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性結構
骨盆和股骨的結構作用:承載重量和傳遞髖關節的力。
1)骨盆
髖骨由髂骨、恥骨和坐骨共同構成,從而形成一個結構單位。左、右髖骨在恥骨聯合前方相互連結,而在骶髂關節後方與骶骨相互連結。當這三個關節在骨盆區域相互傳遞時,輕微運動可以減少受力。但是,骨盆主要還是在閉鏈運動中扮演著個體的角色。
2)股骨
股骨的形態使其能夠承受身體重量,並且通過股骨體、頸和頭將地面反作用力傳遞到骨盆的髖臼處。在額狀面上,股骨頸和股骨體之間形成一個夾角(通常125°)。前傾角是股骨頸的軸線與股骨內外髁的髁間連線間有一向前扭轉的角度,范圍8°--25°,平均12°。
髖關節是連接軀干與下肢的重要關節,也是全身負荷體重最多、受力最重的關節。髖關節在日常功能活動中承受巨大應力作用的同時,也在人類直立行走中起著特殊的力傳導作用。因此它既有穩固性,又有很大的靈活性。
2、請問,全髖和半髖有什麼區別嗎?
"半髖關節置換」嚴格上稱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只要更換股骨頭就可以了。全髖關節置換是把患者得把股骨頭和髖臼一起置換。是兩個不同的手術。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相對比較簡單,術後髖關節功能恢復比較好,不容易脫位。但病人自己得髖臼和人工得股骨頭長期磨損後期容易出現關節疼痛。故適用於年紀大得患者,一般70歲以上。目前雙動頭可以有效得減輕這種疼痛得發生。
對於年紀輕,為了防止髖臼得磨損產生疼痛,已經磨損後髖臼得變形不利於二次翻修,故換股骨頭得時候把髖臼也換成金屬的。通過金屬磨金屬這樣就可以避免了。但這種手術比較容易脫位,術後站立、穿鞋、穿襪子、性生活姿勢要比較注意,總的原則髖關節不能夠屈膝屈髖超過90°不能過度內收。現在這種技術比較成熟,脫位得發生率也比文獻上報道得
3、髖關節改變是什麼意思?
髖關節無疑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位,我們經常會看到關節受傷的人,不僅痛得死去活來,更是會影響到日常出行和工作。而現在科技的發達也讓更多人有了選擇,當髖關節受傷以後,可以通過手術治療來解決。那麼當手術結束以後,髖關節會怎樣變化呢?
首先,髖關節手術後,患者往往會發現自己行動不便。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只要定期按時地回醫院復查,讓醫生給出建議,避免手術後的其他並發症的出現。同時,有一些患者身上會出現下身水腫的現象,這也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可以選擇在夜晚睡覺的時候抬高腿部,比如說用一個枕頭墊在腿上,就能夠緩解水腫。
其次,髖關節手術是比較復雜的手術,即便手術很成功,手術後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格外小心。手術後的第一個月不要久坐和久站,對於康復是很不利的。如果腿部水腫比較嚴重,也可以採取冷敷的方式,緩解疼痛。不要交叉腿或者蹺二郎腿,要保持膝蓋處低於髖部,盡量把過矮的椅子或者沙發更換掉。
最後,手術結束兩周內不要彎腰去撿地上的東西,以免影響術後恢復。還有家中不要飼養好動的動物,以免對人體造成損傷。平時洗澡的時候要用可以拿在手上的手持噴頭,用水流緩慢沖洗,可以選擇坐在一個高凳子上,用長海綿清洗下肢。
當然,也有許多人喜歡運動,如果是髖關節手術後,盡量要進行溫和一些的運動,比如散步、騎車、乒乓球、跳舞等,而網球、快跑、滑雪是不大推薦的,會影響髖關節,也有可能造成髖關節的進一步磨損。平時應該要保持適當的體重,保證充足的睡眠。
4、骶髂關節和髖關節各在什麼部位
?強直是一種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的疾病,特別是骶髂關節和髖關節。那麼究竟?下面我們請專家給我們做詳細的介紹。 ?骶髂關節是人體的微動關節,活動度很小,骶髂關節是由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面相互聯接而成的關節。骶髂關節,是在骶骨與髂骨之間的關節,在臀部上部系腰帶以下,大約在嵴柱兩側約兩三公分處各有一個看起來凹下去的地方,直截可以觸摸到硬硬的骨頭,從這邊往上下約4、5公分處是骶髂關節,這是屬於可動關節,但活動度很小,大約只有4度,骶骨側為透明軟骨,髂骨側為纖維軟骨,裡面有滑囊液,最常發炎的部位是從骶髂關節以下的部位。骶髂關節發炎時,由於它原本活動度就很小,因此不會嚴重影響行走能力,但它是屬於中軸與周邊的連結,因此行走翻身等活動都會造成疼痛,上身向後側傾斜時格外疼痛,走路時落在後方的一邊可能比較疼痛.移動痛大多在臀部大腿後方,外側,間或可以到小腿後外側或大腿前內側。 ?相信看完上面的講解,你對這個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5、股骨和髖骨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股骨就是你大腿這根骨頭,是一根棒狀的骨頭。髖骨就在股骨的上方,是兩塊對稱的骨頭,兩塊髖骨形成盆狀,就是我們常說的骨盆。你穿褲子時卡住褲腰的骨頭就是髖骨。
6、髖關節與膝關節分別是腿上那個部位。
如圖 紅色方框為髖關節位置 綠色為膝關節位置
很清楚吧
呵呵
7、髖關節的組成和特點及作用
1、髖關節主要由股骨頭、髖臼組成。
2、髖關節特點:1髖臼窩深,股骨頭深陷與髖臼之間,關節面接觸面緊密2關節囊厚,囊外有韌帶加強,前壁最堅固3股骨上端形成多平面的彎曲角,與骨盆、下肢呈多曲拱結構
3、髖關節作用:負重並具有廣泛的運動范圍
(7)髖關節跟髖臼擴展資料:
解剖結構
股骨關節面占頭面積的2/3,嵌入髖臼內。臼的月狀面圍繞髖臼窩,窩內充填脂肪;髖臼唇附著於臼緣增加臼的深度。髖臼橫韌帶封閉髖臼切跡,神經血管經過韌帶下出入關節。
髖臼凹陷與股骨頭關節面之間的間隙為髖關節間隙,正常成人此間隙寬為4~5mm。間隙的上半較窄,顯示兩相對骨性關節面的距離。
下半較寬,顯示股骨頭與髖臼窩底之間的距離。在正位片上,正常人股骨頸下緣與閉孔上緣雖不相連,但共同形成一比較自然的弧形曲線,稱為恥頸曲線(Shent-on曲線)。
關節囊一般堅厚,而其後下方較薄弱;在髖骨附於髖臼周緣及橫韌帶;在股骨,前方附於轉子間線,上方與下方附於大小轉子附近,在後方附著於離轉子間嵴約1cm處。
8、請問髖關節和股骨頭在人體的哪個位置?
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相對構成,股骨頭就是股骨靠近骨盆那一頭,它們起到支撐上半身的作用。通俗的講就是我們大腿跟上半身連接處就是髖關節的。
9、什麼叫髖關節?髖關節在什麼部位
就是髖臼與股骨頭的連接啊 形成髖關節 或者說是大腿根部與骨盆連接的地方。
意見建議:髖部是連接人體軀乾和下肢的重要樞紐。髖關節上撐軀干下連雙下肢,是人在行走、坐卧中最需要、也是最關鍵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