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運動可以在家裡鍛煉?鍛煉多久能瘦下來?
在家進行鍛煉主要採取徒手健身和適當的器械練習。
徒手健身的特點就是隨時隨地,沒有健身器械也可以利用自身體重或周圍的東西進行身體鍛煉。可以在家在墊子上練習仰卧起坐,俯卧撐,卷腹,壓腿,蹲起等。很簡單很有效,只要認真練習都可以很好的提高身體素質。
啞鈴,握力棒,彈力帶,跑步機等器材都是適合在家裡面練習的。這些健身器材體積小,方便練習,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自己的器材就可以在家進行有效的鍛煉。
減肥的速度跟自己的運動的量和平時飲食控制密切相關。如果從運動的角度看,每天鍛煉半小時到一個小時,運動強度中等,一個月減輕體重2斤到4斤是正常的。
2、原地深蹲的慢蹲法
關於深蹲,先講深蹲比較重要的兩點:模式與力線,掌握這兩個點基本就學會了深蹲這個動作,再去摳一些細節,比較後增加你的深蹲重量。
模式:端先你要知道你的髖關節和膝關節在哪兒,它們能做什麼。理論上應該是膝關節隨髖關節啟動而啟動,而實際上髖關節與膝關節幾乎是同時啟動。但是你在初期深蹲的時候也該有一個先屈髖的意識,也就是指有一個先往後的意識,想像自己屁股下有一個凳子,你不需要挪動腳就能坐下。(深蹲幅度需要至少你的髖關節與膝關節水平甚至低於膝關節,具體幅度可以一直到你的骨盆還沒有開始翻轉的時候,具體下文會談)
力線:你只需要注意無論何時,蹲下起身你的膝蓋和腳尖都一定要對位,也就是膝蓋和腳尖一個方向,一般是腳中間為標准看是外八30度,兩只腳呈60度。如果你經常是內八深蹲並且沒有不適,恭喜你!作死但還沒死!這里舉個例子,像籃球運動員,他們經常會需要經常變向。膝蓋已經轉過去了腳還留在原地,這樣是一個剪切力,對你的膝蓋非常的不好!
深蹲時這兩點同時進行,你就是一個比較正確的深蹲。為什麼說是比較正確呢,因為做到這些你還並不夠優秀。接下來講一些我的個人經驗以及細節。
首屈一指點桿位:一般大致分為兩種桿位,高桿、低桿。
高桿:也就是正常桿位,普遍大家用的都是高桿,優勢是容易操作。
低桿:就是基本放在三角肌後束上,甚至更低,能多低這個和個人柔韌性有關,優勢是大部分人用低桿位蹲的能更蹲的重一點,原因?就是力距變短了但是不容易操作,並且手腕壓力非常大,很多人柔韌性都不夠。力量舉基本都是低桿位,他們可以非常低。
然後是高低桿位的軀干與小腿位置,端先是高桿位,高桿位蹲到你比較低時應該是軀干與小腿完全平行。低桿位蹲到你比較低時應該是軀干與小腿延長線重合,大概是一個銳角。也就是說你的身體前傾了更多。
比較後站距,我喜歡一個比髖略寬比肩窄的距離。力量舉選手們會採取一些肩寬距離甚至更寬,因為他們為了減少杠鈴移動形成從而更容易的達到理想成績。總之不要太寬或太窄,有一定水平後你可以去針對訓練目的決定你的站距。
本人首屈一指次用自由深蹲也就是去年8月2日,106.5kg蹲了12個。「騙人!你哪來多出來的3斤?」我那個健身房800一年哈…桿兒凈重33斤,還是根彎了桿。我是從上斜卧推架扛出來,一路後退一米五才能開始蹲,條件挺艱辛的,挺懷念那個被我拉斷三個器械的健身房。在今年5月27號,又是一根超難使的桿兒,不過九個多月後,160kg我蹲了9個,中間這段時間也有停訓過(體重80kg、髖關節低於膝關節,渣渣鍵盤俠們金口勿開)是的,天賦!
