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屈曲位伸直位

髖關節屈曲位伸直位

發布時間:2021-02-18 12:33:03

1、膝髖屈曲試驗有何臨床意義?

膝髖屈曲試驗又分為單側膝髖屈曲試驗和雙側膝髖屈曲試驗。

(1)單側膝髖屈曲試驗。患者仰卧位,一側下肢處於伸直位,檢查者將其另一側下肢抬起,並將其膝髖關節盡量屈曲,使其大腿貼於腹部,觀察其對側膝髖關節是否發生屈曲活動,若有屈曲則說明該髖關節存在屈曲畸形。

(2)雙側膝髖屈曲試驗。患者仰卧位,檢查者使其膝髖關節盡量屈曲,將其膝部盡可能地向頭部推擠。此時,患者的腰骶關節及骶髂關節均發生活動,若存在這兩個關節的病變即可引發疼痛,並可以根據疼痛的部位作進一步檢查,以明確疼痛在哪一個關節。

對於腰腿痛患者而言,在做直腿抬高試驗、挺腹試驗、屈頸試驗等均為陰性結果,而作膝髖屈曲試驗呈陽性結果時,可以推斷其腰痛症狀可能是由於腰骶關節病變引起,而不是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症。

2、關節及肌肉檢查有哪些步驟?

①視診。

首先應該觀察病人的整體,包括骨骼發育、肌肉狀態、身體姿勢、步態等,然後針對患部畸形、腫脹、皮膚情況,如顏色、瘢痕、創面、分泌物等仔細觀察。

身體姿勢:冠狀面觀。病人直立時,脊柱呈一條直線,雙肩和胸部對稱,兩髂棘連線與軀干垂直,雙下肢靠攏,大腿呈輕度內收,髕骨向前,足跟直立,足平地面,內側顯足縱弓,懸起。姿勢異常時有下列表現:脊柱側彎。根據原發部位、范圍和程度不同。在頸胸段可見斜頸、雙肩高低不對稱、顱面變形等。在中胸段和胸腰段,除少數極嚴重者外,常代償較好,即胸廓畸形明顯,而頸和骨盆仍近乎正常體位。在胸腰段,胸廓和骨盆皆傾斜,下肢不等長;骨盆傾斜。一側髂前上棘高於另一側,可因脊柱側彎、髂內收或外展畸形,或下肢不等長所致;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畸形、足內外翻畸形等;

矢狀面觀。軀干呈4折曲線,即頸前突、胸後突、腰前凸和骶後突。雙下肢直立位,由乳突作一垂線,通過肩外側、胸側中線、髂嵴中部、股骨大轉子前、髂外側中線,達外踝前方。姿勢異常可有下列表現:駝背。胸後突曲線加大。腰前凸代償性加大;閃腰。為胸陷腹挺姿勢;腰前突加大。駝背、閃腰、髖屈曲畸形,皆引起腰前凸代償性加大;腰前凸消失或後凸。與腰前凸相反的姿勢;下肢畸形,如膝關節屈曲或反屈、畸形、足馬蹄、高弓、仰趾、跟足畸形等。

步態:雙腿走路時,總是一條腿離地,另一條腿負重,相互交替,軀干即向前移動。離地的動作稱擺動期,負重的動作稱負重期。

擺動期。先靠髖和膝關節屈曲足尖離地,然後膝關節伸直,軀干向前移動,足跟向前著地。髖關節由屈曲位轉向近伸直位,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輕度內收或外旋位。

負重期。由足跟著地到足尖離地的動作中,足由近中立位轉向跖屈,膝關節保持伸直位,髖關節由近伸直位轉向過伸,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外展內旋位。

步態異常。即所謂跛行,根據髖、膝、足的畸形和下肢肌肉麻痹的范圍和程度,表現出不同的形態來。

②觸診。

檢查者以手指按壓病變部位,尋找壓痛點,了解腫塊的大小形態、軟硬度、與皮膚和骨骼的聯系等,對腫脹部位,檢查皮膚溫度,有無可凹陷性水腫和波動感等,以及對肌張力、肌腱滑動、關節摩擦、骨折端異常活動的檢查。

③叩診。

很少使用這種方法,有時為了判斷骨骼有無損傷或疾病,以資區別軟組織病變,可用此法。如沿下肢軸線叩擊足跟,或輕叩骨突如棘突、掌骨頭、大轉子等處來尋找壓痛點。

④聽診。

當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可聽到一些聲音,如膝關節盤狀軟骨和肥厚肌腱摩骨突的彈響,肌腱通過肥厚腱鞘和粗糙關節軟骨面相互摩擦的捻發音。有時可用聽診器檢查腫塊有無血管雜音,或干骨端聞聽由另一骨端輕叩的骨傳導音,骨折時此音明顯減弱。

