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護理計劃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護理計劃

發布時間:2020-12-15 18:02:14

1、1—10級傷殘鑒定標准

2、關節置換術後出血常發生在術後幾小時?血腫形成在術後幾小時?

【摘要】 [目的]觀察預見性護理干預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影響。[方法]將12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採用預見性護理,對照組採用常規護理和健康教育。觀察並比較兩組病人術後DVT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病人術後DVT發生2例(3.33%),對照組9例(15.00%),觀察組明顯少於對照組(P<0.05)。 [結論]預見性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下肢DVT的發生率。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全髖關節置換術;深靜脈血栓形成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成為治療骨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手段,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的一個常見問題,發生率高達40%~70%[1]。為預防和控制DVT的發生,2007年4月—2009年3月我科對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進行預見性護理干預,並與比較,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4月—2009年3月我科收治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120例,男48例,女72例;年齡45歲~85歲;股骨頸骨折102例,股骨頭無菌壞死18例;既往均無深靜脈血栓、肺栓塞、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病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採用預見性護理,對照組採用常規護理和健康教育。觀察並比較兩組病人術後DVT發生情況。 1.2.1 預見性護理干預方法 從入院到出院由責任護士給予全程護理干預,進行預見性護理。 1.2.1.1 心理支持 主動與病人交流,應用適當的溝通技巧促使病人表達自己的擔憂和疑慮。講解發生DVT的病因、危險因素、後果,提高病人的警惕性,尤其對易發生DVT的高齡、女性、吸煙、糖尿病、肥胖、下肢靜脈曲張等病人,更為詳細講解。講解DVT常見症狀及術後早期活動的重要性,結合成功病例,介紹治療效果。解除病人的恐懼心理,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護理。 1.2.1.2 觀察患肢反應 注意患肢皮膚溫度、顏色、足背動脈搏動情況[2],每日測量雙下肢髕骨上10 cm,髕骨下10 cm周徑,正常情況下皮膚顏色是淡紅色,有光澤、富有彈性。患肢與健肢周徑相比較不超過1.5 cm,當周徑超過1.5 cm時,患肢應避免熱敷,以免加重局部耗氧量,而加重病情[3]。若患肢出現疼痛、腫脹、潮紅或發紺,應警惕DVT。 1.2.1.3 飲食護理 避免進高膽固醇飲食,進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多食水果、蔬菜及富含粗纖維素的食物;多飲水防止血液濃縮和保持大便通暢,以免便秘時腹壓增加,影響下肢靜脈迴流。 1.2.1.4 功能鍛煉 早期指導病人在床上行股四頭肌、腓腸肌的等長收縮訓練及踝關節屈伸活動,每組20次~30次,每天3組;督促病人行深呼吸,每小時10次~12次;逐日增加活動量和髖關節、膝關節活動度,但應避膝下墊枕和過度屈髖,以免影響小腿深靜脈迴流[4]。如病情允許早期協助病人下地和走路[5]。 1.2.1.5 足底靜脈泵的正確使用 用充全帶包住病人的足部連接到一個空氣脈沖發生器上,設定適當的脈沖壓力,脈沖持續時間和脈沖間隔時間。根據個體差異,每天2次或3次,每次1 h~2 h,療程10 d,如病人肢體循環不良,皮膚易破損,肢體感覺遲鈍,患有糖尿病者,應添加墊料。同時,患肢注意保暖,避免肢體受涼。 1.2.1.6 預防性使用抗凝葯物 我科常在術後當天即使用低分子葡萄糖酐、低分子肝素鈣,使用前要掌握這些葯物的用法、用量、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用葯期間應嚴密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如皮膚有無淤斑、口腔黏膜及消化道有無出血、傷口有無滲血滲液、穿刺點有無活動性血腫形成等,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1.2.3 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1.5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採用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表1 兩組病人術後DVT發生情況例(略) 3 討論 預見性護理干預是將護理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因此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非常重要,其次護士應具有較高專業知識水平,高度的責任心,細心、動態的觀察病情,有針對性的做好病人的護理。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易發生下肢DVT,其發病往往與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①疾病和手術本身激發體內凝血機制,使血液凝聚增加;②術中制動,術後卧床及膝後墊枕;③骨水泥熱聚反應及拉鉤等醫療器械損傷血管壁[6]。針對上述發病原因,我們對髖關節置換術後病人早期預見性護理干預,最大限度促進靜脈迴流,避免了血流滯緩,達到預防DVT的目的。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病人術後DVT發生2例(3.33%),對照組9例(15.00%),觀察組明顯少於對照組(P<0.05)。提示,預見性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下肢DVT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金麗霞,湯淑芬.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早期並發病的預防和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4,3(1):2728. [2]張淑萍,張淑梅,王秋開.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的手術特點及護理對策[J]. 護理研究,2007,21(11C):3036. [3]路金梅.早期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27(11):11931194. [4]李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前護理和術後康復護理[J].護理研究,2007,21(1C):232233. [5]張寶芹.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病人的功能鍛煉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6,20(4A):676. [6]陳雁西,俞光榮.動靜脈泵在骨科臨床應用中的現狀和展望[J].中華創傷雜志,2005,21(4):135137.
採納哦

