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可以進行怎樣的體育運動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出院指導:
1、術後6周內屈髖角度小於90度,不彎腰撿東西,不坐低於45cm的椅子後松軟的沙發,坐下後膝關節應低於髖關節。
2、兩個月內不要患肢在下側卧,側卧時應健肢在下,兩腿間夾枕頭。
3、大小便時不能蹲坑,可使用坐便器,使用時患肢前移,健肢負重下蹲,避免身體前傾,雙足分開,雙膝並攏。
4、不能做直腿抬高,跪姿,盤腿、翹「二郎腿」屈腿提鞋等動作,不能過度俯身取物。
5、6月後可棄拐行走,應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強度,由雙拐----單拐----棄拐,但必須避免屈患髖下蹲。
6、不在不平整或光滑的路上行走,上樓時,健肢先上,下樓時健肢後下。
7、穿褲子時應先穿患側後健側;穿襪子時應伸髖屈膝進行,穿鞋應穿不需系鞋帶的鞋。
8、避免重體力勞動以及參加奔跑、登山、跳舞等有損於人工關節的活動,肥胖病人應控制體重。
9、出現髖關節的任何異常情況時,應及時到醫院復查後與醫生聯系。
2、做髖關節手術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人工關節在國外始於40年代,我國在60年代以後逐步開展,目前人工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被認為是人工關節置換中效果非常肯定的治療方法,其它人工關節如人工肘關節、人工肩關節、人工椎體、人工骨盆置換都不同程度的開展。
術前注意事項
1、多喝水:一般來說,由於女性的尿道較男性短、寬且較直,術後容易發生尿路感染。為預防術後尿路感染,建議老年女性患者術前養成多飲水的生活習慣。
2、減輕體重:過於肥胖的患者容易導致出血增加、術後脫位、關節磨損及異位骨化等問題,因此,建議患者應盡可能地減輕體重,因為減輕體重可以減輕人工關節的負擔,安全度過康復期。而一些體重偏輕的患者則建議補充營養,盡可能多地儲備能量。
3、戒煙:由於吸煙容易引起感染,而且對麻醉後蘇醒不利,因此,如果有吸煙的患者如果打算進行手術治療,那麼需要在術前2周戒煙。
4、停用抗炎止痛葯:手術前大約10天就不能再服抗炎葯了,如阿司匹林通常會導致血液變稀,抑制凝血,增加出血風險。特別是在術中和康復期,更容易導致出血。如果患者擔心停用抗炎止痛葯後關節疼痛厲害,可以向主刀醫生咨詢以獲得更好的建議。此外,建議那些服用避孕葯或接受激素替代治療等可能影響激素水平葯物的患者在術前幾周也要停服。
5、床上練習大小便:為防止患者在術後不習慣床上大小便而引起腹脹、便秘及尿瀦留等情況,術前患者可以自行在床上練習大小便。
手術當天
應維持患肢的特殊體位:仰卧位雙膝間墊枕、雙膝及足尖向上,以防髖內收內旋。當病人生命體征穩定,應盡早採用半坐位;囑病人開始進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和脛前肌組肌肉主動收縮,加速靜脈迴流,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給予冰袋冷敷24小時以減輕疼痛,保持呼吸道通暢,鼓勵病人進行深呼吸、咳嗽,預防肺部感染。
手術後
由於手術後患者不能經常活動,務必注意防止血栓形成,這個階段一定要抗凝治療。
關節置換手術已經進行了很多年,手術的方法和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同任何手術一樣,它仍然有風險。因為術後需要卧床,制動,恢復後的活動也較以前大大減少,因此,很容易進入到血液高凝固的狀態。血液的高凝狀態容易導致血栓形成。醫生會給患者開一些稀釋血液的處方,以防止血栓形成。
3、2歲寶寶做髖關節脫位手術半個月後醫生說能坐了,能把前面腰上的石膏給據了嗎?
你好,兩歲的寶寶做髖關節脫位手術一定要按照醫生的囑托去做,孩子太小不要馬虎,謝謝!
