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r

髖關節r

發布時間:2020-09-29 17:37:06

1、髖關節和屁股能出現什麼病

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髖關節疾病
宋恆平,王磊,楊小龍
目的 探討髖關節疾病被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原因。方法 16例病人中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8例 ,強直性脊柱炎 4例 ,髖關節滑膜炎 1例 ,扁平髖 1例 ,先天性髖關節半脫位 1例 ,彈響髖 1例。均被當做腰椎間盤突出症而長期門診誤治最短半年 ,最長 17年。結果 5例做人工假體置換 ,1例髖關節介入治療 ,1例髂骨瓣移植 ,4例強脊對症處理 ,彈響髖 1例手術治療 ,髖關節滑膜炎抗炎治療 ,1例股骨頭壞死 ,扁平髖及先天性髖關節半脫位未做處理。結論 不重視物理體檢 ,不認識腰椎CT片 ,過份依賴影像學 ,患者心目中「腰椎間盤突出症」深入人心 ,寧可長期門診治療 ,不做住院檢查。建議要重視詢問病史 ,詳細體檢。
【作者單位】:解放軍第123醫院骨科 安徽蚌埠233015 (宋恆平;王磊);解放軍第123醫院骨科 安徽蚌埠233015(楊小龍)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症;髖部疾患
【分類號】:R684
【DOI】:cnki:ISSN:1005-7234.0.2004-01-020
【正文快照】:
髖關節疾病被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長期的接受與原發疾病不相關聯的治療 ,致使髖關節疾患症狀惡化 ,患者身心遭遇極大危害 ,加重了臨床處理困難 ,報道一組近 5年來門診所見該類誤診病例 ,並分析其原因於下。1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 門診病例 16例 ,均在外院診治多次後來院門診 ,男 10例 ,女 6例 ,年齡 18~ 6 6歲 ,被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而錯誤治療的時間最短半年 ,最長 17年。最後確診情況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8例 (雙側 5例 ,右側 2例 ,左側 1例 ) ,強直性脊柱炎累及髖及骶髂關節 4例 ,4例HLA -B2 7均為陽性 ,髖關節滑膜炎 1例 ,先…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4-JYTZ200401020.htm

2、足球射門的步驟有哪幾點?

助跑是指運動員在踢球前的幾步跑動。它的作用是使身體獲得一定的前移速度並能調整人與球的位置、關系,以利於支持腳處於正確的位置和增加擊球力量。助跑最後一步,步幅應適當加大。為增大踢球的擺幅、制動身體前沖和提高踢球的准確性創造了有利條件。助跑分直線和斜線兩種,助跑方向和出球方向相同的稱直線助跑;助跑方向和出球方向成交叉的稱斜線助跑。

如腳背正面踢球的助跑,大多數是在要求出球力量大的情況下使用的。那麼要想使踢出的球獲得最大的運動速度,就必須在比賽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在踢球前有盡可能快的助跑,使運動員的身體獲得一個較快的前移速度,並把這個速度盡量多地傳遞給踢球腳的擺動上,從而增加擊球的速度和力量。助跑最後一步要加大,就是要使踢球腿的擺幅增大,同時又使髖、膝關節前移的距離加長,從而為提高擊球的准確性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在激烈地對抗比賽中來球的情況是復雜的,運動員能否把助跑以及加快擺腿所獲得的速度都作用在球上,它的關鍵是踢球時的支持腳必須能夠處於所需要的正確位置。而這個正確位置的取得也需要通過助跑來調整,才能達到踢球腳准確地觸到球,並且充分發揮前面已經獲得的全部力量。

支撐

支撐是指在踢球過程中支持腳的力量、踏地方法、足尖方向和維持身體平衡的動作。它的作用主要是移動身體重心,維持身體平衡,使踢球腿得以協調發力。

1.支持腳的位置:是指支持腳與球的距離而言。支持腳的位置對踢球運作的協調性、腳觸球部位的准確性和踢出去球的高度、性能和力量有很大關系。

支持腳踏地的前後距離直接關繫到球踢出去的高度。當要踢出低平球(包括地滾球)時,為能有效地控制出球高度和加大踢球力量,支持腳在踏地時,足尖一般落在球的後沿延長線上。左右的距離,原則上應使踏地支撐點和球的中心點連線的長度等於運動員骨盆橫軸的寬度,這樣便於踢球腿在快速擺動中,能夠保證踢球時所運用的部位準確地擊在球上。但有時由於運用踢球部位和用力方向的改變,其距離又必須進行適當調整。一般在大腿外展踢球時離球距離應適當近一些;在大腿內收踢球時應稍靠近球遠一些。

