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與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症狀根本上的區別是什麼?
股骨頭壞死是一種骨科常見的疑難雜症,多見於中青年患者,令所有患者非常為煩惱的應該就是股骨頭壞死患病過程中的疼痛了吧,無論處在哪期的患者都會有不同位置和程度的疼痛。
髖關節疼痛一定是股骨頭壞死么? 股骨頭壞死早期的患者多表現為「異位疼痛」,如膝關節疼痛,腹股溝疼痛,腰部疼痛,中晚期的患者會有髖部疼痛,活動受限,並且隨著疾病的發展會越來越疼。
那是不是所有的髖部疼痛都是股骨頭壞死呢?不是。
有很多患者一旦發現髖關節疼痛就認為得了股骨頭壞死,其實引起髖關節疼痛的疾病非常多,並不是所有的髖痛都是股骨頭壞死,甚至有一些醫生也會將一些髖痛患者誤診為股骨頭壞死。 許多髖關節骨關節炎的病人,被誤診為股骨頭壞死。其實這是兩類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是以關節表面破壞為主,病程由表及裡;而股骨頭壞死則是關節軟骨下骨壞死在先,病程由里及表。 引起髖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比如:發育性:如髖關節發育不良引起的結構改變;神經性:如髖關節周圍神經卡壓綜合症;炎症性: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創傷性:如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骨折、脫位、髖臼盂緣損傷;放射性痛:如腰椎的病變
2、骨質疏鬆和較為常見的骨關節炎應該如何區分?
想要區分骨質疏鬆和關節炎首先要明白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骨質疏鬆與骨關節炎都是現代社會中老年人常見的運動系統疾病,臨床表現近似,均以疼痛為主要表現,並經常相伴,重疊發生,易造成診斷的混淆和遺漏。
它們的病因不同,病理亦有差異。從而表現在身體上的症狀也是不同的。
從名稱上看骨質疏鬆是骨頭變鬆了,容易發生骨折,骨質疏鬆是一種全身性骨量減少、骨組織微觀結構退化、骨脆性增加、骨強度降低的骨代謝性疾病。與雌激素關系密切。如果骨質疏鬆患者出現骨折,表現為急性、劇烈的疼痛。但骨質疏鬆引起的疼痛一般是全身骨骼痛,且往往是持續性的。
而骨關節炎是關節發炎了,疼痛。但這兩個病從本質上來說是兩碼事,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病變,非特異性炎症,疾病相關因素有年齡、肥胖、勞損、創傷等,與雌激素關系不大。一般來說,休息的時候關節不疼,越運動越痛。
而且,骨關節炎不局限於一處,可發生於全身各個關節。但更好發於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脊柱等,有時,疼痛可呈放射性,如髖關節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內側、膝關節附近。骨質疏鬆症也是一種常見的老年退化性疾病。
綜上所述,想要區分骨質疏鬆和骨關節炎主要還是要從症狀出發,主要還是看你哪裡疼,是怎樣的疼法。
3、髖關節怎樣檢查?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4、什麼叫髖關節?髖關節在什麼部位
就是髖臼與股骨頭的連接啊 形成髖關節 或者說是大腿根部與骨盆連接的地方。
意見建議:髖部是連接人體軀乾和下肢的重要樞紐。髖關節上撐軀干下連雙下肢,是人在行走、坐卧中最需要、也是最關鍵的部位。
5、髖關節炎的症狀是什麼?如何判斷?方法誰懂?
