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置換功能鍛煉

髖關節置換功能鍛煉

發布時間:2020-10-21 02:39:08

1、雙髖關節置換術後如何進行康復鍛煉?

?

2、請問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如何鍛煉恢復?

術後 由於麻醉引起下肢血管擴張導致血容量相對減少,加上術中出血,手術創口疼痛等原因,可出現低血壓。患者進入病房後要嚴格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每1 h測BP、P、R各一次,接好導尿管,肢體抬高,經常擠壓引流管保持通暢,記錄每小時尿量並採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人工關節置換病人的年齡偏高,應注意心、肺、泌尿系統並發症。由於經受手術創傷後易出現重要臟器的功能障礙,尤其是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應嚴格控制輸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擴胸運動及深呼吸,鼓勵病人將痰咳出,手術後最初幾天應協助病人咳痰,保持口腔衛生,清洗口腔1~2次/d。囑病人多飲水,增加尿量,達到沖洗膀胱的作用,保持會陰部清潔,每日清洗1~2次,以預防泌尿系感染。密切觀察四肢的感覺、運動,了解神經恢復情況,按摩骨突處皮膚,預防壓瘡發生,必要時換用氣墊床。使患者平穩渡過手術後期。

4.2 術後肢體康復鍛煉

護士要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指導病人術後第一天開始進行患肢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踝關節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在鍛煉中,常因傷口疼痛而不願主動合作,因此護士要做好耐心地說服解釋工作,要使每個病人都明白,加強康復期的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可以防止肢體肌肉失用性萎縮,關節僵硬,並能防止老年患者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本組病例在護理指導下正確掌握了動作要領,通過早期功能鍛煉,患肢血運良好,沒有明顯腫脹,術後1周均能在床上進行伸屈膝和踝關節活動,均在術後2~3周出院,出院後一定要保證髖部的正確位置,要求患者3個月內做到雙腿不交叉,不內收,側卧時兩腿之間放置枕頭,不屈身向前,髖關節屈曲不宜超過45°以上。站立位患髖外展、後伸鍛煉,加強臀部肌力,增加髖關節的穩定性。本組病人雖然平均年齡已超過60歲,患肢均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
http://www.966120.com/shhl/ArticleContent.aspx?id=4884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護理
術後康復護理
1 床上功能鍛煉 手術當天避免過多活動,搬動時小心抬起臀部,注意合適體位,防假體脫位及傷口出血。給予臀部墊氣圈或海綿墊、水墊等。每2 h 1次幫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瘡發生。需要注意的是:務必把術後注意事項向患者家屬詳細交待以取得合作,曾有1例手術後當晚因家屬隨意移動患者致假體脫位而再次手術。術後第1天,因術後疼痛或畏痛,多數患者對患肢活動有恐懼感,在給予患者有效的葯物止痛後,可幫助其被動活動,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被動活動、上身及臀部做引體向上運動等,1~2次/h。同時指導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給予叩背5~10次/h。指導進行腿部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上、下午各5~10 min。術後第2天開始,繼續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並加強腿部肌肉的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及關節活動,上下午及睡前各鍛煉20~30 min,引體向上運動3~4次/h並盡量獨立完成。注意運動量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所有的床上活動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狀態下進行。
2 離床功能鍛煉 於術後4~5 d病情平穩後開始進行,在此之前逐漸延長半卧位時間為離床做准備。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側床邊,健側腿先離床並使腳著地,患肢外展、屈髖<45°,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患側腿離床並使腳著地,再拄雙杖站起。上床時,按相反方向進行,即患肢先上床。離床活動第一天,上、下午各床旁拄雙杖站立5~10 min(視各人體力情況而定),無不適時在床周行走數步。護士在旁扶持,觀察有無虛脫情況發生,曾有4例於第1次下床時發生虛脫,經立即返床休息後緩解。第2天開始拄雙杖在病室內行走,步行距離逐漸延長,時間逐漸增加但每次不超過30 min,上、下午以及睡前各1次。行走時,患肢始終保持外展30°左右並不負重,護士或家屬在旁守護以防意外。
3 自理能力訓練 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如洗臉、梳頭、更衣、進食等。離床活動後即訓練站立狀態下的活動,以增進食慾,改善自理質量,增強自信,促進機能康復。
http://www.966120.com/shhl/ArticleContent.aspx?id=4175

3、什麼原因導致護士對髖關節置換術後功能鍛煉掌握率低?

