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骨頭置換手術的並發症
急性肺栓塞是下肢靜脈血栓的一種繼發症狀。也就是說是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後血栓脫落堵塞心腦肺等重要臟器氣管引起相應臨床症狀。堵塞腦就是腦梗塞,堵塞肺就是肺梗塞。所以髖部骨折病人需要預防靜脈血栓形成。主要預防措施是抗凝抗血栓形成,促進下肢靜脈血流速度。
2、髖關節脫位
,尤其是先天性治療後出現的並發症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征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常見並發症有:(一)再脫位 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線出現假象,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後,還是較易再脫位。(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這類並發症主要是由於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了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髂腰肌未松解,復位後股骨頭受壓過度及還有一些原因不明。(三)髖關節骨性關節病 是晚期的並發症,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後,待到成年後往往較難避免有些類並發症出現。(四)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
3、在廣州市內有那些醫院可以檢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症
股骨頭壞死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閉合復位後最常見的並發症,其發生率最高可達73%,而重慶醫科大學兒童醫院骨科張德文教授與同事一道採用閉合復位方法治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842名,發生股骨頭壞死的病例只有34例,並發症發生率僅為4%。近20年來,張德文教授與同事一道,對1月齡至4歲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842名進行閉合復位。治療中嚴格遵循以下原則,即復位前檢查如髖關節囊鬆弛,則在充分麻醉下輕柔手法復位,蛙式石膏固定3~12個月,每3個月更換石膏1次,夏天用改良式蛙式石膏與蛙式支架;根據X線片復查股骨頭與髖臼關系情況適當調整外展、外旋的角度。如檢查髖關節周圍軟組織較緊,特別是兩歲以後的小兒,復位前均作2~3周患肢牽引,手法復位時內收肌仍緊張則常規施行內收肌切斷或髂腰肌切斷。1~3個月患兒採用梯形尿枕或外展支架療法3 ~4個月。6個月以上的患兒,在全麻下手法復位後蛙式石膏固定6~1 2個月,大多數固定9個月。在842名接受治療的患者中,復位前做皮膚牽引814名,做內收肌切斷者406名,做內收肌切斷後皮膚牽引者28 名。治療結果顯示,842名中獲得4年以上隨訪者616名,566例發育良好,功能正常;37例出現髖臼發育不良並行髖骨切骨矯形術。股骨頭無菌壞死26例,股骨頭壞死率為4%,創文獻報道和國外同類治療方法的新低。張德文教授認為:術前使髖周軟組織處於鬆弛狀態,手法輕柔,麻醉滿意及避免石膏過緊,摒棄無襯墊石膏治療本病是降低並發症的關鍵所在。 放心120
4、髖關節脫位的並發症
髖關節脫位,尤其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後出現的並發症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征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常見並發症有:
1.再脫位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線出現假象,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後,還是較易再脫位。
2.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這類並發症主要是由於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了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髂腰肌未松解,復位後股骨頭受壓過度等。
3.髖關節骨性關節病是晚期的並發症,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後,待到成年後往往較難避免有類似並發症出現。
4.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
5、髖關節脫位如何治療
【概述】
髖關節結構穩固,必須有強大的外力才能引起脫位。是一種嚴重損傷。在脫位的同時軟組織損傷亦較嚴重。且常合並其它部位或多發損傷。因此患者多為活動很強的青壯年。一般分為前、後及中心脫位3種類型。脫位後股骨頭位於Nelaton線(髂骨前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之前者為前脫位。脫位於該線之後者為後脫位。股骨頭被擠向中線,沖破髖臼而進入骨盆者為中心脫位。三種類型中以後脫位最為常見。這種損傷應按急診處理,復位越早效果越好。