偏了偏了,說什麼來著,講完高低桿位現在講深蹲的執行步驟。
首屈一指步:應該先抓住桿調整距離是否對稱,你是否完全在杠鈴中間,你這樣你兩邊掛的片才能穩。如果是低桿位你應該收緊肩胛骨並且盡量的找一個你舒服的握距。
第二步:你的腳掌應該在杠鈴桿正下方,目視前方,深吸一口氣屏住,起桿。注意盡量是頂髖起桿,再後撤,腳後跟盡量不要離地往後挪步子,別特么跟正常走路一樣往後撤,這樣你會花大量精力去穩住才能繼續。
第三步:穩住一小會兒,正常呼吸,然後深吸氣,就像你這輩子吸比較後一口氣一樣,然後!別吐別吐,屏住呼吸,腹部往外撐,就是腹部發力。這個呼吸過程有個學名叫「瓦式呼吸」。
第四步:同時操作上面講的兩點,開始下蹲,什麼你換氣了?你需要屏住一口氣下蹲起立後再吐掉,穩住然後正常呼吸,比較後再重復上面步驟。記住這個呼吸模式,先穩住正常呼吸、吸大口氣屏住、深蹲完畢、換氣、穩住、正常呼吸、重復。若是較輕重量,可以用離心時吸氣向心吐氣。記住深蹲腹部是需要發力的,這樣才能減少你的腰椎段豎脊肌的受力。
咱們還要講一下護具,主要是腰帶。
腰帶並不是必不可少,在你動作模式正確的情況下,你的腰不酸,那你就不需要用上腰帶,你需要讓你的核心也受到鍛煉。大重量一定要腰帶,腰帶這東西就相當於給你多加了一層腹肌,因為脊柱這一段是沒有任何保護的,你只能通過核心肌群來實現一個腹內壓,這樣你才是安全的,腰帶就是再加一層腹內壓。我首屈一指條腰帶在淘寶一百多買的,到現在還不捨得換,其實我現在的重量它早就堅持不住了,太薄了。
比較後講一下骨盆翻轉的問題,民間叫屁股眨眼來著。
深蹲時骨盆翻轉本質是因為髖關節及周圍肌肉韌帶柔韌性不足,大部分人群由於長期缺乏運動或是長期沒有去做一些伸展運動,導致髖關節變得僵硬,從而導致在下蹲為了蹲的更低,導致腰部的代償於是下蹲到一定幅度時骨盆開始後傾。如果你有這種問題,那麼你蹲到一個骨盆快要翻轉但是還沒翻轉的角度即可。再就是多練多拉伸放鬆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有一大部分人深蹲時會被迫腳後跟離地。這就是一個足背屈受限,身體將會以代償的方式繼續進行深蹲,代償還是會出現在腰椎段,就是你身體會比正常角度往前傾。足背屈受限分先天的和後天的,先天的該吃啥吃啥吧,後天的需要多壓腳踝,每天壓,深蹲前多壓,堅持,不要多久你就能正常了,相信我的話,我已經改善了不少人甚至在短期內完全正常。至於如何辨別先天後天,絕大部分人都是後天的,先壓了再說。大家也許會注意到我說了這么多沒有提到深蹲膝蓋超不超腳尖的問題。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世紀之爭,一定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棒子打死說超或者不超的都是不負責任。技術動作,身體結構,動作幅度,關節的活動度,身體柔韌性等都會影響到比較終結果,完全可以單拿出一篇來講這個問題,本篇就不過多解析了。
3、關於描寫古代美女、美男外貌的詞語、成語、句子、詩句
膚若美瓷唇若櫻,明眸皓齒百媚生。
亭亭玉立柳腰細,說話笑聲燕語鶯。
二
幽蘭芳草回眸笑,嫣然婉媚如月明。
美目盼兮眉柳葉,巧笑倩兮若吹笙。
薄汗輕衣透瓷膚,楊柳細腰盼美目。
亭亭玉立態婀娜,紅白增減巧施朱。
五
櫻桃小口杏核眼,顧傾人城唇含丹。
眉宇不畫自橫翠,春蔥玉指如花蘭。
六
以玉為骨雪為膚,秋水為姿詩為心。
燕語鶯聲花為貌,以鳥為聲月為神。
4、跳高背越式怎麼跳
背越式跳高助跑的主要特點是弧線助跑,助跑線一般為「J」其優點是:
1.助跑的預備段是一條直線或曲率很小的線曲,因此全程便於加速和發揮速度。
2.向弧線過渡時比較平緩自然,可以避免停頓或減速。
3.弧線曲率由大變小,使身體逐步加大內頻。
4.最後一步與橫桿約成20度至30度角,以保證人體在騰空後,有一個適宜的相對於橫桿的垂直位移距離。
助跑技術
助跑的任務是獲得必要的水平速度,並為提高起跳效果和順利地越過橫桿創造條件。背越式跳高一般採用8至12步助跑,分直線助跑段與弧線助跑段。
1.直線助跑技術:近似於短路途中跑技術,跑進時身體重心高而平穩上體適當前傾,後蹬充分有力,前擺積極抬腿,兩臂協調配合大幅度擺動;
2.弧線助跑技術:身體逐步內傾,加大外側腿臂的擺動幅度,保持頭、軀干成一直線向內傾。助跑的整個過程應有明顯的加速性和較強的節奏感,尤其是最後幾步逐漸加快,到最後一步最快。
5、民族舞和古典舞那個好學??
