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骨頭壞死動手術好還是不動手術好?請大家指點
一般情況下,股骨頭壞死會考慮採用髖關節置換,具有關節活動好,下床早的優點。但並發症不少,主要有4種:感染、脫位、松動和假體柄折斷,處理上較困難。
髖關節置換術中分為兩種,一種是全髖關節置換,另一種是半髖關節成形。兩種情況要視具體股骨頭壞死情況而定,適應症有所不同。
一般情況下,適應症如下:
1.股頭頸頭下型骨折,移位明顯,癒合有困難。
2.股骨頸頭下型粉碎性骨折。
3.股骨頸陳舊性骨折不癒合或股骨頸已被吸收。
4.不能配合治療的股骨頸骨折病人,如偏癱,帕金森氏病或精神病人。
5.成人特發性或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范圍大,而髖臼損傷不重,用其它手術又不能修復。
6.不應行刮除植骨術的股骨頸良性腫瘤。
7.股骨頸原發性或轉移的惡性腫瘤或致病理性骨折,為減輕病人痛苦,可以手術置換。
但是,以下情況明確列入禁忌症:
1.年老體弱,有嚴重心、肺疾患,不能耐受手術者。
2.嚴重糖尿病患者。
3.活動性的局部或系統感染。
4.因患肢的肌肉組織缺失,神經肌肉損傷或血管病變而無法手術。
5.外科醫生認為,骨質差(如骨質疏鬆)會導致假體明顯移位或股骨柄骨折的機率顯著增加,和/或缺乏足以支撐植入體的骨質。
6.對於半髖關節成形術而言,如果髖臼出現任何病變,如不規則變形的髖臼,髖臼前突((髖)關節內陷)或髖臼移位等,都說明天然髖臼不適宜作為半髖關節植入體的關節面。
所以,究竟是否能進行手術,還得咨詢專業外科醫生。
至於徐州哪家醫院好,這個不是很清楚,建議去上海。
2、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置換術後不能內收內旋,內收內旋時疼痛難忍,有哪些原因可能?
你好,手術的並發症:
1、 麻醉意外,導致呼吸,心跳驟停,危及生命。
2、 手術中損傷周圍大血管,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3、 手術後易引起下肢腔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等並發症。
4、 手術後易造成關節松動,假肢柄折斷,髖關節脫位。
5、 手術後易合並低血容量性休克,導致生命體征變化,危及生命。
6、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股骨頭缺失綜合症」:因為股骨頭的缺失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綜合症,病發率約45-81%。採用的「原位移植」療法,就是根據股骨頭壞死的分型分級等綜合情況,進行辨證分析,進而採取內服中葯,外貼膏葯的措施,實現控制症狀、刺激終末血管側肢旁道建立,實現原位移床、爬行植骨、塑性修復的治療效果,從而實現股骨頭壞死非手術康復的目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你早日康復
3、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為什麼會出現腦梗塞?
人工關節置換其中之一的並發症就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手術後下肢如果完全不活動,可以使下肢血液淤積、腫脹,血液流動速度減慢,造成深靜脈血栓。大多數栓子都很小,不產生臨床症狀,但較大的栓子有生命危險。血栓脫落可造成肺、腦梗塞引起生命危險。臨床發生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病例其實不低,只是有明顯臨床症狀、需要處理的很少。
一、這位患者導致腦梗塞的原因:1、主要是由於患者本身有高血壓病史,腦動脈壁由於 動脈粥樣硬化 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狹窄,甚至閉塞而導致局灶腦梗死;2、患者做了關節置換術後,由於活動減少或者沒有經過正確的訓練指導,導致血液淤積、血液流動速度減慢,誘發了腦梗塞!
二、這是不是醫療事故?如果醫生有為病人使用防止靜脈血栓的葯(我相信這位患者服這種葯了,幾乎每個醫生都會用的)以及請康復科會診(有條件的醫院應該請康復治療介入,並發症發生的幾率就大大減少。沒有條件的醫院,應該指導患者做哪些功能鍛煉)如果主管醫生上述的情況都有做到,那這絕不是醫療事故了! 我醫院最近也發生了並發下肢靜脈血栓一例患者,術後醫生讓他去做康復鍛煉,患者就一直躺床上不願去動,結果~~~~
髖關節置換術後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的概率已經很小了,發生腦梗塞的概率就更加小了!
為了減少靜脈血栓的並發症發生,下面的文章對大家可能有些幫助。
4、在廣州市內有那些醫院可以檢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症
股骨頭壞死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閉合復位後最常見的並發症,其發生率最高可達73%,而重慶醫科大學兒童醫院骨科張德文教授與同事一道採用閉合復位方法治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842名,發生股骨頭壞死的病例只有34例,並發症發生率僅為4%。近20年來,張德文教授與同事一道,對1月齡至4歲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842名進行閉合復位。治療中嚴格遵循以下原則,即復位前檢查如髖關節囊鬆弛,則在充分麻醉下輕柔手法復位,蛙式石膏固定3~12個月,每3個月更換石膏1次,夏天用改良式蛙式石膏與蛙式支架;根據X線片復查股骨頭與髖臼關系情況適當調整外展、外旋的角度。如檢查髖關節周圍軟組織較緊,特別是兩歲以後的小兒,復位前均作2~3周患肢牽引,手法復位時內收肌仍緊張則常規施行內收肌切斷或髂腰肌切斷。1~3個月患兒採用梯形尿枕或外展支架療法3 ~4個月。6個月以上的患兒,在全麻下手法復位後蛙式石膏固定6~1 2個月,大多數固定9個月。在842名接受治療的患者中,復位前做皮膚牽引814名,做內收肌切斷者406名,做內收肌切斷後皮膚牽引者28 名。治療結果顯示,842名中獲得4年以上隨訪者616名,566例發育良好,功能正常;37例出現髖臼發育不良並行髖骨切骨矯形術。股骨頭無菌壞死26例,股骨頭壞死率為4%,創文獻報道和國外同類治療方法的新低。張德文教授認為:術前使髖周軟組織處於鬆弛狀態,手法輕柔,麻醉滿意及避免石膏過緊,摒棄無襯墊石膏治療本病是降低並發症的關鍵所在。 放心120
5、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常見並發症有哪些
?
6、髖關節脫位
,尤其是先天性治療後出現的並發症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征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常見並發症有:(一)再脫位 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線出現假象,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後,還是較易再脫位。(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這類並發症主要是由於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了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髂腰肌未松解,復位後股骨頭受壓過度及還有一些原因不明。(三)髖關節骨性關節病 是晚期的並發症,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後,待到成年後往往較難避免有些類並發症出現。(四)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