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坐位體前屈訓練方法圖 測量
第一部分:認識這個動作和動作的正確練習方法
很多人對這個動作的認識就是用手去碰腳,手能碰到腳就是勝利。因為有這樣的認識,所以就會拚命的含、弓背、聳肩,想盡一切辦法把手臂向前送。這是大錯特錯的。
對這個動作的錯誤認識,導致了很多人的練習不得法。雖然總在練習,而且很努力的在練習,但是你總也練習不到點子上去,抓不住這個動作的重點,自然就很難出成績和效果。
那這個動作到底是什麼樣子,把什麼部位向前送呢?
我們來看一下坐位體前屈的練習步驟。
我們一步一步的來分析。
第一步:
正確1、坐在墊子上,雙腿伸直,骨盆端正,背部直立。
錯誤1、坐在墊子上,雙腿伸直,骨盆向後傾,背部向後拉,脖子向前送。
第二步:
正確2、向前轉動骨盆,保持背部直立,從大腿根部開始,把上半身向前向下送。
錯誤2:在上一步錯誤的坐姿上,背部繼續住後拱,整個後背拱得很高,然後伸脖子聳肩把肩膀往前送
第三步:
正確3、背部輕微伸展;肩膀自然後展下沉手臂放鬆,腹部靠大腿,部靠膝蓋,額頭或下巴貼小腿。完成坐位體前屈。
錯誤3、延續上二步的錯誤,繼續把背部拱成一座橋;聳肩、伸脖子、把手往前送去摸腳;拚命拉扯脖子,低著頭讓額頭去找膝蓋,腹部和部離腿很遠,中間有空隙。完成坐位體前屈。
第二部分、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做不了這個動作
古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在前面廢話了這么多。認識這個動作,正確掌握這個動作的練習步驟,知道是從身體的什麼部位向前屈,是做好這個動作的前提。
現在你知道這個動作怎麼做了?但是你知道了,未必就能做得好。為什麼呢?因為你的身體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聽話,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知道這個動作怎麼做,但是依然完成不了的原因。
1、身體後側比較緊,特別是雙腿後側比較緊,柔韌性不夠。
想像一下這個動作,如果腿後側比較緊,柔韌性不夠,後側的肌肉就會把骨盆向後拉,骨盆向後傾,身子要往前跑,背自然就會弓起來。
2、身體前側力量不夠,也就是屈髖肌群僵硬緊張無力。
你想像一下,一方面後側緊,把骨盆往後拉導致弓背。另一方面也是前側力量不夠,沒有力量把骨盆向前拉。
第三部分:解決辦法
知道了原因,再解決起來就很容易了。
鍛煉腿後側的柔韌性,增加身體前側力量。
動作1、半神猴式
四腳板凳跪立進入
左腿彎曲,膝蓋腳背落地,大腿垂直地面。
右腿向前伸直,腳尖回勾。
吸氣延伸脊柱,呼氣身體前屈。
保持3~5組呼吸後,換邊練習。
動作2:新月式
可以直接在半神猴的基礎上。
前腿彎曲,小腿垂直地面。
後腿伸直,前腳掌踩地。
吸氣延伸脊柱
呼氣沉髖向下
保持3~5組呼吸,換邊練習。
動作3、船式
坐在墊子上,注意不要彎腰弓背
吸氣,抬雙腳向上。
呼氣保持。
如果雙腿不能伸直,也可以曲膝,小腿平行地面來做這個動作
在身體條件沒有達到之前,不要彎腰弓背,聳肩,伸脖子去做這個動作。時間長了對腰椎頸椎都有害。可以先選擇這個體式的簡易版本或者藉助輔具來完成。
2、髖關節的正常屈曲范圍是多少度
