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髖關節置換術
可以理解你的擔心,現在不靠 譜的多啊!比如說一個醫院,南京邦德骨科醫院呢,幫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後期的功 能 鍛 煉和 康 復 保 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主 張治 療與功 能 鍛 煉同時進行,避免 愈 後並 發 症,配 合 正 確的功 能 活 動,形成一個良 好的生活習慣,康 復 後的保 健 至 關 重 要
2、人的髖骨在那裡?
髖骨
髖骨hip bone
為不規則的扁骨。16歲以前由髂骨、坐及恥骨以軟骨連結而組成,成年後軟骨骨化,三骨在髖臼處互相癒合。髖臼是髖骨外面中央的環形關節窩,由髂、坐、恥三骨的體構成,與股骨頭相關節,其底部中央粗糙,無關節軟骨附著,稱為髖臼窩。窩的周圍骨面光滑,附以關節軟骨,叫做月狀面。髖臼的前下部骨緣凹入,叫髖臼切跡。
(一)髂骨
髂骨illum在三骨中最大,位於髖骨的後上部,分為髂骨體和髂骨翼兩部。髂骨體位於髂骨的下部,參與構成髖臼後上部。由體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叫髂骨翼,翼的內面凹陷名髂窩,為大骨盆的側壁,窩的下方以弓狀線與髂骨體分界。弓狀線前端有一隆起名髂恥隆起,髂窩的後分粗糙,有一近橫位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相關節。髂骨翼的上緣肥厚且呈弓形向上凸彎,叫髂嵴。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約平齊第4腰椎棘突,是計數椎骨的標志。翼的前緣彎曲向下,達於髖臼,生有上、下兩個骨突,分別叫做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翼的後緣也生有上、下兩骨突,分別命名為髂後上棘和髂後下棘。兩側髂後上棘的連線約平第2骶椎。從髂前上棘向後約5-7厘米處,髂嵴較厚且向外突出,叫做髂(嵴)結節,是骨髓穿刺常用的部位。
(二)坐骨
坐骨ischium位於髖骨的後下部,可分為坐骨體及坐骨支兩部分。坐骨體構成髖臼的後下部和小骨盆的側壁。體的後緣有一向後伸出的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坐骨棘與髂後下棘之間的骨緣呈弧形凹陷,叫做坐骨大切跡,坐骨棘下方的骨緣小缺口叫做坐骨小切跡。由體向下延續為坐骨上支,繼而轉折向前內方,叫做坐骨下支,其前端與恥骨下支相連。坐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後部,骨面粗糙而肥厚,名坐骨結節,是坐位時體重的承受點。
(三)恥骨
恥骨pubis位於髖骨的前下部,可分為恥骨體及恥骨支兩部分。恥骨體構成髖臼的前下部和小骨盆的側壁。由體向前下內方伸出的骨條叫做恥骨上支,繼而以銳角轉折向下外方叫做恥骨下支。恥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內側面為一卵圓形粗糙面,叫做恥骨聯合面,與對側同名面之間以纖維軟骨連接,構成恥骨聯合。恥骨上支的上緣有一銳利的骨嵴,叫做恥骨梳,其後端起於髂恥隆起,前端終於恥骨結節。恥骨結節內側的骨嵴稱為恥骨嵴。由坐骨和恥骨圍成的孔,叫做閉孔,在活體閉孔有閉孔膜封閉。孔的上緣有淺溝叫做閉孔溝。
髖骨
①指環跳穴。《針方六集》列為環跳穴別名。
②經外穴名。《類經圖翼》:「髖骨,在膝蓋上,梁丘旁外開一寸。主治兩腳膝紅腫痛,寒濕走注,白虎歷節風痛,腳丫風痛,舉動不得。」可斜刺或直刺0.5-1寸。艾炷灸3-4壯;或艾條灸5-15分鍾。
3、醫學的四大穿刺是?
醫學的四大穿刺是:骨穿、腰穿、腹穿、胸穿 。
穿刺是一個醫學常用手術用語,是將穿刺針刺入體腔抽取分泌物做化驗,向體腔注入氣體或造影劑做造影檢查,或向體腔內注入葯物的一種診療技術。穿刺的目的是抽血化驗,輸血、輸液及置入導管做血管造影等。
不管是什麼「穿刺」,必然要刺穿皮膚及深面的相應組織,這就是「傷害」。即,穿刺屬於「有損檢查」項目。 如果醫生認為出於檢查的目的需要通過穿刺以直接檢查體內深層組織,以便得到對疾病的直觀的認識,便於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那麼,穿刺檢查就是「需要」的。
(3)髖關節穿刺部位擴展資料:
穿刺系統的劃分:
1、骨髓穿刺術
有髂嵴穿刺、脊椎棘突穿刺和胸骨穿刺。用於血液病、某些寄生蟲病如黑熱病的診斷。有出血傾向者禁止做骨髓穿刺。
2、淋巴結穿刺術
用於穿刺原因不明的淺表淋巴結,抽出液可做化驗和病理檢查。但惡性淋巴腫瘤和深在淋巴結不應穿刺檢查。
3、關節腔穿刺術
有肩關節腔、肘關節腔、腕關節腔、髖關節腔、膝關節腔和踝關節腔穿刺。穿刺後可抽液化驗,也可注入空氣造影和注入葯物治療。關節腔穿刺要求嚴格無菌,嚴防感染。適用於原因不明的關節病、關節腔腫瘤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穿刺
4、出現髖關節疼痛應進行哪些檢查?