我覺得民族舞好學 並且好看點 古典舞有的會看不懂
6、提沉含腆在哪些舞蹈中有
中國舞身韻的基本動作要素1、形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翹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彎」、戲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陰陽面」 「擰麻花」,中國民間舞的「輾、擰、轉、韌」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2、神在中國舞身韻的基本動作要素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也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體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實意境。
中國古典舞
「心、意、氣」是「神韻」的具體化。在心這一概念中,強調內涵的氣蘊、呼吸和意念。可以說,沒了韻就沒了中國古典舞。沒了內心情感的激發和帶動,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准確的表達了形和神的相互關系與內在聯系。3、勁「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與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
「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角度、方位均已准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4、律「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之感。「不順則順」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逢沖必靠、欲左先後、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的精奧之處。
編輯本段技巧(一)旋轉的特點1、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
中國古典舞
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
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後退側身轉。
2、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3、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和誇張。
4、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復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復合和流動的特點。
民族舞姿轉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還大有餘地,還有很好的前景。(二)翻身的特點翻身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種類樣式之多,變化之精彩,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所無可比擬的。
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為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著擰、仰、俯和旁提的形態。
1、民族性強
翻身這種技巧形式充分體現了古典舞的審美特徵和動的特點,而且它和身法的結合也最緊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強。
2、形象性強
翻身在空間運動中形象鮮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間的弧線運動連綿圓潤,猶如波浪起伏;「點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閃電;連續「串翻身」,像車輪滾滾,形象性很強。
3、表現力強
翻身用各種不同的速度和節奏,不同的連接,不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官效果,從而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和情調,如慢的連綿不斷的翻身,表現一種纏綿悱惻的感覺;快速的翻身,表現干凈利索或輕快俏皮;急速有力則表現英武剛健……
近年來,翻身有了新的發展,結構形式豐富了,加強了流動性和復合性,加強了對比性,除了性格剛柔、急緩、大小、快慢的對比,作為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技巧的訓練內容和表現手段,它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更好地展現我們民族的民族特性。(三)彈跳的特點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彈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中松緊結合,發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講究「寸勁」。
在彈跳方面,我們民族的特性也越來越明顯,難度越來越大。
1、把原來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強難度。
2、加強「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動作向空中發展。在跳的過程中呈現擰、傾、翻、閃、展、騰、挪。
3、空中的橫向轉體有了新的發展,這顯示了我們民族技巧的特點和技巧性的加強。
4、高低對比,起伏跌宕,對比鮮明是中國古典舞彈跳的又一特點。
5、由於彈跳技巧的爆發力量,為彈跳技巧復雜性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在彈跳的復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發展。
6、在空中變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躍的特點。
7、彈跳和武功技巧相結合。
無數的身法和技術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訓練目的卻不盡相同。武術的訓練是以技擊和攻防為目的的,舞蹈的訓練則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劃人物的性格為目的。
8、與身法結合,形成和加強了古典舞跳躍進的流動性和語言性及風格特點。
編輯本段節奏特點古典舞在節奏上特點也很突出,這與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我們民族音樂很少象西洋音樂那樣強弱相同、有規律的勻速、脈動式的節奏,一般表現為彈性節奏和點線結合的特點。體現在節奏上多為附點(抻——趕)或切分(趕——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的內在節奏,諸如則柔、動靜、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從而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編輯本段表演者具有的特殊能力中國古典舞的舞姿復雜,技術難度高且運動幅度大,因此,需要表演者關節韌帶和肌肉柔韌性強。中國古
中國古典舞
典舞的舞姿有開又有關(開、關指外旋和內旋)。足的應用除了勾、綳、開、關之外,還有內翻和外翻。關節需具備多種能力,使關節的屈伸、外旋與內旋、外展與內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個中國古典舞的舞蹈演員需要有較全面的軟開度能力。
舞姿與身法是中國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韻律,它們之間的變換可以構成千姿百態,舞姿的子午相立體造型,是由擰傾、屈伸、俯仰、縱橫等形狀所構成的,它呈現出擰傾中的宛轉與修長,屈伸中的收與放,俯仰、縱橫的交融與變化。這個變化決定著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穩度。這「三度」又需要人體中段的高度柔韌與力量為基礎。至於連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為軸心而發力帶動全身的。無論是提、沉、沖、靠,或是平圓、立圓、8字圓以及擰、傾屈……關鍵都在腰的應用。所以,腰部的應用能力和脊椎的屈伸、迴旋與側旋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關鍵。