2.踏地方法:支持腳踏地的方法與運動員踢球前所處的狀態有直接關系。一般在助跑踢球時,為能抵制身體向前的自然慣性,最後一步的步幅要適當加大,並要積極踏地。支持腳踏地的順序應是先以腳跟撐地,隨著展腹,在送髖的同時,迅速地過渡的全腳掌,變斜撐為直撐,特別是在小范圍內直接跨步踢球時,更需要用積極快速有力的踏地來帶動踢球的擺動。為了減小撐地時的反作用力,膝關節可適當彎屈,以保證身體重心能夠較穩定地落在支持腳上。

3.足尖方向:支持腳踏地時,足尖方向原則上應與出球方向保持一致。以便在踢球的剎那使身體正對出球方向;使踢球腿自然地前後擺動。同時對於踢球腿的擺動速度、擊球力量的大小、擊球方向的准確和身體的平衡等都有著直接影響。

4.維持身體平衡:是完成踢球動作的先決條件,它應貫穿在踢球動作的始終。支撐腿不僅要能夠平穩地支持住身體的重量,同時還必須能夠在完成踢球動作過程中與踢球腿協調配合,以維持身體平衡。支撐腿的膝、踝關節的屈伸動作在控制身體平衡中作用極大。其屈伸必須在撐、擺、擊球的過程中協調地進行,才能做到在任何情況下身體平衡都能保持穩定。如腳背正面踢球時支撐腿的支撐任務就是讓踢球腿在擺動踢球的整個過程中有一個支撐點,使踢球腿繞著這個前移的額狀軸擺動,以達到自如的擺動和踢球腳的腳背正面准確地擊球。支撐腳著地應是積極而迅速地以腳跟著地,同時膝關節微屈,隨著身體前移支撐腳成滾動式地由腳跟過渡到腳前掌。從而在完成支撐的同時又盡量減少制動;同時使身體重心起伏波動不大的「平行」前移。這樣就能把助跑時人體所獲得的速度保持下來,並把這個速度加到踢球腿的擺動上,發揮最大的擺速,以增加擊球力量。

踢球時,支撐腳應踏在球的側面,其距離應接近兩髖關節間的髖度,並且稍小於這個寬度,這是因為在身體重心移至支持腿時,踢球腿的髖關節上提,骨盆必須傾斜來調節身體重心的變化,以維持身體的平衡。

踢活動球時,還要考慮到在支撐腳著地的同時,踢球腿才開始由後向前擺,而球卻仍在運行中,因此在選擇支撐腳的位置時,必須把擺腿所需要的時間計算在內,也就是有一定的提前量,才能確保踢球時支撐腳與球能夠處於所需要的正確位置,以達到自如地擺腿和發揮最大擺速的目的。根據測定證明,踢球的剎那支持腳處在球的側面10~12厘米是比較理想的位置。

擺腿

擺腿是指踢球腿的動作而言。擊球力量的大小是由多方向因素所決定,但主要是取決於踢球腿的擺動。踢球腿的擺動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跨步支撐的同時,大腿後引,小腿後屈前擺時以髖關節作軸,大腿帶動小腿的擺動擊球;一種是在跨步支撐時積極送髖;大腿前頂,小腿後屈,以膝關節作軸快速前擺小腿擊球。

按照力學V=Rμ的公式(V=線速度、R=半徑、μ=角速度)分析:大腿後引,小腿後屈,以髖關節作軸,用大腿帶動小腿擺動擊球,其主要特點是盡量增加擺腿的擊球力量。因為V的大小取決於R與μ的大小,而μ的大小又與R成反比例。所以這種擺法首先是縮短擺動半徑,並在逐漸加大μ的過程中,再最大限度地加長擺動半徑來增大擊球力量。若從外部表現看則是踢球腿的擺動幅度大、距離長、速度快,在前後擺動時,參加屈伸的肌肉群數量多、幅度大,再加上腰腹肌的協調作用,故擊在球上的力量就大。此法在比賽中多用於長距離的傳球和強有力的射門。