出現髖關節疼痛需要做哪些檢查?對於此很多患者都是非常關注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髖關節疼痛已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症,髖關節就是腰部和臀部的一些症狀,通常出現這種情況的都是老年人,並且還會早期行動不便出現,下面專家就將對髖關節疼痛需要做哪些檢查具體介紹一下,以便更好的治療。哪些疾病可出現髖關節疼痛的症狀? 1、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壞死不是老年人特有的疾病,通常最主要的症狀表現就是髖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股骨頭壞死病因復雜,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就是外部創傷、激素和酗酒三個原因,主要病理是股骨頭部位血運受阻導致股骨頭缺乏所需養分而出現骨質細胞凋零所致。骨細胞的大量死亡會導致股骨頭塌陷,甚至會使人終身殘疾。 2、股骨頸骨折:老年人的股骨頸骨折通常是骨質疏鬆所致。骨質疏鬆使得老年人骨頭鬆脆,稍不加小心受到外部撞擊或摔倒,就易出現骨折,其中,老年人骨折好發於髖關節部位,也就是股骨頸骨折。老年人由於身體的癒合能力和新陳代謝都有所下降,因此,股骨頸骨折後通常比較難癒合。 3、強直性脊椎炎:造成髖關節疼痛的因素,最容易忽視的就是此病,強直性脊柱炎雖說好發於青少年,但對於老年人來說,也不是不可能存在的。強直性脊柱炎初期可能僅僅為關節間隙變窄,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關節間隙消失、融合,這時候髖關節部位的疼痛會由輕微痛轉變為劇痛。因此,老年人若診斷為強直,一定要盡早治療。 4、發生在髖關節附近的骨腫瘤:發生在髖關節附近的骨腫瘤也會殃及到股骨頭,出現髖關節疼痛。對於骨腫瘤,若為良性的,可採用人工關節置換術進行改善。 5、風濕性關節炎:此病通常好發部位是膝關節,其次是髖關節。主要是因為人體關節處由於長期的摩擦損耗,使得關節軟骨逐漸變薄,龜裂,最後形成關節鼠所致。老年關節炎若不經過有效治療,最後可能導致關節畸形和破壞。 因此,出現髖關節疼痛的情況要進行全面檢查,查明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才能擺脫疾病困擾。那麼,出現髖關節疼痛的情況需要做哪些檢查呢? 當出現髖關節疼痛時需做哪些檢查呢? 1、當你感到髖關節疼痛時,先不要亂用葯,尤其不要用止痛葯,先觀察幾天,看是否能緩解,如果不行就到醫院檢查。 2、如果感覺到疼痛加重時,可深壓疼痛部位,做一下\"4\"字征試驗,若是陽性,證明為有病變,及時做進一步檢查。 3、如果是股骨頭壞死早期可作ECT或者做磁共振檢查,就可以診斷出來。 4、中期和晚期做放射檢查可以明確診斷出來。如何治療股骨頭壞死引起的髖關節疼痛? 微創介入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原理: 股骨頭壞死的微創介入治療是介於保守治療與微創手術治療之間的一種治療模式,在影像設備引導下進行的治療。運用高超的動脈插管技術,採取將葯物直接注入供應股骨頭的血管,使血管擴張、痙攣解除,並溶通血栓阻塞,從而改善股骨頭的血運。通過行股動脈穿刺插管至旋骨內、外側動脈及閉孔動脈,直接將溶栓葯物以及擴血管葯物在介入系統(DSA)監視引導下注入股骨頭供血動脈,使血管內形成的脂肪栓及小血栓溶解,阻塞的微小血管再通,同時使局部血管擴張,微循環缺血改善,疏通髖關節附近的微血管,繼而增加側支循環和改善股骨頭營養,使壞死的骨質逐漸被吸收,或骨細胞增生,新骨形成,股骨頭得以修復。這就是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方法微創介入療法的原理。 微創介入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優勢: 1.微創傷,痛苦小,恢復快,療效確切; 2.治療過程無任何不適感,安全可靠; 3.治療後一系列症狀明顯好轉或消失; 4.比傳統手術治療簡單、費用低,不輸血; 5.微創介入治療不受季節影響。 6.治療後無需再服葯,可讓患者免除長期服葯的痛苦和不便。 溫馨提示 髖關節疼痛,一旦病因被確診,應該根據不同的疾病進行必要的治療。對於因細菌所致的滑膜炎,應盡早治療。感染性關節炎如果病變發現早,尚有一定機會得到一定的控制,但一旦進入髖關節軟骨破壞期,其最終的結果是髖關節僵硬,喪失關節功能。 髖關節疼痛不可小視,一定要做到及早檢查,科學治療。 更多疑問,點擊咨詢在線骨科專家
5、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雙側股骨頭壞死的原因是什麼,年齡多大?---直接關繫到手術的術式,比如是生物性關節,還是骨水泥型,是半髖置換還是全髖置換。當然也可以雙側同期置換。一般情況下,骨性關節炎或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CFH要全髖置換,至於手術技術:基本上成熟了,但有很大差別,引用骨科學術會議上一位很牛的專家的話:「全髖手術誰都能做,但你做的關節只能用10年,我做的能用15年,20年,你說水平有差距嗎?」。國產關節的壽命是10-15年,進口的不超過25年,因此,年輕型的置換指征嚴格,一般地講65歲以上患者,或者預期壽命10年以上,應行全髖置換。我所在的地區醫療保險可以報銷55%的總費用(包括材料),但進口假體的報銷率較低。
