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前入路

髖關節前入路

發布時間:2020-09-27 15:27:16

1、有人做過髖臼截骨手術嗎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自2002年12月~2003年3月採用改良髖臼周圍截骨術治療髖臼發育不良9例9髖。全部為女性。手術時平均年齡為36.5歲(15~48歲)。骨性關節炎分級:Ⅰ級3例,Ⅱ級5例,Ⅲ級1例。1例另一側進行了Chiari截骨術。無股骨頭畸形。術前和術後進行臨床和放射線分析。平均隨訪4個月(3~6個月)。選擇患者的標准:CE角<20°,髖關節疼痛,最大外展位骨盆正位片髖關節對合良好,並據此進行術前設計。

1.2 手術技術 全麻。側卧位,患肢在上,可被動活動。切口呈弧形,頂點位於大粗隆尖端近側8cm,兩端沿股骨縱 軸,止於大粗隆基部。Y形切開闊筋膜張肌。在臀中肌大粗隆止點處顯露臀中肌的前後緣,骨膜剝離子從關節囊剝離開臀中小肌。用擺鋸橫截大粗隆,然後連同臀中小肌翻向頭側至髖臼緣上3cm,牽拉固定在髂骨。結扎並切斷梨狀肌和短外旋肌群的近側部分(防止損傷供應股骨頭血供的旋股內側動脈)。

關節內探查。顯露出關節囊前上後面,「T」形切開(在關節囊外側縱形切開,沿著髖臼緣橫行切開)。探查關節內結構,1例Ⅲ級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了囊變刮除植骨。

髖臼緣上1.5cm處截骨,C型臂X線透視確定截骨的角度和方向。先用直鑿截骨至10cm深,然後用彎鑿沿著髖臼弧度球形截骨,直至髖臼內板。注意截骨後的髖臼不能太薄。從關節囊上鈍性分離股直肌的反折頭,顯露髖臼前緣。屈曲髖關節,向前方牽拉開髂腰肌,觸及恥骨上支的基部,這樣可直視下進行恥骨截骨。

將截骨後的髖臼旋轉至所需要的部位,C型臂X線透視證實髖臼完全覆蓋股骨頭後,用2或3枚斯氏針固定髖臼。生理鹽水沖洗手術野,將大粗隆復位並用鋼絲固定。筋膜下放置負壓引流管。

術後,卧床3周,兩個腋杖支撐下負重10kg8周,單個腋杖支撐下步行4周。3個半月左右X線片示截骨處骨癒合後取斯氏針。

2 結果

2.1 臨床分析 平均手術時間為2h50min。術中失血量平 均為700ml。術前5例Trendelenburg征陽性,術後為0例。

2.2 放射線分析 見表1。平均CE角:術前6.3°,術後為34.5°。平均Sharp角:術前48.6°,術後為36.9°。髖臼指數角:術前25.9,術後8.7。平均髖臼-頭(A-T)指數:術前61.2%,術後為88.0%。平均股骨頭垂直指數:術前1.09,術後0.83。水平指數:術前1.66,術後1.57。

表1 放射線指標評價略

2.3 並發症 關節內截骨1例,術後血腫1例。無深部感染或深靜脈血栓,無異位骨化,無股外側皮神經損傷,無固定物移位和折斷,無髖臼截骨節段壞死和移位,無截骨部位(髖臼和大粗隆)骨不連和延遲癒合。

3 討論

手術治療髖臼發育不良的方法包括:各種(即:單,雙,三相)骨盆截骨,Chiari內移截骨,髖臼造蓋成形術,髖臼周圍截骨術(髖臼旋轉截骨術,Bernese髖臼周圍截骨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

