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脫發用得寶松十天了,怎麼還掉頭發
這個要看你平時每天copy的掉發的量的,如果你平時掉的就不多,每天二三十跟的話,其實是不多的,正常人每天也會掉這么多的,所以用葯止脫效果自然不明顯啦,如果以前掉的就很多,現在還是掉的多,那麼可能這個產品不適合你了
另外就是建議你平時早點休息,不要熬夜,晚上最好十點半就休息,也可以看看【吳氏中葯育發
2、強直使用得寶松對髖關節有壞處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種血清學陰性的慢性進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和髖關節等,至今病因不明。對AS晚期引起的髖關節畸形施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公認的改善關節功能的有效方法[1-2]。1999年4月至2006年1月我院對19例(38髖) AS並發髖關節雙側骨性強直患者施行一次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9例患者全部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根據1984年修訂的紐約診斷標准[3]),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齡25-57歲,平均37歲。病程5-25年,平均12年。全部為雙髖關節骨性強直,髖關節活動度為0,屈曲畸形角度<10°8髖,10-30°18髖,30-50°12髖,平均21°。生活不能自理8例,生活部分自理,需扶雙拐或藉助輪椅11例,5例伴膝關節疼痛但無膝關節功能障礙,8例輕到中度駝背畸形。
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口插、鼻插下施行雙側全生物型全髖關節置換術,其中2例採用氣管切開插管麻醉。首先閉合下行內收肌腱松解,手術均採用後外側切口入路,採用先截骨後髖臼成形的方法截斷股骨頸,松解是根據屈曲攣縮程度首先松解髂腰肌,切除關節囊其前側瘢痕攣縮部分,進一步從大轉子處橫斷闊筋膜張肌,松解闊筋膜張肌和臀中小肌間隙。用髖臼銼在原臼的位置上造臼,顯露馬蹄窩內脂肪,銼至馬蹄窩骨質相平水平,安裝大一號生物臼進行螺釘固定,股骨柄假體同樣採用大一號生物柄緊密壓配。術後指導患者早期肌肉及關節功能鍛煉,循序漸進。術後1周內進行下肢及臀部肌肉的收縮運動,以及遠端關節及鄰近關節的抗阻力運動,1周後,進行關節無負重活動。2周後以低負荷關節活動為主,3周後藉助助行器輔助行走,兩下肢平地行走,6周後練習下蹲,擴大活動范圍,8周扶雙拐行走,4-6月後過渡到無拐行走。
3.結果
全部患者1-8年(平均5.5年)隨訪,本組19例(38髖)中,33髖關節無疼痛,4髖輕度疼痛不適,無需服止痛葯物,有1髖主訴時有大腿中上段疼痛,隨時間延長逐漸減輕。所有19例髖關節主動屈伸活動由手術前的0°增加到隨訪時的平均81°(65-115°),活動度平均達到160°(110-230°),術後34髖屈曲畸形消失,4髖仍有10-15°屈曲畸形。伸屈功能改善明顯大於旋轉功能。術後患者均能生活自理,需扶單拐或手杖者5例。術後2例出現脫位,經及時手法復位後未再出現脫位現象,2髖在擴髓時擊入假體股骨柄時出現股骨距裂紋骨折,未達小粗隆下,未做特殊處理。6髖發生異位骨化,根據Brooker分期,Ⅰ級3髖,Ⅱ級3髖,病人除感不適外,對功能無明顯影響。放射學評定:骨皮質較前有明顯增粗,骨小梁稀疏改善明顯。
4.討論
4.1術前檢查
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由於胸腔擴張受限,呼吸功能易出現損害,腎臟可能出現澱粉樣變,心功能不全及由於胃腸道結腸炎等引起一系列重要臟器損傷。因此術前應全面了解患者一般情況。另外除常規檢查外還可包括血沉及血清肌磷酸激酶等特殊檢查以明確病變的活動情況。
強直性脊柱炎因脊柱間和脊肋關節的固定使胸廓活動受限,肺活量降低,其降低幅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有的可下降到正常的60%,最低降至30%,嚴重者胸廓活動受限,使胸部活動消失,只有膈肌呼吸,此種病人應當注意,避免造成嚴重呼吸困難。
4.2 麻醉方法的選擇
大部分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因椎間關節強直,椎間盤、黃韌帶、棘間韌帶鈣化、骨化,使常規硬膜外穿刺不可能施行。普通氣管插管全麻可用於腰椎活動困難,而大部分頸椎受累較輕的患者。若患者的頸椎呈屈曲強直,頜柄距(下頜下緣至胸骨柄上緣的距離)變小,有的僅3-4cm,患者頭後仰受限,無法使用喉鏡;部分患者顳頜關節受累,張口困難,使氣管插管非常困難或不可能實現。我們採用氣管切開的方式進行全麻。