6、髖關節滑膜炎三天一次穿刺好嗎
指導意見:你好, 建議你不要寒涼刺激的飲食的,擁潯 孤封 膏積極的葯物來治療的,加上補鈣來治療的,宜選食驅風、、高維生素飲食,如鱔魚、白鴨、蛇肉、羊肉、狗肉、骨髓、生薑、花椒、、苡米粥和新鮮水果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迷戀那些乾乾凈凈的存在, 我渴望著風能吹走所有的寂寞和疲倦,讓尋常日子裡累積的陰霾,風煙俱散;也渴望著一場雪,能覆蓋所有的灰塵,讓被慾望蒙蔽的心,變得善良而溫暖;我渴望著用善意和閱歷累起的城池,每一個路過的人,都能用真誠來敲門。
我知道,生活不是詩,是平凡的歡笑和眼淚,是認真做好每一天份內的事,不妄想得不到的,放棄無能為力的事,知道總有些地方不能抵達,踏實地走好每一步,努力的適應身邊的環境,懂得孤單和不如意本就是如影隨行,不抱怨,不埋怨,心安,便是生活最好的狀態。
歲月深遠,如若你是花一樣美好的人,便會遇到芬芳,如若你是雪一樣純凈的人,也定會有一顆純潔素美的心,人生的風景,其實是內心的風景,到最後都會回歸於簡單,於簡單處看人間冷暖,水瘦山寒的日子裡,更要學會珍惜和懂得,願在寒涼的日子裡,也能有溫暖的人與你同行。
7、髖關節保健操
膝關節是人體滑膜最多,關節面最大和結構最復雜的關節,由於膝關節滑膜廣泛並位於肢體較表淺部位,故遭受損傷和感染的機會較多,膝關節滑膜炎主要是因膝關節扭傷和多種關節內損傷,而造成的一組綜合症。如半月板損傷、滑膜損傷、交叉韌帶或側副韌帶損傷,關節內損傷和脫位,膝關節骨關節炎繼發膝關節慢性滑膜炎和關節游離體等。另一種原因是感染,其中常見的是滑膜結核,一般講,滑膜內血管豐富,血液循環良好,對細菌抵抗力較強,但在感染結核菌的情況下,病情進展較緩慢,其症狀表現時好時壞,此為膝關節慢性滑膜炎之一。
滑膜解剖與性能
滑膜是一層具有豐富血管的結締組織,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之外,它覆襯了關節內大部分結構,包括關節纖維囊內側面、關節內韌帶和肌腱表面,以及關節內骨面。
(一)滑膜
滑膜可分為兩層,即較薄的表層和滑膜下層,表層有2---3層細胞,在電鏡下可確認出兩種細胞,但兩者之間無明顯界線,它們和巨噬細胞密切相關,構成滑膜表層的兩種細胞如下:
1、巨噬細胞樣細胞(A(M)):這種細胞體積大,並有許多偽足伸入滑膜間隙中,胞漿內有大量的溶酶體和吞噬空胞,這種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進入關節腔的內源性或外來的異物,如關節內出血、關節磨損脫落的軟骨微屑及注入的葯物。異物被吞入一個吞噬空泡內,隨後空泡與溶酶體融合,在空泡內溶酶體被激活,通過降解酶作用,產物從細胞排出,進入滑液,或疏鬆結締組織內。但有些物質以不溶解形式存在於滑膜細胞內,保持不活動狀態。
2、纖維母細胞樣細胞(B(F)):這種細胞有大量粗面內質網、核糖體和多糖體,也有Golgi器和光面內質網,以及很多的含氧化酶和用於氧化磷酸化場所的線粒體。這種細胞和滑液內的透明質酸鹽--蛋白質的合成及分泌有關。滑膜細胞層與滑膜下層之間沒有基底膜,此點與上皮不同。滑膜下組織可以是疏鬆性、脂肪性和纖維脂肪性。
(二) 關節囊與滑液
包繞滑膜的關節囊與關節兩骨端的骨膜緊密相連,關節囊常為"間斷性",故滑膜組織可以從孔隙中突出,而形成滑囊。完全正常的滑膜是平滑的,一般沒有絨毛狀突起。除非在大的脂肪皺襞之間,但此處絨毛小而少,且無血管,故這些部位損傷不易癒合。
滑膜液
滑膜液位於關節腔內,也稱關節液或滑液,是由滑膜下毛細血管內的血漿濾過,經過滑膜進入關節腔,同時滑膜細胞也分泌許多透明質酸,共同形成滑膜液,以潤滑關節,營養軟骨,在正常情況下,關節腔的滑液量很少,不宜抽取,即使大關節如膝關節最多也不超過4ml,各種原因所致的關節疾病,均可使滑膜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起關節炎性反應,使滑膜液的量和成分發生變化,通過關節穿刺抽取滑膜液進行分析,對關節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正常滑膜液呈淡黃色或無色,清晰透明,但不能自行形成凝集塊,粘蛋白凝集試驗良好,白細胞數<0.2×109/L中性粒細胞<25%,葡萄糖含量(空腹)略低於血糖水平,細菌培養為陰性。
1、滑膜液中可有多種晶體成分,如在偏振光顯微鏡下發現強烈的雙折射光的尿酸鈉結晶,有助於痛風的診斷;如呈弱陽性雙折射光為焦磷酸鈣結晶,支持假性痛風的診斷。
2、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滑膜液中可發現類內風濕細胞或稱"類風濕關節炎細胞"是帶有折光的周邊包涵體的中性粒細胞,包涵體內含有免疫復合物和補體,此類型的RA預後差。
3、葯物性狼瘡患者滑膜液中有時可看到典型的狼瘡細胞,但對狼瘡的診斷幫助不大。此外,有些患者可有多核細胞及腫瘤細胞。
4、對懷疑為感染關節炎者,即使滑膜液革蘭氏染色,顯微鏡下觀察找不到細菌,或細菌培養為陰性,也不能除外感染性關節炎的診斷,必要時作厭氧菌培養,真菌培養及結核菌培養等檢查。
病因病理
(一) 病因
膝關節滑膜炎,在老年人多繼發於膝關節骨關節炎,主要是因軟骨退變與骨質增生產生的機械性生物化學性刺激,繼發膝關節滑膜水腫、滲出和積液等。在青壯年人多因急性創生和慢性損傷所致。急性外傷包括有:膝關節扭傷、半月板損傷、側副韌帶或交叉韌帶損傷,關節內積液或有時積血,表現為急性膝關節外傷性滑膜炎。有時也可因單純膝關節滑膜損傷所致,如外傷較輕,或長期慢性膝關節勞損。加上風、寒、濕邪侵襲,可使膝關節逐漸出現腫脹和功能障礙者,則形成慢性膝關節滑膜炎。