⑤關節活動。

主要指被動活動,了解各關節的活動范圍,如屈曲、伸直、外展、內收、旋轉等方面的角度。

⑥肌力。

通過各關節的主動抗阻力運動,來檢查各組肌群有無麻痹,並分為6級分類判斷肌力。

0級:完全麻痹。

1級:肌肉微動。

2級:無地心引力運動。

3級:抗地心引力運動。

4級:次於正常。

5級:正常。

⑦測量。

軸線的測量:上肢屈曲時,手正對肩,而伸肘時,上臂與前臂並非直線,後者橈側,在肘部形成10度左右的「攜物角」。下肢也非直線,膝關節有10度左右的外翻,小腿本身輕度向內側彎曲。下肢正常軸線的測量是由髂前上棘,通過髕骨中線,達足趾和二趾間隙,連成一條直線。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時,軸線即變位。

下肢長度的測量:尺量法。病人平卧,雙腿並攏,由髂前上棘達足內踝的距離可代表長度;墊高法。對下肢不等長病人,在站立位,用不等厚度類似的鞋底形狀的木板,墊高短腿,使兩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所墊木板厚度即等於腿短的長度。

四肢周徑的測量:選擇肢體腫脹或萎縮明顯的部位,用皮尺測量周徑。再於同一水平位測量健側周徑,以資對比。

關節活動范圍和畸形角度的測量:用各種類型的角尺來測量關節的活動范圍。一般以肢體伸直位為起點,皆按0度計算,僅踝關節由90度位按0度位計算,另外前臂以中立位為0度。

根據病情,有些固有的體征,可用特殊體檢的方法顯示出來。如X線、CT、MR等檢查。

⑧神經系統檢查。

對骨科病人來說,主要了解脊髓和周圍神經的功能障礙,通過感覺、肌力、反射等檢查進行判斷神經有無損傷等。

頸椎檢查。

視診:有無斜視、有無後突等畸形。急性病人常以手托下頜,頸呈僵硬狀態。疑有頸椎結核時,須讓病人張口檢查咽後壁有無膿腫。

觸診:沿棘突、棘間和椎旁肌群尋找壓痛點、肌痙攣和腫脹等。在鎖骨上窩作同樣檢查。有時按壓痛點引起肩胛內緣或上肢放射痛。在定位上,頸2頸7和胸1棘突顯著,下頜角平頸3,甲狀軟骨上緣平頸5椎,可作參考。

活動:作前屈、後伸、側傾或旋轉活動,觀察有無不對稱性受限,即某幾方面較好,另幾個方面較差,或均勻受限或僵硬。正常屈頸時,下頜角可觸胸骨,後伸時可望天花板,側傾和旋轉都有60度在右的活動范圍。

⑩腰背部檢查。

腰背部包括肋骨、胸椎、腰椎、骶椎和髂骨大部,有胸肋關節、椎間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以及附著其上的韌帶和肌肉等軟組織。

視診:一般在站位和坐位檢查,觀察姿勢有無異常,如脊柱側彎或傾斜、駝背、腰前凸增大或相反減少(平腰)、骨盆傾斜等。注意棘突後凸的局部成角畸形,常屬椎骨破壞後遺現象。肩胛骨和肋骨的位置變異或畸形,可繼發於脊柱側彎或胸腔內疾病,也可能是本病疾患如高肩胛症、佝僂病、纖維異樣增殖症等。腰前凸的加大除為姿勢異常、代償胸椎或髖關節畸形外,也可能是腰骶椎本身的畸形,如水平骶椎、脊椎滑脫等;注意下肋與髂嵴縮短的現象。

常見的腰部軟組織腫脹,一為中線凸出的硬脊膜膨出,一為側方腰三角區的流注膿腫。有的背腰部不同表狀的咖啡斑點反映了神經纖維病變或纖維異樣增殖貫綜合征的存在。

觸診:在站位或俯卧位檢查,沿棘突、棘間、椎旁尋找壓痛點。肩胛骨相當於第2胸椎水平,肩胛骨下角相當於第7胸椎平面,第12肋與胸椎交角相當於第12胸椎,髂嵴連線相當於第3、4腰椎間隙平面,髂後上嵴連線相當於腰椎關節,而骶髂關節在髂後上嵴下方,相當於第2腰椎水平。下腰痛時,壓痛點多在位於腰骶髂三角區,有時臀部有反射點,該處可有壓痛。

