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脫位的後遺症

髖關節脫位的後遺症

發布時間:2020-10-21 03:43:51

1、髖骨錯位,對運動的影響如題 謝謝了

首先關節錯位類的傷病一般很不容易完全恢復,容易留下後遺症,如果你堅持恢復可以給你提幾點建議: (1)一般關節錯位需要打消炎針,防止錯位部位感染發炎,自行修養時間一般超出3個月才可以逐步恢復訓練; (2)其次是注意修養,在休養期間盡量少動受傷部位,動得次數越多越影響恢復, (3)再次恢復訓練要循序漸進,先易後難,逐步增加訓練量,以輕微不適感立即停止訓練為准,讓受傷部位逐步適應運動。直到完全恢復。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建議,但是關節錯位類的傷病很容易復發,且二次復發(錯位)後會留下運動傷害,以後老了受罪,所以還是建議你慎重考慮是否恢復訓練!!!

2、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位在4歲以內手術效果較好,後遺症少。單要根據手術醫生對該病的把握和手術經驗。這種手術由兒童骨科操刀應該是沒問題的,前提是診斷准確。建議上傳X片,以便一閱。

(南京兒童醫院樓躍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3、髖骨脫臼後遺症

?

4、先天性髕骨脫位手術有後遺症嗎

請每位家長都要重視髖關節脫位
 
我女兒是在10個月左右的時候檢查出的髖關節脫位,現在已經4歲半,基本康復,走路、跑、跳都沒問題。
雖然,中間經歷了許多磨難,但把握住了最佳治療時間,還是挺幸運的,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或者被誤診或者沒有重視,結果估計會大相徑庭。
我寫這個貼子的目的,就是告訴諸位家長朋友,一定要重視它,及時檢查,及時治療,切莫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第一次和北京積水潭醫院的醫生溝通時,就得知:這個病在小的時候基本通過肉眼是看不出來的,但隨著年齡增長病情會加重,或者走路像小鴨子一樣,一晃一晃的,或者出現瘸拐,年齡再大些會腰痛……,所以還是越早治療越好。
下面,我就根據自己的經歷,給廣大家長說一下幾個注意事項。
第一,及時發現很重要。
剛才也說了,這個病在孩子小的時候通過肉眼是基本看不出來的。我女兒是在大概9個月時候,在社區醫院檢查時,發現皮紋不對稱(就是讓孩子爬著,屁股兩邊的皺紋不對稱),社區醫院的大夫建議我們去大醫院進行復查,或者去積水潭醫院,或者去北京兒童醫院。
這里,要提一下,非常感謝社區醫院大夫的認真負責,非常感謝社區的新生兒檢查制度,否則就錯過了治療時機。
我不知道其他城市,有沒有這個社區檢查,如果沒有,我建議各位新生兒家長可以自己去三甲醫院的小兒骨科,拍個B超或X光,排除一下。好像4個月大小就可以排查了,而且4—6個月左右發現,可以不做手術,通過儀器矯正就可以治癒。

5、我由於車禍造成大腿與胯骨脫臼

一、股骨抄頭與髖關節脫臼,可以襲手術固定復位或牽引復位,復位後出院休息可以,但一定要減少傷處的活動,以免過度活動重新脫位,休息時間最少也要一個半月到二個月。
二、如果只是單純的髖關節脫臼,沒有骨折情況,X片是不能看出來恢復情況的。
三、一般來說只要復位合適,治療妥當,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以後就可以鍛煉了,通過合適的功能鍛煉,是不會留下後遺症的。

6、關節脫臼後自己掰回來,會留下什麼後遺症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多人由於意外把自己身體的關節弄脫臼,這時好多人會自己關節脫臼後自己掰回來。這種做法正確嗎?會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損傷?事實上,關節脫位後應盡早手法復位,適當固定,以利軟組織修復;及早活動,以恢復關節功能。早期復位易成功,功能恢復好;復位晚則困難大,效果差。需要我們格外注意的是復位過程中切忌粗暴,以防止發生附加損傷,如骨折、血管和神經損傷等。

關節脫臼一般指的是關節穩定結構受到損傷,使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脫臼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暴力所致的關節脫位稱為創傷性脫位,另一種是由疾病所致稱為病理性脫位。關節脫位經常發生在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等部位,臨床症狀常表現為關節囊的撕裂或韌帶損傷。關節脫臼患者如果以前受過創傷,那麼脫臼後會出現程度不等的疼痛、腫脹等。脫臼的骨骼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比如脫臼的骨骼壓迫神經,會造成脫位關節以卞的肢體麻木;若壓迫血管,脫位關節以下肢體動脈波動難以觸及且肢體顏色發紫。

關節脫臼患者一般都有明顯的外傷,受傷關節處出現疼痛、腫脹、活動受限,有的甚至會出現關節畸形和關節窩有空虛感。在我們出現關節脫臼症狀時不能因為沒有明顯不適而拖延治療,熟不知這樣對關節的正常恢復有不利影響,有的會出現關節長歪的現象。這時我們的正確做法是不要讓受傷部位受力,應該盡早到醫院去看醫生,切記不要讓非專業人士進行復位。最後,在進行運動時,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比如拉伸、環繞等動作,這樣都可以有效避免身體出現脫臼。

與髖關節脫位的後遺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