髖關節的運動:
一.屈:在屈膝時屈髖,股前部可抵達腹前壁(約114°);在伸膝時屈髖,由於受股後部肌(腘繩肌)的緊張限制,僅可達80°左右。
二.伸:由於受強大的髂骨韌帶的限制,一般只達35°左右。
三.展和手:運動范圍約為45°,外展受恥股韌帶的限制,內收受髂股韌帶的限制。
四.旋內和旋外:運動范圍為40°--50°,旋外運動大於旋內。旋內受坐股韌帶限制,旋外受恥股韌帶的限制。
你的這個問題:「髖關節的正常屈曲范圍是多少度」。應該是「B」。
3、髖關節鍛煉方法有哪些
鍛煉目的是什麼? 髖關節的肌肉很多:股四頭肌,臀大肌、臀小肌、臀中肌肉,腘繩肌群,內收肌群等等可以做 蹲起,剪蹲,俯身後擺腿,肩橋挺身,河蚌式翻胯,側卧提腿等等動作來鍛煉控制髖關節運動的肌肉
4、髖關節怎樣檢查?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5、舉例說明發展髖關節屈肌,伸肌,外展肌和內收肌的力量練習方法和伸展性練習方法。
髖屈力量:懸垂舉腿,直腿仰卧起坐;伸展性:弓步拉伸
髖伸力量:羅馬椅挺身,深蹲;伸展性:4字拉伸
髖外展力量:蚌式;伸展性:臀肌拉伸
髖內收力量:繩索機夾腿;伸展性:內收肌拉伸
6、測量坐位體前屈的目的是什麼?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坐位體前屈
1.測試目的
測量學生在靜止狀態下的軀干、腰、髖等關節可能達到的活動幅度,主要反映這些部位的關節、韌帶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及學生身體柔韌素質的發展水平。
2.場地器材
坐位體前屈測試器。
3、測試方法
受試者兩腿伸直,兩腳平蹬測試縱板坐在平地上,兩腳分開約10~15厘米,上體前屈,兩臂伸直前,用兩手中指尖逐漸向前推動游標,直到不能前推為止。測試計的腳蹬縱板內沿平面為0點,向內為負值,向前為正值。記錄以厘米為單位,保留一位小數。測試兩次,取最好成績。
4、注意事項
(1)身體前屈,兩臂向前推游標時兩腿不能彎曲。
(2)受試者應勻速向前推動游標,不得突然發力。
女生評分標准
單項得分
坐位體前屈 (厘米)
10
17.4以上
9
13.6~17.3
8
9.8~13.5
7
6.0~9.7
6
2.2~5.9
5
1.6~2.1
4
0.8~1.5
3
-0.1~0.7
2
-1.3~-0.2
1
-2.4~-1.4
簡單而有效的訓練方法!
先坐在地上,雙腿並攏伸直,兩臂向前用力伸。
同伴或教練員可利用用手反復按練習者肩背部的辦法,助其用力, 達到伸拉的目的。
腰部柔韌性的練習方法
(1)前俯腰:主要用來練習腰部向前運動的能力和柔韌性具體方法:並步站立兩腿挺膝夾緊兩手十指交叉兩臀伸直上舉手心向上。然後上體亢腰前俯兩手心盡量向下貼緊地面兩膝挺直,髖關節屈緊,腰背部充分伸展。兩手鬆引用雙手從腳兩側屈肘抱緊腳後跟,使胸部貼緊雙腿,充分伸展腰背部。持續一定時間後再放鬆起立。還可以在雙手觸地時向左右側轉腰,用兩手心觸及兩腳外側的地面,增大腰部伸展時左右轉動的柔韌性。
動作要點:兩腿挺膝直立,挺胸塌腰,充分伸展腰背部,胸部與雙腿貼緊。
(2)後甩腰:主要用來練習腰部向後運動的柔韌性。具體方法:並步站立,練習時一腿支撐,另一腿向後上直腿
擺動,同時,兩臂伸直,隨l體向後屈做向後的擺振動作,使腰背部被充分壓緊,腰椎前面充分伸展:
動作要點:後擺腿和上體後屈振擺同時進行;支撐腿,膝伸直.頭部和雙臂體後屈做協調性後擺助力動作,
(3)腰旋轉:主要用來練習腰部的左右旋轉幅度。具體打法;兩腳左右開立略寬於肩,兩臂自然垂於休側以髖關節為
軸體前俯,然後以腰為軸,使上體自前向右、向上再向左,回到的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同時,雙臂隨上體做順
時針或逆時針的環繞動作,以增加腰部旋轉的幅度和力度、
動作要點:盡量增大繞環幅度,速度由慢到快,使腰椎關節完全得到活動、伸展。
--------------------------------------------------------------------------
3.被動形式的訓練方法
(1)腿部和髖部的主要練習方法多採用各種形式的搬腿同伴握緊自己的腳,做正搬、側搬、後搬等助力拉伸動作, 也可采
用各種形式的按和踩的方法。如進行橫叉或豎叉練習時,同伴或教練員可利用腳踩或手按練習者肩背部的辦法,助其用力, 達到伸拉的目的。
(2)腰部的被動練習法主要是利用壓橋法。同伴或教練用自己的雙腳頂住或踩住練習者的雙腳,用雙手拉住練習者雙臂
或雙肩,用力使練習者的雙肩後部盡量靠近兩腳跟,使練習者的腰椎關節得到完全伸展和收縮,增強腰部的柔韌性。
熟能生巧!堅持就是勝利!
7、骨盆外測量的方法及程序
向孕婦解釋操作目的,以取得合作。
1、髂棘間徑
⑴協助孕婦伸腿仰卧位於檢查床上。
⑵觸清兩側髂前上棘,測量兩側髂前上棘外側緣間的距離。
⑶查看數據並記錄。正常值為23~26cm。
2、髂嵴間徑
⑴協助孕婦伸腿仰卧位於檢查床上。
⑵測量兩側髂嵴外緣間的最寬距離。
⑶查看數據並記錄。正常值為25~28cm。
1、2兩徑線可間接了解骨盆入口橫徑長度。
3、骶恥外徑
⑴協助孕婦取左側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
⑵為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處的距離。(第五腰椎棘突下,相當於菱形窩上角;或相當於兩側髂嵴聯線中點下1~1.5cm處。)此徑線可間接推測骨盆入口前後徑長度,是骨盆外測量中最重要的徑線。骶恥外徑值與骨質厚薄相關,測得的骶恥外徑值減去1∕2尺橈周徑值,即相當於骨盆入口前後徑值。
⑶查看數據並記錄。正常值為18~20cm。
4、出口橫徑(坐骨結節間徑)
⑴協助孕婦呈仰卧位,兩腿彎曲雙手緊抱雙膝,使髖關節和膝關節全屈。
查看數據並記錄。正常值為8.5~9.5cm。
5、出口後矢狀徑
⑴此時囑孕婦取膝胸或左側卧位。
⑵檢查者右手食指戴指套並塗潤滑油後,伸入肛門,指腹朝骶骨方向與拇指共同協作找到骶尾關節後予以標記。若骶尾關節已固定,則以尾骨尖為標記,測量從標記處至出口橫徑中點間的距離,即為後矢狀徑。 若後矢狀徑與出口橫徑之和大於15cm,表明骨盆出口狹窄不明顯。
⑶查看數據並記錄,正常值為8-9㎝。
6、恥骨弓角度
⑴協助孕婦呈仰卧位,兩腿彎曲。雙手緊抱雙膝。
⑵用左右兩拇指尖斜著對攏,放置於恥骨聯合下緣,左右兩拇指平放於恥骨降支上面。
⑶測量兩拇指間的角度並記錄,正常值為90°。小於80°為不正常,此角度反映骨盆出口橫徑的寬度。
⑷協助孕婦整理衣褲,整理用物,放回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