檢查椎旁肌肉有無痙攣時,痙攣的骶棘肌較健側肥厚,且常有壓痛。有時發現索條和結節,為肥厚筋膜或痙攣的肌纖維。相當腰椎橫突處,可有壓痛和肥厚感,額似腫塊,但界限不清,乃因腰椎輕度側彎,凸側橫突向後外側突起所致。

叩診:有時為了尋找深在壓痛點,按壓尚不能引起,可用拳輕叩棘突。

活動:病人站立位,作前屈、後伸、側彎和旋轉活動前屈時棘突間距離應加大,腰椎應呈弧度彎曲。若前屈時,棘突間距離不變,腰椎直立位曲線不變,病人由髖關節屈曲,說明腰部僵硬。用角度尺測量各方向活動角度,也可作粗略估計,注意腰部僵硬和腰活動均勻受限、不對稱受限的區別。

有些畸形如脊柱側彎,在脊柱前屈時,表現胸廓不對稱的情況,更為明顯。

3、為什麽屈髖屈膝肘髖關節屈曲的幅度比屈髖伸膝大?

在屈膝時屈髖,股前部可抵達腹前壁;在伸膝時屈髖,由於受股後部肌(腘繩肌)的緊張限制,僅可達90°左右。

4、髖關節的正常屈曲范圍是多少度

髖關節的運動:
一.屈:在屈膝時屈髖,股前部可抵達腹前壁(約114°);在伸膝時屈髖,由於受股後部肌(腘繩肌)的緊張限制,僅可達80°左右。
二.伸:由於受強大的髂骨韌帶的限制,一般只達35°左右。
三.展和手:運動范圍約為45°,外展受恥股韌帶的限制,內收受髂股韌帶的限制。
四.旋內和旋外:運動范圍為40°--50°,旋外運動大於旋內。旋內受坐股韌帶限制,旋外受恥股韌帶的限制。
你的這個問題:「髖關節的正常屈曲范圍是多少度」。應該是「B」。

5、怎麼檢查病人的關節及肌肉?

①視診。

首先應該觀察病人的整體,包括骨骼發育、肌肉狀態、身體姿勢、步態等,然後針對患部畸形、腫脹、皮膚情況,如顏色、瘢痕、創面、分泌物等仔細觀察。

身體姿勢:冠狀面觀。病人直立時,脊柱呈一條直線,雙肩和胸部對稱,兩髂棘連線與軀干垂直,雙下肢靠攏,大腿呈輕度內收,髕骨向前,足跟直立,足平地面,內側顯足縱弓,懸起。姿勢異常時有下列表現:脊柱側彎。根據原發部位、范圍和程度不同。在頸胸段可見斜頸、雙肩高低不對稱、顱面變形等。在中胸段和胸腰段,除少數極嚴重者外,常代償較好,即胸廓畸形明顯,而頸和骨盆仍近乎正常體位。在胸腰段,胸廓和骨盆皆傾斜,下肢不等長;骨盆傾斜。一側髂前上棘高於另一側,可因脊柱側彎、髂內收或外展畸形,或下肢不等長所致;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畸形、足內外翻畸形等;

矢狀面觀。軀干呈4折曲線,即頸前突、胸後突、腰前凸和骶後突。雙下肢直立位,由乳突作一垂線,通過肩外側、胸側中線、髂嵴中部、股骨大轉子前、髂外側中線,達外踝前方。姿勢異常可有下列表現:駝背。胸後突曲線加大。腰前凸代償性加大;閃腰。為胸陷腹挺姿勢;腰前突加大。駝背、閃腰、髖屈曲畸形,皆引起腰前凸代償性加大;腰前凸消失或後凸。與腰前凸相反的姿勢;下肢畸形,如膝關節屈曲或反屈、畸形、足馬蹄、高弓、仰趾、跟足畸形等。

步態:雙腿走路時,總是一條腿離地,另一條腿負重,相互交替,軀干即向前移動。離地的動作稱擺動期,負重的動作稱負重期。

擺動期。先靠髖和膝關節屈曲足尖離地,然後膝關節伸直,軀干向前移動,足跟向前著地。髖關節由屈曲位轉向近伸直位,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輕度內收或外旋位。

