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恥骨:在人體的哪個部位啊? 謝謝了
恥骨是髖骨的一部分,恥骨體構成髖臼前下部,自體向前內側伸出恥骨上支,稱恥骨梳,向前終於圓形隆起為恥骨結節,恥骨是在小腹下部,大腿內側。恥骨結節是重要體表標志
你在臍部向下摸到的骨性標志就是到恥骨結節
2、如何提高髖臼假體定位的准確性
致髖臼假體位置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如顯露不充分,患者體型較大,導向器不準確,以及術中患者體位發生變化等。定位不良會增加脫位率,導致肢體長度差異,假體撞擊,界面磨損,甚至需要進行翻修手術。
髖臼的位置異常也會改變髖關節的生物力學、導致骨盆骨質溶解和髖臼假體移位。雖然有髖臼安全區的概念,但此前一項基於美國醫保體系全髖關節置換的研究顯示,初次置換術後6個月內脫位率為3.9%,翻修手術為14.4%。而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翻修手術脫位和不穩的比率高達22.5%。
大直徑股骨頭與摩擦界面材料的進步
從1998年至2007年,在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大直徑股骨頭和特殊的磨擦界面材料使得短期脫位率下降了將近一半(從4.21%降至2.14%)。
通過增加股骨頭頸比,減少假體撞擊,增加髖關節無撞擊的活動范圍,在假體沒有發生撞擊時增加脫出距離(jump distance),可有效降低脫位率。
然而,大直徑股骨頭並不能取代假體精確的定位和良好的安裝質量,假體定位偏差可能會改變軟組織的張力和髖關節的生物力學,導致步態異常、大轉子滑囊炎,並會增加行走時的不適感。
全髖關節置換術中各種磨擦界面材料都不能耐受假體位置異常或者假體位置的變化。尤其無法耐受過度的外展和前傾,假體位置與內置物的生存率以及並發症直接相關。
髖臼假體定位的重要性
Kurtz等曾預測,初次和翻修的髖關節置換在未來20年將會明顯增加。到2030年,預計每年的需求量,初次置換將達57萬例,翻修將達9.7萬例。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納入了5萬余例全髖關節置換的翻修病例,最常見的翻修原因為不穩和脫位(22.5%),翻修手術的平均費用超過5.4萬美元。改善髖臼假體的位置有利於提高臨床療效,減少醫療衛生支出。
將髖臼假體安裝在「安全區」
關於髖臼假體理想的位置仍然存在爭議。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Lewinnek「安全區」一直被當作髖臼假體安裝的標准范圍,以圖降低不穩定的風險。Lewinnek等的這項研究有助於骨科醫生明確髖臼假體存在較高脫位風險的異常位置。
然而,假體安裝安全區的概念,作為這一研究的結果,僅僅基於9例脫位,以及6例因此而行全髖關節翻修術的病例。並且只有1例的原發病是骨關節炎,無論外科醫生關節置換的經驗如何,骨關節炎都是全髖關節置換術最常見的適應證。
脫位的病例中有3例髖臼假體安裝在安全區內。此外,291例沒有脫位的患者中只有113例影像學質量符合要求,可以評價髖臼外展角和前傾角。
這樣,就留下了一個問題:為了使脫位的風險降至最低,將髖臼假體安裝在安全區的常規方法(很多學者都贊同)是最好最准確的方法嗎?