其缺點是准備擊球動作的時間長,在對手緊逼的情況下較難完成快速出球的任務。小腿後屈,以膝作軸,前擺小腿的擺動方法是以縮短半徑,加快擺腿擊球動作為出發點。其動作外部表現是准准備踢球動作時間短,出球快而突然。在比賽中適於在緊逼防守的情況下完成傳球或射門動作。由於這種擺法的並徑有意縮短,亦在減小,擊球力量較第一種擺法相對地要小。踢球的擺動是踢球力量的主要來源。踢球腿的擺動分為後擺與前擺兩個階段。後擺是為了給踢球腿的前擺加大擺幅和加快擺速創造條件。

如腿背正面踢球時踢球腿的後擺應在支撐腳前跨與助跑最後一步蹬離地面時,順勢向後擺起,伸大腿屈小腿。由於小腿的曲屈,使大小腿成折疊。腿的整個質量重心靠近髖關節,這樣一方面前擺時轉動半徑縮短;另一方面小腿與地面的角度卻增大,從而為踢球腿前擺產生較大的加速度做好充分的准備。

由於伸大腿屈小腿,此時臀大肌和大腿伸肌如: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腹肌參加收縮,使前擺的大腿屈肌的初長度被拉長。從而為增大踢球腿的擺幅,加快擺速積蓄了能量。

然而,這時小腿的曲屈還達不到理想的限度,這是由於在伸大腿的同時屈小腿,股後的多關節肌同時作用於兩個關節,而產生張力不足,也就是主動不足,與此同時,大腿前肌群的多關節肌則產生了被動不足。但是當大腿開始前擺之後,股後肌只做小腿曲,股前的對抗肌就能充分在膝關節處被拉長。因而股四頭肌能集中發力於伸膝動作,這就為小腿做爆發式擺動創造了高速有力量的條件。為了增大踢球腿擺動的加速度,小腿要隨著大腿前擺直到垂直於地面時應繼續加深曲屈,以增大擺動角,這是必須注意的重要的動作。

踢球腿的前擺應在支撐腳著地的同時,以大腿帶動曲屈的小腿繞前移的髖關節的額狀軸,由後向前快速擺動,當膝蓋擺到接近球的正上方時小腿則繞快速前移的膝關節的橫軸(同時大腿繞髖關節的橫軸)做爆發式的前擺,從而達到膝蓋處在球的正上方時擊球。

由於力量強大的大腿屈肌群在後擺時初長度被極度拉長後開始了功能性的收縮前擺,小腿的曲屈使擺動半徑縮到而擺動角增大,前擺的加速度要自然增大和小腿繞著快速前移的膝關節軸做爆發式的擺動以及助跑時給身體快速前移慣性,推動髖關節在額狀軸上前移等,所有這些能量此時都匯集到踢球腿的擺動上,到此踢球腿的擺動已達到運動員自身所能達到的最高速度。用這樣速度沖擊在球上,球則必然以很快速度飛進。當然它必須是在腳與球接觸的部位都正確的條件下才能實現。

擊球

擊球是踢球動作的核心。助跑、支撐和擺腿等動作的完成都是為了保證准確的擊球。它包括擊球時間、擊球點和在擊球剎那的動作表現。

腳觸球包括腳的部位和球的部位兩個因素,但並不是它的全部含義。腳觸球還包含擊球剎那踝關節的動作。腳觸球是決定出球准確性的重要球節,也是影響出球力量的重要環節。如果踢球時腳的部位和球的部位都是正確的,並且踢球的作用力通過球心,球就會依照作用給球的力量飛向預定的目標。