局部髖關節炎的症狀:患髖痛,屈曲,外展,外旋被動體位。兒童患者膝關節痛,體溫高,脈快,髖前有壓痛。叩擊痛、托馬氏症(+),血液檢查:WBC高,中性分葉細胞高,ESR高,CRP(+)
6、髖關節痛檢查診斷:
髖關節疼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但髖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多,結構復雜。而疼痛常常定位模糊,並不能被觸及。許多嚴重程度不同的疾病往往表現相似。因此,髖關節疼痛一直是臨床上診斷困難的疾病之一。股髖撞擊症主要表現為髖部疼痛,在變換髖部姿勢時有彈響聲,或者關節突然卡住的感覺。患側髖部力量下降,急速奔跑或單腿支撐困難。嚴重的患者甚至不能側卧。痛會使腿無法張髖關節開、連走路時也可能感覺疼痛,以成人較多見的是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髖關節症。兒童若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骨症之一的『佩特茲病』。股骨頭壞死、滑膜炎、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等都可引起髖關節痛。
7、髖關節疼痛是哪種疾病在作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總會有一些不舒服的地方,特別是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會逐漸的流失,所以會出現很多因骨質疏鬆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的一些關節性疾病。而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髖關節疼痛,那麼髖關節疼痛可能是由哪些疾病在作祟呢?
首先是髖關節骨關節炎。一般來說髖關節骨關節炎是由於髖關節的軟骨出現問題,才會導致這種嚴重的發生,而一般能導致這種問題的大多都是髖關節軟骨受到了損傷,或者是由於一些疾病或者葯物導致的病變。這種關節炎就會帶來髖關節的疼痛,對於日常的生活作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還有一種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都會感覺到髖關節處有比較明顯的僵硬感或者是疼痛感,特別是早晨醒來之後會有很大的負擔,這對於我們的作息來說也是一個人不舒服的病症。
而對於我們長期勞累或者說長期久坐的人來說,一種很可能的原因就是腰間盤突出,因為特別是我們這些上班族的話,由於不可避免的需要長久的作戰電腦的前面,所以患腰間盤突出的概率會比較高,而腰間盤突出也容易導致髖關節疼痛。
還有很多種疾病都有可能導致髖關節的疼痛,所以大家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注意多鍛煉,如果說你感覺到身體關節疼痛的話,就不要選擇那些太過劇烈的運動,盡量去選擇一些比較緩和的運動。
8、髖關節炎主要哪幾種類型?
1.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由於髖關節面長期負重不均衡所致的關節軟骨變性或者骨質結構改變的一類骨性關節炎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的疼痛(可放射至膝)、腫脹、關節積液、軟骨磨損、骨刺增生、關節變形,髖關節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不能行走甚至卧床不起等。
2.類風濕性髖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滑膜炎性為主的系統性疾病。特徵是: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性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發病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病理主要有滑膜內細胞增生、間質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軟骨和骨組織的破壞等。
3.痛風性髖關節炎
痛風最重要的生化基礎是高尿酸血症。痛風依病因不同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痛風指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由先天性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障礙所引起;繼發性痛風指繼發於腎臟疾病或某些葯物所致尿酸排泄減少、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腫瘤化療所致尿酸生成增多等。
9、髖關節痛的表現是什麼?
第一、最直接最明顯的症狀就是髖關節甚至包括髖關節周圍出現疼痛的症狀。一般來說,在髖關節炎初期,疼痛的程度還是比較輕的,疼痛感沒有那麼明顯,只是在活動之後才會出現輕度的疼痛,所以很多人在初期的時候往往會因此而忽略對髖關節炎的治療和護理,導致炎症加重。病情加重之後疼痛感也隨著加重,很多時候可能會疼到睡不著覺,而且疼痛的范圍可能會延續到大腿部和腰部。
第二、可能會影響到人們的正常活動。髖關節出現炎症,表示髖關節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傷,所以患者髖關節的伸展、彎屈等活動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比正常人的活動范圍小很多,甚至會影響到患者正常的行走。因為髖關節是上軀體帶動下肢體的運動,受損之後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帶動下肢體,而且在髖關節活動的時候會相互摩擦,引起疼痛,阻礙患者的行走。
第三、還可能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症狀就是雙下肢體不一樣長。這是因為髖關節出現炎症之後,髖關節之間的間隙會變小,受損的髖關節所在的下肢可能就會往上移位,造成雙下肢不等長的情況。如果患者的髖關節的股骨有明顯的磨損現象的話,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明顯的肢體縮短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