關節腫脹型主要是過度運動後腫脹為主,疼痛輕重不一。非腫脹型,以關節疼痛為主,常伴有輕度腫脹。研究證實,兩種類型實質相同,只是滑膜病理改變程度不同而異。研究者發現,當膝關節長時間單一動作超量運動之後,滑膜組織充血水腫,紅、白細胞及纖維素滲出與關節腔內壓升高及氧分壓下降呈正相關系,且當滲出速度超過滑膜代償性吸收速度時,關節積液,進而使關節腔內壓繼續升高,氧分壓繼續下降的惡性循環,久之滑膜退變脂肪化生等慢性無菌炎症形成,從而認為,超量運動之後,創傷性滑膜炎的發生,不僅與關節面的重復揰擊,關節囊的損傷有關,而且在病程的發展及轉歸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二)病理
膝關節滑膜損傷後,滑膜呈現充血、水腫和中性粒細胞浸潤。滑膜血管擴張,血漿和細胞外滲,產生大 量滲出液,同時滑膜細胞活躍,產生大 量粘液素。滲出液中含有紅細胞、白細胞、膽紅質、脂肪、粘液素和纖維素等。嚴重者關節積液呈血性。關節腫脹及活動受限。如不及時處理,晚期可發生滑膜肥厚、關節內粘連和軟骨變性等。如果反復損傷,滑膜反應即可轉為慢性,表現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這些現象均為非特異性滑膜反應。嚴重損傷造成滑膜缺損時,其癒合較快,這是由於滑膜細胞可以再生和增生,同時其它組織和細胞也可以生化為滑膜細胞。但是嚴重增生性膝關節炎,滑膜絨毛水腫、肥大、增厚,形成許多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滑膜皺襞,滑膜下結締組織組纖維增生,以及滑膜組織生物學的老化等,使滑膜組織再生與修復能力顯著降低。
臨床表現與診斷
多數膝關節滑膜炎,是在上述各種膝關節損傷等情況下並發的,但也可以單獨發病或繼發於膝關節骨關節炎,後者多為老年人。在青壯年人多有急性膝關節外傷史,傷後膝關節開始發生輕度水腫、疼痛、活動受限及跛行。通常在傷後6---8小時出現滑膜反應性積液,膝關節明顯腫脹、發熱,不敢活動。檢查發現膝關節屈伸活動受限,下蹲困難並伴有疼痛,關節周圍可有局限性壓疼點,浮髕試驗陽性。慢性損傷性滑膜,可能無明顯外傷史,主要表現膝關節發軟及活動受限,腫脹持續不退,不敢下蹲。活動增多時加重,休息後減輕。久病者,可捫到膝關節囊肥厚感。對膝關節積液多者或反復出現積液者,可做關節積液檢查,它能反應出滑膜炎的性質及其嚴重性。故關節穿刺和滑液檢查,對膝關節滑膜炎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膝關節創傷滑膜炎,易誤診為"良性關節痛",給予單純對症治療,效果差且常遺留後遺症。因為滑膜病變及關節液滲出性變化程度與關節腔內壓升高及氧分壓下降正相關系,所以提高關節腔氧分壓,降低關節腔內壓,具有促進炎症吸收及滑膜修復作用。
滑膜炎能否徹底痊癒
滑膜炎是滑膜受到刺激產生炎症,造成分泌液失調形成積液的一種關節病變,長期以來,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帶來了很多麻煩,有些患者四處求醫,反復發作,痛苦不堪,甚至心理蒙上一層陰影,滑膜炎是不治之症,那麼滑膜炎能不能徹底治癒,我們認為注意三個環節,1.及時明確診斷;2.及時有效的綜合治療;3.及時的功能鍛煉,做好日常保健,此三個環節缺一不可。
1、及時明確診斷
滑膜炎症狀主要是關節腫脹,其次是疼痛,功能障礙,肌萎縮,所以如果發現有類似的情況應及時就診,明確診斷,排除其它因素的可能,仔細檢查,以防漏診,避免延誤病情。有些患者在沒有正確診斷下,盲目的治療,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
2、及時有效的綜合治療
經確診後及時正規有效的治療是很關鍵的,滑膜炎早期一般主要是急性期,採用西醫方法,比如:激素、抽液、沖洗、抗生素等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若治療不徹底,錯過最佳治療期,炎症逐漸轉化為慢性期,反復積液滑膜肥厚、粘連,影響到關節的功能問題,本中心治療技術綜合,主要運用外貼以拔毒外出,軟堅散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口服益腎膠囊,補益肝腎,通經活絡,祛風除濕,強骨壯筋,同時輔助九針,熱敷等方法徹底治療急慢性滑膜炎,療效顯著,2-3個療程治癒,有些患者在用葯以後症狀很快控制,消失就停止治療,但不知此時炎症並沒有完全消除,容易造成積液反復,正確方法是症狀消除後連續鞏固15-30天時間。
3、及時有效的適度鍛煉和康復後保健
滑膜在治療過程中,關節要停止活動,甚至可能制動,目的是減少積液分泌,但是此方法容易引起關節功能喪失,肌萎縮,誘發關節的其它病變,我們主張治療與功能鍛煉同時進行,避免愈後並發症,因為本中心葯物能快速有效控制滑膜炎症,配合正確的功能活動,可以加快積液的吸收,康復後的保健至關重要,因為正常的關節容易誘發滑膜炎,何況滑膜炎的愈後,所以愈後保健是很有必要,做到以上幾個方面,滑膜炎可以徹底治癒
8、人體穿刺是什麼東西
