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的評定方法和內容

髖關節的評定方法和內容

發布時間:2021-01-26 22:07:15

1、髖關節怎樣檢查?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2、髖關節的檢查有哪些方法?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

3、髖關節炎的症狀是什麼?如何判斷?方法誰懂?

局部髖關節炎的症狀:患髖痛,屈曲,外展,外旋被動體位。兒童患者膝關節痛,體溫高,脈快,髖前有壓痛。叩擊痛、托馬氏症(+),血液檢查:WBC高,中性分葉細胞高,ESR高,CRP(+)

4、髖關節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5、人工關節的功能評定有哪些?

(一)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的評定

除了一般內容的評定外,由於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本身直接影響術後康復計劃,康復治療師還應了解手術的詳細情況:①假體的位置:假體應按正常解剖位置放入標準的髖臼假體位置是前傾15°±10°,外翻40°±10°,股骨假體旋前5°~10°②手術入路對關節

穩定性的影響: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hipreplacement,THR)切口後入路很少出現髖關節伸展內收外旋位的不穩前入路較少引起髖關節屈曲不穩,正側入路特別是關節囊完整者,在髖關節屈伸活動時最為穩定③臨床評定: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的效果受手術病種關節假體種類固定方式手術技術及術後康復等方面的因素影響術後評定系統是衡量手術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通過對上述因素和術後恢復情況的評定,形成一個手術效果的結論

目前,Harris標准和Charnley標准已被大多數國家的醫生所接受,成為國際會議上普遍應用的評定標准在此,我們介紹由美國Harris在1969年提出的評分法(表11-5-1)內容主要包括疼痛功能關節活動度及畸形4方面,得分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中,70分以下為差

表11-5-1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Harris評分法(滿分100分)

(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的評定

詳細了解患者原發疾病有關因素(包括病程及經過,既往治療手段及效果診斷等),局部膝關節情況,全身狀態及並發症,精神心理智力狀態,年齡性別經濟能力及社會背景資料等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效果評定有多種方案,其中HSS膝關節評分系統最為常用(表11-5-2)

根據這一評分系統,將臨床療效分成優(>85)良(70~84)中(60~69)和差(

6、簡述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並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

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徵答、觀察提問、作業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6)髖關節的評定方法和內容擴展資料

教學評價分類

(1)根據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類型。

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准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系。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後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復習鞏固,確保掌握並為後期學習奠定基礎。

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總結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准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2)根據評價所運用的方法和標准不同,可分為: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 [3] 

相對性評價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於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競爭意識。

絕對性評價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准,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准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准,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7、髖關節的組成和特點及作用

1、髖關節主要由股骨頭、髖臼組成。

2、髖關節特點:1髖臼窩深,股骨頭深陷與髖臼之間,關節面接觸面緊密2關節囊厚,囊外有韌帶加強,前壁最堅固3股骨上端形成多平面的彎曲角,與骨盆、下肢呈多曲拱結構

3、髖關節作用:負重並具有廣泛的運動范圍

(7)髖關節的評定方法和內容擴展資料:

解剖結構

股骨關節面占頭面積的2/3,嵌入髖臼內。臼的月狀面圍繞髖臼窩,窩內充填脂肪;髖臼唇附著於臼緣增加臼的深度。髖臼橫韌帶封閉髖臼切跡,神經血管經過韌帶下出入關節。

髖臼凹陷與股骨頭關節面之間的間隙為髖關節間隙,正常成人此間隙寬為4~5mm。間隙的上半較窄,顯示兩相對骨性關節面的距離。

下半較寬,顯示股骨頭與髖臼窩底之間的距離。在正位片上,正常人股骨頸下緣與閉孔上緣雖不相連,但共同形成一比較自然的弧形曲線,稱為恥頸曲線(Shent-on曲線)。

關節囊一般堅厚,而其後下方較薄弱;在髖骨附於髖臼周緣及橫韌帶;在股骨,前方附於轉子間線,上方與下方附於大小轉子附近,在後方附著於離轉子間嵴約1cm處。

與髖關節的評定方法和內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