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人做過髖關節置換手術一年,縫合傷口處肌肉有明顯萎縮,請問這是否正常?
我也是股骨頭壞死,20多年的強脊炎引起的,兩年前做百了髖關節置換,刀口縫合處也出現肌肉萎度縮,站久了也同樣感到不適,好多病友做過置換術問 都後悔了,他們說:這是醫生對病人最不負責任的做法,做好了也就十五年左右,以後肯定要修復的,而且困難大,答費用更高的,
2、雙側髖關節置換手術是一次做好還是分別做,需間隔多長時間,術後效果會怎麼樣。【雙側髖關節脫臼】
如果脫位不嚴重,可以兩側一起做。如果嚴重,手術比較復雜,應該分別做。間隔三個月以上最好。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的醫生都很好。
點擊這里查看我的門診時間
(積水潭醫院郭曉忠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3、關於髖關節復位以後的如何補充營養??
幼兒及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
1、臨床症狀
走路較晚,步態異常:開始走路時步態不穩呈蹣跚、搖擺或搖動步故態(單側);雙側者為鴨行步態,肢體不等長,軀干呈代償性側彎
2、體征
Allis征陽性(單側)
Ortolani征或外展試驗陽性
Nelaton線征破壞
Trendelenburg征陽性
3、X線檢查
髖臼指數
CE角:正常值4歲+15°以上,15歲為+20°以上
Perkin's方格
Shenton氏線
Sharp角:該角>40°即表示髖臼發育不良。
股骨頸前傾角的測量:X線雙平片
頭臼指數(AHI):由股骨頭內緣到髖臼外緣的距離A比股骨頭的橫徑B,表示股骨頭的大小與髖臼深度不相稱的狀態。其特點是隨年齡的增長而頭臼指數隨之下降,一般正常值在84-85左右。其計算公式為AHI=A/B×100。
髖關節間隙:與正常側相比較,雙側患者與同年齡髖關節進行比較。測定股骨頭最高點的面與髖臼軟骨底面的距離,分為5級,4級為正常間隙,3級較正常窄1/4,2級較正常窄1/2,1級較正常窄3/4,0級關節間隙完全消失。用以判斷有無創傷性關節炎的標准。
4、其它檢查:關節造影、CT、MRI均能對先天性髖脫位有其診斷價值。
5、幼兒及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的治療
1、保守治療
自動復位法:以Pavlik harness為代表。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
牽引復位法: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也有人用於1歲以內的患兒。
內收肌切斷閉合復位法:本人主張用於2歲以內的患兒。
Ferguson手術:
2、保守治療的固定姿勢:主張採用人位固定(Human Position)而不用Lorenz體系的蛙式位,其理由如下:
蛙式位是股骨頭遭受髖臼壓力最大的體位,尤其是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
蛙式位時經過內收長肌與髂腰肌之間的旋股內側動脈遭受壓迫,將直接影響股骨頭的血運;
蛙式位時,增大的盂唇可以壓迫骺間溝,致使股骨頭發育受到影響,甚至產生畸形。
3、影響復位的因素
髂腰肌的攣縮;
盂唇過大,阻塞了髖臼而影響股骨頭的復位;
頭、臼不稱,通常是髖臼過小過淺;
其它:如髖臼內脂肪過多,圓韌帶過長、增寬在臼內形成阻塞,關節囊的攣縮等。
4、復位後髖關節發育的觀察
保持頭、臼同心是髖關節發育的基本條件;
保守治療一般頭三個月用石膏固定,以後改用支架固定,保持髖關節的有限制動;固定時間一般為就診月齡時間或加3個月,一般每三個月復查一次並復查骨盆平片進行監測;
4、雙股骨頭無菌性壞死並雙髖關節呈退行性變,現在想做關節置換手術,不知做完手術後會怎樣,有人做過嗎?
. 關節置換是用人工製造的關節代替疼痛且喪失關節功能的關節的方法。
關節解剖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並且經過保守治療沒有明顯的效果,就應該考慮進行關節置換。最常見的如重度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晚期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導致的關節破壞,以及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位等,還有老齡患者有移位的股骨頸骨折等創傷患者。
膝關節置換後,術後功能鍛煉與手術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關繫到今後膝關節的功能和活動度。最佳的練習活動期在術後一周之內,患者應多進行一些足和踝關節伸屈、股四頭肌練習、伸膝抬高練習、足跟滑移屈膝練習、坐位輔助屈膝練習、早期下地活動、步行練習等活動。
新關節的活動范圍有限。患者需要特別注意避免關節移位,包括:
1、在坐、站、躺時避免交叉腿和膝。
2、坐位時保持雙膝在髖以下水平。避免坐太矮的椅子。可以用枕頭墊著坐,以保持雙膝在髖水平以下。
3、坐位時保持雙足分開6英寸。
4、從坐位起立時,向椅子的邊緣滑動,然後用助步架或拐杖支撐站起。
5、避免彎腰動作。患者可以考慮購買長柄鞋撥或軟鞋,這樣無需彎腰就可以穿脫鞋襪。
6、卧位時,在雙腿之間放一個枕墊,使關節保持在適當的位置。
專業的康復訓練可以減輕康復訓練過程中的疼痛和其他的失誤,不恰當的康復訓練可能給患者造成新的傷害,也可以使手術效果打折。
關節置換患者在術後康復中,應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三個原則,除了患肢鍛煉,同時注重健肢、上肢主動活動,呼吸訓練以及心理咨詢,使患者消除憂慮,增強生活信心。通過康復可以促進患者恢復體力,增加肌力,增大關節活動度,降低術後並發症,使患者的運動和日常生活能力獲得最大限度的恢復。
關節置換患者在充分享受新關節帶來運動快樂的同時,也要注意節約使用"新關節"。因為人工關節假體在運動過程中勢必會產生一定的磨損。另外,在術後日常活動中要注意別摔跤,同時注意預防感染。
以上資料供您參考,[知道全科醫療團]祝您身體健康!