用腳背正面踢球時,腳的部位應是第一、二、三楔骨和跖骨末端部分,球的部位應是球的後中部,這是腳背正面踢球時,腳觸球的理想部位。因為楔骨是腳背突起部分,與圓形的球體碰撞、接觸面比較小,因而力量集中(腳特大者多是跖骨底和跖骨背部)。還因為楔骨和跖骨末端離踝關節最近,只要在踢球的剎那踝關節做緊張的跖骨屈固定踝關節,就能使小腿與足成為一個堅固的整體,使之集中發力於膝關節,同時也延長了擊球剎那的轉動產徑,自然地加快了擊球的線速度,所以不僅力量增大准確性也隨之提高。

擊球動作是指踢球腳運用部位在擊球的一剎那的動作表現而言。擊球動作隨著足球技術的不斷發展,從實踐中概括有以下幾種:1.擺擊:擺擊動作的突出表現是在擺腿擊球過程中有明顯的隨擺動作,踢球腿的擺動幅度大,距離長,這種擊球動作出球力量大、平穩,多適於中遠距離的傳球和射門。

2.彈擊:彈擊動作的突出表現是擺腿擊球時,以膝關節作軸,充分利用小腿的快速前擺擊球,擊球後隨擺動作自然。這種擊球動作擺動幅度較小,起腳快,動作小而突然。這適於踢地滾球和反射彈球的中、近距離射門。

3.軸擊:抽擊動作的突出表現是在擺腿擊球的剎那具有明顯的提拉動作。提拉的時間是在運用腳踢球部位即將觸腳的剎那,大腿積極上提,小腿前擺突停順勢上拉。抽擊的擊球點一般選在球的後中部稍偏下部,以有助於提拉動作的完成:抽擊動作完成的關鍵在於提拉時間。這種擊球動作出球急並帶有強烈上旋、前沖力大,故適於向空檔傳球、落地反彈球和空中球射門。

4.敲擊:敲擊動作的突出表現是後擺小、前擺快,擊球動作急而快速,擊球後具有較明顯的突停和自然後撤動作。這種擊球動作出球平直而急多用於直接傳球和近距離射門。

5.推擊:推擊動作的突出表現是踢球腿沒有明顯的後擺,前擺擊球動作類似彈擊。當腳觸球後,運用支撐腿的後蹬所產生身體重心向前平移的速度平穩推球。推擊多是在支持腳離球較遠,為能控制球高度,保證出球方向的准確,一般在沖刺切入射門時,由於步法不易調整,為做到不失時機地快速完成射門動作而採用之。

隨前動作

踢球的隨前動作,是要求腳與球接觸時踢球腿仍以觸球時的同樣擺動速度繼續前擺和送髖。球是彈性體,用腳踢球時腳與球並不是觸到即離開,而是經過一個時間,盡管其時間極短。

如果用30米/秒的擺腿速度踢球(標准氣壓的比賽用球)時,腳楔進球體約6~7厘米,球由靜止狀態轉入運動狀態,與此同時踢球腳仍以觸球時同樣的速度繼續前擺,此時腳面緊貼球體,由於彈性體的球凹陷時內壓增大,球又以極快的速度從凹隱恢復原狀給緊貼球體的腳面以反作用力,雖然這個反作用力不會對擊球剎那以同樣速度繼續前擺的腳發生降低擺速的影響,然而卻對尚未達到最高速度的球自身運動速度起著進一步加快的作用,同時還影響出球的准確性。隨著球速增大,腳速降低,球、腳分離。這時繼續做隨前動作對球的運動已不再發生任何作用,但是卻能加長腳落地時的步幅,因而必能產生制動效果。從而達到逐漸緩和前慣性的作用。

相反,如果踢球腳觸球就立即集止前擺和送髖,那就必然是在擊球之前就開始減小用力。這樣不僅踢球腿的擺速會降低,同時還會對快速前移的整個身體起著減速的影響,導致影響球速。總之,踢球的隨前動作是影響踢球力量和出球准確性的完整踢球動作的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教學、訓練中必須給予應有的應視。

踢球准確性

1.對踢球准確性的分析:足球是一個圓型的彈性體。當擊球的作用力通過球心時,球只產生平動並沿著作用力的方向直線運行。由於空氣的阻力和球的重量,運行速度逐漸減弱。出球准確與否,主要取決於擊球點(擊球的部位)作用力的方向(擺腿的方向),擊球作用力的大小(擺腿的幅度和速度)。擊球點的球的後中部,作用力通過球心,作用力方向是朝著正前方,踢出的球則向前平直運行。