一種診療技術,將穿刺針刺入體腔抽取分泌物做化驗,向體腔注入氣體或造影劑做造影檢查,或向體腔內注入葯物。常用穿刺術有以下幾種。 腦或脊髓腔穿刺術 用於診斷或治療。有以下幾種: 硬腦膜下腔穿刺。常於嬰幼兒。當前囟未閉合或冠狀縫擴大時,用腰穿針從前囟側角或從冠狀縫穿入硬膜下,抽出外傷性慢性硬膜下血腫和化膿性腦膜炎時的硬膜下積液,然後注入適量抗生素。腦室穿刺術。可分為前角穿刺、側角穿刺和後角穿刺三種。最簡便的方法是用顱錐在前發際後2cm,中線旁2.5cm快速鑽通顱骨,然後用腰穿針或腦室引流管穿入側腦室前角。當腦壓過高、病人昏迷、瞳孔開大、呼吸淺表、有腦疝形成時,進行快速腦室穿刺放出腦室液,腦疝可立即緩解。亦可測定腦室壓,或接上引流瓶做腦室持續引流,取腦室液化驗,也可注入美藍,以了解腦脊液循環情況。還可從穿刺針注入空氣、氧、造影劑,如碘苯酯、60%碘,葡胺(康瑞)、甲泛葡胺做腦室造影,用於診斷顱內佔位病變和腦室系統梗阻。碘過敏者忌做造影。腦室液放液過快,偶致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腫。腦血管穿刺術。大腦半球由頸內動脈供血,小腦及腦干由椎動脈供血。可穿刺頸總動脈或椎動脈,注入造影劑進行腦血管造影術,頸總動脈造影可顯示大腦半球血管。方法是平甲狀軟骨上緣,胸鎖乳突肌內緣用血管造影針穿刺頸總動脈,然後注入造影劑,如甲泛葡胺、60%碘葡胺(康瑞)、優唯顯。椎動脈造影可顯示屏下血管,方法為在氣管旁平第3~4或第4~5頸椎間隙,用血管造影針穿刺椎動脈,注入上述葯造影。腰椎穿刺術。用腰穿針穿刺腰脊髓蜘網膜下腔,是神經科重要的臨床輔助檢查方法。可以用以測量腦壓,收集腦積液做常規、生物化學和細菌學檢查、腫瘤細胞和醫學檢查,為顱內炎症、腫瘤、出血和腦白質脫髓鞘疾病的診斷提供依據。但是當顱壓過高時,腰穿要小心謹慎,放液必須緩慢,最好不放液,只用聯結腦壓表膠管中的腦脊液做化驗,以免發生腦疝。也可將造影劑如碘苯酯、60%碘葡胺(康瑞)、DimerX、Amipague、甲泛葡胺注入蛛網膜下腔行下行或上行造影。也可將空氣(或氧)注入蛛網膜下腔,定向流動到顱內,做椎管內病變造影、腦室氣腦造影和腦池造影。 胸部體腔穿刺術 有以下幾種:胸膜腔穿刺術。用胸穿針穿刺胸膜腔。穿刺點在肩胛下7~9肋間或腋中線相當6~7肋間。穿刺胸膜腔後可以抽出氣體治療氣胸,也可抽出胸膜腔內炎性滲出液,或注入葯物以治療胸膜炎,解除呼吸窘迫症狀。抽出液體可作化驗、細菌培養。診斷性抽液抽出50~100ml即可。外傷所致氣胸第一次抽氣不宜超過600ml。也可做胸腔閉式持續引流來抽出液體和氣體。如果病人出現面色蒼白、出汗、心悸、局部劇痛等虛脫症狀,立即停止放液放氣,並注入1:1000腎上腺0.3~0.5ml,並令其平卧。心包穿刺術。用胸穿針從左鎖骨中線第5~6肋間,心濁音界外穿刺心包腔。抽出炎性液體,解除對心臟壓迫。第一次抽液不宜超過300ml。在操作中更換針管時,應鉗閉接管,避免空氣進入。亦可往心包內注入抗生素進行治療。 腹部體腔和臟器穿刺 包括以下幾種:腹腔穿刺術,用穿刺針,在臍到恥骨聯機中點上1cm,旁開1~1.5cm穿刺腹腔。用於診斷原因不明的腹水和放出腹水解除呼吸困難。也可往腹腔內注葯。初次放液不超過3000ml,必要時可做持續閉式引流。但若病人出現虛脫,應立即停止放液並平卧,靜脈注入高滲葡萄糖。肝臟穿刺術。可用於活體組織檢查(見肝穿刺活組織檢查)。腎臟穿刺術。用9~10號腰穿針,在第十二肋下緣,背中線旁6~6.5cm處進行穿刺腎臟,取活體組織送檢。用於不明確的原發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腎病綜合症、多發骨髓瘤累及腎臟、腎腫瘤、腎硬化等。患者有出血傾向、高血壓以及腎周圍膿腫、腎結核者忌穿刺。膀胱穿刺術。在恥骨中點上方穿刺膀胱,用於因前列腺肥大、導尿失敗的尿瀦留病人。子宮穿刺術。在恥骨上方穿刺子宮,取出羊水測定卵磷脂/硝磷脂比率(L/s),有助於判斷胎兒肺成熟度,生後是否患透明膜病以及預測妊娠最佳時間和妊娠最佳方式。 骨髓穿刺術 有髂穿刺、脊椎棘突穿刺和胸骨穿刺。用於血液病、某些寄生蟲病如黑熱病的診斷。有出血傾向者禁止做骨髓穿刺。 淋巴結穿刺術 用於穿刺原因不明的淺表淋巴結,抽出液可做化驗和病理檢查。但惡性淋巴腫瘤和深在淋巴結不應穿刺檢查。 關節腔穿刺 有肩關節腔、肘關節腔、腕關節腔,髖關節腔、膝關節腔和踝關節腔穿刺。穿刺後可抽液化驗,也可注入空氣造影和注入葯物治療。關節腔穿刺要求嚴格無菌,嚴防感染。適用於原因不明的關節病、關節腔腫瘤等。 血管穿刺術 常見的如股動脈穿刺、股靜脈穿刺和鎖骨下靜脈穿刺。目的是抽血化驗、輸血、輸液(包括置入導管保留輸液)以及置入導管做血管造影。三處血管均可穿刺抽血。鎖骨下靜脈可穿刺後置入導管保留,做靜脈高營養治療。穿刺股動脈置入導管可做心、腦血管造影。腦血管造影。穿刺股動脈,用塞爾丁格氏法將導管在電視屏下送到主動脈弓、頸總動脈或椎動脈開口附近,加壓注入造影劑,用快速換片機攝取動脈期、毛細血管期和靜脈期腦血管影相,來診斷幕上下腫瘤和血管病變。脊髓血管造影術。用塞爾丁格氏法將導管插入股動脈,在X射線視屏下,送到椎動脈或脊髓根動脈做頸髓和上胸段脊髓動脈造影。將導管送到第4~7肋間動脈的根動脈做中胸段脊髓動脈造影。將導管送到第9~12肋間動脈和第1~2腰動脈的根動脈,行下胸段或腰段脊髓動脈造影。用於診斷脊髓血管畸形、髓內腫瘤、閉塞性脊髓血管病等。一般很安全,很少發生並發症。左心和冠狀動脈造影。從股動脈穿刺,送入導管達主動脈號,行左心動脈造影或用Juakin氏法將導管送入左右冠狀動脈開口,注入造影劑,行冠狀動脈造影。適用於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梗塞、風濕性心瓣膜病、梅毒性主動脈瓣病變、心肌炎、心內膜炎、完全性左束技傳導阻滯、心力衰竭、肺動脈高壓。碘過敏者禁忌。靜脈導管造影。從股靜脈穿刺,送入導管,經髂外靜脈、髂靜脈注入造影劑25~40ml,連續拍片,做脊髓靜脈造影,用於診斷脊髓靜脈畸形、脊髓腫瘤和外側型椎間盤突出。還可穿刺頸總靜脈,送入導管,送達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行右心導管造影。用於診斷先天性心臟病如房或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法洛氏四聯症、肺動脈瓣狹窄、風濕性瓣膜病等。禁忌症同左心造影
