊和脫位的風險,從現在的角度看來,應用常規的技術將髖臼假體安裝在傳統的安全區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有證據顯示,安裝髖臼假體時通過解剖標志確定個體化的患者特異性的目標區域,可獲得很低的脫位率。應用患者特異性的形態特徵,可提高術者的手術技能,將髖臼假體精準地安裝在不同患者各自的目標區域內。
按照多數骨科醫師的標准,通過Lewinnek安全區可將髖臼假體安裝在尚可接受的位置上。然而,Lewinnek也認識到,雖然假體安裝在安全區脫位率相對較低,但安全區仍然是一個相對寬泛的范圍,在此范圍內的脫位也有報道。我們主張通過患者特異性的形態特徵,確定個體化的目標區域,可以更加精準地確定髖臼假體理想的位置。
2、做了髖關節置換術後內旋是怎麼回事
關於人體關節的5種運動方式:(1)屈伸:運動環節繞額狀軸(左右方向)在矢狀面(前後方向)內做的運動.一般來說,向前運動為屈,向後運動為伸.但膝關節及其以下關節則相反.(2)外展、內收:運動環節繞矢狀軸在額狀面做的運動.運動環節末端遠離正中面為外展,向身體正中面靠近為內收.(3)迴旋:運動環節繞本身的垂直軸在水平面內做的運動.由前向內旋轉為內旋(或旋前),由前向外旋轉為外旋(或旋後).(4)環轉:運動環節以近側端為支點,繞額狀軸、矢狀軸以及它們之間的中間軸做連續的圓周運動.此運動可描繪成一個圓錐體圖形的運動,故又稱圓錐運動.如上肢在肩關節處做向前或向後的繞環運動.(5)水平屈伸:運動環節在水平面內繞垂直軸做前後運動,是體育運動中的一種運動形式,生活中少見,如上肢(或下肢)在肩關節(或髖關節)處,外展90度後再向前運動稱水平屈,如向後運動則稱水平伸.
3、髖關節置換術的問題。
髖關節的壽命標准理論上是三十年以上,目前髖關節置換術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手術,根據文獻報道,無論是國內還是歐美,,一般術後隨訪15年置換成功率在95%以上。
這也取決於手術條件和醫生的水平,和適應症的選擇。
先髖發育不良,是髖關節置換的適應症。由於老人家年紀大,估計醫生會選擇骨水泥假體。
另外術後的護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減少活動量,不做活動范圍超大,如下蹲,跪坐等。注意避免摔跤。
總體來說,髖關節置換術是一個較大的,但是比較常規的手術,過分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對於改善患者生活,避免疼痛,髖關節置換是較好的選擇。
4、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缺點是什麼
股骨頭壞死是嚴重影響髖關節活動的疾病,嚴重的會造成患者無法行走,只能卧床休息。一些患者因為股骨頭發生塌陷,在醫生的建議下往往會選擇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以為這樣就可以一勞永逸了。真的是這樣嗎?新浪中醫股骨頭壞死頻道的專家指出,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缺點也不斷的在暴露出來:一,髖關節手術使用人造關節代替壞死的股骨頭,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症狀,但是髖關節置換術並不是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最佳方法,且由於人工關節減震功能不良,手術之後避免在不平滑不平整路面行走,不能每天行走的距離過遠、更不能負重行走、進行體力勞動、跳舞,以免假體提前下沉,出現髖關節疼痛症狀。二,手術後活動受限的症狀的症狀也是不能完全解除的,患者做一些簡單的活動還可以,但是能進行過多的活動,過多的活動如爬樓梯、跑步、登山等運動會使假體的使用年限減少、假體的松動,因為人造關節沒有自行修復功能。如果置換手術後不久就出現了假體松動的情況,導致了置換術的失敗,不得不再進行第二次手術,甚至第三次的手術。三,髖關節置換手術還有可能引發其他並發症,留下後遺症等,有的患者會發生感染,需延長治療時間,治療十分困難,甚至不得不將人造關節拔除,待感染被控制後再進行關節再置換,而再置換的感染率遠遠高於第一次的手術。而在手術中也可能會造成其他部位骨質的損傷,導致術後住院時間長等缺點。通過以上詳細介紹,大家對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缺點應該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了吧。在此提醒廣大患者,除非股骨頭塌陷非常嚴重,其他股骨頭壞死治療方法沒有療效的情況下,方可考慮髖關節置換手術。
5、髖關節置換【髖關節置換】
