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屈曲內收旋轉畸形

髖關節屈曲內收旋轉畸形

發布時間:2020-11-02 06:11:12

1、如何保持合理的殘肢體位?

一、 保持良好的體位。保持正確的殘肢肢體位置,防止殘肢關節攣縮與畸形。由於截肢後部分肌肉被切斷,會引起肌力不平衡,發生關節攣縮。如:髖關節屈曲、髖外展、膝關節屈曲、踝關節跖屈,其結果將影響假肢的對線。術後應將關節置於功能位,並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使關節靈活無畸形。可於手術後24小時內在患肢下方墊枕頭以減輕腫脹,24小時後即應移去枕頭,以預防關節攣縮變形。

因此,大腿截肢者術後應注意把殘肢伸平(髖後伸),盡量向身體中間並攏(髖內收)的位置。截肢者可以每日俯卧位兩次,每次30分鍾。仰卧時,應注意不要圖舒服些或為減輕疼痛而抬高患處或把殘肢墊高、在會陰部墊枕頭而使大腿外展;長期乘坐輪椅、用木拐將殘肢抬起等不良姿勢;不要把殘肢向外分開或把腰墊高;小腿截肢術後應注意將殘側膝關節放置在伸直位,不應該在大腿或膝下墊枕頭,不應該屈膝躺在床上,也不應該屈膝坐在輪椅上或把殘肢放在拐杖的手把上。

二、 消除殘肢浮腫。術後手術創傷和肌肉收縮力不足,靜脈迴流障礙,都會引起殘肢浮腫。這種浮腫是暫時性的,待殘肢循環建立後可消腫,一般需3-6個月。但使用彈性綳帶,合理包紮殘肢,可以減輕浮腫、促進定型。

近年來,國際上採用術後即裝假肢,即在手術台上,截肢手術結束後麻醉尚未清醒時,給截肢者裝上臨時假肢,術後一、兩天可下床練習走路或作其它功能訓練,這種方法不僅對截肢者心理上有很大的鼓舞,對加速殘肢定型,減少幻肢痛和其他痛苦也很有幫助。還有採取環境控制治療法,即在手術後將沒有任何敷料覆蓋的殘肢置入一個空氣調節器相連的透明氣囊中練習走路。容器內壓力可以調整變化使殘肢收縮定型,促進殘肢早日定型。

三、 減緩殘肢疼痛:疼痛原因比較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手術對神經刺激; 2) 殘肢血循環障礙; 3) 殘肢被切斷的肌肉異常緊張; 4) 殘肢有神經瘤; 5) 中樞神經損傷。 在裝配殘肢前必須消除疼痛,根據病因採取手術、服葯、物理治療、封閉、針炙、注射或心理治療等,避免惡性疼痛刺激在大腦中樞形成灶。大部分可治癒僅少數需手術治療。

四、 保護殘肢的衛生。每日就寢前需用肥皂水清洗殘肢,若使用殘肢專用的護理液、潤膚露則預防殘肢感染的效果更佳。

五、 殘肢竇道或潰瘍。竇道的形成多由於感染後傷口深部有異物存在,如粗絲線頭、死骨。潰瘍多由於皮膚血運不良,殘端瘢痕組織過多,神經障礙等因素,又在承重部位。創面不愈會影響假肢裝配,其治療的方法是根據情況,消除異物、處理傷口或再次截肢。

六、 殘肢滑囊炎。殘肢上發生滑囊炎,若常在負重部位摩擦會繼續變大、難以消退,稱為異常滑液囊。一般情況下無影響,如滑液囊過大或已感染,則需治療,同時應消除產生滑液囊的原因。

七、 瘢痕。術手瘢痕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會因手術不當或炎性變化使線條狀瘢痕擴大、粘連或攣縮,少數有瘢痕體質的人則會產生瘢痕疙瘩。

2、哪位醫生能幫幫我 我小時候得了小兒麻痹症現在能較正常的走 但還是有撇 但左右腿粗細不一 為什麼誰能幫我

目前有手術可以解決問題。

1.小兒麻痹後遺症患者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採納手術治療?
一般來說小兒麻痹後遺症手術治療的目的在於預防和矯正已有的肢體畸形,重新分配肢體有用的肌肉力量,建立新的力量平衡,穩定癱瘓的關節,最大限度地恢復癱瘓肢體的功能。手術治療具體條件可參考以下幾方面:
① 患者發病2年以上,肢體肌肉癱瘓不再恢復者。
② 肢體留有畸形、活動功能嚴重障礙,醫生認為手術後能確有效果者。
③ 年齡在6歲以上,能配合醫生檢查治療和訓練者。
④ 需手術的肢體皮膚無破潰化膿等病變者。
⑤ 患者和家屬樂於接受多次手術和系統治療,並有堅持到底的決心。