4、做過髖關節手術後能不能做磁共振
那要看有沒有手術時候有沒有加鋼板,鋼釘或者其他鐵磁性植入,如果沒有就可以。
5、做完髖關節手術是否一輩子都不能下蹲和下跪
指導意見:
你好,這種情況考慮有影響的,建議多鍛煉就可以的,祝你健康
6、髖關節置換術多久恢復正常
理論上講,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
實際上,最好等術後一周左右,既不影響術後恢復,也不會增加傷口出血,影響傷口癒合
至於恢復正常走路的時間,跟病人情況、術前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相關性的。比如,年齡較輕的病人,肯定要比年齡大的病人恢復時間短;術前能正常走路的肯定比術前不能正常走路的恢復時間短。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的。而且,跟手術做得好壞也有很大關系,這是顯而易見的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於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
髖關節置換術後不單純是身體的恢復,更需要預防並發症。大手術給病人體力帶來很大消耗,病人很需要卧床恢復體力,但卧床太久會產生褥瘡、肺炎、誘發心臟病。一旦出現這些並發症則嚴重影響整體的康復。另外,缺乏運動時肢體血流會減慢,血流緩慢的時候血管內的血液容易發生凝固,造成血管栓塞,堵塞血管的栓子如果脫落,順著血液流到心臟進一步流到肺臟則會堵住肺臟的大血管,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手術後要早起下地運動,預防並發症的發生。
手術後什麼時候開始進行康復運動合適呢?應該說手術結束後越早恢復運動越好,但由於傷口一般放有將傷口內的瘀血引流出來的管子,在引流管拔出之前不方便下地行走,所以手術當天一般只能在床上做被動的運動,如按摩下肢,這樣可以促進下肢血流加快,預防血管的栓塞。手術後第一天就可以把引流管拔除,拔除引流管後就應該下地練習下地行走了。年齡太大的病人,比如90歲以上的老人做了手術是不是可以酌情考慮晚幾天下地呢?恰恰相反,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手術後卧床並發症,就越應該早下地行走。
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恢復選擇何種運動比較好呢?這個沒有統一的意見,應該因地制宜,但有統一的原則,那就是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比方手術當天可以幫患者按摩下肢的肌肉和關節,術後第一天上午可以增加床上運動,讓患者自己練習在床上屈伸下肢關節,主動抬高下肢,下午就可以練習下床站立,如果病人體力允許,除了站立之外還要增加逐漸練習行走。術後第二天開始逐漸增加練習行走的次數和行走距離。術後5-7天就要開始練習上下樓梯、登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運動的協調性。術後兩周,如果病人體力較好,在能站穩不摔倒的情況下可以逐漸放棄助行器練習行走。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原發病、手術中使用的人工關節假體類型、有沒有使用骨水泥固定等等對手術後的運動恢復有沒有影響呢?一般是沒有影響的,只要患者沒有感覺到手術部位的疼痛,就可以完全負重,也就是說將身體的重量完全放在手術的肢體上。除非手術中因為患者骨頭結構缺損比較大進行了重建,一般都能在術後一到倆天內恢復下地行走。手術中如果重建了骨頭,也應該早期下地,但醫生可能會告訴病人手術側的肢體不能負重或者不能完全負重,需要拄拐來代替患側肢體的負重。
患者術後選擇何種運動要根據患者本身的情況及醫院的條件來定,注意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注意不要摔倒,上下床時預防關節脫位。為了預防並發症和增加康復速度,髖關節關節置換術後的病人應該能走的時候不要站,能站的時候不要坐,能坐的時候不要躺。如果運動後感覺傷口疼痛加重或者夜間疲勞感很重,說明運動量過大,需要適當減少運動量。
7、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能做運動嗎?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有的患者不注意新關節的保護,認為換了關節就高枕無憂了;有的患者則對新關節過度關注,做什麼都小心翼翼。那麼,人工髖關節術後,到底什麼樣的的運動、飲食才「適度」,我們來聊聊。
1.術後六周之內不建議做下蹲以及穿鞋、穿襪等動作;手術六周後,穿鞋、穿襪、散步和慢跑步、游泳等行為都可以進行。如果有些患者不放心,認為術後六周太早,也可以推遲到三個月後;
2.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並不是完全不能「蹺二郎腿」、盤腿。只是這些行為需要等到術後三個月,患者恢復得不錯以後才能做。如果在術後六周內做「蹺二郎腿」、盤腿等動作,很有可能會導致髖關節脫位,十分危險;
3.術後患者不宜長時間坐著,因為久坐對於髖關節、腰椎等都是一個考驗。一般來說,這個「長時間」是指超過30~40分鍾。也就是說,建議患者坐30~40分鍾,就站立行走一段時間;
4.術後患者上下樓梯時需要注意「好上壞下」,即上樓時健側的腿先上,下樓時手術一側的腿先下。此外,在術後三個月之內,患者上下樓梯要盡量扶著扶手。因為一方面剛做完髖關節置換,關節不一定十分穩固;另一方面,患者術後可能因為肌肉無力而發生摔倒。但手術三個月以後,如果通過側抬腿鍛煉,患者已經恢復得比較好了,就不需要再如此小心;
5.如果因為飲酒造成股骨頭壞死,進而需要髖關節置換,這類患者即使換了新關節,仍然建議戒酒或者減少飲酒。因為術後繼續飲酒有可能導致對側(好的一側)股骨頭壞死,同時也有可能對肝腎造成損害;
6.人工髖關節置換後在飲食上並沒有太多注意事項,沒有必要因為手術而忌口。
8、髖關節手術出院後到底過多久才能蹲廁?
3個月之內是肯定不能蹲的,3個月以後,可以慢慢訓練自己蹲坐,幅度可以慢慢增加;但是是不是可以完全蹲下來,一般取決於2個因素:一是手術醫生的技術;二是關節假體的類型;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手術很成功,同時,你安放進去的股骨頭假體直徑大於或者等於32mm的話,那麼以後用蹲廁是沒有問題的;否則,一般不建議你用蹲廁,有後脫位的風險,具體的情況可以咨詢你的手術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