中國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離不開圓的規律。足要在踝關節處作勾、撇、綳;小腿要在膝關節處作跨、蹁;大腿在髖關節處作環動;手在腕關節處作上盤、下盤;前臂要在肘關節處作晃手;上臂要在肩關節處作搖臂;腰、胸、頸要迴旋……都在圍繞一個「圓」字。
表演中國古典舞還需要爆發力強的跳、轉、翻技術的能力。例如:許多彈跳必須借用爆發力強的快速騰空方法去贏得空間,完成各類空中技術,達到古典技術美的程度。中國古典舞的旋轉因所用重心不同,形式也不同:如平旋類屬於直立重心,擰傾類屬於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則屬於平衡重心。而「以腰為軸,以臂為輪」的翻轉,又是中國古典舞的特殊技巧。
總括起來,中國古典舞表演者需具有的特殊能力可分為如下五個方面:關節柔韌的幅度;舞姿身法的迴旋與環旋;跳的爆發力;轉中的三種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線。
編輯本段發展方向一、繼承宮廷舞蹈,清朝宮廷的舞蹈為主,那些本來舞蹈給王宮大臣的舞者,宮廷垮台了,於民間傳承,以後又進入舞蹈學校,成為中國古典舞蹈的源頭。
二、藉鑒於西方舞蹈的成就,主要是芭蕾舞,參照取用,並回頭看中國既有舞蹈與西方舞蹈的不同點,重新訓練。這種取向,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的教材編制,具體了基本訓練的內容,然而取用西方的舞蹈多少,保存中國舞蹈多少,以及哪些動作是中國的,哪些不是,便引起了爭議。
三、透過文學的描寫、繪畫的描繪,來揣摩已經失傳的古代舞蹈樣貌,重新學習與恢復,這種取向,由於文學和繪畫的紀錄不可能完整,所以至多僅能類似而已,然而總是為中國古典舞蹈提供新的成分,仍有其價值。
四、取於中國戲曲,中國戲曲慣稱「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既是如此,它的一些動作有如舞蹈,很自然的可以抽取出來,為編中國古典舞提供資源。如甩袖、扇子功皆是。然而戲曲舞蹈由於是戲曲的一部份,便與舞蹈性質有別,今日有以為學習戲曲舞蹈便是繼承中國古典舞蹈性質的,有使中國古典舞無法與戲曲劃分的危險。就舞蹈性質而言,中國古典舞的表演形式,繼承宮廷舞比承續戲曲舞蹈更為妥當。
五、繼續從民間舞蹈獲取滋養,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民間舞蹈更接近實際生活,對生活的體驗有助於舞蹈動作與感情的更新。盡管中國古典舞蹈已經專業化了,除非指專注於標准舞作的建立,不再創造發展,否則就要從民間舞蹈持續獲取資源。更何況,即使是古代的舞蹈,也是從民間舞蹈精練提升而來的,而非憑空創作的。
編輯本段結 語中國古典舞已初步形成我
中國古典舞
們民族自己的一套訓練系統,而這套系統已具有比較強的民族特性,有我們民族的審美特徵和美學規范,有我們的難度和藝術表現力,是其它訓練體系所代替不了的。
通過充分了解這些技術、技巧的民族特性,以便於在訓練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其動作要點,也能夠讓我們充滿信心。李正一教授在詮釋「古典舞」時這樣講道: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這是建立在濃厚的傳統舞蹈美學基礎上,適應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為主體、以戲曲、武術等民族美學原則為基礎,吸收借鑒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有益部分,使其成為獨立的、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舞種和體系。
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戲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為了演故事服務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戲也還是戲,其舞對角色行當的從屬性也是十分鮮明的。
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甦,是戲曲舞蹈的復甦,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復興。十分明顯,它的審美原則不是什麼新發明,而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流傳和延續,是用一根長線從古串到今的,這些原則非但在戲曲中可見,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舞戲」中,甚至在商周禮樂中,都能見其蛛絲馬跡它的文化特徵;就其流來講,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品類,這是一個可以和芭蕾舞、現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種類,這個衍舞種是地道的中國貨。
產生於八十年代初的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已逐漸為中外舞蹈界和學術界所認識。1993年,它被國家教育委員會列為優秀教學成果而獲得獎勵。北京舞蹈學院李正一和唐滿城兩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創建了古典舞「身韻」課,它使中國古典舞重振雄風,使古典舞事業曙光再現。李正一教授在詮釋「古典舞」時這樣講道:「名為古典舞,它並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舞蹈美學基礎上,適應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為主體,以戲曲、武術等民族美學原則為基礎,吸收借鑒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有益部分,使其成為獨立的、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舞種和體系。
7、高分跪求中國古典舞蹈詳細特點及介紹,小說素材,急需。
中國古典舞(Chinese classical dance),起源於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許多武術、
中國古典舞
戲曲中的動作和造型,特別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強調呼吸的配合,富有韻律感和造型感,獨有的東方式的剛柔並濟的美感,令人陶醉。中國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韻、身法和技巧。身韻是中國古典舞的內涵,每個舞蹈的韻味不同,兩個人跳同樣動作,韻味都不同。身法則是指舞姿還有動作。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強調 「形神兼備,身心互融,內外統一」的身韻。神韻是中國古典舞的靈魂。神在中而形於外,「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真正內涵。
中國古典舞的音樂大多採用中國特有的民族樂器演奏的樂曲,如古箏、二胡、琵琶等。中國古典舞服裝古色古香,根據舞蹈的具體要求也各有特色,漢唐舞大多採用傳統的漢服。
1、身韻的元素
如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橫擰等,好比是身韻語言的 「語音」──基礎符號;
2、身韻的主要動作
如:「雲肩轉腰」、「燕子穿林」等,好比是身韻語言的「辭匯」;
3、身韻的意象
身韻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意象,好比是身韻語言的 「語義」;
4、身韻的運動規則
身韻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開先合」等「從反面做起」的運動規則,與「平圓、立圓、八字圓」的「三圓」路線規則,好比是身韻語言的「語法」。
這些方面構成了身韻語言的內部結構,加上身韻「形、神、勁、律」的表現方式,使中國舞具有了中國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學。
形
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翹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彎」、戲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陰陽面」 「擰麻花」,中國民間舞的「輾、擰、轉、韌」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
神
在中國舞身韻的基本動作要素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也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體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實意境。
中國古典舞