其實如果是這樣的話,還是應該好好的問問醫生,讓醫生給你一個好的治療的方案,給你個好的診斷的方案。

4、髖關節置換後,如何鍛煉?

優復門診骨科醫生: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的康復訓練更為重要,尤其是要掌握一個度,以避免手術後的關節發生脫位以及關節周圍肌肉拉傷

5、人工關節置換後可以進行哪些運動

為了確保您今後日常生活的需要,
出院後繼續保持住院期間的各項功能鍛煉,
但以增強
肌力和恢復步態平衡鍛煉為主,保持已獲得的關節活動度(即膝關節彎曲度)
。活動堅持循
序漸進原則,切忌操之過急,以至發生不應有的損傷。

功能鍛煉分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

主動活動鍛煉包括:

1
.直腿抬高鍛煉(即肌肉力量練習)
:先用力使腳背向上勾,再用力將腿綳直,然後
整條腿抬起,維持幾秒鍾後將腿放下,並完全放鬆。練習應分組進行,每組
5

10
次。

2
.俯卧位屈膝鍛煉:患者俯卧於床上,胸前報一軟枕,屈曲膝關節,堅持數秒鍾後將
小腿放置床上。

3
.座椅位抬腿鍛煉:患者坐於床邊或椅上,屈膝
90
度直抬小腿鍛煉。

4
.下地負重及行走練習,恢復正常步態。

5
.主動屈膝鍛煉即彎腿練習:
病人坐於床邊雙腿自然放鬆,
腿憑借重力自然下垂,屈
膝就能達到
90
度。

以上鍛煉有助於提高股四頭肌和腘繩肌肌力,
改善肌肉協調性,
增強關節穩定性和關節
活動度。

被動活動鍛煉包括:

1
.壓腿練習:將腿伸直放於床上,用軟墊墊於足跟處,並將雙手放在膝關節上方,輕
輕下壓,使腿盡量伸直,
每次都要維持
5
分鍾左右,到可以忍受疼痛的程度為止,
這是鍛煉
腿伸直的最好方法。

2
.彎腿練習:
病人坐於床邊自然放鬆雙腿,
然後再用好腿放到患肢前方,幫助向後壓
患肢,用力大小以能夠忍受為度。如果能夠維持用力幾分鍾,效果會更好。
以上鍛煉要認真完成,
完成的好壞直接影響今後的生活質量。
康復鍛煉時,
每日的屈伸
活動不在數量而在質量,要盡量伸直和屈曲膝關節,使每天都有進步。如果活動次數過多,
出現膝關節腫脹時,
必須減少活動次數及活動量,
腫脹疼痛時,應停止活動,必要時與醫生
聯系。出院後
6
周按時到骨關節科門診復查。

6、髖關節康復訓練

做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病人,以下動作應盡量避免,否則您的人工髖關節發生松動的機率會大大提高。
●術後早期禁止"蹺二郎腿",更不要在蹺二郎腿的同時施壓
●禁止坐低矮凳(20cm左右),包括蹲便
●禁止直腿從高處跳落
●避免做劇烈運動
●避免摔倒
●不論平卧位還是行走時盡量不要向外旋轉您的髖關節。
●側卧位時盡量不要向手術側側卧
為了使您輕松愉快地完成訓練,我們為您制定了以下訓練計劃:

術後72小時內
-

1.傷口處放置引流管……
傷口處放置引流管,避免術後血腫的發生,24~72小時後拔除。

2.早期應盡量平卧……
早期應盡量平卧,手術一側腿向外打開30o,膝關節前面和足尖保持向上,雙腿內置入三角枕。避免向手術側翻身。可以側卧後,睡覺時最好在兩腿之間放置一個枕頭。

3.抬高手術一側腿……
抬高手術一側腿,主動屈伸踝關節。有條件者使用下肢靜脈泵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4.72小時內疼痛將較劇烈……
72小時內疼痛將較劇烈,術後早期疼痛多因手術創傷所致,適當服用鎮靜止痛葯或採用病人自控型止痛泵,減少疼痛刺激,以保證病人較好地休息。

5.術後一般使用抗生素……
術後一般使用抗生素,具體需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6.全身靜脈麻醉的病人術後常規霧化吸入……
全身靜脈麻醉的病人術後常規霧化吸入,鼓勵排痰防止肺部感染。多飲水,多吃粗纖維和多維生素類食物防止便秘。

術後1~3天
-此期訓練以恢復肌肉力量和促進下肢血液流動為目的,防止血栓形成。但暫不活動髖關節。

1.屈伸踝關節
慢慢地將腳尖向上勾起,然後再向遠伸使腳面綳直。每隔5~10分鍾就可以練習數次;手術後立即開始直到您完全康復。

2.轉動踝關節
由內向外轉動您的踝關節;每天3~4次,每次重復5遍。

術後3天~2周
-此期可以開始進行一些卧位髖關節活動,以恢復肌肉力量,逐漸增加髖關節活動度為目的。

1.3~13天使用關節被動活動器(cpm)
術後早期CPM的使用既可以使剛剛更換的人工關節提前進入角色,有效地防止周圍軟組織粘連又可以對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CPM開始活動度:30o~40o,2次/日,每次30~60分鍾,逐日加10o,達到100o~120o止

2.1屈伸膝關節
每天3~4次,每次重復10遍以下三種練習方式之一:
1) 屈伸膝關節:如圖所示屈曲膝關節使您的腳跟滑向臀部,然後伸直。注意不要使膝關節向兩側擺動。

2.2臀部收縮
每天3~4次,每次重復10遍以下三種練習方式之二:
2) 臀部收縮:平卧位使臀部肌肉綳緊,保持5秒鍾。

2.3外展練習
每天3~4次,每次重復10遍以下三種練習方式之三:
3) 外展練習:平卧位伸直腿盡量向兩側分開,然後收回,注意不要完全並攏。

3.1股四頭肌收縮
綳緊您的大腿前方肌肉(股四頭肌),盡量伸直膝關節,保持5~10秒鍾,每隔10分鍾練習10次或直到您感覺大腿肌肉有點兒疲勞。

3.2股四頭肌收縮
直腿抬高:綳緊您的大腿前方肌肉,盡量伸直膝關節,抬高下肢(距床面10cm)保持5~10秒鍾,慢慢放下。重復練習,您會感覺大腿肌肉有點兒疲勞。

手術2周後
-  此期以恢復正常髖關節活動度和增強肌肉力量為目的。
  如果您的人工髖關節是骨水泥型的,那麼此期您的人工髖關節已經可以負重了,可以逐漸坐起,並開始練習站立和行走。但請您務必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下康復訓練內容。

1.14~21天起坐,坐床沿,坐椅子。
從椅子上站起時,首先身體要挪到椅子邊緣,把患肢放在前面,讓健側腿承受身體大部分重量,主動進行屈髖屈膝、伸髖伸肢運動,可繼續使用關節被動活動器。

