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體內一公分大小的結節,得腫瘤概率高不高
這個主要是看長在什麼部位的結節了,並不能通過這個結節的大小來判斷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
2、小結節增大就一定是癌了么?
像您母親本身就有結腸癌現在肺部又出現了小結節,有經驗的醫生一看這個結果都會心知肚明的應該就是轉移了。其實得了癌症無需擔心害怕根本就沒有必要手術的,建議您媽媽去大醫院看老中醫長期吃湯葯效果不錯的但生活中的配合很重要不要忽視了:早睡心情很好不能著急上火會加重病情多吃蔬菜水果不可吃肉喝湯煙酒麻辣等只要您母親做到了病情會很快好轉的。
3、右髖關節滑膜異常增厚合並彌漫性小結節,【右髖關節滑膜異常增厚合並彌漫性小結節,】
您提供的資料不完整,我無法給出具體建議,請補充相關資料。
請您方便時來醫院門診就診,並帶好您的相關資料(X線片子、化驗單)。
我的門診時間:周一下午;周二、三上午。
(北大人民醫院寇伯龍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4、小結節,大約3點幾毫米.請問這個結節會不會長大很快
看部位,身體條件,狀況。最好找個懂的醫生,定期檢查,一般問題不大
5、什麼是大骨結節病
結節病(sarcoidosis)是一種多系統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腫性疾病。常侵犯肺、雙側肺門淋巴結,臨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變,其次是皮膚和眼的病變,淺表淋巴結、肝、脾、腎、骨髓、神經系統、心臟等幾乎全身每個器官均可受累。本病為一種自限性疾病,大多預後良好,有自然緩解的趨勢。 病因病理 病因和發病機制 病因尚不清楚。曾對感染因素(如細菌、病毒、支原體、真菌類等)進行觀察,未獲確切結論。對遺傳因素也進行過研究,未能證實。近年有作者以PCR技術在結節病患者中發現結核桿菌DNA陽性率達50%,因此提出結節病是分支桿菌侵入組織的結果,但許多實驗未證實此論點。現多數人認為細胞免疫功能和體液免疫功能紊亂是結節病的重要發病機制。在某種(某些)致結節病抗原的刺激下,肺泡內巨噬細胞(Am)和T4細胞被激活。被激活的Am釋放白細胞介素-1(IL-1),IL-1是一種很強的淋巴因子,能激發淋巴細胞釋放IL-2,使T4細胞成倍增加並在淋巴激活素的作用下,使B淋巴細胞活化,釋放免疫球蛋白,自身抗體的功能亢進。被激活的淋巴細胞可以釋放單核細胞趨化因子、白細胞抑制因子和巨噬細胞移行抑制因子。單核細胞趨化因子使周圍血中的單核細胞源源不斷地向肺泡間質聚集,結節病時其肺泡內濃度約為血液的25倍。在許多未知的抗原及介質的作用下,T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等浸潤在肺泡內,形成結節病早期階段--肺泡炎階段。隨著病變的發展,肺泡炎的細胞成分不斷減少,而巨噬細胞衍生的上皮樣細胞逐漸增多,在其合成和分泌的肉芽腫激發因子(granuloma-inciting factor)等的作用下,逐漸形成典型的非乾酪性結節病肉芽腫。後期,巨噬細胞釋放的纖維連結素(fibronectin,Fn,又稱纖維連接蛋白、纖粘蛋白,目前國內對該蛋白研究較早並取得一定成就的是鄭州德福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能吸引大量的成纖維細胞(Fb),並使其和細胞外基質粘附,加上巨噬細胞所分泌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 of fibroblasts,GFF),促使成纖維細胞數增加;與此同時,周圍的炎症和免疫細胞進一步減少以致消失,而導致肺的廣泛纖維化。 總之, 結節病是未知抗原與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相互抗衡的結果。由於個體的差異(年齡、性別、種族、遺傳因素、激素、HLA)和抗體免疫反應的調節作用,視其產生的促進因子和拮抗因子之間的失衡狀態,而決定肉芽腫的發展和消退,表現出結節病不同的病理狀態和自然緩解的趨勢。 病理 結節病肉芽腫在組織切片上可見為皮樣細胞的聚集,其中有多核巨噬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而無乾酪樣病變(圖2-11-1)。在巨噬細胞的泡漿中可見有包涵體,如卵圓形的舒曼(Schaumann)小體,雙折光的結晶和星狀小體(asteroid body)。肺結節病的初發病變有較廣泛的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浸潤的肺泡炎,累及肺泡壁和間質。