擊球點在球的後下部,作用力通過球心,作用力方向朝著斜上方,踢出的球則偏高。

擊球點在球的右手側,作用力通過球心,作用力方向是由右後上方向左前方踢出的球則向左前方運行。

擊球點在球的後上方,作用力通過球心,作用力方向是由後上方向前下方,球則會「卡殼」或出球無力。

如果擊球的作用力不通過球心,球則會產生旋轉並且繞自身的旋轉軸沿弧線運行,這就是弧線球。

所謂的弧線球,就是踢出的球既有一定程度的旋轉還有一定距離的位移。

在足球比賽中經常出現的沿弧線運行的弧線球有:前旋球,迴旋球和側旋球(側內旋和側外旋)以及側迴旋和側前旋球等。

前旋球:擊出的球繞自身的橫軸的上沿向前旋轉為前旋球。如腳前正面的抽踢。

迴旋球:擊出的球繞自身的橫軸的上沿向後旋轉為迴旋球。如腳背內側的搓踢。

內旋球:擊出的球繞自身的豎軸的前沿向支撐腳一側旋轉為內旋球。如腳背外側踢向踢球腳外側旋轉的弧線球。

外旋球:擊出的球繞自身的豎軸的前沿向踢球腳外側旋轉的球為外旋球。如腳背外側踢向踢球腳外側旋轉的弧線球。

這些弧線球是由於踢球的作用力(合力)沒有通過球心,使球發生旋轉,而旋轉著的球在空氣的作用下運行軌跡發生變化的結果。

踢球的作用力不通過球心,就是指踢球的作用力與法線形成一定的角度。不通過球心的作用下,就是法向分力F1與切向分力F2的合力F,法向分力F1決定出球方向和遠度;切向分力F2產生力矩作用。

根據力學原理:旋轉力矩等於作用力乘力臂(即M=F×L),球旋轉的強弱主要取決力(F)的大小和力臂(L)的長短。所謂力臂就是旋轉的軸心(球心)與作用力線(作用力的方向線)的垂直距離。在作用力不變的情況下,力臂越長(指在最佳角度的限度內),則旋轉力也越強,反之則越弱。

踢出不旋轉的空中球(或旋轉很弱的球)是沿著一定拋物線式的弧線運行。這種弧線是由於球本身的重量和空氣阻力使球的行進力量逐漸減弱而形成的。如守門員的拋踢球,球在前進達到一定高度時逐漸下降,形成一定的弧線。踢出空中旋轉球時,由於球在運行過程中處在旋轉狀態,帶動球體周圍的空氣也隨著球的表面而轉動,因而形成環流體力學中「流速越快壓力越小;流速越慢壓力越大」的規律運動。

由於球旋轉的性質不同,因而引起空氣的壓力也有所差異。如踢出的前旋球。由於球向前運行時,球體上沿旋轉著的氣體受到迎面空氣的阻力,而降低流速;而球體下沿的氣流與迎面空氣阻力的方向相同,而加快了流速。所以踢出的前旋球,球體上沿空氣壓力大,球體下沿的空氣流速快。然而,由於踢球時法向分力大於切向分力。因而球的旋轉和壓力差的效果不明顯,表現為球的運行軌跡前半弧度甚小;隨著球的運行過程中受到與球運行方向的相反阻力的作用,法向分力逐漸受到削弱,而切向分力幾乎不變,使球旋轉而產生的壓力差充分發揮作用,表現為球的運行軌跡後半程弧線明顯彎曲,出現高速地向前下方墜落。縮短了球向前運行的距離。

踢出的迴旋球與踢出的前旋球相反,球體上沿的空氣流速快,球體下沿的空氣壓力大,空氣給予球體一個浮舉力,因而使球緩緩下落。內旋球、外旋球同前旋球、迴旋球的道理一樣,由於球體左右側空氣流速慢不同而球體左右側的壓力出現大小的差異,使球沿左或右側弧線運行。