2.小兒麻痹後遺症患者在什麼情況下不應該施行手術治療?
在下情況下一般不宜採用手術治療:
① 肢體癱瘓是均衡性的,沒有畸形以及關節的不穩定。
② 肢體癱瘓或者肢體畸形較輕,運動功能不受限制。
③ 肢體雖然一長一短,但長短差在2厘米以內,不用手術方法即可補償功能不良。
④ 中、老年患者身體條件較弱,手術後功能恢復較差,手術與否要採取慎重的態度。

3.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是什麼?
康復訓練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一般來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⑴掌握適當的訓練尺度、數量和方法。訓練量不夠,無明顯效果;而訓練過量又可造成肢體的損害,比如:肌肉拉傷、關節腫脹、骨折脫位等等。所以必須掌握好這個尺度,訓練量要適當。
⑵訓練應一步步來,不可操之過急。活動次數由少到多,關節活動范圍由小到大,使用的力量由輕到重。訓練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⑶任何訓練都不應該引起明顯疼痛。有時訓練中可產生輕微疼痛,但在停止活動後,疼痛應消失。如果訓練時發生嚴重疼痛,休息後又不消失,常常是操作的信號,要停止訓練。如果訓練後疼痛劇烈,甚至出現下肢浮腫,表明運動過量,也應該暫時停止訓練。
⑷訓練不應感到疲勞。如有疲勞感覺時,應休息5-10分鍾再訓練,以免過度勞累造成傷害。

4.患者行走要摔倒時,怎樣進行自我保護?
小兒麻痹後遺症患者在行走時,常常有摔倒的可能,所以學會自我保護是重要的。具體辦法是,要摔倒時,患者應彎曲下肢膝關節,伸出兩手主動向側面倒,肘關節要彎曲,輕柔扶地,這樣就可避免遭受嚴重外傷。

5.髖關節屈曲畸形矯正手術後,怎樣進行康復訓練?
髖關節屈曲進行矯正手術後的康復重點是盡量使髖關節伸直。具體訓練方法是:
① 仰卧位時,在患側臀部下方墊軟枕頭,使大腿後伸。
② 手術後如果還有殘余的髖關節屈曲畸形,可讓患者俯卧位,做大腿後伸運動,使髖關節能盡量伸直。也可以讓患者趴在床上,在臀部加上適當重物(如大沙袋),訓練時可逐漸加大重量,以患者稍微感到疼痛為止,治療中可隨時調節增減沙袋重量。通過壓力可逐漸伸長、拉開攣縮的組織,使髖關節伸直。但需注意不能強用暴力,以免拉傷髖關節周圍的肌肉,甚或更嚴重者造成骨折,給患者造成不應有的痛苦。
③ 患者趴在床上練習後伸患肢,以增強後伸髖關節臀肌的力量,可促進髖關節屈曲攣縮的糾正。每天上、下午各訓練1次,每次做50個左右的動作,以微感疲勞為佳。訓練時可逐漸增加在小腿上沙袋的重量,有利於提高訓練的效果。

6.髖關節不穩定手術治療後,怎樣進行康復訓練?
兒麻後遺症患者髖關節不穩定手術治療後的康復訓練一般做法是:
⑴床上關節活動訓練。手術後患者的石膏拆除以後(一般在手術後6-8周拆除石膏),患者應及時開始床上訓練,這時髖關節僵硬活動困難,可練習在床上緩慢坐起,做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各關節的主動活動或者主動藉助活動,以增強關節的靈活性,但應防止強力牽拉關節活動以免拉傷。
⑵站立訓練。在床上訓練關節活動2周以後,可開始試行下地做站立活動訓練。先扶物站立,接著做不扶物站立。動作練習應以身體能夠承受,手術部位無疼痛為訓練適度。
⑶行走訓練。患者能很好地站立後,再進行行走訓練,先在雙杠內由他人保護下做行走練習,熟練後再訓練扶拐行走,最後達到丟掉拐杖自己步行的目的。

7.因膝關節屈曲、下肢外撇等畸形在大腿外側手術後怎樣進行康復訓練?
這種手術一般是將大腿外側引起下肢畸形的一條緊張的筋膜條索切斷,所以手術叫做「髂脛束切斷」,知道這個手術名稱對查找醫學資料時可能有益。在這里應該提醒一點,手術將患腿由屈曲變成伸直時,如不注意容易拉傷腿的神經和血管。所以患者要注意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如足和足趾發麻、疼痛,原來會動的腳趾不會動了、腳趾發涼、顏色變紫、變白等等,若有這些表現應馬上找醫生診治,把腿由伸直再變回屈曲,以免發生下肢壞死。 康復訓練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① 去除石膏以後要積極進行髖、膝、踝關節主動活動訓練,以及抬起大腿訓練。
② 在手術後 固定的石膏去除以後,及時進行患肢站立和行走訓練。此時應盡量保持膝關節伸直,必要時可以用細木板、厚紙板或大畫報墊上棉花保護後纏在膝部,維持膝關節伸直的位置,保持腿的站立姿勢,並可防止膝關節屈曲畸形復發。站立和步行訓練應先練習站立,站立功能熟練掌握後再練習行走,訓練應循序漸進,一步步提高難度,同時訓練時要注意保護,防止摔傷,此期訓練約進行3個月左右。
③ 訓練站立和行走活動時除膝關節注意伸直外,還特別要注意髖關節要盡量伸直,克服髖關節屈曲的異常,保持身體正直的良好姿勢。