【診斷】
有明顯外傷史,患處疼痛明顯,活動受限。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可在臀部摸到脫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X線檢查可確診。
【治療措施】
1.新鮮脫位的治療
(1)後脫位的復位方法
①問號法(Bigelow's法)
在腰麻下,病員仰卧,助手固定骨盆,髖、膝屈曲至90度,術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前臂放在腘窩處向上牽引,開始先使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使股骨頭離開髂骨),然後一面持續牽引,一面將關節外旋、外展、伸直、使股骨頭滑入髖臼而復位(助手可協助將股骨頭推入髖臼)。因為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呈「?」形,似一問號,故稱「問號法」復位,左側後脫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如一個正「問號」,反之,右側後脫位為一反「問號」。
②提拉法(Allis法)
患者仰卧,助手的動作和術者的位置同上法,復位時術者先將患側髖和膝關節屈至90°,使髂股韌帶和膝屈肌鬆弛,然後一手握住小腿向下壓,另一前臂套住膝後部向上牽拉,使股骨頭向前移位接近關節囊後壁破口,同時向內外旋轉股骨幹,使股骨頭滑入髖臼,助手可同時將股骨頭向髖臼推擠復位。復位時常可聽到或感到一明顯響聲。此法比較安全。
③復位後的處理
固定:復位後可用單側髖人字石膏固定4~5周(或平卧用砂袋固定患肢使呈輕度外展內旋位),以後可架拐早期活動,但患側不能負重,待6~8周後,進行X線檢查,顯示無股骨頭壞死時再負重走路。
④手術復位的適應症
手法不能復位,應考慮及時手術復位。髖臼上緣大塊骨折,須手術復位並作內固定。
(2)前脫位治療原則同前,僅手法方向相反,復位後處理亦同。
(3)中心脫位宜用骨牽引復位,牽引4~6周。如晚期發生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可考慮人工關節置換術或關節融合術。
2.髖關節陳舊性脫位,因髖臼內充滿纖維瘢痕,周圍軟組織攣縮,手法復位不易成功。可根據脫位時間、局部病變和傷員情況,決定處理方法。脫位未超過三個月者,或試行手法復位。先行骨牽引1~2周,將股骨頭拉下至髖臼緣,再在麻醉下試行輕緩手法活動髖關節,以松解粘連,獲得充分松動後再按新鮮脫位的手法進行整復。但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手法復位不成功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應手術復位。對關節面破壞嚴重者,可根據患者職業決定做髖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病因學】
脫位分為前、後脫位和中心脫位三種類型,以後脫位最常見。後脫位是由於髖關節在屈曲、內收,受到來自股骨長軸方向的暴力,可使韌帶撕裂,股骨頭向後突破關節囊而造成後脫位。若髖關節在屈曲和輕度內收位,同樣外力可使髖臼頂部後緣骨折,股骨頭向後脫位。如髖關節在中位或輕度外展位,暴力可引起髖臼骨折,股骨頭沿骨折處向盆腔方向移位,叫作中心脫位,很少見。如髖關節處於外展位,股骨大粗隆與髖臼上緣相頂撞,以此為支點繼續外展,暴力沿股骨頭長軸沖擊,可發生前脫位。股骨頭可停留在閉孔或恥骨嵴處。如在下蹲位,兩腿外展,窯洞倒塌時,也可發生前脫位。
【臨床表現】
1. 後脫位
(1)髖關節在屈曲內收位受傷史。
(2)髖關節疼痛,活動障礙等。
(3)脫位的特有體征 髖關節彈性固定於屈曲、內收、內旋位,足尖觸及健側足背,患肢外觀變短。腹溝部關節空虛,髂骨後可摸到隆起的股骨頭。大轉子上移,高出髂坐線(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之連線,即Nelaton's line)。
(4)有時並發坐骨神經損傷,髖臼後上緣骨折。晚期可並發股骨頭壞死。
(5)X線檢查可確定脫位類型及骨折情況,並與股骨頸骨折鑒別。
2.前脫位時,髖關節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患肢很少短縮,大粗隆亦突出,但不如後脫位時明顯,可位於髂坐線之下,在閉孔前可摸到股骨頭。
3.中心脫位畸形不明顯,脫位嚴重者可出現患肢縮短,下肢內旋內收,大轉子隱而不現,髖關節活動障礙。臨床上往往需經X線檢查後,方能確定診斷。常合並髖臼骨折,可有坐骨神經及盆腔內臟器損傷,晚期可並發創傷性關節炎。
【並發症】
坐骨神經損傷
髖關節脫位的葯物治療
初期
【治法】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方葯】
1.主方肢傷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2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紅花6克,黃柏10克,防風1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生地黃12克,乳香5克。水煎服,每日l劑。
2.外用方消瘀膏(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
處方:大黃1份,黃柏6份,梔子2份,木瓜4份,蒲公英4份,姜黃4份。共為細末,用水、蜜糖各半,調敷患處。
中期
【治法】 和營續損,舒筋活絡。