上述道理告訴我們在踢球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問題的關鍵,使踢球動作符合要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預想用腳背正面踢出沿平直路線運行到達預定目標的球。擊球的剎那,踢球腿的膝蓋應處在球的正上方,踢球腳背要綳直與地面垂直。擺腿方向朝著正前方這樣能保證擊在球的後中部。作用力通過球心,對這個技術動作來講,擊球點和作用力方向是關鍵,腳背和膝蓋的動作是技術要求。

踢球時,支持腳所站立位置也會影響腳背能否垂直於地面。如支持腳踏車球後方,身體重心在支持腳上,踢球腳膝蓋就難於處在球的正上方,腳背就不可能擊球的後中部,而往往是擊在球的後下部,擊球偏高。但是支持腳的位置並不是決定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做送髖動作把身體重心前移擊球,同樣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擊球力量減弱,在要求出球有一定高度時,支持腳就應稍後些,以調整腳背與擊球點形成的角度。

如預想踢出迴旋過頂球,踢球腿的膝蓋應在球的後上方,踢球腳的腳背與地面形成的角度要大於直角,以使能接觸球的後下部位,踢球的作用力通過球的橫軸的下沿,用力方向朝前。

2.無論用任何踢球方法直接踢運行中的球時,球是以與踢球力量正比的速度沿新的作用力方向開始運行。直接踢由不同角度運行來球,作用力通過球心時,由於球運行的方向、速度要與踢球時沿作用力的方向所產生的速度之間形成一定的余速,再加風向、風速的作用等就會直接影響出球方向。例如:(1)球從正前方滾來,用腳內側朝球滾來的方向將球踢出,球就會根據踢球力量的大小以不同速度按原來的方向返回。

(2)球由側面滾來,預定將球擋向正前方使球的運行路線改變成90°角。根據力學分析,理想的鋼體以某種角度作用於某鋼體平面上時入射角等於反射角的道理,踢球腳應按45°角放腳。但由於球的彈性形變,球與腳的摩擦、球與地面的摩擦等因素影響,反射過程中,球的能將會有一定損失,因此實際放腳的角度應稍做調整。

踢球力量

加大踢球力量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取決於踢球腿擺動幅度的大小和擺動速度的快慢以及擊球時踢球腳腕的緊張程度。踢球腿的擺幅大,擺速快,擊球時腳腕綳得緊,出球力量就大。另外,助跑速度、身體和支持腳的方向和踢球的隨前動作對於增大踢球力量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踢球前的助跑是使運動員的身體獲得較快前移慣性,使踢球腿繞著前移著的關節軸擺動,為增大擊球力量創造了條件。

踢球時,身體正對出現方向,踢球腿以髖關節為軸,大腿帶動小腿充分後擺,小腿曲屈,這樣髖關節屈肌初長度被拉長,一方面肌肉張力增加,另一方面擺幅增大有利於大腿帶動小腿快速前擺和小腿爆發或擺動擊球。因此作用於球的力量就增大。相反,如果身體不對著出球方向,踢球腳則向著出球方向擺動,就會影響腳的擺幅和擺速。

支持腳的位置和方向也能直接影響作用力發揮。由於支持腳的穩固支持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使踢球腳能夠自如地擺動。如支持腳的位置和方向不正確,不但難於維持身體平衡,影響踢球腿的擺動,而且影響腳擊球接觸部位的准確性,作用力就不能通過球心,擊球力量就減弱。例如:球由正前方滾來,俗將球射向左側前方時,可用左腳的腳背內側踢球,支持腳應自然地指向出現的方向。這樣身體就能很自然轉向出球的方向,踢球腿的擺動也就能順身體的前後而擺動,從而發揮最大的速度與力量。相反,如果支持腳不是朝著出球方向,那隻能用轉動髖關節的辦法,帶動上體轉向出球的方向。支撐腳以髖關節為軸,帶動上體轉向出球的方向。這時支撐腳的髖關節和肌肉則處於旋扭的狀態,它既難維持身體平衡,又影響擺動腿的動作,因而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力,並減弱了踢出球的力量。

在上述諸因素中,加快擺速的現代足球比賽中對爭奪時間和空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踢球腿的擺動速度是影響踢球力的主要因素,並且經過科學系統的訓練,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踢球技術會不斷提高,踢球腿的擺動速度必然發展變化,隨著擺速的提高則踢球力量就會增大。

3、髖骨是哪裡?