比如,按照Lewinnek的標准,假體的位置尚可接受,而按照患者本來的解剖則可能判定為錯位。有研究建立正常半骨盆的三維空間模型,通過容積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髖臼的解剖定位與Lewinnek所述安裝髖臼假體的安全區並不匹配。
經測量,髖臼前傾角為19.9° ± 6°(7°-42°),女性(21.3° ± 7.1°)明顯大於男性(18.5° ± 5.8°)。Maruyama等推斷,這種解剖差異為女性脫位率較高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
除了上文考慮的因素外,髖臼假體位置的差異還受不同術者以及同一術者不同手術時間的影響。有研究報道,按照常規的方法進行關節置換,髖臼杯錯位的發生率為62%-78%。基於X線和CT影像應用術前模板,結合術中的測量容易出現偏差,並且也比較費時。
此外,術前進行影像學檢查時患者的體位也可能導致模板測算的偏差。目前確定髖臼位置的方法包括術前影像(如CT掃描)、術中影像(如X線片和X線透視)以及術中的解剖定位。
不管怎麼定義安全區,將髖臼假體安裝在這一區域內並不能避免脫位。目前主張在手術中參照解剖標志和患者特異性的形態,這對於提高髖臼假體定位的准確性具有重要意義。
應用「患者特異性的形態」建立「患者特異性的目標區域」安裝髖臼假體。在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時,應用患者特異性的形態是指通過個體髖關節的形狀和結構指導手術重建和假體安裝。
與安全區不同,患者特異性的形態不依賴於平均數。雖然有些患者的髖關節由於某些病變、嚴重的發育不良或髖臼骨折等會增加處理的難度,但有些結構仍可以作為參照,有助於獲得良好的定位、力線和穩定性。
Patel等發現如果臼杯平行原始髖臼的邊緣,與相關的骨性標志或軟組織結構對齊,便可減少撞擊和不穩。臼杯放置在原始的外展角和前傾角上,可使關節獲得正常的活動度。
目前在安裝髖臼假體尋找解剖標志時,可以參照三個方面的信息:骨性標志、軟組織標志以及兩者相結合。關於「患者特異性的形態」主要有四種方法,各自在解剖標志上都有一些細微的差別:Archbold等的方法應用髖臼橫韌帶,Sotereanos等應用髖臼周圍的骨性標志,McCollum和Gray應用坐骨大切跡,Maruyama等參照髖臼切跡角。所有這些方法都利用患者特異性的形態確定其特異性的目標區域,從而使髖關節置換術後撞擊和內置物磨損降至最小。
髖臼橫韌帶
Archbold等提出應用髖臼橫韌帶作為參照標志來判斷患者本來的髖臼前傾角,使髖臼假體平行韌帶,個體化地確定臼杯的位置。術者也可以通過髖臼假體與橫韌帶的相對位置來評價臼杯深度和高度。
應用這一韌帶作為解剖標志指導臼杯的安裝,首先需要充分顯露髖臼,能夠清楚地直視韌帶。然後平行韌帶用髖臼銼確定方向依次打磨髖臼,直至髖臼銼差不多與橫韌帶相吻合,恰位於韌帶內。
目的是通過韌帶和殘留的盂唇,確定髖臼杯的位置,使其與患者個體原始的前傾角和外展角相匹配。這種理想的臼杯位置可以很好地恢復髖關節的旋轉中心,並可最大限度地將功能活動范圍控制在臼杯的中部。
髖臼銼或髖臼假體相對於橫韌帶的位置,可為術者提供實時的信息,以判斷髖臼杯的深度、高度和前傾角。如果韌帶與臼杯下緣之間存在間隙,提示臼杯的位置過高。
如果臼杯過深,臼杯下緣與韌帶內緣之間會出現一定的間距,此時可以用外移襯墊(lateralized liner)進行矯正。而殘留的髖臼上唇可以作為參照,確定髖臼的外展角。
該手術方法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導向器,臼杯的安裝不受手術床上患者體位的影響。Archbold等在一組1000例初次全髖關節置換的病例中應用這一方法,採用直徑相對較小的股骨頭,沒有使用改變髖臼方向的襯墊,據報道總的脫位率僅0.6%。
骨盆解剖標志
Sotereanos等介紹了骨盆上的三個骨性解剖標志,可建立髖臼假體的參照平面,確定前傾和外展角度。通過下方兩個解剖標志的連線確定髖臼前傾角,臼杯與髖臼上外側最高點的距離(overhang)可評價臼杯的外展角。作者設計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復制出模板上測得的外展角,並可在術中與患者本來的前傾角相匹配。