肺泡炎和肉芽腫都可能自行消散。但在慢性階段,肉芽腫周圍的纖維母細胞膠原化和玻璃樣,成為非特異性的纖維化。肉芽腫的組織形態學表現並無特性,可見於分支桿菌和真菌感染,或為異物或外傷的組織反應,亦可見於鈹病、第三期梅毒、淋巴瘤和外源性變態反應性肺泡炎等,應行鑒別。但在多器官中見到同樣的組織病變,結合臨床資料,可診斷本病。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結節病的臨床表現視其起病的緩急和累及器官的多少而不同。胸內結節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和體征。有時有咳嗽,咳少量痰液,偶見少量咯血;可有乏力、發熱、盜汗、食慾減退、體重減輕等。病變廣泛時可出現胸悶、氣急、甚至發紺。可因合並感染、肺氣腫、支氣管擴張、肺原性心臟病等加重病情。如同時結節病累及其他器官,可發生相應的症狀和體征。如皮膚最常見者為結節性紅斑,多見於面頸部、肩部或四肢。也有凍瘡樣狼瘡(lupus pernio)、斑疹、丘疹等。有時發現皮下結節。侵犯頭皮可引起脫發。大約有30%左右的病人可出現皮膚損害。眼部受損者約有15%的病例,可有虹膜睫狀體炎、急性色素層炎、角膜-結膜炎等。可出現眼痛、視力模糊、睫狀體充血等表現。有部分病人有肝和(或)脾腫大,可見膽紅素輕度增高和鹼性磷酸酶升高,或有肝功能損害。縱隔及淺表淋巴結常受侵犯而腫大。如累及關節、骨骼、肌肉等,可有多發性關節炎、X線檢查可見四肢、手足的短骨多發性小囊性骨質缺損(骨囊腫)。肌肉肉芽腫可引起局部腫脹、疼痛等。約有50%的病例累及神經系統,其症狀變化多端。可有腦神經癱瘓、神經肌病、腦內佔位性病變、腦膜炎等臨床表現。結節病累及心肌時,可有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表現,約有5%的病例累及心臟。亦可出現心包積液。結節病可干擾鈣的代謝,導致血鈣、尿鈣增高,引起腎鈣鹽沉積和腎結石。累及腦垂體時可引起尿崩症,下視丘受累時可發生乳汁過多和血清乳泌素升高。對腮腺、扁桃體、喉、甲狀腺、腎上腺、胰、胃、生殖系統等受累時,可引起有關的症狀和體征,但較少見。 結節病可以累及一個臟器,也可以同時侵犯多個臟器。
6、看一下ct片子有幾個結節最大的多大啊嚴重
我兒子21,前天去體檢也拍CT出來報告上說有小結節,後來問了呼吸科醫生,醫生說沒事的,能自己吸收。不過為了小心起見,你還是聽醫生的。
7、救助-髖關節病變的解決辦法
沒有告知你的年齡
我也是一名關節置換患者
對這幾個醫院很熟悉
積水zd潭醫院相對保守,對內患者年齡考慮較多
301相對激進,主張關節置換
關節活動如果尚可,沒有容明顯受限,其實沒有必要置換
如果關節強直了,關節置換時唯一希望
8、髖關節處的淋巴小結怎樣治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與風濕性關節炎都有發熱、關節痛和血沉增快等表現。臨床上有時較難鑒別。但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為多發性、對稱性的指、掌小關節炎,後期指間關節呈梭形腫大,關節強直或畸形。受累關節周圍皮膚蒼白、變薄、肌肉萎縮。部分患者在關節隆突部偶見皮下小結(類風濕結節)。並發心臟損害較少。脾臟與淋巴結常腫大。用非甾體類抗炎葯治療效果不固定,常為臨時性緩解疼痛。抗「O」多不增高。類風濕因子多為陽性。X線顯示關節面破壞,關節間隙變窄和骨質疏鬆,甚至關節畸形。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早期表現為滑膜關節囊周圍軟組織發炎,滲出多量液體而使關節腫大,滑膜絨毛增生。後期有血管翳樣肉芽組織形成,侵犯並破壞關節軟骨,最後軟骨面的肉芽組織纖維化,使上下關節面互相融合,形成關節的纖維性強直和畸形。
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膝、踝、肘、腕等大關節,病變關節紅、腫、熱、痛顯著,並有遊走性及反復發作的特點。急性期過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畸形。有些患者可出現風濕性環形紅斑和皮下小結多發生在指、趾、腕、踝、脊柱等關節。常同時發生心臟炎而引起嚴重的永久性損害。脾臟與淋巴結不腫大。用非甾體類抗炎葯治療有效。抗「O」多可增高。X線僅顯示關節軟組織腫脹。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急性期關節周圍組織水腫,關節腔內有多量漿液纖維蛋白滲出,滑膜充血水腫,並有膠原纖維變性、壞死和較多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此時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等急性炎症表現。急性期過後,滲出物完全吸收,不出現關節畸形。
