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屈、外旋、內旋、外展如何解釋及區分
這個首先涉及到人體的三條軸。我們給人體人為的設計三條相互垂直的軸,即垂直軸、矢狀軸和冠狀軸。
1、垂直軸:為上自頭側,下至尾側並與地平面相垂直的軸。
2、矢狀軸:是指從腹側面至背側面,同時與垂直軸呈直角交叉的軸。
3、冠狀軸:為左右方向與水平面平行,與前兩個面相垂直的軸。
有了三條軸,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的解釋你說的幾種運動方式了。
前屈:通常是指關節沿冠狀軸進行的,使得相關節的兩骨之間角度變小的運動,如向前抬腿時,大腿股骨圍繞髖關節做了前屈的運動。
旋轉:是關節沿垂直軸進行的運動,如肱骨圍繞骨中心軸向前內側旋轉,稱為旋內或內旋,而向後外側旋轉,則稱為旋外或外旋。
外展:一般是關節沿著矢狀軸進行的運動,骨向正中矢狀面靠攏稱為收,遠離正中矢狀面則為展。如兩臂側平舉的動作過程,是兩臂圍繞肩關節作外展的運動。
2、關於髖臼角度
二樓好專業哦 做為一名年輕媽媽 我在女兒四個月時也遇到這樣的煩惱 我們是自己發現她的臀紋不對稱的 先去上海新華醫院看(我們是上海人),第一次專家叫拍個片子 第二次碰到的專家是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骨科主任陳教授 他每周二在新華坐堂 建議我們去後一家做個B超 檢查結果是沒問題 那天有好多小朋友 以女孩居多 但好象都查出正常 現在我女兒已經兩歲了 走和跑都很穩 如果你在上海或臨近地方 還是早點去查為好 那時候陳教授說這樣的B超設備只有他們一家醫院有 小兒骨科是周一下午 但最好大人早上就去掛號 人很多
3、撿東西是髖關節在做運動么,髖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是怎麼回事∏_∏求細致的講解
關於人體關節的5種運動方式:
(1)屈伸:運動環節繞額狀軸(左右方向)在矢狀面(前後方向)內做的運動.一般來說,向前運動為屈,向後運動為伸.但膝關節及其以下關節則相反.
(2)外展、內收:運動環節繞矢狀軸在額狀面做的運動.運動環節末端遠離正中面為外展,向身體正中面靠近為內收.
(3)迴旋:運動環節繞本身的垂直軸在水平面內做的運動.由前向內旋轉為內旋(或旋前),由前向外旋轉為外旋(或旋後).
(4)環轉:運動環節以近側端為支點,繞額狀軸、矢狀軸以及它們之間的中間軸做連續的圓周運動.此運動可描繪成一個圓錐體圖形的運動,故又稱圓錐運動.如上肢在肩關節處做向前或向後的繞環運動.
(5)水平屈伸:運動環節在水平面內繞垂直軸做前後運動,是體育運動中的一種運動形式,生活中少見,如上肢(或下肢)在肩關節(或髖關節)處,外展90度後再向前運動稱水平屈,如向後運動則稱水平伸.
4、髖關節外旋肌肉與內旋肌肉包括哪些
負責髖關節外旋的大腿肌肉這些肌肉包括(主要+次要)主要外旋肌:臀大肌閉孔內肌上、下孖肌股方肌梨狀肌臀中、小肌(後側纖維)閉孔外肌髂腰肌(髖外展狀態下協助外旋)縫匠肌股二頭肌長頭。
一個髖關節是兩塊的骨頭組成的(股骨和髖骨),髖關節的獨特解剖結構使它變得強壯而靈活,並可以控制下肢在每個承重與非承重的位置產生動作。
(4)髖關節外旋正常角度擴展資料
髖穩定中的作用:
深層外旋肌(梨狀肌、股方肌、閉孔內、外及、和上、下孖肌)是髖關節後側的穩定器。也被稱為髖部的「肩袖肌群」當在承重時,深層旋轉肌具有較短的力臂,力線都在水平面上,更重要的是把關節面壓緊,從而在運動中創造更多的髖關節穩定性。
5、髖關節的正常屈曲范圍是多少度
髖關節的運動:
一.屈:在屈膝時屈髖,股前部可抵達腹前壁(約114°);在伸膝時屈髖,由於受股後部肌(腘繩肌)的緊張限制,僅可達80°左右。
二.伸:由於受強大的髂骨韌帶的限制,一般只達35°左右。
三.展和手:運動范圍約為45°,外展受恥股韌帶的限制,內收受髂股韌帶的限制。
四.旋內和旋外:運動范圍為40°--50°,旋外運動大於旋內。旋內受坐股韌帶限制,旋外受恥股韌帶的限制。
你的這個問題:「髖關節的正常屈曲范圍是多少度」。應該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