術前模板測量包括臼杯的大小、恢復髖關節旋轉中心的安裝位置,並用角度導向器測量外展40°時臼杯超出髖臼外側緣的距離。應用所測得的超出距離可在術中確定臼杯的准確位置,臼杯的位置應反復調整直至術中的超出距離與術前數值一致。
外緣突出的骨贅會影響判斷,而難以確定真正的髖臼上外側緣,從而誤導術者參照術前模板測量進行定位使髖臼的位置太過水平。為了避免外側骨贅導致的臼杯定位錯誤,可以評估臼杯邊緣相對於下方髖臼切跡的位置來判斷。
相對於下方的髖臼切跡,如果假體裸露(臼杯置入太過垂直)或骨質裸露(臼杯放置太過水平),提示臼杯的外展角存在異常。
對髖臼進行360°的觀察以後,在骨盆的遠端可以確定兩個點,通過兩點的連線可以確定患者原始的前傾角。直視下,用骨膜剝離器(Cobb elevator)從髖臼後下緣向坐骨方向滑移,便可找到這一凹槽。為髂恥隆起下緣與恥骨上支外側部分的交點,通常距離髖臼前下緣約5mm。
接下來,將髖臼磨銼到合適的高度和深度,髖臼假體的邊緣必須通過這兩個參照點在髖臼內面相對應的位置。否則旋轉中心就會太高。髖臼假體的邊緣必須通過下方兩個解剖標志點的連線,將下方的髖臼切跡完全填充。
站立位側位片
McCollum和Gray提出了一種定位髖臼假體的手術方法,可最大限度地獲得無撞擊的關節功能活動范圍,該方法將臼杯前傾30°,以補償站立位與仰卧位骨盆傾斜度的差異。術前常規拍攝以大轉子為中心的站立位側位片。在髂前上棘與坐骨大切跡之間連線,測量該線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這一測量結果有助於術中判斷髖臼的方向,使髖臼獲得30°的前傾以及30°-50°的外展。
患者側卧位時,術者可用手指觸摸坐骨大切跡,另一手指置於髂前上棘,在手術巾表面上可以劃出兩點之間的連線。髖臼假體安裝的目標位置是站立位前傾30°,為了獲得這一位置,先計算術前站立位側位片模板上第一條線的角度與30°之間的差值,再在手術巾上第一條線的位置加上這一差值,劃出第二條線。
在與第二條線平行的方向上置入臼杯。如應用McKee髖臼定位器,長柄的方向垂直於手術巾上的第二條線,短柄與之平行。
髖臼切跡角
Maruyama等提出了髖臼切跡角的概念,可確定一個基準平面,評價患者髖臼原始的前傾角。髖臼切跡角是指從坐骨大切跡到髖臼後壁(posterior acetabular ridge)的延長線與通過髖臼前後壁的直線之間的夾角。
髖臼切跡角(89.0°±3.5°)的解剖變異很小,在所有患者中幾乎都成直角。患者在手術台上取側卧位,術者站在患者的腹側,便於確定髖臼切跡角。觸摸到坐骨大切跡後,將食指橫過髖臼後壁。然後平行該線放置定位桿,找出穿過髖臼中心的平行線,在該線與髖臼上緣的交點上用電刀燒灼標記。
半球形髖臼銼的杯口平面垂直於解剖前傾角的標志線放置,接下來術者可將髖臼銼向後調整,瞄準上方的坐骨大切跡依次打磨。這樣通常可獲得比解剖前傾角大10°-15°的前傾。
D』Antonio報道,連續631例初次全髖關節置換均應用這一技術,參照髖臼切跡角和坐骨大切跡來安裝髖臼假體,且沒有應用其他外在的定位裝置,最終脫位率僅0.34%。
參照患者特異性的形態安裝髖臼假體的優勢,在術中,可以通過患者特異性的形態特徵確定不同個體的目標區域,參照該目標區域安裝髖臼假體可獲得精準的定位,使撞擊和脫位的風險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減少界面磨損。
為了盡可能降低撞擊和脫位的風險,從現在的角度看來,應用常規的技術將髖臼假體安裝在傳統的安全區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有證據顯示,安裝髖臼假體時通過解剖標志確定個體化的患者特異性的目標區域,可獲得很低的脫位率。應用患者特異性的形態特徵,可提高術者的手術技能,將髖臼假體精準地安裝在不同患者各自的目標區域內。
按照多數骨科醫師的標准,通過Lewinnek安全區可將髖臼假體安裝在尚可接受的位置上。然而,Lewinnek也認識到,雖然假體安裝在安全區脫位率相對較低,但安全區仍然是一個相對寬泛的范圍,在此范圍內的脫位也有報道。我們主張通過患者特異性的形態特徵,確定個體化的目標區域,可以更加精準地確定髖臼假體理想的位置。
3、髖骨的骨性標志?