「心、意、氣」是「神韻」的具體化。在心這一概念中,強調內涵的氣蘊、呼吸和意念。可以說,沒了韻就沒了中國古典舞。沒了內心情感的激發和帶動,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准確的表達了形和神的相互關系與內在聯系。
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與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
「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角度、方位均已准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
「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之感。「不順則順」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逢沖必靠、欲左先後、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的精奧之處。
一)旋轉的特點
1、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
中國古典舞
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
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後退側身轉。
2、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3、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和誇張。
4、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復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復合和流動的特點。
民族舞姿轉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還大有餘地,還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點
翻身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種類樣式之多,變化之精彩,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所無可比擬的。
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為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著擰、仰、俯和旁提的形態。
1、民族性強
翻身這種技巧形式充分體現了古典舞的審美特徵和動的特點,而且它和身法的結合也最緊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強。
2、形象性強
翻身在空間運動中形象鮮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間的弧線運動連綿圓潤,猶如波浪起伏;「點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閃電;連續「串翻身」,像車輪滾滾,形象性很強。
3、表現力強
翻身用各種不同的速度和節奏,不同的連接,不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官效果,從而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和情調,如慢的連綿不斷的翻身,表現一種纏綿悱惻的感覺;快速的翻身,表現干凈利索或輕快俏皮;急速有力則表現英武剛健……
中國古典舞翻身有了新的發展,結構形式豐富了,加強了流動性和復合性,加強了對比性,除了性格剛柔、急緩、大小、快慢的對比,作為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技巧的訓練內容和表現手段,它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更好地展現我們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彈跳的特點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彈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中松緊結合,發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講究「寸勁」。
在彈跳方面,我們民族的特性也越來越明顯,難度越來越大。
1、把原來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強難度。
2、加強「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動作向空中發展。在跳的過程中呈現擰、傾、翻、閃、展、騰、挪。
3、空中的橫向轉體有了新的發展,這顯示了我們民族技巧的特點和技巧性的加強。
4、高低對比,起伏跌宕,對比鮮明是中國古典舞彈跳的又一特點。
5、由於彈跳技巧的爆發力量,為彈跳技巧復雜性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條件,在彈跳的復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發展。
6、在空中變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躍的特點。
7、彈跳和武功技巧相結合。
無數的身法和技術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訓練目的卻不盡相同。武術的訓練是以技擊和攻防為目的的,舞蹈的訓練則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劃人物的性格為目的。
8、與身法結合,形成和加強了古典舞跳躍進的流動性和語言性及風格特點。
編輯本段節奏特點
古典舞在節奏上特點也很突出,這與我們
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我們民族音樂很少象西洋音樂那樣強弱相同、有規律的勻速、脈動式的節奏,一般表現為彈性節奏和點線結合的特點。體現在節奏上多為附點(抻——趕)或切分(趕——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的內在節奏,諸如則柔、動靜、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從而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編輯本段特殊能力
中國古典舞的舞姿復雜,技術難度高且運動幅度大,因此,需要表演者關節韌帶和肌肉柔韌性強。中國古
中國古典舞
典舞的舞姿有開又有關(開、關指外旋和內旋)。足的應用除了勾、綳、開、關之外,還有內翻和外翻。關節需具備多種能力,使關節的屈伸、外旋與內旋、外展與內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個中國古典舞的舞蹈演員需要有較全面的軟開度能力。
舞姿與身法是中國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韻律,它們之間的變換可以構成千姿百態,舞姿的子午相立體造型,是由擰傾、屈伸、俯仰、縱橫等形狀所構成的,它呈現出擰傾中的宛轉與修長,屈伸中的收與放,俯仰、縱橫的交融與變化。這個變化決定著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穩度。這「三度」又需要人體中段的高度柔韌與力量為基礎。至於連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為軸心而發力帶動全身的。無論是提、沉、沖、靠,或是平圓、立圓、8字圓以及擰、傾屈……關鍵都在腰的應用。所以,腰部的應用能力和脊椎的屈伸、迴旋與側旋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關鍵。
中國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離不開圓的規律。足要在踝關節處作勾、撇、綳;小腿要在膝關節處作跨、蹁;大腿在髖關節處作環動;手在腕關節處作上盤、下盤;前臂要在肘關節處作晃手;上臂要在肩關節處作搖臂;腰、胸、頸要迴旋……都在圍繞一個「圓」字。
表演中國古典舞還需要爆發力強的跳、轉、翻技術的能力。例如:許多彈跳必須借用爆發力強的快速騰空方法去贏得空間,完成各類空中技術,達到古典技術美的程度。中國古典舞的旋轉因所用重心不同,形式也不同:如平旋類屬於直立重心,擰傾類屬於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則屬於平衡重心。而「以腰為軸,以臂為輪」的翻轉,又是中國古典舞的特殊技巧。
總括起來,中國古典舞表演者需具有的特殊能力可分為如下五個方面:關節柔韌的幅度;舞姿身法的迴旋與環旋;跳的爆發力;轉中的三種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線。
8、練習太極拳 怎樣做到虛實分清?