9、髖關節脫位是怎麼回事?在哪裡可以做個更好的檢查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有時可合並有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臨床表現
病因學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當然,多發性畸形附有髖關節脫位應屬於先天性畸形。總的說來,近年來大多數學者認為病因並不是單一的。這說是說有許多因素參加才會引起此症的產生。
(一)遺傳因素 無可否認的事實說明此症有明顯的家族史,尤其在雙胎嬰兒中更為明顯,有此症之患者家族中其發病率可以高達20~30%,而且姐妹中更為多見。同樣的疾病在姐妹中可以出現髖脫位半脫位與發育不良三種類型,倘若不進行詳細的,早期的檢查與X線片診斷,除第一類之外,後兩類往往可以遺漏而到達7、8歲時髖關節已完全正常。
(二)韌帶鬆弛因素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報告證明關節韌帶鬆弛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動物實驗中Smith將小狗的關節囊,圓韌帶切除後,產生髖脫位現象的百分比很高,臨床上Andren指出X線片中恥骨聯合的分離在髖脫位病例中為正常嬰兒的兩倍,他認為這是母體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內分泌使韌帶鬆弛,超量的內分泌變化是引起髖脫位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時,Andren、Borglin在新兒髖脫位病例3天以內發現尿中雌酮(Estrone)雌二醇17β(Estradil)排出量與正常嬰兒比較有變化。但是Thieme利用16個病嬰兒與19個正常嬰兒比較,逐月測量時,經統計學處理發現沒有區別。因此,內分泌變化引起韌帶鬆弛學說尚不能成立。
(三)體位與機械因素 髖脫位病例中臀位產有人報道高達16~30%之多,正常生育中臀位產僅佔3%,Wikinson(1963)將幼兒髖關節固定於屈曲、外旋、膝關節伸直,並給予雌激素和黃體酮。可出現髖關節脫位畸位。
出生後的體位亦有人認為是引起此病的一個因素。如在瑞典和美洲印地安人的發病率高的原因是由於嬰兒應用襁褓位有關。
病理改變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理變化包括骨質變化及周圍軟組織改變兩部分:
(一)骨質變化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髖臼、骨盆、股骨頭、股骨頸,嚴重者還可影響到脊柱。
1.髖臼 安全性髖關節脫位者出生時尚屬正常,而有髖臼外上緣外有切跡,隨著生長發育髖臼逐步變狹而淺,呈三角形。髖臼唇盂增厚,由於股骨頭的不斷擠壓可造成內翻或外翻,髖臼後上方由於股骨頭的擠壓形成假臼,髖臼前緣內上方往往可見一缺損。髖臼由於沒有股骨頭的造模作用而發育不良,髖臼逐漸變小,變淺,臼底充滿脂肪纖維組織,圓韌帶經過不斷牽拉往往增厚肥大充塞於髖臼中。
2.股骨頭 新生兒的股骨頭為畸形,表面有光滑的軟骨面,而後由於脫位於髖臼外,股骨頭的形狀可逐步改變,頭可變大或變小,呈尖錐形或葺形,股骨頭受壓處往往出現部分股骨頭扁平。股骨頭骨骺出現遲緩。有時應用強大暴力手術復位,由於髖臼與股骨頭不相適應,對股骨頭的壓力過大,可造成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3.股骨頸 由於髖關節脫位,股骨頸一般變短而粗,是肢體縮短的一個原因。股骨頸前傾角變大,據Caffey報道正常新生兒前傾角為25°,以後逐步減少至5°~15°之間,當股骨頭外移後,由於正常肌力作用,向股骨頭向前旋轉,前傾角因而增大,一般在60°~90°之間。如果能早期復位,前傾角多能逐步自行糾正。尤其在1歲以內得到復位者幾乎都能恢復正常。
4.骨盆和脊柱 脫位一側的骨盆往往伴有發育不良情況,髂翼較斜,坐骨結節較分開。在兩側脫位時,以上病變存在外,骨盆向前傾斜而使腰前突弧度增加,有時可以出現側彎。
(二)軟組織變化 這是指所有一切髖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包括皮膚、筋膜、肌肉、肌腱、關節囊、韌帶以及髖關節內盤狀軟骨,其中以關節內盤狀軟骨、關節囊與肌腱最重要。
1.盤狀軟骨(Limbus)正常14.8mm的胚胎,髖關節是一堆間質細胞,此後髖臼與股骨頭之間出現間隙,間質細胞塊中間開始吸收至僅存邊緣。到達25mm時出現關節囊與髖臼環狀韌帶(glenoid labrium)任何機械刺激在髖臼形成的主要階段時就會產生正常間質停止吸收出現盤狀軟骨,實際上盤狀軟骨吸收不全多半見於髖臼後上部,它的增生與肥大使股骨頭不能直接指向髖臼中心。Leveurf與Somerville認為這是髖脫位的主要原因,復位的關鍵。在手術中3歲以上的患兒凡牽引後股骨頭不能進入髖臼者,多半有肥厚的盤狀軟骨。這類軟骨完全像膝關節中的盤狀半月板一樣,它遮住了很大一部分關節面使股骨頭與髖臼不能接觸,引起二者之發育不良。