髖骨

髖骨 把雙手叉在腰上向下摸,兩側那塊又大又硬的骨即是髖骨。兒童時期身體每邊的髖骨是3塊獨立的骨。分別叫髂骨、坐骨和恥骨,3塊骨借軟骨相互連結。長到十五、六歲以後,3塊骨才融合成1大塊髖骨,加強了支撐力。在3骨融合處的外側有一深窩,稱為髖臼,髖臼前下方的大孔稱閉孔。上緣稱髂嵴,兩側骼嵴最高點的連線約平第4腰椎棘突,可作為腰椎穿刺的定位標志。

圖片http://www.dhxx.net.cn/zxzr/source/czsw/ZCHYD/H009t046.jpg

4、我的跨部寬怎麼辦啊?

髖部肌肉與臀肌的界限並不很明顯。因此,您做髖部練習的同時也鍛煉了後臀部,做臀部練習時也同時鍛煉了髖部,可謂一舉兩得。如果您按照本書中的練習去做,那麼,您就會發現,最先被綳緊的是骨盆外側的肌肉。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您常跳搖擺舞,否則的話,這個位置的肌肉很少被鍛煉到。因此,如果您不是經常跳搖擺舞的話,您就應該認認真真地做這個練習,而且,最好能經常做。髖部是女人身上的一個問題多發區。女人髖部的骨髂比較寬,結締組織也很鬆散,這一切都有利於懷孕和分娩。髖部的骨頭天生就寬,所以,任何體操都無法使它變窄;不過,您可以通過練習使結締組織變得有彈性。要是您不做練習的話,結締組織就會變得越來越鬆散,隨著時間的推移失去它的自然彈性。因此,您應該認認真真地按時做髖肌練習,使它變得緊綳而有活力。畢竟,它是您塑造健美身材的關健環節之一。完美的髖部會使您身體的中部呈現誘人光彩,從而使您充滿自信。認真去做練習吧! 1.假若天生骨骼纖細纖小就無法改變很多.大重量的深蹲,硬拉都可以使臀部肌肉收緊,關鍵是在動作過程中要注意收緊臀部肌肉,深蹲要蹲到至少腿與地面平行" i1 O! D; \! N, G7 E! p 7 ^- C1 M, k# j 2.還是深蹲以及腿屈伸這樣的動作,不僅向上向內(側)緊縮,而且誇張的外翻!!6 n3 w$ [- c1 ?- G & s+ Z' |4 C L" v- }/ E$ t/ s 3.踝(這個字的拼音怎麼打啊)部么.以前說過,一是減少脂肪層,二是提踵練習,這樣首先在視覺上讓踝部變細 / P8 B+ p8 ?/ r; f9 j% r2 p0 z. |3 E, P# M5 [( \# J( N 4.還是提踵練習,這個動作可鍛煉踝部(腳後跟)的肌腱,以及小腿的肌肉,再就是用腳後跟的提踵(踮腳)動作可鍛煉小腿前部的肌肉. http://www.cnmuscle.com/bbs/thread-1128-1-1.html

麻煩採納,謝謝!

5、足球射門問題

如果說速度慢應該增加擺腿的幅度,或是多去跑跑步,鍛煉小腿肌肉,讓它有充分的爆發力...
而旋的話,不是壞事情,用得好的話可以干擾對方守門員的判斷。不過你要想去踢直的話吃好觸球部位就好了,用腳的內腳背或是外腳背,就是腳尖的左側或右側去踢球離你最近的地方,而且助跑最好在球的正後方。

6、射門有幾種

主要的有推射,講究射門的角度,一般用於單刀等射門中准確性高。挑射及吊射,用於門將站位靠前,出擊時封鎖住下面的角度。還有抽射,力量大,在大禁區以及更遠的地方,閃出角度後。搓射,打出美妙的弧線。還有很多種射門,只要能進球就好,看你的感覺吧,可以用身體的任何部位,除手外。

7、請問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如何鍛煉恢復?