什麼是虛實呢?虛實,是指內在來說的,外表看不出來;而開合則是指外形動作。所謂虛,就是空靈、輕靈,動作表現為鬆柔:所謂實,就是沉穩、有力,動作表現為剛勁。這是我對虛實開合的認識。下面重點談談練習太極拳如何做到分清虛實。
首先是要練習下肢的虛實。下肢有三個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下肢主要起進退轉折的作用。在進退轉折當中,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要做到曲中求直,虛實分清。負擔身體重量的腿為實腿,另一條腿為虛腿。實腿和虛腿隨著重心的變化,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比如武式太極拳的左懶扎衣,開始時是丁八步,身體重心的十之六七在右腿上,右腿是實腿,左腿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是虛腿;然後形成左弓步,左腿變成實腿,右腿變成虛腿。這就是左懶扎衣動作在腿上的虛實變化。在這里要注意,重心要落到實腳的湧泉穴上,不要落到腳後跟或者前腳掌上。過去老前輩說:「湧泉無力神無主。」意思就是說,湧泉穴沒有力量,就扎不住根,站不穩,神意就無主了。所以,實腿的湧泉穴一定要和地面發生相吸相引的作用,這樣就能腳步穩健。另一條腿一般是腳前掌或腳後跟著地,起輔助作用。這里,雙腳的虛實雖然分清了,但是,還要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李亦畲說:「實非全然站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虛實是蘊含著相互轉換之機的。練習太極拳要求周身處處都有虛實,虛實總是在相互轉換的。這就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這種虛實轉換主要體現在身法上,為此,武禹襄提出了「騰挪閃展」,要求虛實的變化越快越好。
其次,在練好下肢的虛實轉換後,還要練習上肢的虛實變化,分清上肢的虛實開合。上肢有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其中肘關節是最主要的,它起到一個屈伸升降的作用。太極拳的動作中,不管是什麼拳,簡單也好,復雜也好,都離不開屈、伸、升、降這四個字。在屈伸升降的動作過程中,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要做到曲中求直。在上肢的屈伸升降中,怎樣分清虛實呢?太極拳是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無有不動,所以,分清虛實要以意念為主。比如,兩手做動作,一個高一個低,一個前,一個後,無論是柔化還是發力,你的意念在哪個手上,哪個手就為實,另一隻手為虛。所以,上肢的虛實是以意念來區分的。這個意念是根據技擊含義來運用的。
再次,把上肢和下肢的虛實分清後,還要練習虛實的交叉。比如,左手為實,那麼左腿就為虛;右手為實,右腿就為虛。不要形成右手、右腿同時為實,或者同時為虛。這樣就不均衡了。太極拳講究均衡,講究平衡。如果同一側的手腳同為實或虛,就會形成偏重,身體就不穩定。所以,一定要做到手腳的交叉虛實,這樣,在練習拳架時,重心就穩定。
我認為,在練習太極拳中,基本做到以上三點,就能達到虛實分清。這是從大的方面說的。除了這三點外,你還要做到處處都有虛實。比如摟膝拗步:左手摟膝,右手打出一掌,開始時,左手為實,右手為虛;等到左手摟過膝蓋,弓步形成,左手就為虛.右手就為實了;而右手向前運動時,手指是實的,掌根、手腕是虛的,等到定勢時,要坐腕、舒指、掌心凸起,這時,右手的魚際穴是實的,其他部位是虛的。練習太極拳要想進一步提高,不僅要在大的方面虛實分清,還要要練習細微部位的虛實變化。這種細微部位的虛實變化,是根據拳勢動作的技擊含義變化的。這種虛實變化是非常快的,也是變化多端的。
上面所說的還只是形體上的虛實變化,進一步還要練習內勁上的虛實變化。這就是王宗岳《太極拳論》中說的「忽隱忽現」。隱為虛,現為實。這種「忽隱忽現」的虛實變化是完全憑借習練者功夫的深淺,以及對太極拳的理解,而表現出來的,是神意虛實變化的體現。
另外,在推手時也要分清虛實變化。武式太極拳的推手有五個訓練的階段,就是「順、逆、變、空、玄」。這五個階段的練習,根本就是一個訓練虛實開合的變化,離不開「引進落空合即出」這一太極拳打手原則。在這一方面,武式太極拳總結出兩句話:「遇力即走,逢隙而入。」就是遇到來力,就走化;對方有破綻,就從這里進攻,挨著何處何處擊。這是推手時的虛實變化的要求。散手的虛實變化要求就更加復雜了,不是簡單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但基本來說,還是虛實開合的變化。這種虛實變化是不固定的,而是順應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
9、看起來最溫柔最空靈的 舞蹈是什麼?
