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明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收,旋轉三種運動的基本形式
屈伸是運動環節在矢狀面內繞冠狀軸的運動,一般是向前運動為屈,向後運動為伸。
外展內收是運動環節在冠狀面內繞矢狀軸的運動,一般是運動環節的末端遠離身體正中面運動為外展,靠近正中面運動為內收。
旋轉是運動環節在水平面內繞垂直軸的運動,一般是運動環節向前向內旋轉為旋前(內),向後向外旋轉為旋後(外)。
(1)偏癱患者髖關節外展外旋ppt擴展資料
人體有幾個主要關節: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
關節有靈活性和穩定性,從下至上基本遵循:踝關節——靈活性,膝關節——穩定性,髖關節——靈活性,腰椎——穩定性,胸椎、肩關節——靈活性的規律。
違反了這樣的規律,關節相應的靈活性和穩定性降低就會造成身體不平衡、臨近關節出現代償,比如髖關節不靈活可能會引起腰椎不穩定。
關節一般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構成。
(1)關節面:兩個以上相鄰骨的接觸面,一個略凸,叫關節頭,另一個略凹,叫關節窩。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光滑的軟骨,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軟骨有彈性,還能減緩運動時的震動和沖擊。
(2)關節囊:很堅韌的一種結締組織,把相鄰兩骨牢固地聯系起來。關節囊外層為纖維層,內層為滑膜層,滑膜層可分泌滑液,減少運動時的摩擦。
(3)關節腔:關節軟骨和關節囊圍成的狹窄間隙,正常時只含有少許滑液。
2、撿東西是髖關節在做運動么,髖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是怎麼回事∏_∏求細致的講解
關於人體關節的5種運動方式:
(1)屈伸:運動環節繞額狀軸(左右方向)在矢狀面(前後方向)內做的運動.一般來說,向前運動為屈,向後運動為伸.但膝關節及其以下關節則相反.
(2)外展、內收:運動環節繞矢狀軸在額狀面做的運動.運動環節末端遠離正中面為外展,向身體正中面靠近為內收.
(3)迴旋:運動環節繞本身的垂直軸在水平面內做的運動.由前向內旋轉為內旋(或旋前),由前向外旋轉為外旋(或旋後).
(4)環轉:運動環節以近側端為支點,繞額狀軸、矢狀軸以及它們之間的中間軸做連續的圓周運動.此運動可描繪成一個圓錐體圖形的運動,故又稱圓錐運動.如上肢在肩關節處做向前或向後的繞環運動.
(5)水平屈伸:運動環節在水平面內繞垂直軸做前後運動,是體育運動中的一種運動形式,生活中少見,如上肢(或下肢)在肩關節(或髖關節)處,外展90度後再向前運動稱水平屈,如向後運動則稱水平伸.
3、【求助】如何解決卒中患者患側髖關節外展和(或)外旋的問題
除內收肌力差,應概還有膝關節分離不充分(主要)及踝跖屈,甚至是軀干旋轉較差的原因。或者是這幾個原因同時存在。(個人理解,不一定對)
4、偏癱患者異常步態的正確矯正方法是什麼?
其實,通過步態分析來評估患者是否行走功能異常,來確定治療方案。對於平時接觸到的異常步態,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傻傻分不清楚?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幾種異常步態以及具體矯治方法。
1.足下垂步態
足下垂指擺動相踝關節背屈不足,常與足內翻或外翻同時存在。
矯治方法:
①脛前肌肌力訓練:坐位、站位勾腳尖練習,根據患者情況,腳背上可放置沙袋以抗阻訓練。
②可使用欣奇跡助行儀,以抑制小腿三頭肌張力,提高脛前肌的肌力和運動控制能力,佩帶當時就能治療足下垂、足內外翻。
2.膝過伸
一側膝關節無力可導致對側代償膝過伸;小腿三頭肌痙攣或攣縮導致膝過伸;膝塌陷步態時採用膝過伸代償;股四頭肌肌力不足或支撐相伸膝肌痙攣;軀干前屈時重力線落在膝關節中心前方,促使膝關節後伸以保持平衡等。
矯治方法:
欣奇跡助行儀直接作用於無力的股二頭肌,使肌肉進行主動運動,增強肌肉力量,實現屈膝動作,讓患者在行走時可以正確進行屈膝活動,不斷地進行肌肉的主動運動,恢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正常行走的能力。
3.臀中肌步態
