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脫位沒有長骨化中心

髖關節脫位沒有長骨化中心

發布時間:2021-01-08 01:08:12

1、如何看出脫胯

小兒髖關節脫位,又稱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出生時就已形成。主要原因是母親在懷孕2~3個月時,正逢胎兒髖關節形成時期,因孕媽媽的感冒、發燒或其他疾病導致胎兒生長停頓了一下,關節未正常發育,就出現了脫位。該病男女比例約為1:5,女孩兒出生時,年輕的爸爸媽媽必須注意檢查一下。 有一個簡單的檢查方法:寶寶躺著,將她的雙髖朝兩邊展開(膝蓋呈直角,大腿與身體垂直)。如果寶寶的雙腿硬硬的,不能展開,基本可肯定是此病;如果寶寶兩條大腿的條紋不對稱、腿有長短,也往往是此病。但由於有些輕度脫位、半脫位的很難靠手法檢查確診,而且寶寶腿上脂肪多、腿的長短也較難明確。因此,6個月以下的嬰兒可做超聲波檢查確診。要注意的是,由於6個月以內的嬰兒骨骼未鈣化、骨化中心尚未出現,拍X光片只有一片空白,因此不要讓寶寶白白遭受X光的傷害。10個月以上的寶寶可用X光確診。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重要。3~6個月的寶寶診斷明確後,可用專用吊帶固定,3個月後95%以上可治癒,這種治療方法不損傷關節、並發症少。1歲左右、開始走路的寶寶,則需要先將脫位的關節整復,然後上3個月的蛙式石膏,再用蛙式支架固定9~12個月,才能恢復正常。2歲以上的孩子則要動手術、再上石膏。4~7歲的孩子必須通過手術才能痊癒。做同樣的手術,寶寶年齡越小,效果越好;年齡越大,手術創傷越大且效果越差。 如果髖關節脫位不予治療,就會導致腿部殘疾,走路瘸腿,長大後腿部不能受力,走路時就會感覺酸痛難忍。 新生兒髖關節脫位對家長來說也好,對醫務人員來說也好判斷起來都有一定的困難。新生兒髖關節脫位有哪些症狀呢?首先是看皮紋 。雙下肢的皮紋是否對稱,如果兩側皮紋不對稱,一側又多又深,這屬於孩子髖關節脫位可能性較大。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皮紋不對稱 都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據統計只有50%的雙側不對稱的皮紋患兒最後得出來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這是第一個所要觀察的症狀;第二個呢就是觀察孩子兩條腿它的彈動情況。脫位一側一般彈動情況較差、力量較弱。健康的一側彈動較好。正常來說這個孩子兩條腿在蹬彈的時候它是一樣的。頻率和幅度都是一樣的。可是如果一側脫位,就脫位這一側它的彈動相對來說弱一些,這也是判斷嬰幼兒時期髖關節脫位的指標;再一個體格檢查怎麼查,就是說我怎麼去檢查這個新生兒是不是髖關節脫位?這時候做一個簡單的蛙式試驗,什麼叫蛙式試驗呢?就是患兒平躺在床上,然後將兩個下肢屈曲90度,然後進行外展。如果外展到90度,這一側能外展到90度,大腿的外側面接觸床面 ,這證明髖關節脫位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不能外展到90度,大腿的外側面不能接觸到床面,這說明就有可能是髖關節脫位。

2、嬰兒皮紋不對稱,一定是腿發育有問題嗎?正常嗎?

髖關節脫位是什麼


髖關節是人體股骨最上端的股骨頭和骨盆形成的髖臼之間組成的關節一個半圓形『球窩』關節,根據現代醫院統計研究表明,髖關節發育異常(DDH)是兒童骨科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發病率在1‰左右,其中女孩的發病率是男孩的6倍左右,左側約為右側的2倍,雙側約佔35%。


髖關節發育異常包括髖關節脫位、半脫位和髖臼發育不良。

髖關節脫位的後果


髖關節發育異常會影響孩子的行動、生長發育以及心理發育,嚴重的需要手術治療甚至留下終生殘疾。它在孩子開始走路之前很難被發現,但可以通過腿紋和臀紋的不對稱進行判斷,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幼兒,腿紋一定不對稱,但是腿紋不對稱有可能是幼兒比較胖,導致的脂肪分布不均勻。學步期的兒童,如果髖關節發育不良導致一條腿比另一條腿短,患側腿穩定性和臀部肌肉也沒有健側腿強,很容易出現明顯的跛行。


髖關節發育不良越早發現,越早治療,寶寶的預後越好。假如是2歲以後發現,是需要經過非常復雜的手術,把骨頭上鋼板上鋼釘,以後還需要經過手術把鋼板拆掉。而且經過這么大的手術之後,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保證髖關節都不會出問題。仍然有一部分的孩子可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並發症,並且還有手術失敗的風險。如果要是延誤了治療,對孩子以後致殘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初始治療的年齡越晚,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手術的可能性就越大。

髖關節脫位原因


兒童髖關節由於未完成發育,所以髖臼軟骨尚未癒合、三骨之間距離較大,股骨頭只出現較小的團塊狀骨化中心,髖臼與股骨頭的大小比例相差很大,兩者之間的距離較寬,會出現有時球狀的股骨頭沒有很好地嵌在窩狀的髖臼里而發生移位,有時雖然股骨頭在髖臼內,但容易滑入脫出,或者由於髖臼太淺導致髖關節容易脫位。


1.宮內因素。子宮、產道相對緊、羊水過少,導致宮內空間狹小,胎兒活動范圍不夠,或者臀位使髖關節在異常屈曲位遭受機械應力,造成股骨頭的脫位。


2.外力因素。產後嬰幼兒包裹不當、抱姿過緊,因為老人傳統的習慣給孩子抱蠟燭包,雙腿包裹過素緊。


不正確的使用背帶和腰凳有可能會造成小兒的髖關節脫位。


意外拉扯嬰兒腿部,或嬰兒腿部受到垂直的嚴重受力等,也可能導致髖關節受傷。


3.遺傳因素。有家族史的發生率是沒有家族史的7倍。


4.激素因素。分娩時,母體會分泌一種韌帶弛緩素,而女孩對其較男孩敏感,易發生髖關節鬆弛,這也是女孩的發病率比男孩高的原因。

3、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

1.髖臼發育不良是前提,而髖關節脫位是最終發展的結果。所以,他們往往是並存的。

2.樓上的已經把症狀描述的很詳細了,簡單的說就是:
雙側脫位-----走路搖擺,鴨行步態。
單側脫位-----患肢短縮的一系列症狀,比如:加氏征陽性( 將小孩平卧,兩下肢屈膝到85°~90°之間,兩踝放平對稱位,發現兩膝有高低)。
另外,其他的關節檢查(比如Ortolani征等建議專業醫生檢查)。

3.片子還是明確診斷的重要的依據。簡單可靠。

4.治療的問題:
一般,3周歲的兒童也可以考慮全麻下手法復位,然後石膏外固定。如果脫位嚴重或手法復位失敗既要考慮手術治療了。

與髖關節脫位沒有長骨化中心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