4.3切口的選擇
本組病例全部採用後外側入路,由於本組屈曲畸形角度<50°,採用此切口操作簡便,顯露充分,從髖臼的後沿測定髖臼位置容易,特別是顯露臀肌清楚,便於准確評價外展肌的功能,在髖關節強直的病人中,往往測定外展肌力非常困難,可通過術前的觸診及術中的觀察來判斷,如臀肌較厚,顏色紅潤,有活動性滲血,則術後患者可達到近似正常的步態;如臀肌較薄,顏色較差,但仍連續,那麼術後患者步態恢復較差;如臀肌連續性中斷,則不能採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4.4術中松解
本組病例髖關節已侵蝕到完全骨性融合,髖部痙攣性疼痛非常嚴重,在不正常的位置上融合,而內收肌長期痙攣疼痛而導致攣縮,加之前方關節囊及炎症組織的侵蝕攣縮使得本手術需在內側、前側及外側根據病人屈曲攣縮情況進行松解。所以我們常規採用閉合切腱法首先進行內收肌的松解,對於骨性融合的病人其頸的長度變化不大,從後側入路松解前側組織並不是特別困難。而闊筋膜張肌由於其腱性部分較長,伸展性較差,又位於關節的前外側,手術時可在粗隆部橫斷松解,並進行臀肌間隙進一步松解。髂脛束可在小轉子處剝離,餘下肌肉皆可隨功能鍛煉而逐漸適應延長。松解髖周圍攣縮軟組織時要避免損傷血管和神經組織。如進行徹底的松解仍殘留有屈曲畸形時,術後可輔助康復牽引治療來逐漸適應。
4.5手術方法
強脊炎骨性強直病例中,很難分辨股骨頭與髖臼的界限,給截骨和成形帶來很大困難,應用傳統的截骨方法不僅很難掌握髖臼的成形方向,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將股骨頭清理干凈。我們採用兩次截骨後髖臼成形的方法,髖臼周圍馬蹄窩內脂肪不會消失來確定髖臼的位置及深度,防止去骨太多而致假體的松動和中心性脫位,髖臼及股骨皮質非常脆弱,容易磨穿髖臼使骨皮質折斷,術中切勿暴力以免骨折,或股骨頭殘留太多而誤將髖臼假體裝入原股骨頭骨質內。
長期攣縮的關節的矯正、骨盆傾斜者和髖關節骨性融合者的髖臼假體精確放置是技術性的難點。常規全髖關節置換術時,髖臼假體置入時應保持與骨盆橫軸45°外展與20°前傾,股骨假體應保持10-15°前傾。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髖關節常伴多種畸形,如屈曲畸形、內收或外展畸形、內旋或外旋畸形等。嚴重髖關節畸形的患者,術中雖然可矯正至正常,但術後仍有畸形復發傾向。如按照常規方法安放假體,會增加術後髖關節脫位的可能性。為保證術後髖關節的穩定,術中假體置入的角度應根據髖關節畸形的具體情況即髖關節融合的位置和角度進行適當調整。對單純髖關節屈曲畸形者,可按常規方法安放假體。對合並下肢內旋畸形者,髖臼假體前傾角應適當減小,股骨假體前傾角應適當加大。對合並下肢外旋畸形者,髖臼假體前傾角應適當加大,股骨假體前傾角應適當減小或保持0°前傾。對合並內收畸形者,術中可切斷部分攣縮的內收肌肌腱,髖臼假體外展角應適當減小,這樣雖然可能會影響髖關節的外展,但可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在脊柱有輕度到中度後凸畸形時,為防止出現髖關節前脫位,調整前傾角至關重要。由於存在脊柱後凸,需靠髖關節的過度後伸來代償,所以如果髖關節置換手術中髖臼假體的前傾角仍按正常的10-20°安放,術後極易出現髖關節的前脫位,當脊柱有重度後凸畸形時,應與脊柱外科醫師協同評估脊柱矯正的角度和髖臼的前傾角,先行THA,再行脊柱截骨矯形,達到矯正力線,解除畸形,穩定關節的目的[4]。所以前傾角的大小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AS患者普遍存在骨質疏鬆,股骨髓腔常呈「煙囪」狀,骨組織增生反應能力差,很難有骨組織長入到多孔層而達到生物固定的效果[5],我們認為術後假體的松動除上述原因外,還與此病患者多為年輕人,活動量大造成的機械性松動有關。另外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柱和膝關節也常常伴有僵硬疼痛使其活動功能受限,髖關節的代償性活動相對增大也是造成假體松動的重要因素。國產假體材料及製造工藝的落後使得假體在髓腔內不能得到良好的匹配和固定也是假體松動的原因。
我們本組病例採用了非骨水泥大一號固定型假體,在考慮骨質疏鬆的前提下,又保持緊密壓配的特性,提供可靠的初期穩定,由於此類病人皆年輕,而骨質疏鬆為廢用引起,由於術後活動量的增加,骨質代謝會得到有效的改善,骨質結構的好轉從我們隨訪中已得到證實,同時為再次置換留有餘地。
4.6術後早期功能恢復的難點