2.22天起醫生雙手平舉扶患者雙手,練習平地步行
22天起醫生雙手平舉扶患者雙手,練習平地步行,每次100~300步,2~3次/日。
走路不在多,而要走正確,同時練習等步上下梯,上樓梯時先邁健腿,下樓梯時先邁患腿。平步時足不要外旋或內旋,不要拖步,跳步,不要跛行,要大膽讓患髖負重。切記避免意外跌倒。一般不用拐杖,以免延晚獨立行走期。第4周起同時練習下蹲,起立和立地踏步。

3.站立練習
手術不久您就可以下床站立。開始的時候您會感覺頭暈,所以您一定要有人在身旁幫助。直到您有足夠的力量站立。進行站立練習時您一定要扶著床旁或牆上的扶手。每天3~4次,每次10遍。

4.站立抬腿練習
雙手握住扶手抬起您的患肢,注意抬腿時膝關節不要超過腰部。每次2~3遍。

5.站立外展練習
注意保持您的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收回。每次2~3遍。

6.站立後伸練習
將患肢慢慢後伸,注意保持上身直立,每次2~3遍。

7、髖關節置換僵硬怎麼鍛練?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鍛煉是至關重要的。鍛煉的 目的在於促進患者恢復體力,增加肌力,增加關節活動度, 逐漸恢復日常生活動作的協調性。鍛煉必須遵循個體化、漸 進化、全面性三原則。功能鍛煉應注意運動量的控制,鍛煉 後如髖部出現疼痛,肌肉僵硬,經休息30分鍾或口服非甾 體抗炎葯物不能緩解,應考慮活動過量,此時,需減少運動 量。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的鍛煉,不僅是手術側髖關節和 膝、踝關節,還應有上肢、對側下肢各關節的活動。根據每 個患者的需要,可進行下列日常鍛煉:術後第2天,允許床 頭抬高,不超過15°~30°半卧位;術後第4天,可在腋杖輔 助下,離床站立,並開始練習跨步行走;術後第5天,可允 許上衛生間,但髖部不宜超過90°。
上述活動必須在醫務人 員指導下,並僅適合假體植入穩定性良好的病例。卧位鍛煉 還包括深呼吸;膝、踝關節屈伸活動;股四頭肌和臀肌的等長鍛煉;髖部旋轉鍛煉,即伸膝位,做下肢內旋和外旋鍛 煉,幅度控制在30°之內;屈髖鍛煉,即足跟緊靠床面,盡 可能屈膝、屈髖,將足跟滑向臀部,但屈髖不超過70°,不 提倡直腿抬高訓練。
待全身情況改善後,可鼓勵患者下地, 雙足分開,平行站立,雙手抓扶固定物,分別做患肢的屈 膝、屈髖伸髖和髖關節外展鍛煉。上述卧位和立位鍛煉可根 據患者情況,每天2~3次,每項鍛煉至少重復10遍。

8、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可以進行怎樣的體育運動?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出院指導:
1、術後6周內屈髖角度小於90度,不彎腰撿東西,不坐低於45cm的椅子後松軟的沙發,坐下後膝關節應低於髖關節。
2、兩個月內不要患肢在下側卧,側卧時應健肢在下,兩腿間夾枕頭。
3、大小便時不能蹲坑,可使用坐便器,使用時患肢前移,健肢負重下蹲,避免身體前傾,雙足分開,雙膝並攏。
4、不能做直腿抬高,跪姿,盤腿、翹「二郎腿」屈腿提鞋等動作,不能過度俯身取物。
5、6月後可棄拐行走,應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強度,由雙拐----單拐----棄拐,但必須避免屈患髖下蹲。
6、不在不平整或光滑的路上行走,上樓時,健肢先上,下樓時健肢後下。
7、穿褲子時應先穿患側後健側;穿襪子時應伸髖屈膝進行,穿鞋應穿不需系鞋帶的鞋。
8、避免重體力勞動以及參加奔跑、登山、跳舞等有損於人工關節的活動,肥胖病人應控制體重。
9、出現髖關節的任何異常情況時,應及時到醫院復查後與醫生聯系。

與髖關節置換功能鍛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