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當天護理要點包括哪些業務學習
【護理問題】
(1)疼痛:與骨折或手術傷口有關。
(2)軀體移動障礙:與手術後強制性約束不能活動有關;一般會要求置於患肢外展中立位
(3)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與外傷或長期卧床有關。
(4)潛在並發症:壓瘡、靜脈栓塞、肺部感染。
(5)便秘:與長期卧床有關。
(6)有肢體廢用性萎縮的可能:與長期卧床、皮牽引及功能鍛煉差有關。
【護理目標】
(1)通過治療和護理,患者疼痛減輕,舒適感增加,保持良好功能位,促進傷口處癒合。 (2)生活需要得到滿足。
(3)皮膚完整無破損。
(4)密切觀察病情,避免並發症發生或使並發症發生率降至最低。
(5)在患者卧床期間,做好預防,不使病人發生便秘。
(6)鼓勵和指導患者功能鍛煉,使患肢最大程度地恢復正常功能。
2、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護理原則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 術後當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s,重復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2.2 術後第2周 鼓勵患者在無痛范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范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復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准備。有條件可用直立床訓練;繼續進行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包括:半坐―躺轉換練習、坐―站轉換練習、卧―站體位轉換、在平行杠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轉體訓練等。
2.3 術後第3周 做四點支撐半橋運動,即在雙肘及雙下肢屈曲位支撐下抬臀並在空中保持10s,重復進行10~20次,每個動作要求緩慢進行;加強步行訓練,開始在平行杠內進行,將步行周期中的擺動期和支撐期分解進行,分別進行前後交替邁步訓練,並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平行杠內的步行平穩順利,則應過渡到拐杖步行,有條件進行減重步行;繼續加強患側股四頭肌漸進行抗阻訓練,不斷提高患側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藉助一些輔助設備獨立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洗澡、移動、取物等,以減少患者患髖的彎曲度數;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廁的高度,坐椅兩邊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讓患者盡量睡硬板床,穿松緊鞋和寬松褲,以方便患者完成動作。
2.4 術後4周~3個月 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近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時患者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髖的彎曲和負重,還可以在運動平板上進一步改善步態、步速和步行的距離,提高患者實地步行的能力,最後過渡到棄杖步行。
3、髖關節術後需要外展護理使用體位墊?
下肢髖關節術後為促進靜脈血液迴流、減輕下肢腫脹和病人痛苦,抬高下肢是治療中時常採用的護理方法之一,且根據治療要求,需要將下肢抬高20cm~30cm,一般是用棉被、枕頭或衣物墊在患者的下肢下,但是患者下肢容易滑落,不能保持下肢被抬高的狀態,而且如果所墊之物過高或者過低時,導致患者下肢被過於抬高或過低,影響血液循環效果,患者不舒適。而且單純的下肢抬高墊,使用功能太過單一,無法滿足一些髖關節術後的外展護理。
蒙泰護理髖關節術後外展墊選用的高彈性海綿,其舒適性強,柔軟度高。術後病人休息時意識不清時使用新型外展墊有效維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促進患肢血液循環,降低病人術後並發症,提高治療效果,減少經濟支出,恢復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4、為何全髖置換術後需外展中立位?
?
5、小兒髖關節缺血性壞死
小兒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根據患兒的年齡、症狀、病變的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盡可能地減輕患者的臨床症狀,改善髖關節的功能,預防和阻止病變的進展是治療原則。兒童股骨頭壞死治療的方法包括:
1、保守治療:即非手術治療,對於臨床症狀比較輕,沒有其他嚴重表現的股骨頭壞死的患兒,臨床上主要以觀察為主,可以暫不予以處理,定期地隨訪即可。如果患兒的髖部疼痛比較明顯,可以口服消炎鎮痛葯,髖關節保持制動,來減輕症狀。第二種保守治療的方法是支具的治療,一般認為早期的病變,而且年齡小於6歲的患兒可以採用外展位牽引、石膏固定、外展支架或者是矯形器械等進行治療。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外展矯形支具,支具的矯形需要將患兒的下肢保持外展40°-50°,內旋10°-15°和外展中立位,但並不適用於發病年齡超過6歲,以及股骨頭受累超過50%的患兒。支具的治療對於早期I-II期的病變有比較好的療效。第三種保守治療的方法是葯物治療,對於小兒股骨頭壞死患兒採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中葯主要是以活血化瘀,補益肝腎為主。隨著雙磷酸鹽葯物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靜脈應用雙磷酸鹽治療兒童股骨頭壞死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第四種保守治療的方法是物理治療,物理治療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微波、高壓氧以及磁療、超高頻的電療等等。
2、手術治療:盡管目前手術方法還沒有完全地統一,但是按照其治療的觀點,主要可概括為四類。第一類是增加對股骨頭包容性的手術,第二類是減少對股骨頭機械壓迫的手術,第三類主要是降低骨內壓力和關節內壓力的手術,第四類主要是改善股骨頭血液循環的常用手術。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髖臼加蓋術、股骨上端內翻截骨術、Salter截骨術以及骨盆的三聯截骨術等。
6、髖關節怎樣檢查?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7、請問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如何鍛煉恢復?