古典舞
【介紹】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一般來說,古典舞都具有嚴謹的程式、規范性的動作和比較高超的技巧。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獨特風格的古典舞蹈。
【古典舞的由來】
原始舞蹈本是芭蕾舞,後經「加工」出現了現代舞,芭蕾舞與現代舞唯一的區別就是:芭蕾舞以拉長、向上感覺為主,而現代舞恰恰相反,它以誇張地球吸引力、重心向下為主;而後又經「加工」轉變出古典舞,古典舞的感覺與芭蕾舞的感覺相似,都是以拉長向上為主,唯一不同的就是:芭蕾舞有些生硬,而古典舞倡導柔軟。
【古典舞的藝術特色】
我國漢族的古典舞,流傳下來的舞蹈動作,大多保存在戲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態和造型,保存在我國極為豐富的石窟壁畫、雕塑、畫像石、畫像磚、陶俑,以及各種出土文物上的繪畫、紋飾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國豐富的文史資料也有大量的對過去舞蹈形象的具體描述。我國舞蹈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行的對中國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復現和發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建立了一套中國古典舞教材,創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國古典舞蹈風格的舞蹈和舞劇作品,形成了細膩圓潤、剛柔相濟、情景交融、技藝結合,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諧合與高度統一的美學特色。
1、形
形是指形體外部的動作。它表現為形形色色的體態,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徵,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傳達媒介。
眾所周知,通過對傳統藝術在審美特徵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須 首先解決體態上「擰、傾、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灣」、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國民間舞「膠州秧歌」的「輾、擰、轉、韌」,「海洋秧歌」的「攔、探、擰、波浪」和「花鼓燈」的「斜塔」,武術中的「龍形猿步」、「八卦」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掌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要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種技法,人體的「擰、傾、圓、曲」是整體的形象。從局部來看「頭、頸、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這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論畫、品評音樂、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這一概念中,身韻強調內涵的氣蘊、呼吸和意念。強調神韻,強調內心情感。在形與神的關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正是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韻」。可以說,沒了韻就沒了中國古典舞。沒了內心情感的激發和帶動,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所謂 「心、意、氣」,正是「神韻」之具體化。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的、准確的解釋了形和神的聯系及關系。
人們長期為中國古典舞的內在韻律感到神秘,雖然一個「圓」字是早被人們公認的,但它究竟是怎樣的運動規律,身體及手臂的運行軌跡是怎樣的了這是從事古典舞的人們長期困惑的問題。身韻創建者提出了「三圓運動」的理論。他們認為中國古典舞身體運動過程是沿著三個圓形在運動。這就是立圓、橫圓、8字圓。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擾人已久的問題竟是這樣輕而易舉地被破譯了。而且又是如此准確而簡明。它立刻讓人想到拉班的「球體運動」理論。它們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釋了各自的規律。原來真理是很單純的。科學都是經歷了「由淺入深」到「深入淺出」的過程。單純的真理是艱苦探尋的結果,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
3、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運用得當才得以表現的。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和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身韻」即要培養舞蹈者在動作時,力度的運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著輕重、緩急、長短、頓挫、符點、切分、延伸等等的對比和區別。這些節奏的符號是用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真正掌握並懂得了運用「勁」。「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角度、方位均已准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勁的區別。
4、律
「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動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雙晃手」,當臂向左晃時,身要有向右拉之勢,才能顯示動作的圓潤與韻味。「不順則順」的「反律」,可以產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變向後等等均是。這種「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即「逢沖必靠、欲左先後、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
10、古典舞或中國的審美是什麼?