髖骨是人的骨性標志
4、三校生五月高考問題 醫葯高的技能考
人體解剖考試大綱 oxeu%wj_
一、運動系統
N;-%:nC
熟悉運動系統的組成。
(一)骨和骨連接
]9w8[T:O
掌握骨的構造、熟悉骨的分類。 $)KODI>|
掌握關節的基本構造。 '-N 5F
熟悉椎骨的一般形態。了解各部椎骨的主要形態特點。 VO {z)_
掌握椎骨的連接。熟悉脊柱的形態和功能。掌握胸廓的組成。 d(^HO~p
掌握上肢骨的組成。了解肩胛骨、肱骨的主要形態。 g)$KN,gGuO
掌握肩關節的組成、構造特點和運動。了解肘關節的組成和運動。 ST[TKL<]
掌握下肢骨的組成。了解髖骨、股骨的主要形態。 +UX~'t_'v
掌握骨盆的組成和分部。掌握髖關節和膝關節組成、構造特點和運動。 (gVN<Es
熟悉腦顱各骨的名稱。了解顳下頜關節的組成和構造特點。 e&T-G L
掌握臨床常用的骨性標志。
(二)骨 骼 肌
w{L 9-o3A
掌握胸鎖ru突肌、胸大肌和肋間肌的作用。 ZD|F"v.
熟悉膈的位置、形態。掌握其裂孔通過的結構及膈的作用。 2-Q5l*
掌握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位置 JtMl/h
掌握腹股溝管的位置和內容物。 ,66(*\xT
了解頭肌的分部、咀嚼肌的名稱。 Pke8RLg2A
了解上肢肌的分部。掌握三角肌的位置和作用。 )h0>e9z>Y
熟悉臂肌的分君羊及其作用。 K2n#;fY %
了解下肢肌的分部和分君羊。掌握臀大肌、股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的位置和作用。 k1 yqe rA
二、消化系統
'4#NVXVQm
掌握消化系統的組成及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一)消 化 管
acUyz2x
掌握咽峽的構成、熟悉牙的形態及牙周組織。 wVI_SQ<8V
掌握腮腺的位置及腺管開口部位。 T;{}bc&I
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熟悉齶扁桃體的位置。 VCnf`wZB"
掌握食管的分部及狹窄部位。 @@\px66
掌握胃的位置、形態和分部。 HfH_jnR*
熟悉十二指腸的分部和形態。 `DSFaBj,
掌握大腸的分部、盲腸和結腸的形態特點、盲腸與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了解回盲瓣的位置及作用。 *5s*-^'#!