2.關節囊 正常的髖關節囊是一層纖維組織0.5~1.0mm厚薄。自從股骨頭脫離髖臼向外向上移位,小孩負重後,關節囊受到牽拉而增長增厚有時可大2~3mm之多,長期牽拉使關節囊與髖臼上方髂翼粘連,加上圓韌帶、盤狀軟骨與關節囊之間粘連,形成整整一片結締組織,阻礙股骨頭進入髖臼。關節囊在後期呈葫蘆形,有狹窄的頸部,股骨頭本身就不能通過。髂腰肌腱經過關節囊前面,有時在很早期出現一個切跡,阻礙股骨頭復位。關節囊附著在股骨頭以下而不是附著大小粗隆之間。
3.圓韌帶 正常圓韌帶連接股骨頭中心凹與髖臼之內下方。髖關節脫位病例中,關節囊與圓韌帶同時受到牽拉而增長增厚,久而久之圓韌帶與關節囊粘連成一片而消失。圓韌帶內的中心動脈亦因牽位增厚而過早閉塞。
4.肌肉 由於股骨頭向上移位,凡是起自骨盆沿股骨向下行走的大部分肌肉都發生短縮,其中以內收肌及髂腰肌更為明顯,而且許多肌腱有纖維變性。後側肌群包括臀肌,亦有縮短,肌力減弱,影響關節穩定性,出現搖擺步態。
5.筋膜 雖然外側肌群在理論上是被拉長,但可見到臀筋膜有攣縮,患者不能內收,這種筋膜都有纖維組織增生,嚴重者有膠原變性。手術中必須進行筋膜鬆懈才能保證復位。
診斷鑒別
患兒的母親常發現患兒肢體不正常,而來院求診,若無炎症或外傷史,就應引起對本病的警惕。症狀可大致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關節活動受限 在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通常是以無痛和關節活動不受限為其特點。然而在嬰兒和新生兒時期則恰恰相反,有暫時性關節功能障礙,呈某種固定姿勢。典型症狀主訴為患兒肢體呈屈曲狀不敢伸直,活動較健側差,無力,牽拉下肢時則可伸直,但鬆手後又呈屈曲,少數嬰兒下肢呈外旋位,外展位或兩下肢呈交叉位,甚至髖關節完全呈僵直狀態,少數患兒在牽拉下肢時有哭吵。
(二)肢體縮短 單側髖關節脫位常見患側肢體縮短。
(三)其它常見症狀有大陰唇不對稱,臀部、大腿內側或腘窩的皮膚皺折加多,加深或不對稱,會陰部加寬,有時可在牽動患肢時有「彈響聲」或彈跳感。
以上一些症狀如能及時發現,進行仔細檢查,則能做出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治療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
治療預防
診斷
主要依靠體征和X線檢查和測量。新生兒的檢查亦注意下列的各點:
(一)外觀與皮紋 多發性畸形伴有髖脫位時,檢查者往往發現大腿與小腿的比例不相稱,大腿短而粗,小腿卻細長,往往臀部寬大,腹股溝皺紋短或不清楚。臀部檢查時可見兩側的皮紋不同,患側一般升高或增加一條,整個下肢在放平劑時往往感覺患肢外翻15~20°有縮短現象。
(二)股骨頭不能摸到 屈髖屈膝各90°一手握住小腿上端,另一手拇指置腹股溝韌帶處,其它4指置臀部環跳處,將手旋轉小腿時,正常情況下在前面可以發現股骨頭的活動與突起。脫位時,前面空虛而臀部後面的四指卻感到股骨頭在活動。
(三)加里阿齊征(Galeazzi) 將小孩平卧,兩下肢屈膝到85°~90°之間,兩踝放平對稱位,發現兩膝有高低,稱為加氏征。股骨縮短,髖脫位者均出現此征。
(四)外展試驗(Otolani征)將小孩平卧,屈膝、屈髖90°,醫師面向小孩臀部將兩手抓住兩膝同時外展,正常情況兩膝可以放平而觸及桌面。但髖脫位中一側不能到達90°,往往是65°~70°之間,內收肌明顯隆起,稱做外展試驗陽性。有外展至75°~80°之間有滑動或跳動感覺,以後卻可以更外展至90°,稱為Otolani跳動聲,是診斷上一個重要依據。檢查中有時候髖臼內外的彈響聲,彩關節的半月板跳動聲必須分清,不能相互混淆。
(五)關節松動試驗 檢查關節松動的先決條件是股骨頭周圍軟組織很松,肌肉不緊張,股骨頭可以上下移動,進入以及退出髖臼。這類試驗包括下列三種方法:
1.妥馬試驗(Thomas)在新生兒中將健腿屈至腹壁上使腰部前凸消失,將患側腿伸直時可以完全呈一直線。正常嬰兒伸直時仍有30°左右的屈曲存在,又能完全放平成一直線。
2.巴羅試驗(Barlow) 將患肢屈膝使足跟觸及臀部。一手握住踝關節以及同側的大小粗隆,另一手拇指推住恥骨聯合另外4指抵住骶骨。在外展中途時,大拇指用力可感到股骨頭向後脫位,大拇指放鬆時骨頭復入關節。巴羅試驗陽性說明關節鬆弛容易脫位但並不是髖脫位。
3.套疊試驗 小孩平卧,屈髖90°屈膝90°,一手握住膝關節,另一手壓迫骨盆之兩側髂前上棘,將膝關節向下推動,可感到股骨頭向後突出,向上提升時,股骨頭復入髖臼,稱做套疊試驗陽性。
上三組關節松動檢查法一般適用於新生兒,並且能合作不哭吵鬧的情況下才能正確,否則往往不能檢查,因此,尚有一定的限制。
(六)跛形步態 雖然早期診斷非常重要,但仍有不少病例是因跛行而來門診。此類步態在行走中稍加分析即可看出。小孩走路當患肢在負重期(stance phase)是骨盆有下垂,晃動,不能上升:在擺動期(swing phase)時卻不明顯。此類檢查一般在小孩行走之後才能明確診斷,最早約2足歲以上,但治療時就比較晚了。兩側髖脫位患孩在行走中骨盆兩側撮動非常明顯,常稱做鴨步搖擺姿態,臀部向後突出,腰椎向前突增加,檢查很容易想到髖脫位。
