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人工髖關節固定方式

人工髖關節固定方式

發布時間:2020-09-16 04:44:49

1、人工髖關節假體松動的主要症狀是什麼 – 手機愛問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你是骨肉瘤股骨頭置換,如果股骨頭松動了是可以重新手術再次置換的,不要擔心。

2、人工髖關節靠啥潤滑?

關節囊會自己分泌液體來潤滑的,人體有很強大的自我調節功能,不用擔心,平時注意不要太勞累,盡量避免重體力勞動。

3、人工髖關節置換

應該構成醫療差錯了。

根據我國《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二條和第三條的規定,醫療事故是指醫務
人員在診療護理工作中的過失行為直接造成病人死亡、殘廢、組織器官損
傷導致功能障礙的情形,而醫療差錯則指醫務人員在工作中雖有診療護理過
失,但尚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的情形。據此可以看出,醫療差錯與醫療事故的
唯一區別在於醫務人員的過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不同,即醫療差錯所造成的
後果是一般性的,未達到病人死亡、殘廢或組織器官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
實踐中,醫療差錯又可分為嚴重醫療差錯和一般醫療差錯,前者指醫務人員的
診療護理過失行為已給病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延長了治療時間,
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後者則指尚未對病人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無任何不
良反應。

《醫療事故處理辦法》未對醫療差錯的處理做出任何具體規定,這是該法規
的欠缺之處。但這並不意味著病人及其家屬喪失了要求醫院賠償經濟損失
的權利。醫療差錯本身也是一種民事侵權行為,它侵害的是病人的身體健康
權利。由於醫務人員的過失行為給病人造成了不應有的精神痛苦和經濟損
失,已構成民事侵權行為,因此醫療單位理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我國《民
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受害人的
經濟損失。具體到醫療差錯的處理,醫療單位應賠償因其工作人員的過失行
為而使病人增加的醫療費、護工費等經濟損失。為此,最高人民法院曾專門
發文指出,當事人要求醫療單位賠償經濟損失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只要
符合《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人民法院應按民事案件立案受理。

4、怎麼鍛煉髖關節的靈活度

一、床上鍛煉法
(1)髖關節伸屈活動鍛煉法:仰卧位,使關節伸展,雙手叉指合掌抱住股骨下端,利用反復屈肘力量往上拉與主動屈髖活動相結合,持續活動5~10分鍾,次數幅度逐漸增加。
(2)髖關節外展直腿抬高活動鍛煉法: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患肢外展直腿抬高25°~35°,持續1分鍾放下,作10次。同理可作側卧及俯卧抬腿,鍛煉外側及後側肌群。 (術後3個月開始)
(3)髖關節作外展、內收活動,雙膝屈曲約90度,與肩同寬,膝關節作內收、外展運動,持續5~10分鍾。
(4)髖關節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兩腳分開, 與肩相等,以足跟為軸心,作下肢外旋 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5)髖關節屈曲位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卧位,使膝關節屈曲100°,髖關節屈曲90°,雙手抱膝,利用手腕力量反復作外旋、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跪位外展屈伸髖活動鍛煉法:取跪位,雙膝盡可能分開,雙上肢伸直支撐上身,膝關節固定,身體作前後運動,屈伸髖關節。
二、床下鍛煉法
(1)扶物下蹲法:單或雙手前伸扶住固定物,身體直立,雙足分開,與肩等寬,慢慢下蹲後再扶起,反復進行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2)患肢擺動法:單或雙手前伸或側身扶住固定物,單腳負重而立,患肢前屈後伸內收,外展擺動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3)內外旋轉法:手扶固定物,單腳略向前外伸,足跟著地,作內旋和外旋運動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4)屈髖法:正坐於床邊或椅子上,雙下肢分開;患肢反復作屈膝屈髖運動3~5分鍾。
(5)抱膝法:正坐床邊、沙發、椅子上,雙下肢分開,雙手抱住患肢膝下反復屈肘後拉與主動屈髖運動相配合,加大屈髖力量及幅度。
(6)開合法:正坐於椅、凳上,髖膝踝關節各成90°角,雙足並攏,以雙足尖為軸心作雙膝外展,內收運動,以外展為主3~5分鍾。
(7)蹬車活動法:穩坐於特製自行車運動器械上,如蹬自行車行駛一樣,速度逐漸加快,活動10~20分鍾。

5、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雙側股骨頭壞死的原因是什麼,年齡多大?---直接關繫到手術的術式,比如是生物性關節,還是骨水泥型,是半髖置換還是全髖置換。當然也可以雙側同期置換。一般情況下,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CFH要全髖置換,至於手術技術:基本上成熟了,但有很大差別,引用骨科學術會議上一位很牛的專家的話:「全髖手術誰都能做,但你做的關節只能用10年,我做的能用15年,20年,你說水平有差距嗎?」。國產關節的壽命是10-15年,進口的不超過25年,因此,年輕型的置換指征嚴格,一般地講65歲以上患者,或者預期壽命10年以上,應行全髖置換。我所在的地區醫療保險可以報銷55%的總費用(包括材料),但進口假體的報銷率較低。