【方葯】
1.主方生血補髓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處方:生地黃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黃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紅花5克,當歸9克,續斷9克。水煎服,每日l劑。
2.外用方紫荊皮散(王肯堂《證治准繩》)
處方:紫荊皮、膽南星、半夏、黃柏、草烏、川烏頭、當歸、川芎、烏葯、補骨脂、白芷、劉寄奴、牛膝、桑白皮各等份。共研細末,飴糖調敷患處。
後期
【治法】 補益氣血,強壯筋骨。
【方葯】
1.主方舒筋湯(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加味
處方:當歸12克,陳皮9克,羌活9克,骨碎補9克,伸筋草15克,五加皮9克,桑寄生15克,木瓜9克,黃芪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外用方海桐皮湯(吳謙等《醫宗金鑒》)
處方: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沒葯6克,當歸5克,川椒10克,川芎3克,紅花3克,威靈仙3克,甘草3克,防風3克,白芷2克。共為細末,裝入小布袋內,煎水熏洗患處。
髖關節脫位的練功活動 在牽引期間應進行股四頭肌及踝關節功能鍛煉。解除牽引後,可扶雙拐患肢不負重下地行走,3個月後逐步負重鍛煉,以減少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創傷性關節炎。
預防常識:
髖關節脫位,應及時診治。因為有少數脫位會合並髖臼骨折,必須有X線攝片確診。早期復位容易,效果也較好。陳舊者,多數要手術復位,效果相對不好。此外,治療不當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地影響關節功能。
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受傷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另上需注意髖關節脫位應及時診治因為有少數脫位會合並髖臼骨折必須有X線攝片確診早期重定容易效果也較好陳舊者多數要手術重定效果相對不好此外治療不當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地影響關節功能
6、如何看出脫胯
小兒髖關節脫位,又稱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出生時就已形成。主要原因是母親在懷孕2~3個月時,正逢胎兒髖關節形成時期,因孕媽媽的感冒、發燒或其他疾病導致胎兒生長停頓了一下,關節未正常發育,就出現了脫位。該病男女比例約為1:5,女孩兒出生時,年輕的爸爸媽媽必須注意檢查一下。 有一個簡單的檢查方法:寶寶躺著,將她的雙髖朝兩邊展開(膝蓋呈直角,大腿與身體垂直)。如果寶寶的雙腿硬硬的,不能展開,基本可肯定是此病;如果寶寶兩條大腿的條紋不對稱、腿有長短,也往往是此病。但由於有些輕度脫位、半脫位的很難靠手法檢查確診,而且寶寶腿上脂肪多、腿的長短也較難明確。因此,6個月以下的嬰兒可做超聲波檢查確診。要注意的是,由於6個月以內的嬰兒骨骼未鈣化、骨化中心尚未出現,拍X光片只有一片空白,因此不要讓寶寶白白遭受X光的傷害。10個月以上的寶寶可用X光確診。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重要。3~6個月的寶寶診斷明確後,可用專用吊帶固定,3個月後95%以上可治癒,這種治療方法不損傷關節、並發症少。1歲左右、開始走路的寶寶,則需要先將脫位的關節整復,然後上3個月的蛙式石膏,再用蛙式支架固定9~12個月,才能恢復正常。2歲以上的孩子則要動手術、再上石膏。4~7歲的孩子必須通過手術才能痊癒。做同樣的手術,寶寶年齡越小,效果越好;年齡越大,手術創傷越大且效果越差。 如果髖關節脫位不予治療,就會導致腿部殘疾,走路瘸腿,長大後腿部不能受力,走路時就會感覺酸痛難忍。 新生兒髖關節脫位對家長來說也好,對醫務人員來說也好判斷起來都有一定的困難。新生兒髖關節脫位有哪些症狀呢?首先是看皮紋 。雙下肢的皮紋是否對稱,如果兩側皮紋不對稱,一側又多又深,這屬於孩子髖關節脫位可能性較大。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皮紋不對稱 都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據統計只有50%的雙側不對稱的皮紋患兒最後得出來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這是第一個所要觀察的症狀;第二個呢就是觀察孩子兩條腿它的彈動情況。脫位一側一般彈動情況較差、力量較弱。健康的一側彈動較好。正常來說這個孩子兩條腿在蹬彈的時候它是一樣的。頻率和幅度都是一樣的。可是如果一側脫位,就脫位這一側它的彈動相對來說弱一些,這也是判斷嬰幼兒時期髖關節脫位的指標;再一個體格檢查怎麼查,就是說我怎麼去檢查這個新生兒是不是髖關節脫位?這時候做一個簡單的蛙式試驗,什麼叫蛙式試驗呢?就是患兒平躺在床上,然後將兩個下肢屈曲90度,然後進行外展。如果外展到90度,這一側能外展到90度,大腿的外側面接觸床面 ,這證明髖關節脫位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不能外展到90度,大腿的外側面不能接觸到床面,這說明就有可能是髖關節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