負重期。由足跟著地到足尖離地的動作中,足由近中立位轉向跖屈,膝關節保持伸直位,髖關節由近伸直位轉向過伸,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外展內旋位。

步態異常。即所謂跛行,根據髖、膝、足的畸形和下肢肌肉麻痹的范圍和程度,表現出不同的形態來。

②觸診。

檢查者以手指按壓病變部位,尋找壓痛點,了解腫塊的大小形態、軟硬度、與皮膚和骨骼的聯系等,對腫脹部位,檢查皮膚溫度,有無可凹陷性水腫和波動感等,以及對肌張力、肌腱滑動、關節摩擦、骨折端異常活動的檢查。

③叩診。

很少使用這種方法,有時為了判斷骨骼有無損傷或疾病,以資區別軟組織病變,可用此法。如沿下肢軸線叩擊足跟,或輕叩骨突如棘突、掌骨頭、大轉子等處來尋找壓痛點。

④聽診。

當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可聽到一些聲音,如膝關節盤狀軟骨和肥厚肌腱摩骨突的彈響,肌腱通過肥厚腱鞘和粗糙關節軟骨面相互摩擦的捻發音。有時可用聽診器檢查腫塊有無血管雜音,或干骨端聞聽由另一骨端輕叩的骨傳導音,骨折時此音明顯減弱。

⑤關節活動。

主要指被動活動,了解各關節的活動范圍,如屈曲、伸直、外展、內收、旋轉等方面的角度。

⑥肌力。

通過各關節的主動抗阻力運動,來檢查各組肌群有無麻痹,並分為6級分類判斷肌力。

0級:完全麻痹。

1級:肌肉微動。

2級:無地心引力運動。

3級:抗地心引力運動。

4級:次於正常。

5級:正常。

⑦測量。

軸線的測量:上肢屈曲時,手正對肩,而伸肘時,上臂與前臂並非直線,後者橈側,在肘部形成10度左右的「攜物角」。下肢也非直線,膝關節有10度左右的外翻,小腿本身輕度向內側彎曲。下肢正常軸線的測量是由髂前上棘,通過髕骨中線,達足趾和二趾間隙,連成一條直線。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時,軸線即變位。

下肢長度的測量:尺量法。病人平卧,雙腿並攏,由髂前上棘達足內踝的距離可代表長度;墊高法。對下肢不等長病人,在站立位,用不等厚度類似的鞋底形狀的木板,墊高短腿,使兩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所墊木板厚度即等於腿短的長度。

四肢周徑的測量:選擇肢體腫脹或萎縮明顯的部位,用皮尺測量周徑。再於同一水平位測量健側周徑,以資對比。

關節活動范圍和畸形角度的測量:用各種類型的角尺來測量關節的活動范圍。一般以肢體伸直位為起點,皆按0度計算,僅踝關節由90度位按0度位計算,另外前臂以中立位為0度。

根據病情,有些固有的體征,可用特殊體檢的方法顯示出來。如X線、CT、MR等檢查。

⑧神經系統檢查。

對骨科病人來說,主要了解脊髓和周圍神經的功能障礙,通過感覺、肌力、反射等檢查進行判斷神經有無損傷等。

⑨頸椎檢查。

視診:有無斜視、有無後突等畸形。急性病人常以手托下頜,頸呈僵硬狀態。疑有頸椎結核時,須讓病人張口檢查咽後壁有無膿腫。

觸診:沿棘突、棘間和椎旁肌群尋找壓痛點、肌痙攣和腫脹等。在鎖骨上窩作同樣檢查。有時按壓痛點引起肩胛內緣或上肢放射痛。在定位上,頸2頸7和胸1棘突顯著,下頜角平頸3,甲狀軟骨上緣平頸5椎,可作參考。

活動:作前屈、後伸、側傾或旋轉活動,觀察有無不對稱性受限,即某幾方面較好,另幾個方面較差,或均勻受限或僵硬。正常屈頸時,下頜角可觸胸骨,後伸時可望天花板,側傾和旋轉都有60度在右的活動范圍。

⑩腰背部檢查。

腰背部包括肋骨、胸椎、腰椎、骶椎和髂骨大部,有胸肋關節、椎間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以及附著其上的韌帶和肌肉等軟組織。