8.膝關節屈曲畸形矯正手術後,怎樣進行康復訓練?
大腿股骨下端切斷矯正膝關節屈曲畸形手術後,起初要特別注意神經、血管的牽拉操作,如發現要及時處理。其它康復訓練內容為:
⑴鼓勵患者積極進行患腿的腳和腳趾的活動,每日4次,每次5分鍾。另外患者做大腿綳勁活動,這樣可以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力。
⑵去除石膏後即可在保護下進行站立訓練。
⑶站立熟練後進行保護下行走訓練。
⑷膝關節伸屈活動訓練,增強膝關節活動能力,此訓練與站立行走訓練可同時進行,但應注意手術後膝關節僵硬難以進行屈伸活動,訓練時不能著急,切忌粗暴,要緩慢地一點點來,應以患者自己活動為主,配合他人的幫助。
⑸手術後3個月左右照X光片,證實手術部位的骨頭癒合良好,這時才可以進行下肢不扶拐的行走訓練。

9.足跟不著地、足內撇畸形施行肌腱手術後,怎樣進行康復訓練?
對於足跟不著地,足內撇畸形施行肌腱手術後的康復治療內容主要如下:
⑴手術後患肢在石膏固定時即應先進行足趾活動及小腿綳勁的練習。
⑵一般在手術後4周去除石膏後即應開始腳趾、踝關節的屈伸活動,每天4次,每次1分鍾,以後逐漸增加訓練強度。但應避免他人幫助強力牽拉足趾及踝關節,以防牽拉損傷手術後的肌肉、肌腱。
⑶赤足做站立及行走訓練,訓練時保持足能放平,足跟著地,腳不內撇。
⑷患者平時將足保持放平的位置,女患者手術後1-2年內不許穿高跟鞋,以免抬高足跟使畸形復發。
⑸如果患腿比健腿稍短(在3厘米之內),患足的鞋底可釘上一個2-3厘米高的鞋掌,相當於使短腿加長了2-3厘米,可以使走路不瘸,並能防止腳畸形的復發。

10.兩下肢粗細、長短不一畸形的殘疾特點是什麼?
兒麻後遺症患者的患腿因疾病影響其生長,常常表現短而細,而健肢相對長而粗。兩腿長短不同的差距往往與發病年齡和患腿癱瘓程度輕重有關,患兒年齡越大,癱瘓越重,患肢越短。 一般來說患腿短縮不足3厘米的走路可以不瘸。因此也可以不必治療,僅加高鞋底即可。如果腿短超過了3厘米,多出現走路瘸,短縮越多瘸的越重。一般的治療方法有:① 延長患肢。② 短縮健肢。③ 短縮健肢加延長患肢。其中最常用的辦法是延長患肢。

3、髖關節怎樣檢查?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4、髖關節屈曲畸形矯正手術後,怎樣進行康復訓練?

髖關節屈曲進行矯正手術後的康復重點是盡量使髖關節伸直。具體訓練方法是:①仰卧位時,在患側臀部下方墊軟枕頭,使大腿後伸。②手術後如果還有殘余的髖關節屈曲畸形,可讓患者俯卧位,做大腿後伸運動,使髖關節能盡量伸直。也可以讓患者趴在床上,在臀部加上適當重物(如大沙袋),訓練時可逐漸加大重量,以患者稍微感到疼痛為止,治療中可隨時調節增減沙袋重量。通過壓力可逐漸伸長、拉開攣縮的組織,使髖關節伸直。但需注意不能強用暴力,以免拉傷髖關節周圍的肌肉,甚或更嚴重者造成骨折,給患者造成不應有的痛苦。③患者趴在床上練習後伸患肢,以增強後伸髖關節臀肌的力量,可促進髖關節屈曲攣縮的糾正。每天上、下午各訓練1次,每次做50個左右的動作,以微感疲勞為佳。訓練時可逐漸增加在小腿上沙袋的重量,有利於提高訓練的效果。贊

5、髖關節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與髖關節屈曲內收旋轉畸形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