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的痙攣模式

髖關節的痙攣模式

發布時間:2020-09-14 00:00:16

1、偏癱患者下肢的痙攣模式

只說下肢
大部分病人下肢是伸肌痙攣模式 髖外旋 膝伸直 踝關節柘曲(因小腿三頭肌張力高 表現為足下垂)

2、偏癱康復痙攣模式和聯帶運動有什麼不同

聯帶運動又叫共同運動 是半隨意運動 是指運動 反映cns水平

偏癱上肢表現的是典型的屈肌模式;下肢表現的是典型的伸肌模式共同運動都伴有肌張力的異常。例如,偏癱患者抬上臂時,會出現肩胛骨上提、後縮,肩關節外展、外旋,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後,腕關節屈曲內收,指關節屈曲,即完全的屈肌共同運動模式,形成所謂的「手挎籃子」的姿態。反之,偏癱的下肢會產生伸肌共同運動模式,形成所謂「腳畫圈子」的姿態,最終導致嚴重的痙攣甚至攣縮畸形。共同運動是形成典型的偏癱姿態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模式 特定的動作

3、怎樣養護髖關節

1.預防摔傷

不小心滑倒、摔倒,通常會導致骶髂關節功能紊亂,梨狀肌發生痙攣。梨狀肌痙攣,會造成其餘臀部肌肉的緊張,限制髖關節活動度。

2.注意步行方式

走路邁腳時,腳跟先著地,腳掌再落地,身體重心自然轉移到腳尖;邁另一隻腳時,前腳腳跟先離地,腳尖自然支撐重心。注意挺胸直背,手臂自然擺動。

這樣走路的好處是,把體重均衡分散到兩腿肌肉和各處關節,而不是僅由髖關節來承壓。

3.避免久坐

造成髖關節靈活性下降的重要原因,是臀部肌肉過度緊張。長期伏案的上班族,在工作時的姿勢多表現為骨盆後傾。

坐姿為骨盆後傾時,腰椎會彎曲向前,繼而引起腰椎變直,造成人體前傾,導致胸椎後凸増加,這就是在伏案工作中,我們脊柱的變化情況。

長此以往,會使臀部肌肉變得僵硬,臀部肌肉緊張,則會限制髖關節的活動。

建議持續坐著的時間最好不超過30分鍾,起身接杯水、去趟廁所都可以。

4.不做負重運動

髖關節疼痛患者,應避免跑步、打球、爬山、爬樓梯等,較適宜的運動是散步和游泳,以每天20~30分鍾為宜。

5.鍛煉周圍肌肉

包裹髖關節的周邊肌肉,對關節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可以通過以下運動來鍛煉:

面壁下蹲

腳尖觸碰牆面,雙腳與雙肩同寬,雙手上舉,下蹲。下蹲過程中,膝關節不要傾斜,也不能觸碰牆面。

拉伸肌肉運動

叉腰站立,左右扭動腰部,背部及膝蓋保持伸直,向一邊扭動時,應感到大腿外側肌肉有發脹感,此時稍停片刻,然後再換方向。

手臂貼腿直立,兩腳張開比肩稍寬,腿屈膝,一腿後跨一步,感受後腿肌肉的拉伸感,保持片刻後換腿,注意腳跟不要離地,各做十數次。

4、偏癱典型的痙攣模式和抗痙攣模式有哪些?

1、典型的痙攣模式:
1)上肢---肩胛骨內收(回縮)、上提;肩關節後伸、外展、外旋;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後;腕和手指屈曲
2)下肢---髖關節內收、內旋;膝關節伸;踝跖屈、內翻

2、沒有什麼抗痙攣模式,只有卧床時的良肢位擺放、康復訓練、抗痙攣葯物、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可以抗痙攣。

5、髖關節後方壓或拉的時候有強烈刺痛怎麼治癒?

髖關節疼痛,是一種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人體股骨頭和周圍部分一起發生的疼痛,髖關節疼痛的原因在醫學上是非常復雜多樣的,如果是一些動作造成腰腿部肌肉扭曲而造成的髖關節疼痛,會在休息後減輕或消失,但是如果持續疼痛或者伴有其他部位的明顯反應,就需要及時送醫治療了。那麼髖關節疼痛的症狀是什麼樣的?

髖關節疼痛的症狀

1、四肢無力,行走不便。

2、伴隨周圍關節的疼痛和畸形。

3、臀部和大腿部位不靈活或者伴隨腫脹。

4、伴有表皮皮膚發紅或者體溫升高。

髖關節疼痛的原因

1、關節炎症:很多有骨關節炎症的人群,伴隨年齡增長,髖關節部位的「球窩關節開始磨損」,關節會發生僵硬或者腫脹,所以大腿前部活著腹股溝部位會明顯疼痛。

2、肌肉組織損傷或病變:髖關節部位周圍的肌肉或者圍繞在髖關節的肌腱組織因為拉傷會或者肌腱炎症都會引起髖關節的疼痛痙攣和髖脛帶的肌腱炎症。

3、骨壞死:骨壞死是血液流向骨組織區域受限時發生的一種病症,血液流量到達骨骼時會因為體量不足發生細胞的缺營養死亡,骨壞死最常見的部位是髖關節。

4、髖關節骨折:一般來說,高強度大運動量容易造成髖關節的應力性骨折,老年人骨質疏鬆也會造成髖關節的骨折

5、髖關節綜合症:這是不同髖關節出現問題的一種醫學術語,主要是大腿外側的髂脛束部位,還有臀部屈肌緊貼髖關節前方的時,再就是髖關節周圍的軟骨或盂唇撕裂。

能夠引起髖關節疼痛症狀的內在病因除了外部原因造成的損傷外,還有身體髖部組織的骨骼肌肉病變原因,所以一旦出現通過休息無法緩解或消失的髖關節疼痛,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檢查出疼痛原因,及早治療。

與髖關節的痙攣模式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