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簡述限制髖關節運動幅度的因素

簡述限制髖關節運動幅度的因素

發布時間:2021-01-06 19:36:17

1、試述骨連結的分類,關節的分類及影響關節運動幅度的因素

影響肌力大小的解剖學因素 (一)肌肉的生理橫斷面 l 所謂「生理橫斷面」就是橫切一塊肌肉所有肌纖維所得橫斷面的總和。它有別於「解剖橫斷面」,後者只是簡單的沿肌肉縱軸作垂直切面,而前者要切割每一條肌纖維。 (二)肌肉的長度l 一根普通的肌纖維能夠縮短它安靜時長度的一半,同樣也能伸長它安靜時長度的一半。肌纖維最大長度與最小長度之差,就是它的收縮幅度。l 肌肉收縮前的長度叫初長度。生理范圍內使肌肉的初長度拉長,除增加肌肉收縮速度和幅度外,還能增加肌肉的收縮力量。l 當肌肉發揮最大力量時的初長度稱為最佳初長度 。 (三)年齡和性別的影響 (四)肌肉起、止點位置l 肌肉起、止點位置決定了肌肉在身體上的位置,也決定了肌肉在骨杠桿上的作用點。實踐證明,止點離關節中心遠的肌肉,容易起動骨杠桿。但在使骨杠桿轉動的速度和幅度方面則較差。止點離關節中心近的肌肉,則使骨杠桿的運動速度快、幅度大。此規律只適用於起動角度小於180°的條件下。 (五)肌拉力角l 從肌肉的動點(肌肉在運動骨上的附著點)到關節中心(轉動支點)連一直線,該直線與肌拉力線之間的夾角,叫肌拉力角。肌拉力角大,則力臂就大。力臂增大,肌肉的做功效率就高。l 在進化過程中,一些大塊肌肉通過突起的骨結構,如結節、粗隆、嵴等來增大肌拉力角。尤其是籽骨,更為顯著。這樣就增大了肌肉做功的效率,即增大了轉動力矩。

2、「關節活動幅度」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關節活動幅度」 又稱「關節活動范圍」,是指關節活動時可達到的運最大弧回度。

3、運動幅度和關節活動度有什麼區別嗎?

節活動度指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或轉動的角 度。關節活動度分為主動關節活動度和被動 關節活動度,前者是由肌肉主動收縮產生,
後者由外力產生,無肌肉的隨意運動。法醫 學鑒定時,測量關節的主動與被動ROM 時,應注意兩側比較,以關節起始位為中立
位0°法紀錄,如肘關節活動度:伸0° (中立位),屈140°

「關節活動幅度」 又稱「關節活動范圍」,是指關節活動時可達到的運最大弧度。

「關節活動幅度」有主動與被動之分,關節活動范圍分為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范圍。

主動的關節活動范圍是指作用於關節的肌肉隨意收縮使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

被動的關節活動范圍是指由外力使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

關節活動范圍異常的常見原因包括:

關節、軟組織、骨骼病損所致的疼痛與肌肉痙攣;

制動、長期保護性痙攣、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勢等所致的軟組織縮短與攣縮;

關節周圍軟組織疤痕與粘連;

關節內損傷與積液、關節周圍水腫;

關節內游離體;

關節結構異常;

各種病損所致的肌肉癱瘓或無力;

運動控制障礙等。

關節活動范圍的測定是評定肌肉、骨骼、神經病損病人的基本步驟,是評定關節運動功能損害的范圍與程度的指標之一。

其主要目的是:

確定是否有關節活動受限,發現影響關節活動的原因;

確定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

確定適宜的治療目標,判定可能康復的程度;

為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方法提供客觀依據;

客觀測量關節活動范圍的進展情況,以評價康復治療、訓練的效果;

為病人及治療師提供動力,為科研提供客觀資料等

運動幅度

是指身體或某一部分在一定的基準點距離或角度(可用測量的度數、尺度和線段單位來確定或表示)之間移動的值。它所表現的空間特徵則決定於運動動作的任務和要求,肌肉群的數量,肌纖維的彈性及關節的靈活性。

4、影響關節運動幅度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1、關節面積大小的差別 。

2、關節囊的厚薄和松緊度。

3、關節韌帶的多少與強弱版 。

4、關節周圍權肌肉的伸縮和彈性。

5、關節周圍的骨結構。

6 、其他因素(如年齡、性別和身體鍛煉等因素)。

關節運動方式有滑動、屈、伸、內收、外展、旋轉及環轉等。根據關節的構造不同,各關節的運動方式也不完全一致。

(4)簡述限制髖關節運動幅度的因素擴展資料:

關節的運動形式 

(1) 屈和伸:是關節繞冠狀軸進行的運動。一般兩骨之間的夾角變小為屈,反之為伸。 

(2) 內收和外展:是關節繞矢狀軸進行的運動,四肢骨向正中矢狀面靠攏稱內收,遠離稱外展。手指和足趾的運動分別以中指和第二足趾為中軸,向其靠攏為內收,遠離為外展。 

(3) 旋內和旋外:是關節繞垂直軸進行的運動,運動時,骨的前面轉向內側為旋內,轉向外側為旋外。在前臂,將手掌向內旋轉為旋前,向外旋轉為旋後。 

(4) 環轉:骨的近側段在原位轉動,遠側端作圓周運動。它是屈、外展、伸和內收依次連續的運動。

5、簡述髖關節運動穩定性的機制?