術後患者的康復較其它病程短的患者不全相同,因為病程長,肌肉萎縮,其協同性及其下肢神經反射弧的建立都要一個過程,所以其下床及扶拐時間相對較長。
總之,本組病例隨訪顯示雙髖關節同時置換對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意義重大,雙側髖關節同時置換有利於雙下肢關節功能的協調發展,也可避免兩次擇期手術間隔時間里因使用不當導致的人工關節損壞,同時可以能節約患者醫葯費用,減輕患者痛苦,利於其它矯形手術開展和負重功能恢復。但我們所做病例多為強脊炎合並單純髖關節病變患者,膝部及踝部症狀不明顯。此種病人術後療效觀察和評價易於進行,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明顯。
3、得寶松治痛風嗎長期注射有副作用嗎
你好,表現為目光呆滯,兩眼發直,聽覺失靈,突然、短暫的軀干肌和雙側肢體的強直性屈性或者伸性收縮,多表現為發作性點頭,偶有發作性後仰。小兒發熱時應及時就診,避免孩子發生高熱驚厥,損傷腦組織。
4、膝關節軟骨磨損,如何治療?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老年人十分常見的關節退行性病變。病理上表現為關節軟骨面進行性退變、軟骨面的磨損、軟骨剝脫、裸露的軟骨下骨表面硬化、軟骨下骨囊腔形成。關節邊緣骨增生、骨贅形成,若骨贅部分骨折或剝脫,陷入關節腔內形成 關節內游離體。除了關節軟骨退變外,病變還可影響到關節滑膜,在病變急性發作期,滑膜充血、水腫、滑膜增厚,滑液分泌增加。由於關節軟骨磨損退變,臨床上可出現一系列症狀和體征,包括關節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該病每次發作往往有一定誘因,如勞累、活動量增加、受風寒等,經治療後症狀和體征會緩解。但隨病變加重,每次發作間距縮短,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延長,最終可嚴重影響關節功能,生活質量顯著下降。在骨關節炎病因的探索中,發現很多因素與該病發生有著密切關系。遺傳、年齡、性別、運動、創傷,甚至肥胖等,都與骨關節炎發生有關。除此以外,還發現一些心血管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一些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等患者骨關節炎發生率明顯增高。有些學者認為,骨關節炎、高血壓病人年老者居多,這一人群中他們往往還伴有其他一些疾病,像肥胖、糖尿病等同樣是退行性骨關節炎的重要病因。老年高血壓病人退行性骨關節炎常侵犯髖關節、膝關節、第一掌腕關節、掌指關節和脊柱關節。某些內分泌、遺傳性疾病,如糖尿病,其軟骨細胞常有異常表現,因此即使受到正常應力,關節軟骨細胞也易退變。此外,外源性或內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常可引起骨壞死,導致關節力學的改變和退行性關節病損變化。如此看來,骨關節炎發病機制十分復雜,病因是多元性綜合的結果。既有全身因素,又有局部因素;既有內因,又有外因。而且各個病因因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疾病轉歸最終聚焦在關節軟骨上,出現不可逆轉的軟骨退變。膝關節是人體主要負重關節之一,也是骨關節炎最好發的部位。膝關節骨關節炎以繼發性最為常見,即膝關節在其他原因基礎上發生骨關節退行性病變。最常見原發病因有外傷,例如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骨折、髕骨骨折等;其次為異常負荷,例如肢體傳遞力線不正引起膝關節的內外翻畸形,或體重過度增加等。其他如關節內游離體、關節感染、剝脫性骨軟骨炎等也可引起繼發性骨軟骨炎。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最常見症狀為膝關節的疼痛。初始時表現為鈍性痛,以後逐步加重。尤其多見於負重時或上下樓梯時疼痛,而平地行走時並無疼痛,休息後疼痛症狀即刻緩解。後期可出現上下樓梯和走平地時都疼痛,甚至休息時也可持續疼痛。有些病人可表現為靜止時關節疼痛,又稱「靜息痛」,即關節保持某一位置過久後,或在晨起剛站立行走時出現疼痛,關節僵硬感,稍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但過多活動或負重後又出現疼痛,其原因可能是由於關節軟骨血液迴流障礙,局部充血後壓力增加而造成。此外,骨關節炎還可以出現關節腫脹、伸屈活動受限、關節畸形、行走時膝關節搖擺不穩。