你好,從現有的X光片來看,應該是柄松動下沉了,髖臼還可以,但是否有聚乙烯的磨損和磨損程度怎樣需要在術中確定。手術方案就是重新安裝股骨柄,但要使用加長翻修柄,因此費用會高一些。估計總的費用是7萬左右,住院時間2周。手術後下肢長短的問題應該可以解決的。歡迎你來當面咨詢。
(鄭秋堅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廣東省人民醫院鄭秋堅 http://zhengqiujian.haodf.com/
6、今年25歲,2014年4月份做的髖關節置換術後一年無假體脫落現象,但是髖關節的位置一直疼痛,蹲不下
關節置換術後需要避免哪些運動? 術後6-12個月內,手術肢體任何形式的旋轉動作是禁止的,你不能讓你受傷的腿向內旋轉超過身體的中線,不能使置換的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包括向前屈曲和向後屈曲。 康復科的理療醫生會告訴你運動的方法與技巧,並會向你推薦一些幫助你應付日常生活的輔助工具。記住,如果不按照理療師的醫囑去做,你極有可能使你的新關節脫臼而不得不再次手術! 即使關節功能已經完全恢復,過重的運動和體力勞動也是需要避免的,置換的關節只能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關節置換術後的家庭護理有哪些? 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讓生活變得容易一些,這些方法包括: (1) 盡量少爬樓梯。對每天的生活做好計劃,這樣每天只爬1-2次樓梯就能把該辦的事情辦好。 (2) 避免摔倒。將房子鋪上防滑地毯,不要亂扔東西以防絆倒。 (3) 使用能升降的馬桶,這樣能減少髖關節彎曲的程度。 (4) 在關節完全恢復之前不要養那些很好動的寵物 髖關節置換術後注意點及康復功能鍛煉方法 股骨頭置換或全髖節置換術的目的是解除病人髖部疼痛、恢復髖關節功能,術後第2天便可開始康復功能鍛煉,及早恢復患腿的行走、負重功能。在病人開始康復功能鍛煉之前,應讓患者了解並掌握全髖置換術後的注意點:(1)不要交叉雙腿(常規術後病人雙腿間置一三角狀枕頭,以防病人雙腿交叉);(2)站立或坐時身體向前傾斜幅度不能超過90°(3)手術後的髖關節避免內旋及過度外旋。當站、坐或躺時,膝蓋和腳尖不能轉向內側,應保持腳尖和膝蓋直對天花板或朝向外側。 1 卧床練習 1.1 踝關節跖屈和背屈雙腳 上下運動;保持膝蓋伸直; 1.2 膝蓋伸展練習 仰卧,綳緊大腿前的肌肉,向下壓患側膝部;保持5s,然後放鬆; 1.3 膝蓋屈曲練習 仰卧,輕微彎曲患側膝部;腳後跟用力往下按,收緊膝蓋後大腿肌;保持5s然後放鬆; 1.4 膝部和髖部屈曲練習 仰卧,慢慢彎曲患側膝部,使腳跟滑向臀部;始終保持腳平貼床面;再慢慢恢復原位;當腳跟上下滑動過程中,始終保持膝部垂直於床面,不要左右搖晃; 1.5 臀部外展練習 保持患腿向外滑向床沿,然後慢慢恢復原位;保持膝部伸直,腳趾和膝蓋朝向天花板;在來回滑動過程中,不能讓腿部隨意向內或向外滾動;不要試著從床上抬起腳;在床面和腿之間可以放一層塑料紙,以減少磨擦; 1.6 臀部和膝部屈曲練習 仰卧,提起患腿,在髖部和膝蓋處彎曲,並且腳部抬離床面;臀部屈曲不能超過90°; 1.7 髖部伸展練習 收緊臀部肌肉;保持5s,然後放鬆: 1.8 臀部屈曲,膝部伸展練習 仰卧,彎曲健側腿,腳放平(這對於有過背部疼痛史的病人特別重要);抬起患腿,但不能高於第一條腿的膝蓋位置,慢慢使腿部降回到床面,避免突然落下; 以上練習,每個動作重復10次,每天練習3遍,理療師可視病人的術後情況酌減或增加。 2 起床練習 當病人通過上述卧床鍛煉後,能主動將髖關節屈曲60°左右時,理療師即可幫助病人起床、坐立、行走康復鍛煉。起床時先以Bridge(橋)方式(即健腿屈曲,臀部向上抬起移動)向健側移動至床沿,即可用雙肘著床用力坐起,坐起時膝關節要低於髖關節,上身不可前傾。起立時可借用助步器的幫助。 3 助步器站位練習 3.1 站位-臀部屈曲練習 向上彎曲膝部與助步器的橫桿同高,注意臀部彎曲不能超過90°; 3.2 站位-臀部伸展 保持背部挺直,伸直患側膝並向後移動腿部(腰部不要向前傾); 3.3 站位-臀部外展 站在離助步器一步的位置,患腿向外側面移動;保持膝部伸直;上半身不能彎曲或搖晃; 4 步態訓練 用助步器幫助訓練助步器先行;患腿跟上;健腿第3步;重復。注意:在移動時,不要扭轉患側,轉身時應作小步移動。 5 起坐練習 該練習應在坐帶有扶手的硬凳上進行,嚴禁坐沙發病人背向硬凳,雙腿及助步器緊靠坐凳,患腿向前移開,病人身斜向健側,健側手離開助步器握住坐凳扶手,身體重量側重於健側臀部坐下,坐下時保持背部挺直,上身不能前傾。起立時,臀部挪至坐凳最外沿,患腿向前移開,身體斜向健側,雙手撐住扶手起立,然後扶住助步器,起立時保持背部挺直,上身不能前傾。 通過上述5點,病人在術後1周既可起床坐立行走。術後6個月之內均要按照以上5點進行康復功能鍛煉,防止術後髖關節僵硬、股骨頭脫位,以達到髖關節置換手術目的的良好效果。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