5、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有哪些症狀和治療方法?
大腿股骨和骨盆之間的關節稱髖關節,它與站立及行走的動作有關。先天性腦關節脫位是導致跛行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在新生兒時期得到診斷,只需簡單的治療就能收到滿意的效果。下面介紹簡便易行的診斷方法,有利於本病的期診斷仔細比較兩條大腿,患病一側大腿短而粗,皮膚皺紋增多;
給孩子換尿布時髖關節不能充分外展,有時尚可有彈響聲及彈跳的感覺;
小兒平卧,將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時,患病一側的膝部較健康一側的為低;
最可靠的檢查方法是:讓小兒平卧在桌子或床上,檢查者正對小兒,將膝關節及髖關節各屈曲90度,然後用雙手握著小兒雙膝同時外展,正常時膝部可外展90度,其外側面能觸及桌面或床面。而髖關節脫位時,患病膝部外展僅75~80度,其外側不能觸及桌面或床面。有些髖關節脫位的小兒,患肢外展至75度左右時,髖關節處突然有彈跳感及彈響聲,之後雖可將腿展至90度,但仍屬不正常。
進行上述檢查時動作要輕柔,並防止孩子受寒感冒;檢查不宜在進食後進行,以免嘔吐;檢查的桌子或床鋪要平坦。如發現有可疑之處,應請醫生進一步復查確診。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在新生兒時期的治療方法比較簡單,在醫生的指導下用支架或綳帶使下肢呈屈膝及髖關節屈曲外展姿勢,多數經3個月治療就可見效。
6、髖關節置換術後疼痛是什麼原因?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常見的用於治療股骨頭壞死晚期的一種手術方式,技術非常成熟,成功率高。有些患者在術後出現疼痛問題,通過追查病史、物理檢查可以確定引起疼痛的原因,通過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疼痛主要存在兩方面原因: 一、內在原因 首先應查看是否存在以下醫源性原因: (1)無菌性松動,人工關節因撞擊或固定不穩引起松動。 (2)大腿疼痛-股骨幹假體頂端疼痛,假體周圍有骨折發生。 (3)感染。 (4)滑囊炎 二、其它疾病 排除上述醫源性問題,要懷疑是否為其它疾病引起的疼痛。 1、椎管狹窄 椎管狹窄是最常見的引起髖關節疼痛的疾病之一,需認真鑒別診斷。這部分病例中髖關節活動障礙應該是無痛的,但是偶而合並的椎管狹窄,在全髖置換術後逐漸增加病人的活動度後才會被發現。但是這樣的疼痛具有不同於術前的疼痛特徵。 2、其他退變性脊柱炎症或骶髂關節問題,能根據詳細的病史和檢查鑒別,也可以通過CT或MRI檢查證實。 通過上面的介紹患者應該了解,髖關節置換術後出現疼痛症狀,應從兩方面查找病因,如果是內在原因,一定要及時解決,以免影響手術效果,如果是其它疾病引起的,說明手術做的很成功,可以通過其它方法對症治療。關節置換後能維持多長時間? 關節置換後的護理注意事項
7、髖關節痛的表現是什麼?
第一、最直接最明顯的症狀就是髖關節甚至包括髖關節周圍出現疼痛的症狀。一般來說,在髖關節炎初期,疼痛的程度還是比較輕的,疼痛感沒有那麼明顯,只是在活動之後才會出現輕度的疼痛,所以很多人在初期的時候往往會因此而忽略對髖關節炎的治療和護理,導致炎症加重。病情加重之後疼痛感也隨著加重,很多時候可能會疼到睡不著覺,而且疼痛的范圍可能會延續到大腿部和腰部。
第二、可能會影響到人們的正常活動。髖關節出現炎症,表示髖關節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傷,所以患者髖關節的伸展、彎屈等活動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比正常人的活動范圍小很多,甚至會影響到患者正常的行走。因為髖關節是上軀體帶動下肢體的運動,受損之後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帶動下肢體,而且在髖關節活動的時候會相互摩擦,引起疼痛,阻礙患者的行走。
第三、還可能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症狀就是雙下肢體不一樣長。這是因為髖關節出現炎症之後,髖關節之間的間隙會變小,受損的髖關節所在的下肢可能就會往上移位,造成雙下肢不等長的情況。如果患者的髖關節的股骨有明顯的磨損現象的話,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明顯的肢體縮短的症狀。
8、髖關節骨折施鋼釘內固定術後已5個月。現復查股骨頭出現骨質疏鬆印象,是壞死的前兆嗎?
通過第三次影像復查說明患側的股骨頭已經有問題了。創傷引起的股骨頭壞死,多見於股骨頸骨折復位不良,或骨折後6~18個月左右骨折雖然癒合,也會發生股骨頭壞死,患此病的機率很高。
建議患側不要負重,抓緊時間活血補鈣治療,耽誤不得呀。
9、髖關節軟組織損傷症狀
這個是一種特異性的炎症,可以在北京前海股骨頭通過康復、理療、激素等醫治來改善症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