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髖關節置換手術
現在國內無論是半髖置換術還是全髖置換術都是很成熟的,並且術後可以早期下地功能鍛煉,年輕人恢復的快,鍛煉的好應該正常行走跑跳不影響,外觀看也不很明顯,放心做手術吧,效果不錯的。
2、髖關節置換術的問題。
髖關節的壽命標准理論上是三十年以上,目前髖關節置換術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手術,根據文獻報道,無論是國內還是歐美,,一般術後隨訪15年置換成功率在95%以上。
這也取決於手術條件和醫生的水平,和適應症的選擇。
先髖發育不良,是髖關節置換的適應症。由於老人家年紀大,估計醫生會選擇骨水泥假體。
另外術後的護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減少活動量,不做活動范圍超大,如下蹲,跪坐等。注意避免摔跤。
總體來說,髖關節置換術是一個較大的,但是比較常規的手術,過分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對於改善患者生活,避免疼痛,髖關節置換是較好的選擇。
3、髖關節置換手術可以做兩次嗎?
可以,不過第一次叫置換,第二次以後都叫翻修,而且效果會越來越差……………… 不過您40歲了,第一次如果沒有出什麼大問題的話可以用到70歲左右。
4、我要不要做換髖關節手術?
關節不要輕易換,植入體和自己的骨骼還是有區別的。如果關節良好,只是股骨短了,做骨延長也能達到同樣目的,不過需要大半年時間。
5、現在人工全髖關節翻修術的成功率多少
成功率在84.2%
人工全髖關節翻修術是指經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因不同的原因,人工關節不能滿足人體生理需要,需進一步取出或更換假體才能達到治療目的的手術。有的病例甚至需再次或幾次翻修手術治療。
隨著初次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數量的不斷增加和假體在體內生存時間的延長,由各種並發症,特別是假體遠期松動而施行翻修手術的數量也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有的報道甚至達20%。全球每年各種關節置換人數達200萬,翻修的數量也是非常驚人的。
由於手術造成軟組織瘢痕及骨質的缺損,翻修手術會困難的多,術後假體的穩定性和耐久性也相對較差,其結果也不如初次置換術那樣令人滿意,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翻修手術需時間長且失血量多,術後感染、脫位、血栓形成、神經損傷、股骨骨折等並發症明顯增加,假體的耐久性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翻修術的手術應由有豐富經驗的醫生來完成。
常見翻修的原因有:假體的松動;假體斷裂;反復脫位或不能復位的關節脫位;關節置換術後感染;假體周圍骨折等。
翻修手術時需盡最大程度保留骨組織,評估髖臼和股骨骨缺損程度,制定合理的重建方法,准備各種翻修手術器械便於取出假體和殘留骨水泥,並備足各種型號的翻修假體:水泥型、生物型、組配假體、加強杯、各種新鮮植骨材料等。
6、髖關節置換 手術成功率和醫生技術水平關系有多大?
人工關節假體和手術工具都是標准化的,安裝的好與差和手術醫生的技術有最直接的關系。好比同樣一台車交給一個熟練的師傅和一個新手修理,結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7、我媽在5個月前做了髖關節置換手術,可現在情況並不是很好,求高人指點
一般股骨頸骨折做髖關節置換術的目的之一就是可以早期活動,減少患者卧床時間,所以術後早期開始恢復運動是正常的。我岳母也做過這種手術,術後開始也是不敢活動,後來也常常感覺患肢不適,但我感覺好像還是心理問題,就鼓勵她繼續遵醫囑活動,現在一切正常了。當然手術部位傷口的牽拉、瘢痕等可能也有些影響。既然片子沒問題,就再耐心等等看吧。這里轉帖網友omego的一個相關回答,你可以參考一下。
一般術後一個星期就可以不負重下地活動了。要看術中的情況,假體的種類,骨折的類型,術前有無骨質疏鬆等,並不是簡單就能決定的,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同。
大部分手術(骨水泥型)後病人,在術後第二天,可在行步器幫助下,由理療師或骨科醫生輔助,開始活動。
1 一個逐步加強的行走活動來增加活動能力和耐力,先在室內,以後可到室外;恢復其他室內活動如坐、立、上下樓梯。
2 平躺時雙大腿間一定要按放枕頭,以保持雙腿分開,此習慣可維持3個月。
3 術後避免側卧3個月。
4 手術側髖關節,在最初6個月要避免內收(向內收擺)及內旋(向內旋轉)動作,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條腿上。
5 不要下蹲活動,不要坐使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的椅子。
6 棄杖時間按身體情況一般先雙杖後單杖,再完全棄杖。
8、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多少錢
人工髖關節置換是將人工假體,包含股骨部分和髖臼部分,利用骨水泥和螺絲釘固定在正常的骨質上,以取代病變的關節,重建患者髖關節的正常功能,是一種較成熟可靠的治療手段。建議還是到正規大醫院骨科及時進行手術,費用估計5-10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