術後 由於麻醉引起下肢血管擴張導致血容量相對減少,加上術中出血,手術創口疼痛等原因,可出現低血壓。患者進入病房後要嚴格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每1 h測BP、P、R各一次,接好導尿管,肢體抬高,經常擠壓引流管保持通暢,記錄每小時尿量並採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人工關節置換病人的年齡偏高,應注意心、肺、泌尿系統並發症。由於經受手術創傷後易出現重要臟器的功能障礙,尤其是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應嚴格控制輸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擴胸運動及深呼吸,鼓勵病人將痰咳出,手術後最初幾天應協助病人咳痰,保持口腔衛生,清洗口腔1~2次/d。囑病人多飲水,增加尿量,達到沖洗膀胱的作用,保持會陰部清潔,每日清洗1~2次,以預防泌尿系感染。密切觀察四肢的感覺、運動,了解神經恢復情況,按摩骨突處皮膚,預防壓瘡發生,必要時換用氣墊床。使患者平穩渡過手術後期。

4.2 術後肢體康復鍛煉

護士要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指導病人術後第一天開始進行患肢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踝關節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在鍛煉中,常因傷口疼痛而不願主動合作,因此護士要做好耐心地說服解釋工作,要使每個病人都明白,加強康復期的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可以防止肢體肌肉失用性萎縮,關節僵硬,並能防止老年患者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本組病例在護理指導下正確掌握了動作要領,通過早期功能鍛煉,患肢血運良好,沒有明顯腫脹,術後1周均能在床上進行伸屈膝和踝關節活動,均在術後2~3周出院,出院後一定要保證髖部的正確位置,要求患者3個月內做到雙腿不交叉,不內收,側卧時兩腿之間放置枕頭,不屈身向前,髖關節屈曲不宜超過45°以上。站立位患髖外展、後伸鍛煉,加強臀部肌力,增加髖關節的穩定性。本組病人雖然平均年齡已超過60歲,患肢均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
http://www.966120.com/shhl/ArticleContent.aspx?id=4884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護理
術後康復護理
1 床上功能鍛煉 手術當天避免過多活動,搬動時小心抬起臀部,注意合適體位,防假體脫位及傷口出血。給予臀部墊氣圈或海綿墊、水墊等。每2 h 1次幫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瘡發生。需要注意的是:務必把術後注意事項向患者家屬詳細交待以取得合作,曾有1例手術後當晚因家屬隨意移動患者致假體脫位而再次手術。術後第1天,因術後疼痛或畏痛,多數患者對患肢活動有恐懼感,在給予患者有效的葯物止痛後,可幫助其被動活動,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被動活動、上身及臀部做引體向上運動等,1~2次/h。同時指導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給予叩背5~10次/h。指導進行腿部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上、下午各5~10 min。術後第2天開始,繼續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並加強腿部肌肉的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及關節活動,上下午及睡前各鍛煉20~30 min,引體向上運動3~4次/h並盡量獨立完成。注意運動量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所有的床上活動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狀態下進行。
2 離床功能鍛煉 於術後4~5 d病情平穩後開始進行,在此之前逐漸延長半卧位時間為離床做准備。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側床邊,健側腿先離床並使腳著地,患肢外展、屈髖<45°,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患側腿離床並使腳著地,再拄雙杖站起。上床時,按相反方向進行,即患肢先上床。離床活動第一天,上、下午各床旁拄雙杖站立5~10 min(視各人體力情況而定),無不適時在床周行走數步。護士在旁扶持,觀察有無虛脫情況發生,曾有4例於第1次下床時發生虛脫,經立即返床休息後緩解。第2天開始拄雙杖在病室內行走,步行距離逐漸延長,時間逐漸增加但每次不超過30 min,上、下午以及睡前各1次。行走時,患肢始終保持外展30°左右並不負重,護士或家屬在旁守護以防意外。
3 自理能力訓練 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如洗臉、梳頭、更衣、進食等。離床活動後即訓練站立狀態下的活動,以增進食慾,改善自理質量,增強自信,促進機能康復。
http://www.966120.com/shhl/ArticleContent.aspx?id=4175

8、重傷鑒定標准最新

與髖關節r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