簡述髖關節運動穩定性機制,髖關節運動根據長期運動鍛煉才能得健康。

6、影響關節運動幅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過訓練可以改變哪些因素和特性?

1關節面積大小的差別
2關節囊的厚薄和松緊度
3關節韌帶的多少與強弱
4關節周圍肌肉的伸縮和彈性
5關節周圍的骨結構6
其他因素(如年齡、性別和身體鍛煉等因素)

7、影響關節運動幅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過訓練可以改變哪些因素和特性?

1關節面積的大小差別2關節囊的厚薄和松緊度3關節韌帶的多少與強弱4關節周圍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5關節周圍骨的結構6其他因素:如年齡,性別,和體育鍛煉等因素,對關節幅度也有一定的影響。

8、影響關節運動幅度的因素

關節面積大小的差別;關節囊的厚薄和松緊度;關節韌帶的多少與強弱;關節周圍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關節周圍的骨結構

9、如何提高髖關節的運動幅度

原地徒手練習法
(1) 兩腿左右開立(大於肩寬),體前屈,兩臂伸直,手握踝,復原姿勢後連續做。

(2)原地弓步壓腿頂髖。要求軀干與地面垂直,前腿大小之間大於90度,後腿伸直,腳前掌撐地,身體重心壓在前後腿的結合點上,主要牽拉後腿前側的腹股溝部位。

(3)左腿伸直,前腳掌著地頂髖,雙手抱右膝,使其盡量觸胸。兩腿交換做。

(4)前後劈腿:兩膝伸直並前後保持在一直線上,上體保持正直,難度逐漸加大,使髖部接觸地。

(5)左右劈腿:兩膝伸直,兩腿左右分開,上體盡量保持正直,盡量使兩腿和臀部完全觸地。進行時可兩手扶地,逐漸加大難度。

(6)左腿屈膝下蹲,右腳側伸直成左弓步,腳尖綳直,右手壓右髖,兩腿交替做。

(7)兩腿側分成坐勢,兩臂上舉,做體前屈轉髖伏地動作。

(8)仰卧雙腿交替側擺轉髖:上體仰卧姿勢不變,兩腿交替側擺,擺動腿的大腿與上體基本成直角,擺至觸地後回擺。

(9)肩肘倒立姿勢,兩手撐腰。兩腿前後交叉擺腿以提高髖部扭轉幅度。

3.2行進間練習法

(1)行進間做弓箭步,增大送髖幅度。

(2)行進間的屈體壓腿:上體盡量前屈做有節奏的振動動作,膝關節充分伸直。

(3)行進間單腿屈膝外展:一側大腿外展,屈膝,與髖關節成90度,另一腿髖,膝,踝三關節始終保持充分蹬直,兩腿交替做。

(4)行進間連續做正踢腿,里合腿,外擺腿練習。要求正踢腿勾腳尖,里合腿,外擺腿劃圓盡量大寫些。

(5)行進間做擺臂跑跳步動作練習。

(6)行進間做體轉跑步動作練習。

(7)行進間做髖下擊掌跑跳步動作練習。

(8)行進間做交叉步轉髖練習,練習時上體要保持正直。

(9)高抬腿練習:要求通過高抬腿充分伸展後蹬腿的一側髖,高抬擺側骨盆,保持一個高重心,重心是使骨盆支撐腿這個支點的額狀軸,垂直軸,尤其是骨盆的水平面繞點狀軸運動的能力,從而起到加大運動幅度的作用。

(10)後蹬跑練習:要求擺側骨盆的額狀面繞垂直軸轉動,提高骨盆繞三軸運動的能力。跑時支撐腿,膝,踝三關節充分蹬直,其支撐反作用力應通過身體重心與軀干,最後以腳尖離地。同時擺動腿大腿前擺高抬,推動骨盆部位前移,並與支撐腿保持平衡。

(11)雙足或單足起跳的多級跳:多級跳時注意上體基本正直,積極前擺高抬大腿,落地用全腳掌,髖的伸展幅度要大,上下肢配合協調。

利用器械練習法

(1)面對肋木站力,兩手扶肋木,連續做前擺腿和後蹬腿:做前擺時膝可伸直也可微屈,擺動發力時迅速有力,擺動幅度要大,後擺幅度小且放鬆;做後擺時,後擺幅度要大,挺髖,前擺幅度小且放鬆。髖關節周圍肌群發力。

(2)面對肋木,前擺置於肋木上,後腿伸直用前掌支撐地,身體重心壓在兩腿上,做髖部用力向前下方頂送動作。

(3)面對肋木站力,兩手扶肋木,連續做側擺腿:要求膝關節放鬆,內擺時幅度小且放鬆,外擺時幅度要大,注意髖關節周圍肌群發力。

(4)側對木架站立,右手扶架,左腿支撐,右腿屈膝置於木架上,挺胸,頭後仰,接著做體前屈動作,復原姿勢後反復做。

以上的練習,由於動作舒展大方,難度低,幅度大,變化多,易掌握,因此很適宜男女孩練習,而運動強度較大,經常練習對提高蹬擺力量,強化送髖運作,對身體各部分的協調配合很有幫助,也可作為訓練的素質練習內容。

與簡述限制髖關節運動幅度的因素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