典型雙側臀中肌無力的步態特徵:步行時上身左右交替搖擺,形如鴨子走路,故又稱為鴨步。
矯治方法:
1.加強臀中肌肌力訓練如側踢腿、抗阻側踢腿等;
2.側方上下樓梯訓練,如為一側肌無力,訓練時採用患側腿先上樓梯,健側腿先下樓梯的方法;提降骨盆訓練等;
3.站立位姿勢調整訓練,應在矯正鏡前訓練調整姿勢,包括單腿站立時,軀干保持穩定不許動;
4.側方邁步(橫行)步行訓練,開始橫行訓練時,可讓患者背靠牆走,以增加安全性,隨患者能力的提高,可上活動平板上訓練橫行,並可逐步增加坡度和速度。
4.畫圈步態
指一側肢體正常,而另一側肢體因各種疾病造成癱瘓所形成的步態。
其典型特徵為患側膝關節因僵硬而於邁步相時活動范圍減小,患側足下垂內翻,為了將癱瘓側下肢向前邁步,邁步相患側代償性骨盆上提、髖關節外展、外旋,使患側下肢經外側劃一個半圓弧,而將患側下肢迴旋向前邁出。
矯治方法;
欣奇跡助行儀堅持佩戴可以增加肌肉力量,肌肉不萎縮,膝關節有彎曲踝關節有背屈無下垂,走路無畫圈甩腿等錯誤步態。
5.剪刀步態
是痙攣型腦性癱瘓的典型步態。由於髖關節內收肌痙攣,行走時邁步相下肢向前內側邁出,雙膝內側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嚴重時步行困難。
矯治方法;
助行儀通過彈性綁帶固定在偏癱患者小腿上,能夠模擬正常人行走時發出的腦神經信號,同時智能操控患者的肌肉,補充行走確切的力量;同時反饋回到患者大腦病灶區,重塑新的腦功能區,最終實現患者行走自如,恢復健康
5、髖關節外旋肌肉與內旋肌肉包括哪些
負責髖關節外旋的大腿肌肉這些肌肉包括(主要+次要)主要外旋肌:臀大肌閉孔內肌上、下孖肌股方肌梨狀肌臀中、小肌(後側纖維)閉孔外肌髂腰肌(髖外展狀態下協助外旋)縫匠肌股二頭肌長頭。
一個髖關節是兩塊的骨頭組成的(股骨和髖骨),髖關節的獨特解剖結構使它變得強壯而靈活,並可以控制下肢在每個承重與非承重的位置產生動作。
(5)偏癱患者髖關節外展外旋ppt擴展資料
髖穩定中的作用:
深層外旋肌(梨狀肌、股方肌、閉孔內、外及、和上、下孖肌)是髖關節後側的穩定器。也被稱為髖部的「肩袖肌群」當在承重時,深層旋轉肌具有較短的力臂,力線都在水平面上,更重要的是把關節面壓緊,從而在運動中創造更多的髖關節穩定性。
6、偏癱患者髖關節外旋如何糾正
?
7、偏癱患者髖、膝及踝關節異常症狀表現
偏癱患者與正常人相比較,在一個步態周期的不同階段,其髖、膝、踝關節角度存在明顯不同。速度是關節角度的重要影響因素,以不同速度行走,其關節角度的變化也不一樣。偏癱患者的步行速度都較慢。
1、髖關節異常症狀表現
支撐相初始接觸地時,偏癱患者髖關節屈曲角度減少,而在擺動前期,即足離地時,其伸展角度減少,且髖關節伸展延遲、受限,髖關節的伸展在擺動期才開始,遲於正常人,原因是髖屈肌張力過高,髖伸肌痙攣。在擺動中期,髖關節屈曲角度減少,髖關節外展、外旋、內收、內旋形成劃圈步態。
2、膝關節異常症狀表現
初始接觸地面,如果足跟著地,膝關節屈曲角度增大,可能是膝屈肌痙攣,股四頭肌無力所致;但如果足底著地,則膝關節角度減小甚至過伸。支撐相中期,膝關節屈曲角度減少甚至出現伸展,即膝反張,其原因可能與股四頭肌痙攣或控制能力減弱、踝關節不穩定有關。擺動前期,即足離地階段,膝關節被動屈曲角度減少,小於40°,其主要原因也是對抗屈膝的主要肌肉股四頭肌痙攣,及?繩肌的不適當活動。如果站立不夠穩定,擺動前期甚至會消失。
擺動初期因屈膝不足,靠患肢向外側劃圈來代償。中末期膝關節屈曲仍然受限,
可能是跖屈肌或屈髖肌無力等原因,擺動相最大屈曲平均為47°,膝關節僵硬是偏癱步態的典型特徵。
3、踝關節異常症狀表現
偏癱患者在首次著地時,是足趾著地或足掌拍向地面。承重反應期,踝關節過度跖屈,呈馬蹄足,這是因為跖屈肌痙攣,背伸肌癱瘓或跟腱攣縮。支撐中期,正常踝關節從15°跖屈位到背屈10°位的轉移動作消失,重心不能充分地從足跟轉移到前足中部,導致膝過伸或以軀干前傾代償。支撐末期,缺乏蹬離動作,沒有足跟離地。
擺動初期,因背伸不充分,使足趾不能離開地面,即足趾拖曳。擺動中期,足趾繼續拖曳向前;另外,足內翻肌痙攣,足背屈肌和外翻肌無力,會出現足內翻。足下垂、內翻、足趾拖曳是偏癱步態的典型特徵。
踝關節的角度變化與行走速度關系不大。足平放後,都有輕微的跖屈;隨後,角度平滑地增加,至站立後期,有11°~13°的最大背屈。健側初始接地時,踝關節基本處於中立位,最大背屈角度為16°~18°。其中,在蹬離期,較快速度組跖屈角度更大,以便產生更多能量使身體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