術後 由於麻醉引起下肢血管擴張導致血容量相對減少,加上術中出血,手術創口疼痛等原因,可出現低血壓。患者進入病房後要嚴格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每1 h測BP、P、R各一次,接好導尿管,肢體抬高,經常擠壓引流管保持通暢,記錄每小時尿量並採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人工關節置換病人的年齡偏高,應注意心、肺、泌尿系統並發症。由於經受手術創傷後易出現重要臟器的功能障礙,尤其是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應嚴格控制輸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擴胸運動及深呼吸,鼓勵病人將痰咳出,手術後最初幾天應協助病人咳痰,保持口腔衛生,清洗口腔1~2次/d。囑病人多飲水,增加尿量,達到沖洗膀胱的作用,保持會陰部清潔,每日清洗1~2次,以預防泌尿系感染。密切觀察四肢的感覺、運動,了解神經恢復情況,按摩骨突處皮膚,預防壓瘡發生,必要時換用氣墊床。使患者平穩渡過手術後期。
4.2 術後肢體康復鍛煉
護士要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指導病人術後第一天開始進行患肢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踝關節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在鍛煉中,常因傷口疼痛而不願主動合作,因此護士要做好耐心地說服解釋工作,要使每個病人都明白,加強康復期的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可以防止肢體肌肉失用性萎縮,關節僵硬,並能防止老年患者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本組病例在護理指導下正確掌握了動作要領,通過早期功能鍛煉,患肢血運良好,沒有明顯腫脹,術後1周均能在床上進行伸屈膝和踝關節活動,均在術後2~3周出院,出院後一定要保證髖部的正確位置,要求患者3個月內做到雙腿不交叉,不內收,側卧時兩腿之間放置枕頭,不屈身向前,髖關節屈曲不宜超過45°以上。站立位患髖外展、後伸鍛煉,加強臀部肌力,增加髖關節的穩定性。本組病人雖然平均年齡已超過60歲,患肢均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
http://www.966120.com/shhl/ArticleContent.aspx?id=4884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護理
術後康復護理
1 床上功能鍛煉 手術當天避免過多活動,搬動時小心抬起臀部,注意合適體位,防假體脫位及傷口出血。給予臀部墊氣圈或海綿墊、水墊等。每2 h 1次幫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瘡發生。需要注意的是:務必把術後注意事項向患者家屬詳細交待以取得合作,曾有1例手術後當晚因家屬隨意移動患者致假體脫位而再次手術。術後第1天,因術後疼痛或畏痛,多數患者對患肢活動有恐懼感,在給予患者有效的葯物止痛後,可幫助其被動活動,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被動活動、上身及臀部做引體向上運動等,1~2次/h。同時指導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給予叩背5~10次/h。指導進行腿部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上、下午各5~10 min。術後第2天開始,繼續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並加強腿部肌肉的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及關節活動,上下午及睡前各鍛煉20~30 min,引體向上運動3~4次/h並盡量獨立完成。注意運動量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所有的床上活動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狀態下進行。
2 離床功能鍛煉 於術後4~5 d病情平穩後開始進行,在此之前逐漸延長半卧位時間為離床做准備。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側床邊,健側腿先離床並使腳著地,患肢外展、屈髖<45°,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患側腿離床並使腳著地,再拄雙杖站起。上床時,按相反方向進行,即患肢先上床。離床活動第一天,上、下午各床旁拄雙杖站立5~10 min(視各人體力情況而定),無不適時在床周行走數步。護士在旁扶持,觀察有無虛脫情況發生,曾有4例於第1次下床時發生虛脫,經立即返床休息後緩解。第2天開始拄雙杖在病室內行走,步行距離逐漸延長,時間逐漸增加但每次不超過30 min,上、下午以及睡前各1次。行走時,患肢始終保持外展30°左右並不負重,護士或家屬在旁守護以防意外。
3 自理能力訓練 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如洗臉、梳頭、更衣、進食等。離床活動後即訓練站立狀態下的活動,以增進食慾,改善自理質量,增強自信,促進機能康復。
http://www.966120.com/shhl/ArticleContent.aspx?id=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