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後側切口

髖關節後側切口

發布時間:2020-09-15 13:20:56

1、髖關節後脫位

需要手術的,修補下髖關節臼窩的肌腱,使之不易脫位。

可以恢復的。
注意不要右下肢太過於用力。

2、全髖關節置換後如何保養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3,5〕:康復的重點是減輕患者症狀,促進創口癒合,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具體方法:
(1)維持患側下肢於特殊低位:在髖關節無旋轉的情況下,取輕度外展位(20°~30°),在雙大腿之間安放枕頭保持兩腿分開,絕對避免患髖內收,必要時讓患者穿上「丁」字鞋或箱型足夾板防止髖內/外旋。
(2)由骨科醫生決定是否採用患肢持續皮牽引(同術前指導1.2)。
(3)對取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術後第2天取半坐位(30°~45°),坐位時間不宜過長,開始5分鍾,逐漸增加至15~20分鍾。而取後側入路切口的患者不宜過早坐起。
(4)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加強對髕骨的滑動和擠壓,同時進行髕骨周圍、膝關節後部及小腿後部的按摩與擠壓,防止關節粘連,改善患側下肢血液循環。
(5)繼續加強健側下肢各關節主動活動和肌力練習(同術前指導1.4)。
(6)術後第2天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或抗阻活動,由他人在患者足背、足底施加一定阻力,或做踝關節靜力性背屈、

3、髖關節術後需要外展護理使用體位墊?

下肢髖關節術後為促進靜脈血液迴流、減輕下肢腫脹和病人痛苦,抬高下肢是治療中時常採用的護理方法之一,且根據治療要求,需要將下肢抬高20cm~30cm,一般是用棉被、枕頭或衣物墊在患者的下肢下,但是患者下肢容易滑落,不能保持下肢被抬高的狀態,而且如果所墊之物過高或者過低時,導致患者下肢被過於抬高或過低,影響血液循環效果,患者不舒適。而且單純的下肢抬高墊,使用功能太過單一,無法滿足一些髖關節術後的外展護理。

蒙泰護理髖關節術後外展墊選用的高彈性海綿,其舒適性強,柔軟度高。術後病人休息時意識不清時使用新型外展墊有效維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促進患肢血液循環,降低病人術後並發症,提高治療效果,減少經濟支出,恢復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4、我做了髖關節植換手術四個多月了以後應注意些什麼

(

5、全陶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出院後應注意哪些事項

(1)下蹲:挺直胸部和腰部,不可過度前屈軀干。
(2)坐位:術後第一個月內坐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導致髖關節水腫,亦可用冷敷及抬高患肢來改善,保持膝關節低於或等於髖部,不宜坐過低的椅子、沙發,不要交叉腿和踝,前彎身不要超過90度,坐時身體向後靠腿向前伸。
(3)入廁:用加高的自製坐便器入廁,或在輔助下身體後傾患腿前伸入廁,注意保持膝關節低於髖部。
(4)取物:術後2周內不要彎腰撿地上的東西,不要突然轉身或伸手去取身後的物品,吃飯時宜把飯碗放在面前。
(5)上下樓:上、下樓需要您具有足夠的力量和靈活性。開始的時候,您還需要藉助樓梯扶手,而且每一步只能邁上一個台階。上下樓梯具體用哪條腿也是有講究的,為了便於您記憶,我們用一句話來形容:「健腿上天堂(上台階時先邁好腿),患腿下地獄(下台階時先邁患腿)。」最好由他人幫助,直到您認為有足夠的力量和靈活性作保證。上、下樓對於肌肉力量和身體的平衡能力是一項非常好的練習。注意不要上太高的樓梯,每級台階不要超過25厘米。
(6)乘車:臀部位置向前坐,身體向後靠,腿盡量前伸。
(7)淋浴:傷口癒合後,輔持可靠可進行淋浴,因站著淋浴有一定的危險,故可坐一個高凳子,噴頭為可移動的手持噴頭,並准備一個帶長柄的沐浴海綿以便能觸到下肢和足。
(8)穿脫鞋襪:請別人幫忙或使用鞋拔子,選擇不系帶的松緊鞋、寬松褲,行後外側切口者可內側提鞋,行前內側切口者可外側提鞋。蹺二郎腿有助於穿鞋穿襪,但要注意術後早期一定要避免做該動作,以免引起關節脫位。建議坐床,足置於矮凳上屈體屈髖穿鞋襪。
(9)開車:我們建議在手術後6周內不要開汽車,因為有調查表明,在手術後初期肌肉反應能力減弱,對駕駛的安全性有影響。
(10)乘飛機:在通過機場安全檢查時,你身體內的假體會使您在通過機場安檢時發出警報,你可以向機場安檢人員說明情況,也可以要求手術醫生為你出具相關證明。
(11)完全康復後可進行的體育活動:散步、園藝、騎車、保齡球、兵乓球、游泳、跳舞,並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進行對新髖關節產生過度壓力造成磨損的活動,如跳躍、快跑、滑雪、滑水、網球等。

6、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的手術步驟

<

與髖關節後側切口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