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有如下特點:
1、疼痛持續時間短,一般為12-72小時,最長也不過3周,而且多以大關節為主,如膝、肘、肩等關節。
2、關節疼痛時伴有發紅、腫脹、關節周圍有壓痛、拒按。
3、遊走性疼痛,即一個關節的疼痛好轉後或還未明顯好轉,另一關節又受到侵襲,發生疼痛。
4、對稱性疼痛,病變可同時侵及雙側肢體的相同關節,例如雙膝、雙肘關節可同時發生疼痛。
5、疼痛可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6、疼痛的同時,皮膚可伴有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
7、疼痛消退後,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關節功能可恢復。
風濕性關節炎現已公認與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當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病人常先有咽喉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2-3周後出現風濕熱。反復發作可累及關節,形成風濕性關節炎。曾有學者認為,該病的發生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2、人體對鏈球菌產生抗體反應。
3、A組溶血性鏈球菌持續存在。
4、感染部位在上呼吸道。
該病的發生與個體的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居住條件、氣候環境及流行菌株的毒性等因素有關。本病的發病還有強烈的家族傾向,同一家族中常有多個成員患病。
中醫對風濕病的病因是如何認識的?
祖國醫學對疾病發生的原因,強調人體的內在因素,即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樣,風濕病的發生原因,亦主要是內因。如《內經》所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也。」《濟生方》中更加明確指出:「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即由於人體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勞累過度,肌膚毛孔疏鬆,營衛不固,外邪乘虛而入,流注經絡、肌肉、關節,致使氣血凝滯、阻塞不通,不通則痛而出現關節疼痛、活動不利。至於外因則與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關,主要是風、寒、濕邪氣的侵犯。《內經》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說明了氣候變化無常,冷熱交錯,或居處潮濕、寒冷或涉水、冒雨等風寒濕邪氣,乘機體抵抗力低時侵入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為痹證。但是由於各人體質不同,病邪各有偏盛,因而《內經》又說:「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如風寒濕痹日久不愈,病邪郁久化熱,或感受風熱之邪,或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感邪之後易從火化而使關節紅腫熱痛,形成熱痹。《內經》又說:「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這就是說外邪滯留機體,日積月累,由經絡而病及臟腑,可產生相應的臟腑痹的證候。其中以心悸、氣短、胸痛的心痹較為常見。
在治療風濕病時如何進行中西醫結合?
在風濕病治療過程中,應用中醫治療時可配合應用西醫治療,同樣,在應用西醫治療時亦可配合中醫治療。這樣,中醫、西醫可以揚長避短,收到滿意的療效。如對急性風濕熱的病人,由於病情較急,可在服用清熱利濕、祛風通絡中葯的同時,靜點青黴素和激素以抗炎、抗風濕治療。臨床實踐證明,很多風濕類疾病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療效與單線應用中醫或西醫治療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具有廣闊的前景。
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有哪些優越性?