6、本人今年50歲了,要第三次做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不知道用哪一種關節比較好,誰幫助我

如果你第一次用進口的,可能就沒有這么快做第二次,也就不會這么快做第三次了,因為進口的初次置換存活平均都在20年以上,國產的是七八年.你現在是第二次翻修,骨缺損肯定是比較大的,一定要用進口的.建議用強生的solution來做(大醫院醫生一般都知道),如果髖臼缺損嚴重可能還需要用到髖臼重建環.不過這個備貨比較麻煩,你可能需要多等一兩個星期.這個手術肯定是比較復雜了,而且你自身情況也比較復雜,建議一定要到省會的大醫院去做,你這個是比較少見的手術,小城市的醫生沒有經驗的.這樣術後效果才會比較好.費用肯定是比較高的,你得准備個差不多十萬塊來做.你現在五十歲,還可以買醫保.如果有職工醫保最好,如果沒有的話一定要買個居民醫保,開通一個月就可以用,可以省一大筆錢(具體看你當地的醫保政策),一般能省上一半.這種手術一般是沒有生命危險的,因為髖部沒有什麼大血管也沒有器官.手術完一定要遵醫囑及時下地鍛煉,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7、人工半髖關節生物固定型是什麼做的?要注意什麼?

生物固定就是不需要骨水泥作為介質固定的方法,完全靠骨與假體自然癒合,這種方法現在使用比較多。建議有保護的早期下地,同時早期開始功能鍛煉,以避免長期卧床帶來的並發症,並發症有時比原發病對人的影響還要重。具體還是要詢問手術主治醫生,為病人做詳細解答是醫生的責任,因為只有手術醫生最清楚患者的詳細情況。

8、髖關節鍛煉方法有哪些

鍛煉目的是什麼? 髖關節的肌肉很多:股四頭肌,臀大肌、臀小肌、臀中肌肉,腘繩肌群,內收肌群等等可以做 蹲起,剪蹲,俯身後擺腿,肩橋挺身,河蚌式翻胯,側卧提腿等等動作來鍛煉控制髖關節運動的肌肉

9、人工全髖關節的種類有哪些?

人工全髖關節的種類很多(圖11-5-1)按固定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用骨黏合劑固定及不用骨黏合劑固定兩大類,而假體則按是否用骨黏合劑而有不同設計用骨黏合劑固定的有CharnleyMullerTR-28及Harris等類型

圖11-5-1人工全髖關節

1.適應證60歲以上髖關節病變所引起的髖關節疼痛,已不能應用其他手術治療而只適用股骨頭切除術的患者,是全髖關節置換術的主要適應證對要求改進髖關節負重及活動功能的較年輕的患者也可考慮本手術

(1)陳舊性股骨頸骨折頭臼均已破壞並有疼痛而影響功能者

(2)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包括創傷性特發性及可的松或酒精中毒引起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3)退行性骨關節炎對50歲以上,髖臼已受累,有較重疼痛及功能障礙者可行全髖關節置換術

(4)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柱炎尤其是雙髖及脊柱受累者,應放寬年齡限制,提早行全髖置換術

(5)髖關節強直單側髖關節生理位置強直而無疼痛者,不是手術指征

(6)慢性髖關節脫位包括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髖臼發育不良,以及因創傷感染導致的陳舊性脫位而致繼發性骨關節炎者

(7)關節成形術失敗的病例

2.禁忌證(1)年老,體弱,嚴重呼吸循環系統功能障礙不能承受手術者

(2)髖關節有化膿性感染史者

(3)髖關節有結核病者

(4)40歲以下髖關節骨性關節病患者

(5)髖關節周圍的皮膚肌肉條件差者

(五)人工膝關節膝關節是全身最大結構復雜的關節運動功能要求較高人工膝關節置換後,要求達到負重伸屈外展及旋轉活動,穩定性好人工膝關節的設計種類多樣,大致可分為3型

1.髁型人工膝關節髁型關節設計基礎是膝關節的韌帶基本正常,而股骨髁和脛骨平台假體之間並無任何連接(圖11-5-2)髁型人工膝關節適用於韌帶基本正常的患者在切除關節時可借提高脛骨平台或降低股骨髁來恢復側副韌帶的緊張度術後作用於骨與人工關節間的主要是壓力髁型人工關節在骨質疏鬆骨和韌帶嚴重破壞以及明顯畸形時均不適用

圖11-5-2膝關節表面置換示意圖

2.鉸鏈式人工膝關節結構簡單,操作容易,易於矯正各種畸形,在嚴重骨和韌帶破壞以及骨腫瘤切除的情況下,可以獲得穩定不痛迅速恢復步行的功能缺點是負載完全由軸承擔,常可引致骨與人工關節間的松動或疲勞折斷(圖11-5-3)

圖11-5-3鉸鏈式人工膝關節(Guepar型)

3.其他類型這些設計企圖結合髁型及鉸鏈型的優點如球臼型人工膝關節Atten-borongh型假體及GSB型假體等

與人工髖關節固定方式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