3、膝關節置換術後的護理ppt

http://wenku.網路.com/link?url=_-PllIfGe

4、求醫學類關於膝關節置換術後護理及功能鍛煉論文的答辯申請書

我和很多同學的畢業論文都是在國淘論文寫作網寫的。感覺這里寫的不錯,文筆挺好的。
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駁論是跟立論緊密聯系著的,因為反駁對方的錯誤論點,往往要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論點,以便徹底駁倒錯誤論點。
側重於駁論的議論文是駁論文.駁論文往往破中有立,邊破邊立,即在反駁對方錯誤論點的同時,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觀點.
批駁錯誤論點的方法有三種:1.駁論點2.駁論據3.駁論證.
但歸根結底是為了駁論點。

5、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當天護理要點包括哪些業務學習

【護理問題】
(1)疼痛:與骨折或手術傷口有關。
(2)軀體移動障礙:與手術後強制性約束不能活動有關;一般會要求置於患肢外展中立位
(3)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與外傷或長期卧床有關。
(4)潛在並發症:壓瘡、靜脈栓塞、肺部感染。
(5)便秘:與長期卧床有關。
(6)有肢體廢用性萎縮的可能:與長期卧床、皮牽引及功能鍛煉差有關。
【護理目標】
(1)通過治療和護理,患者疼痛減輕,舒適感增加,保持良好功能位,促進傷口處癒合。 (2)生活需要得到滿足。
(3)皮膚完整無破損。
(4)密切觀察病情,避免並發症發生或使並發症發生率降至最低。
(5)在患者卧床期間,做好預防,不使病人發生便秘。
(6)鼓勵和指導患者功能鍛煉,使患肢最大程度地恢復正常功能。

6、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護理原則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 術後當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s,重復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2.2 術後第2周 鼓勵患者在無痛范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范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復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准備。有條件可用直立床訓練;繼續進行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包括:半坐―躺轉換練習、坐―站轉換練習、卧―站體位轉換、在平行杠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轉體訓練等。

2.3 術後第3周 做四點支撐半橋運動,即在雙肘及雙下肢屈曲位支撐下抬臀並在空中保持10s,重復進行10~20次,每個動作要求緩慢進行;加強步行訓練,開始在平行杠內進行,將步行周期中的擺動期和支撐期分解進行,分別進行前後交替邁步訓練,並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平行杠內的步行平穩順利,則應過渡到拐杖步行,有條件進行減重步行;繼續加強患側股四頭肌漸進行抗阻訓練,不斷提高患側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藉助一些輔助設備獨立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洗澡、移動、取物等,以減少患者患髖的彎曲度數;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廁的高度,坐椅兩邊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讓患者盡量睡硬板床,穿松緊鞋和寬松褲,以方便患者完成動作。

2.4 術後4周~3個月 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近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時患者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髖的彎曲和負重,還可以在運動平板上進一步改善步態、步速和步行的距離,提高患者實地步行的能力,最後過渡到棄杖步行。

與全髖關節置換術後護理計劃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