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古典風格的特色舞蹈。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 戲曲和武術是建立中國古典舞訓練的基礎,中國古典舞的基礎訓練充分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鮮明的民族特色。基訓中的技術、技巧有著獨具一格的民族特性,與其它舞種中的技術、技巧有著很大的不同。 一、古典舞的起源 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時間可以遠溯到人類發展的洪荒時期,遠遠超出了人類的記憶范圍。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古典風格的特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戲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為了讀故事服務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戲也還是戲,其舞對角色行當的從屬性也是十分鮮明的。 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甦,是戲曲舞蹈的復甦,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復興。十分明顯,它的審美原則不是什麼新發明,而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流傳和延續,是用一根長線從古串到今的,這些原則非但在戲曲中可見,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舞戲「中,甚至在商周禮樂中,都能見其蛛絲馬跡它的文化特徵,就其流來講,它是在原生物上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品類,這是一個可以和芭蕾舞、現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種類,這個衍舞種是地道的中國貨。 二、古典舞的節奏特點 古典舞在節奏上特點也很突出,這與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我們民族音樂很少象西洋音樂那樣強弱相同、有規律的勻速、脈動式的節奏,一般表現為彈性節奏和點線結合的特點。體現在節奏上多為附點(抻——趕)或切分(趕——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的內在節奏,諸如則柔、動靜、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從而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三、身法韻律的貫穿 身段課提煉的身法韻律是我們基訓課必須加以貫穿的,而且要從基訓的風格性、身體藝術表現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訓課中加以結合和運用,並逐漸形成基訓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動作中貫穿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的動律元素;貫穿呼吸的要求;貫穿節奏特點的要求;貫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對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訓練;一個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質訓練;一個是意念、感受上的藝術素質訓練。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民族舞的「神、氣、韻」,才能打破基訓廛的芭蕾化傾向的體操、雜技化的傾向;才能改變基訓課在訓練上的純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傾向。同時也解決了組合的語言性,以及讓身法與民族技術、技巧的能力、素質訓練結合起來。 四、技術、技巧的民族特性 (一)旋轉的特點 1、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 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後退側身轉。 2、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3、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和誇張。 4、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復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復合和流動的特點。 民族舞姿轉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還大有餘地,還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點 翻身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種類樣式之多,變化之精彩,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所無可比擬的。 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為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著擰、仰、俯和旁提的形態。 1、民族性強 翻身這種技巧形式充分體現了古典舞的審美特徵和動的特點,而且它和身法的結合也最緊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強。 2、形象性強 翻身在空間運動中形象鮮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間的弧線運動連綿圓潤,猶如波浪起伏;「點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閃電;連續「串翻身」,像車輪滾滾,形象性很強。 3、表現力強 翻身用各種不同的速度和節奏,不同的連接,不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官效果,從而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和情調,如慢的連綿不斷的翻身,表現一種纏綿悱惻的感覺;快速的翻身,表現干凈利索或輕快俏皮;急速有力則表現英武剛健…… 近年來,翻身有了新的發展,結構形式豐富了,加強了流動性和復合性,加強了對比性,除了性格剛柔、急緩、大小、快慢的對比,作為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技巧的訓練內容和表現手段,它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更好地展現我們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彈跳的特點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彈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中松緊結合,發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講究「寸勁」。 在彈跳方面,我們民族的特性也越來越明顯,難度越來越大。 1、把原來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強難度。 2、加強「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動作向空中發展。在跳的過程中呈現擰、傾、翻、閃、展、騰、挪。 3、空中的橫向轉體有了新的發展,這顯示了我們民族技巧的特點和技巧性的加強。 4、高低對比,起伏跌宕,對比鮮明是中國古典舞彈跳的又一特點。 5、由於彈跳技巧的爆發力量,為彈跳技巧復雜性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在彈跳的復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發展。 6、在空中變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躍的特點。 7、彈跳和武功技巧相結合。 無數的身法和技術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訓練目的卻不盡相同。武術的訓練是以技擊和攻防為目的的,舞蹈的訓練則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劃人物的性格為目的。 8、與身法結合,形成和加強了古典舞跳躍進的流動性和語言性及風格特點。 結語 中國古典舞已初步形成我們民族自己的一套訓練系統,而這套系統已具有比較強的民族特性,有我們民族的審美特徵和美學規范,有我們的難度和藝術表現力,是其它訓練體系所代替不了的。 通過充分了解這些技術、技巧的民族特性,以便於在訓練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其動作要點,也能夠讓我們充滿信心。李正一教授在詮釋「古典舞」時這樣講道: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這是建立在濃厚的傳統舞蹈美學基礎上,適應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為主體、以戲曲、武術等民族美學原則為基礎,吸收借鑒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有益部分,使其成為獨立的、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舞種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