視診:一般在站位和坐位檢查,觀察姿勢有無異常,如脊柱側彎或傾斜、駝背、腰前凸增大或相反減少(平腰)、骨盆傾斜等。注意棘突後凸的局部成角畸形,常屬椎骨破壞後遺現象。肩胛骨和肋骨的位置變異或畸形,可繼發於脊柱側彎或胸腔內疾病,也可能是本病疾患如高肩胛症、佝僂病、纖維異樣增殖症等。腰前凸的加大除為姿勢異常、代償胸椎或髖關節畸形外,也可能是腰骶椎本身的畸形,如水平骶椎、脊椎滑脫等;注意下肋與髂嵴縮短的現象。

常見的腰部軟組織腫脹,一為中線凸出的硬脊膜膨出,一為側方腰三角區的流注膿腫。有的背腰部不同表狀的咖啡斑點反映了神經纖維病變或纖維異樣增殖貫綜合征的存在。

觸診:在站位或俯卧位檢查,沿棘突、棘間、椎旁尋找壓痛點。肩胛骨相當於第2胸椎水平,肩胛骨下角相當於第7胸椎平面,第12肋與胸椎交角相當於第12胸椎,髂嵴連線相當於第3、4腰椎間隙平面,髂後上嵴連線相當於腰椎關節,而骶髂關節在髂後上嵴下方,相當於第2腰椎水平。下腰痛時,壓痛點多在位於腰骶髂三角區,有時臀部有反射點,該處可有壓痛。

檢查椎旁肌肉有無痙攣時,痙攣的骶棘肌較健側肥厚,且常有壓痛。有時發現索條和結節,為肥厚筋膜或痙攣的肌纖維。相當腰椎橫突處,可有壓痛和肥厚感,額似腫塊,但界限不清,乃因腰椎輕度側彎,凸側橫突向後外側突起所致。

叩診:有時為了尋找深在壓痛點,按壓尚不能引起,可用拳輕叩棘突。

活動:病人站立位,作前屈、後伸、側彎和旋轉活動前屈時棘突間距離應加大,腰椎應呈弧度彎曲。若前屈時,棘突間距離不變,腰椎直立位曲線不變,病人由髖關節屈曲,說明腰部僵硬。用角度尺測量各方向活動角度,也可作粗略估計,注意腰部僵硬和腰活動均勻受限、不對稱受限的區別。

有些畸形如脊柱側彎,在脊柱前屈時,表現胸廓不對稱的情況,更為明顯。

6、怎麼鍛煉髖關節的靈活度

一、床上鍛煉法
(1)髖關節伸屈活動鍛煉法:仰卧位,使關節伸展,雙手叉指合掌抱住股骨下端,利用反復屈肘力量往上拉與主動屈髖活動相結合,持續活動5~10分鍾,次數幅度逐漸增加。
(2)髖關節外展直腿抬高活動鍛煉法: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患肢外展直腿抬高25°~35°,持續1分鍾放下,作10次。同理可作側卧及俯卧抬腿,鍛煉外側及後側肌群。 (術後3個月開始)
(3)髖關節作外展、內收活動,雙膝屈曲約90度,與肩同寬,膝關節作內收、外展運動,持續5~10分鍾。
(4)髖關節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兩腳分開, 與肩相等,以足跟為軸心,作下肢外旋 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5)髖關節屈曲位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卧位,使膝關節屈曲100°,髖關節屈曲90°,雙手抱膝,利用手腕力量反復作外旋、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跪位外展屈伸髖活動鍛煉法:取跪位,雙膝盡可能分開,雙上肢伸直支撐上身,膝關節固定,身體作前後運動,屈伸髖關節。
二、床下鍛煉法
(1)扶物下蹲法:單或雙手前伸扶住固定物,身體直立,雙足分開,與肩等寬,慢慢下蹲後再扶起,反復進行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2)患肢擺動法:單或雙手前伸或側身扶住固定物,單腳負重而立,患肢前屈後伸內收,外展擺動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3)內外旋轉法:手扶固定物,單腳略向前外伸,足跟著地,作內旋和外旋運動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4)屈髖法:正坐於床邊或椅子上,雙下肢分開;患肢反復作屈膝屈髖運動3~5分鍾。
(5)抱膝法:正坐床邊、沙發、椅子上,雙下肢分開,雙手抱住患肢膝下反復屈肘後拉與主動屈髖運動相配合,加大屈髖力量及幅度。
(6)開合法:正坐於椅、凳上,髖膝踝關節各成90°角,雙足並攏,以雙足尖為軸心作雙膝外展,內收運動,以外展為主3~5分鍾。
(7)蹬車活動法:穩坐於特製自行車運動器械上,如蹬自行車行駛一樣,速度逐漸加快,活動10~20分鍾。

與髖關節屈曲位伸直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