(七)屈氏試驗(Trendelenurg征) 這是一個古老方法,目前已很少應用。小孩站立,當健側單腿站立,患腿上舉,骨盆同側向上升高。相反,當患肢單腿站立時,因患側股骨頭不在髖臼內,加上臀肌萎縮,髖關節不穩,致使骨盆向下垂。
(八)大粗隆上升 正常嬰兒自髂前上棘經大粗隆頂點至坐骨結節呈一條直線,稱做奈氏線(Nelaton)。倘若股骨頭不在髖臼內,而向上脫位時,大粗隆隨之上升,這三點不在一條直線上。
X線檢查 臨床檢查是診斷的第一步,它只能說明髖關節有問題,但最後作出診斷需用X線攝片。嬰兒出生後2~3月內,股骨頭骨骺骨化中心尚未出現,X線檢查乃依靠股骨頸的干近側端與髖臼關系來測量。骨化中心出現後,攝片包括雙側髖關節的骨盆片可以確定診斷,攝片時將雙下肢並攏,將患肢上推和下拉住各攝一片對比測量,則變化更明顯可靠。測量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連接雙側髖臼Y型軟骨的水平線(稱Y線或Hilgenreiner線),自髖緣外側骨化邊緣的垂線(稱Perkin線或Ombredarne線),兩線交叉將髖臼劃為四區,正常股骨頭骨化中心應在其內下區,若位於其它地區,則為脫位。脫位側骨化中心常較小。
(二)髖臼指數 自Y形軟骨中心至髖臼邊緣作連線,此線與Hilgenreiner線間夾角稱髖臼指數,此角說明髖臼之斜度亦是髖臼發育程度(圖6)。出生時髖臼指數為25.8~29.4°,6個月嬰兒在19.4°~23.4°(Caffey 1956)。2歲以上者在20°以內。多數學者認為超過25°即為不正常,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如超過30°則有明顯脫位趨向。近年來對於正常新生兒的髖臼指數發現高達35~40°,而絕大多數以後轉化為正常髖關節。因此在診斷上下不能單看髖臼指數一項。但大於正常值者說明臼頂傾斜度增加,為髖臼發育不良。
(三)骨骺外移測定 自股骨頭骨骺中心至恥骨聯合中央垂線之間距離稱為旁氏中心距,兩側比較,有距離增寬表明股骨頭向外移位。常用於髖關節半脫位,此法在測量輕度半脫位時很有價值,骨骺出現前,同樣可用股骨頸內側緣為點作測量。
(四)Von Rosen線 雙側大腿外展45~50°並內旋,攝包括雙側股骨上端至骨盆正位片。作雙側股骨中軸線,並向近側延長即Von Rosen線。正常時此線通過髖臼外上角;脫位時通過髂前上棘。在股骨頭骨化中心未出現前,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五)興登(Shenton)線 正常骨盆X線中恥骨下緣之弧形線與股骨頸內側之弧形可以連成一條完整的弧度稱做興登氏線。凡有髖脫位,半脫位病例中,此線完整性消失。
此線在任何脫位中都消失,因此不能區別炎症、外傷、先天性等情況。但是仍不失為最簡單的診斷方法這一。
(六)股骨頸前側角攝片 偶爾需要X光攝片進一步明確前傾角的情況,最簡單的方法是患兒平卧,髖部向上作骨盆正位攝片。同樣,將大腿完全內旋再作骨盆正位攝片,將兩片比較可以看出完全內旋時股骨頸全長出現,股骨頭清楚,髖骨向上時股骨頭與大小粗隆重疊,可以估計前傾角的存在。
(七)關節造影 一般情況之下很少有必要進行關節造影來明確診斷,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明確盤狀軟骨、關節囊狹窄、復位失敗原因時,造影術偶有必要。在全身麻醉下,髖關節進行皮膚消毒無菌操作,在關節前作穿刺注射1~3ml35%碘油造影劑(diodone diodast)。在透視下可以發現髖臼外緣有無障礙,髖臼外緣的軟骨情況以及關節囊有無狹窄,必要時手法復位後可以再次造影明確股骨頭是否完全進入髖臼,盤狀軟骨的復位與變形。由於操作復雜,造影充盈不足,讀片困難,近年來較少有人應用造影診斷。
(八)中心邊緣角(CE角) 隨訪病例時常需測定股骨頭進入髖臼的程度,偉氏(Wibeng)取股骨頭中心為一點,髖臼外緣為一點,連此兩點成一直線。髖臼外緣作垂直線向下,兩線成鈍角於髖臼外緣稱邊緣中心角。此角正常范圍為20~46°,平均35°;15~19°為可疑;少於15°,甚至負角,表示股骨頭外移,為脫位或半脫位。
並發症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後出現的並發症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征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常見並發症有:
(一)再脫位 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線出現假象,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後,還是較易再脫位。
(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這類並發症主要是由於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了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髂腰肌未松解,復位後股骨頭受壓過度及還有一些原因不明。
(三)髖關節骨性關節病 是晚期的並發症,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後,待到成年後往往較難避免有些類並發症出現。
(四)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