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的優越性很多,無法盡其所述,我們只能在此列舉一二。
(1)改變了西方醫學只重分析、重局部的研究方法,開始把局部和整體、靜態和動態、分析和綜合結合起來,研究人體各個器官或疾病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發展的過程,逐步揭示人體生命和疾病過程的內在規律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病變可單一或同時累及多臟器。西醫認為其發病機理與激素、環境、感染、免疫和遺傳有關,主要特點是B細胞功能亢進,T細胞功能減弱。中醫有兩種論點,一種觀點認為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損,陰陽平衡失調,陰虛陽亢,為其主要的病因病機;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由於機體營衛不調,氣血失和,導致氣滯血瘀而發病。中西醫治療則有利於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少副作用。一般而言,在急性發作期,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沖擊治療,同時輔以清熱解毒、清營涼血之葯。由於該病需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為減少柯興氏征和神經——內分泌——免疫軸的負面效應,給予養陰葯。以健脾補腎葯減少免疫抑制劑造成的骨髓抑制、性腺損害和胃腸道不適症狀。由於該病纏綿數年,臨床多表現為氣血瘀滯,治法則以理氣疏肝、活血化瘀為主。當病情減輕時,則加強益氣養陰,改善患者的免疫狀況,有利於順利遞減激素,最後大補脾腎以鞏固療效。
(2)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彌補了中醫的缺陷,開拓了現代醫學的新領域,解決了診斷、治療、預防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使醫學技術向著自動化、高速、精確、高效、簡便、無創傷等目標前進。在公元前五世紀,中醫就已將關節炎或關節痛分為行痹、痛痹和著痹三大類型。但直到如今,如果僅僅靠中醫理論就無法區分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就無法鑒別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盡管華佗醫術高明,但憑著一把利刃要給曹操行開顱手術,現在看來曹操殺他也不無道理。
(3)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高度綜合,呈現出系統化趨勢。一方面向微觀深入由個體、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分子甚至量子水平進行精細的分析研究,並用之解釋整體的功能和生命活動以及疾病的本質;另一方面,又向宏觀擴展從機體向各個方面發展,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如宇宙醫學、環境醫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時辰葯理學等新學科。中西醫的有機結合,逐漸揭示了人體不同層次的辯證關系。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從微觀角度人們已研究到免疫細胞亞群和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的Ⅱ類分子結構。從宏觀角度,研究人員發現某些種族發病率高,也發現了貧困、低文化程度的人患病率較高的現象,人們注意到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心理障礙和性生活障礙問題。並且要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要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對待病人的治療,除了醫護工作者以外,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康復醫生、家庭與社會等行業都有義務和責任,充分體現了人的整體性特點。
(4)增加了疾病診治的手段和內容:它不僅包括中西醫的各種治療方法,還包括了合理營養、體育療法、控制應激、心理療法、適應社會和各種養生療法等多種非技術治療手段。
(5)推動了醫學倫理學的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體系更加強調患者的醫療權利,尊重患者的醫療需求和尊重患者享受人生、提高生活質量的願望,把患者視為社會的人、整體的人而不是「生病的機器」。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在以前被勸戒避免生育甚至結婚,這種勸戒的確有違人性,系統醫學則通過各種措施使患者結婚生育的權利得以保障。很多風濕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節肌肉疼痛和殘疾,使性生活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系統醫學則給予適當的關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生活的樂趣,融洽了夫妻關系。
1.類風濕和風濕有某些相似之處,如都有風、寒、濕外因及關節疼痛,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一、病因不同:風濕病多數應稱風寒濕性關節痛,寒冷地區絕大部分是這類風濕病,不累及心臟、不破壞骨質、絕大多數可治癒,從中醫角度看風濕病屬寒痹症,而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屬熱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狀也是真熱假寒或里熱外寒。有少數風濕熱病人系鏈球菌感染所致,而類風濕屬自身免疫病。
二、病理和症狀不同:風濕病是脈道內血液循環不暢陰寒而痛。類風濕是脈道外有異物壓迫脈道不通而痛。從外觀看風濕病初期不腫,後期關節也不變形。
類風濕初期手指、足趾小關節呈現對稱性腫脹,後期關節變形,風濕病脈象常見沉遲,類風濕脈象常見細數。
三、治療法則不同:風濕病用一般抗風濕西葯或中醫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葯常能速愈,而類風濕用一般抗風濕中西葯不但不能治癒,有時反而會越治越重。
2.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風濕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咽峽炎、丹毒等感染病史。風濕熱起病較急,且多見於青少年。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並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血化驗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治癒後很少復發,關節不遺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症狀,類風濕因子陽性。
由此可見,風濕與類風濕雖然都是關節炎,都有關節疼痛症狀,但並不是同一種病,不能混為一談。
9、醫學上結節較大小於5mm什麼意思
就是指結節的大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0、在甲狀腺較大結節下面又長出一個小結節,與上當結節分界不清,這是怎麼回事
建議結合病檢以及其他檢查化驗來看,需要排除腫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