熟悉結腸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掌握直腸的位置、彎曲。
(二)消 化 腺
[X]hb7-&
掌握肝的位置和形態,熟悉肝上、下界的體表投影。 F|!=]A<
掌握膽囊的位置、形態和分部。熟悉膽囊底的體表投影。 $'d,X@}8
掌握肝外膽道的組成和膽汁的排出途徑。 Ho(}_Q&
熟悉胰的位置、分部和胰管的開口部位。
(三)腹 膜
v)|a}5={
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 d { P$}b
熟悉大網膜的位置與功能、小網膜的位置和分部。 A@d 2Ukv
熟悉子宮直腸陷凹的位置及其臨床意義。 4 )}>dxv
三、呼吸系統
|=VWE>g
掌握呼吸系統的組成。
(一)呼 吸 道
W;!V_-:
掌握呼吸道的組成和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0d:t=LKw)
掌握鼻旁竇的名稱、位置及其開口部位。 )`Qr=DIsW
熟悉喉的位置,喉軟骨、喉腔的分部、喉粘膜的特點。 ~X<$ l+5
熟悉氣管的位置,掌握左、右主支氣管的區別及臨床意義。
(二)肺
qSD`S1'2;
掌握肺的形態、位置及分葉。
(三)胸膜與縱隔
XJl 3\*
掌握胸膜與胸膜腔的概念,熟悉壁胸膜的分部。 z,dF Dl$
掌握肋膈隱窩的位置。了解縱隔的概念。 0%HAa|L,,
四、 泌尿系統
Dh#5-Kf%
掌握泌尿系統的組成。
(一)腎
+5R8mbD!
掌握腎的形態和位置,熟悉腎的被膜。
(二)輸尿管
&IDT[J
掌握輸尿管的分部和狹窄。
(三)膀胱
-cn`D2RP
熟悉膀胱的位置、形態和分部。 [;-;{ *{G
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粘膜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Y![ i=/
G'wW-|
五、生殖系統
MX!N?k#KhP
掌握生殖系統的組成。
(一)男性生殖器
*N{k#d/
掌握男性生殖器的組成。熟悉睾丸的位置和形態。熟悉附睾的位置和形態。 bng/v
了解輸精管的分部、射精管的形成及開口部位。了解輸精管結扎術常採用的部位。熟悉前列腺的位置。 p R`nQM-D
掌握男性尿道的彎曲、狹窄和分部。了解精子的排出途徑。
(二)女性生殖器
r t)[}+ox
掌握女性生殖器的組成。 QGErQ +l
掌握輸卵管的分部。了解輸卵管結扎術的常用部位。 <5FGL96
熟悉卵巢的位置。掌握子宮的形態、分部、位置和固定裝置。 G(F=6L~;
了解陰道後穹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r`+G9sj3U
六、脈管系統
9&B #@cw
掌握脈管系統的組成。
(一)心血管系統
|x _jpR
掌握心血管系統的組成及體循環與肺循環的概念。 !@T~m1L eY
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及各心腔內的結構。 l[WX77 bp=
熟悉心傳導系統的組成。 o9]!*Y!RA
掌握左、右冠狀動脈的起始、重要分支及其主要分布范圍。 aE:$ N#|Qa
掌握主動脈弓的分支。 Rp_}_h L0
熟悉上肢動脈主幹的名稱。 Vm I Afe
熟悉下肢動脈主幹的名稱。 ~Hx>yn94e
熟悉上腔靜脈的組成和收集范圍。掌握頭靜脈、貴要靜脈和肘正中靜脈的注入部位及臨床意義。了解奇靜脈的起始、收集范圍和注入部位。 K\lu;
熟悉下腔靜脈的組成和收集范圍。掌握大隱靜脈的起始部位和注入部位及臨床意義。熟悉小隱靜脈的起始部位和注入部位。 {e[~1]j3
掌握門靜脈的組成和主要屬支及其收集范圍。 $c+:dO|Fb
掌握門靜脈的結構特點及其與上、下腔靜脈系的吻合部位。
(二)淋巴系統
^O"o-3dte
掌握淋巴系統的組成。熟悉右淋巴導管的注入部位和收集范圍。 @zt"Y~9i
掌握胸導管的起始部位、注入部位和收集范圍。 f/,8sGkX;
熟悉脾的位置和形態。 zrC1/%T
七、感覺器
(一)視 器
8u x
掌握眼球壁的層次、各層的分部及形態結構特點。 #%z@yg
掌握眼球內容物的名稱,眼的折光系統的組成,熟悉房水循環途徑。
(二)前庭蝸器
ZNDjk
了解前庭蝸器的組成。 PvxU.