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人可有以下體征:關節周圍肌肉萎縮,尤其是大腿股四頭肌萎縮可以較早出現,且較明顯;關節腫脹,關節腔內可以有積液,浮髕試驗陽性;膝關節周圍關節囊附著處,例如脛骨上端邊緣壓痛;按壓髕骨時可有擠壓痛;嚴重病例,膝關節可以出現屈曲畸形,膝關節伸屈活動受限,活動時關節內有吱吱聲。膝關節骨關節炎早期X線片可無明顯變化;以後可以發現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軟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關節邊緣有骨贅、脛骨隆突變得尖銳;到後期,關節間隙可以消失,股骨和脛骨關節面可以變形。膝關節呈現膝內翻或膝外翻畸形。膝關節骨關節炎可以採用葯物治療、手術治療、理療康復治療。從葯物治療看,既有中葯,又有西葯;既有內服葯,又有外用葯;既有全身用葯,又有局部注射用葯。目前最常用葯物有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例如吲哚美幸(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雙氯芬酸(扶他林)、美洛昔康(莫比可)。近年來又有更新的葯物問世,如西樂葆、萬洛;單純止痛葯有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曲馬多;肌肉鬆弛劑如乙哌立松(妙納);激素類如倍他米松(得寶松);軟骨修復葯物如硫酸軟骨素、氨基葡萄糖(維骨力和葡立膠囊);外用葯中有雙氯芬酸(扶他林)乳劑、依託芬那酯(優邁霜);局部注射葯有透明質酸鈉等。中成葯更是繁多,根據中醫辨證、辨病有多種方劑成葯可使用,絕大多數病人經上述治療,症狀都能得到緩解,如有條件可結合理療康復,症狀好轉更為滿意。部分病人病情較嚴重,一般葯物保守治療無效,對這類病人應該採取手術治療,如施行關節置換手術而獲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除了葯物、手術治療外,在整個膝關節骨關節炎治療過程中,自我保護、自我保養也十分重要。症狀發作期應制動休息,症狀緩解期的日常起居生活要勞逸結合。總之,要根據骨關節病情變化、具體症狀與體征,採用綜合性治療方法,多數病人都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早預防,早治療,應當引起關注,氨基葡萄糖為唯一補充軟骨的有效的生理活性物質。非甾體類葯物只能對症治療。經過葯理學家幾十年的努力與探索,會引起胃部不適的消炎止痛葯越來越少 了。由於生理性環氧化酶被抑制後,會引起胃部不適、出血等症狀。因此葯理學家千方百計想方設法設計出一種只抑制誘導性環氧化酶的消炎止痛葯,也就是說這類葯物對生理性環氧化酶不起作用、不會被抑制,或少抑制,而主要針對誘導性環氧化酶,將它抑制,或大部分被抑制。在這一設計理念影響下,近年來出現不少新葯,這類葯物很少出現胃腸道副作用。例如前幾年出現的雙氯芬酸(扶他林)、美洛昔康(莫比可),近幾年被賞識的西樂葆、萬絡,就是屬於這類葯物,它們的副作用很少,主要是發揮它們抑制炎症的作用,使臨床療效大大提高。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關節表面的軟骨出現老化,表現為軟骨內所含的基質成分和軟骨中膠原的排列出現改變。此時人體的負重關節,在反復的周期性應力的刺激下,關節軟骨出現磨損,關節表面不平整,關節表面單位面積所受應力明顯增加,進一步加重關節表面軟骨的磨損,使骨關節炎進行性加重。了解了骨關節炎發生發展的過程,就不難理解,當膝關節已經出現骨關節炎的情況下,每天進行上下樓梯的過度操練,從力學角度來說,對膝關節並無任何好處,反而在過度的操練中,對膝關節的關節表面軟骨進一步損害,因此有些病人在進行了這樣高強度的操練以後,出現了膝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對於膝關節骨關節炎而言,適當的鍛煉對膝關節是有好處的,這種適當的鍛煉包括:在非負重的條件下進行膝關節屈伸活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等),鍛煉關節的活動度;進行股四頭肌操練,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膝關節的穩定性。所有的鍛煉應掌握適度為原則,即膝關節的鍛煉並不加重膝關節負擔,同時在鍛煉後不應該出現疼痛、腫脹等不良反應。在膝關節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期應當減少,甚至停止,以減少對關節內滑膜的刺激。
5、全身骨頭疼,頭疼
你孩子是不是,特別愛吃肉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