許多類型的骨盆截骨術用以恢復髖臼發育不良的髖關節為更加正常的力學結構,但其中一些很難用於青少年或成人。單相(Salter)截骨術矯正的角度受到限制,因為恥骨聯合作為旋轉軸缺乏彈性。Steel三相截骨術 〔1〕 的坐骨截骨處距離關節非常遠,當矯正角度大時,可能造成坐骨畸形和骨不連。髖臼旋轉截骨 〔2~4〕 的優點為球形截骨,截骨處移位後接觸良好,利於骨癒合,使用較小的內固定就能獲得較 大的穩定。但是,這種截骨術經常造成關節內截骨,截骨後的髖臼容易出現壞死,而且球形髖臼截骨的技術要求高。Bernese髖臼周圍截骨術 〔5〕 通過多邊形截骨將髖臼從周圍的骨盆中分離出來。其優點是截出的髖臼節段大,缺血性壞死的危險性小,截骨部位相對穩定,不需要髖人字石膏固定。其缺點為不是所有截骨都在直視下進行,非球形截骨面容易造成髖臼移動後髖關節中心向前移位,而且移位後多邊形截骨面成為點狀接觸,不利於骨癒合。手術技術要求高。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大。全髖關節置換術無論骨水泥還是非骨水泥假體治療年輕、活動量大的患者都存在較高的失敗率和較短的假體生存率。

本手術為了避免髖臼旋轉截骨和Bernese髖臼周圍截骨術的缺點,採用髖臼上後方環繞髖臼球形截骨,截至髂骨內板,這樣保存了截骨後髖臼的內板血供,減少了缺血性壞死的發生率,而且避免了關節內截骨。本組出現1例關節內截骨是第一例手術,未截至內板所致。外側弧形切口,大粗隆截骨顯露避免了臀中肌的損傷,保護了髖關節的外展功能。這種入路可以顯露坐骨和恥骨近髖臼部位,兩部位的截骨能在直視下進行,避免了手術的盲目性。有大粗隆截骨後骨不連的報道,但是本組病例全部癒合。圍繞股骨頭旋轉中心的球形截骨,髖臼能夠大幅度地矯正,實現股骨頭的覆蓋和包容,術前後的X線片指標證實了這一點(表1)。髖臼截骨的關鍵是避免髖臼節段的外側移位,使股骨頭向內側和遠方移位。本組病例的術前後垂直和水平指數證實,截取的髖臼旋轉後可使股骨頭同時向遠方和內側移位。本手術改變骨盆內壁的形狀不明顯,不影響懷孕和陰道分娩。骨盆後柱完整,球形截骨後截骨面接觸良好,無需植骨,較少的內固定即可獲得良好的穩定性,允許早期活動,截骨部位癒合良好。本組病例未出現骨不癒合和內固定問題。良好的顯露和截骨後髖臼的良好血運允許術中切開關節囊檢查髖臼唇緣並行修復。旋轉後的近解剖位置的髖臼有利於將來可能的全髖關節置換術。

本手術通過相對簡單、容易掌握的技術,良好的顯露和 手術視野達到截骨後髖臼的重新定位,實現髖臼和股骨頭的最佳對合,獲得股骨頭的良好包含和覆蓋,從而增加關節面承重區域,防止骨性關節炎的發生。

2、髖關節脫位,股骨頭骨折伴髖臼骨折,怎麼手術好

髖臼骨折一直是臨床上治療的難點,因其並發症多,預後不良,加之手術本身較四肢手術難度大,往往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希望各位老師可以提供相關經驗學習。先說點個人淺見,僅供參考!從X線片及CT看,患者診斷明確,左側髖關節後脫位合並髖臼後壁及股骨頭骨折,股骨頭骨折的分型應該屬於PipkinII型。結合患者病情,手術指征具備,首先排除手術禁忌症及治療合並傷,行大重量骨牽引,完善檢查後,應該盡早手術,早日為骨折提供血供,盡量減少後期股骨頭壞死機率。手術入路可採用後外側入路,切開復位股骨頭骨折及髖臼後壁骨折及脫位的髖關節。內固定選擇,髖臼骨折重建骨盆鋼板、股骨頭骨折可以用可吸收螺釘內固定,此手術方案入路的優點是顯露方便、徹底,最主要是可以在一個切口內同時解決這幾個問題。患者因所受暴力較大,髖關節脫位、髖臼骨折、股骨頭骨折,股骨頭軟骨面損傷較重,後期股骨頭壞死及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較高。術後繼續維持患肢骨牽引6~8周,期間間斷行髖關節的磨糙練習,減少後期的並發症。術後可輔助高壓氧、中醫中葯等治療,促進骨折的癒合及減低股骨頭的壞死率。術前一定要和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溝通,讓其充分認識這種病情的嚴重性及不良的預後!

與髖關節前入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