熟悉鼓膜的位置。 ySlGqR1H
了解中耳的組成。 s|:j~>53
掌握咽鼓管的交通及小兒咽鼓管的特點和臨床意義。 m='_ O+ $
了解內耳的組成,熟悉內耳感受器的名稱和作用。 k/Ao?R=@gI
八、 神經系統
Qb86*
熟悉神經系統的分部。
(一)中樞神經系統
uUv^]B 8GM
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v/Xz.?a\jF
熟悉脊髓灰質、白質的位置和分部 mw\Pv|
掌握腦的位置和分部。熟悉腦乾的組成。了解小腦的位置和外形。 A_.}- dzF
熟悉丘腦位置。熟悉下丘腦的組成。 lO1]P&@
了解大腦半球各面的主要溝、回和分葉。 S^5Qhv
掌握大腦皮質主要機能區的位置、作用。 v dU)
熟悉基底核的位置、組成。 YJZ`Clp?
掌握內囊的位置、分部、組成及臨床意義。 Nqbm,s
熟悉腦、脊髓被膜的層次及蛛網膜下腔和硬膜外腔的位置。 !qs3fe<uh"
掌握腦室系統的組成和腦脊液的產生及循環途徑。
(二)周圍神經系統
:l {%H^;1
熟悉脊神經的組成、性質及前、後支的分布規律。 <EuS6Pg
了解頸叢的位置和皮支淺出的部位。熟悉膈神經分布。 % hRH80W|
了解臂叢的位置、組成,臂叢神經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Gnie|[3
掌握股神經的分布。 s`dUie}y<
了解骶叢的位置。掌握坐骨神經的行程和分布。掌握脛神經和腓總神經主要分支及分布。 ebf/cC h
掌握12對腦神經的名稱。熟悉動眼神經、展神經和滑車神經的分布。掌握三叉神經的重要分支和分布。掌握面神經的分布。熟悉舌咽神經、舌下神經的分布。 nS^,Sq\Ak
熟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的部位。 Ot~buf'|
$69d9g8-(!
Fma#`{va
5、恥骨是哪裡圖片
位於髖骨的前下部,分為體及上、下兩支。恥骨占髖骨的2/5。恥骨是位於骨盆前方的兩片骨頭,中間有空隙而非緊靠在一起,兩片骨頭間靠韌帶及纖維軟骨組織聯接起來,這個區域就叫恥骨聯合。
恥骨:位於髖骨的前下部,分為體及上、下兩支。恥骨體構成髖臼前下部,較肥厚,自體向前內側伸出恥骨上支,此支向下彎曲移行於恥骨下支。恥骨上支的上緣薄銳,稱恥骨梳,其向後與髂骨的弓狀線相續,向前終於圓形隆起,為恥骨結節,恥骨是在小腹下部,大腿內側。
恥骨結節是重要體表標志,其向內延伸靜到恥骨聯合面上緣也有一嵴,稱恥骨嵴。恥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內側,有卵圓形的粗糙面,稱恥骨聯合面。恥骨與坐骨圍成的大孔,稱閉孔。恥骨構成髖骨前下部,分體和上、下二支。體組成髖臼前下1/5。
(5)髖關節骨性標志擴展資料:
與髂骨體的結合處上緣骨面粗糙隆起,稱髂恥隆起,由此向前內伸出恥骨上支,其末端急轉向下,成為恥骨下支。恥骨上支上面有一條銳嵴,稱恥骨梳,向後移行於弓狀線,向前終於恥骨結節,是重要體表標志。恥骨結節到中線的粗鈍上緣為恥骨嵴,也可在體表捫到。
恥骨上、下支相互移行處內側的橢圓形粗糙面,稱恥骨聯合面,兩側聯合面借軟骨相接,構成恥骨聯合。恥骨下支伸向後下外,與坐骨支結合,這樣,恥骨與坐骨共同圍成閉孔。恥骨占髖骨的2/5。女性分娩時,恥骨聯合之間的裂隙增寬,以便胎兒順利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