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跑步5個多月了,.近一個月來跑步後髖關節疼,左腿尤甚,請問是怎麼回事?謝謝!
髖關節太重要了,那個地方疼查清原因之前可暫時別跑了。4000米這個運動量按說不大,而且你還是5個月里逐步增加的,我每天8000。根據你的症狀問題雖然可能不大,多半是韌帶或骨膜損傷,但是無論如何直接去醫院檢查是最好的方式。有個朋友問得有道理——你體重是否有些超重呢?我開始跑步時脛骨骨膜受過損、膝蓋也受過傷,都和當時體重超重有關,以及運動量一下加大導致的。前者表現和你的類似:跑到後半程疼、回來一直疼到第二天下午,再次跑之前不疼了,再跑到後半程又疼……很長一段時間既沒有加重跡象也沒有緩解,我停了一個多星期也沒改善就不管它接著跑,結果慢慢好了也沒事。不過好歹我那個是脛骨前面,你這個是髖關節,重視一些是必要的。
2、跑步會不會影響髖關節
跑步會影響髖關節
髖關節在跑步中和跑步後出現疼痛也是比較多發的情況。髖關節問題也是這些問題中最復雜的一類。髖關節涉及的骨骼及肌肉較多,處於身體核心部位,其位置、力量、營養等方面的疏忽都會帶來這個復雜部位的損傷。所以跑步會影響髖關節
3、平時可以每天跑步嗎,平時跑步髖關節
跑步每天都可以 建議時長在一小時到倆小時左右 同時佩戴運動護膝護腳踝護腰的
4、髖關節後脫位要養多久可以正常跑步鍛煉?
髖關節是一杵臼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髖臼深而且大,能容納股骨頭的大部分,兩者互相密合,形成真空,能互相吸引。關節囊及周圍韌帶較堅強,構成一個相當穩定的關節,脫位的發生率較低。髖關節囊前壁有較強的髂股韌帶
5、跑步一公里多少時間
正常跑步1公里大概5到6分鍾,慢跑10多分鍾。到由於每個人的體質、體重、以及自身身體狀況的不同所以跑步一公里的時間會有所不同。最准確的還是用鍾表記錄下來跑步一公里的時間。
跑步注意事項:
不要猛跑猛沖:有很多人減肥心切,在剛開始跑步時就選擇過大或是過於激烈的運動方式,但實際上,這對於我們的減肥計劃來說,並不是一件有效率的事情。
這是由於人體所儲備的能量可簡單分為「直接能源」和「儲備能源」,而儲備能源也就是人體的脂肪是要在直接能源被消耗完過後才會被使用,而高速奔跑所造成的結果便是在你還未開始消耗脂肪時,你的體力就已經消耗殆盡了。
不要空腹跑步:很多人都會糾結,到底是飯前跑步還是飯後跑步,但二者都有自己的道理,對於身體素質好的人來說,空腹跑步的效率更高,減脂的效果更好,但對於身體素質一般的人,尤其是低血糖來說,空腹跑步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最好在跑步前選擇性的吃一些碳水類食物,以免造成身體的不適。
熱身+拉伸:千萬不要忽視熱身的重要性,充分的熱身運動可以有效的激活你的肌肉,還可以激活全身的關節,避免在運動過程中造成關節的損傷。
而跑後的拉伸能有效的放鬆你的身體,塑造肌肉形狀,緩解肌肉酸痛,避免由於大量運動所造成的勞累感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及後續訓練計劃。
正確的跑步姿勢:在奔跑的過程中,注意在臀部以上的部位不要太過傾斜,這會對你的膝蓋造成巨大的傷害。這是由於當身體過分前傾時,腳尖著力更明顯。
這時候人體會產生一個向後的蹬地,身體前傾越多、蹬地的動作也就越明顯、腳尖著力就越大。如果長期讓腳尖著地,會損傷到我們的膝蓋及小腿脛骨,這種損害是很可怕的。且身體過分前傾不利於胸腔的打開、新鮮空氣的更換,從而會導致跑步效率的降低、體能下降等現象。
選擇一個溫和平穩的著地方式,會讓你的奔跑過程變得輕鬆起來,大部分優秀的奔跑者傾向於用前腳掌或中腳掌著地,而後腳跟著地會使你的落地變得更加用力,長期以來也許會損傷你的跟腱。
跑步的定義是指陸生動物使用足部移動。它在運動上的定義是一種步伐,雙腳不會同一時間碰到地面。它亦可以是一種有氧的運動或厭氧的運動。
關注健身與跑步,是對體能最基本的要求,要跑步,要先健身,加強體魄,同時跑前可熱身,避免跑步影響身體健康。跑步鍛煉是人們最常採用的一種身體鍛煉方式,這主要是因為跑步技術要求簡單,無需特殊的場地、服裝或器械。無論在健身房、運動場或馬路上,甚至在田野間、樹林中均可進行跑步鍛煉。可以自己掌握跑步的速度、距離和路線。
6、人可以連續跑步多長時間?
跑步的訓練應隨著年齡和身體狀況來定,還有距離.
短跑需要速度.協調姓和爆發力
中長跑需要耐力和速度
馬拉松最需要德是耐力
如果你是十幾歲跑步的話我建議你先從力量方面入手,你可以做各種對肌肉力量有效增強的運動例如:俯卧撐'仰卧起坐'等等.你還可以用球類運動來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如:足球,籃球,等.
如果你缺速度的話你可以練習一下下山坡跑[也就是從幅度較大較高的山上往下跑]斜坡也可以總之要有上王下就OK. 爆發力方面你可以試下逆風跑[逆風跑就是往風吹動的逆方向跑,風越大對練習效果來說就越好]耐力方面多點練習一下慢跑就OK了
注意你要選擇好對不同年齡和身體狀況的運動量和休息時間.一般來說12~~15歲的休息時間需要較場的時間17~~25歲就可縮短一點.[注意任何訓練方式的休息時間不一樣主要按照個人來定]多休息小心身體!還要防受傷!
如果你的耐力'速度'體能'力量這四方都可以的話那你就是一個好的跑手了,跑步就是主要加強這四方面的練習
多練變速跑和快速高抬腿跑可以令你的水平提高!
平時多補鈣,多吃蔬菜水果
盡量把頻率提高!
訓練是要隨這效果而提高要求和加長訓練時間縮短休息!比賽前多休息
跑步是一門學問,最科學的鍛煉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你和我一樣,我上學的時候就是這樣,不過現在我是一間健身中心的教練,我想你是不是在跑步的時候沒跑幾步就感到心臟跳的特別快,口乾,呼吸困難,有時小腹還痛.如果是我說的情況就照我說的做:
1.在跑步的時候調整好呼吸,一般3步一呼3步一吸,在每次跑步的心理默念千萬不要把呼吸搞亂.
2.要用鼻子呼吸,千萬不要張嘴.
3.速度要適中,不要一開始的時候就跑的特別快,速度是越跑越快,不是拚命的沖.
4.在最後沖刺的時候使出全身的力量張著嘴沖過去,這樣才能發揮你的全部體力.
5.跑完千萬不要停下,要慢走3-5分鍾.
堅持幾次你一定能達到你理想的效果.
力量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體力和精神承受能力已經下降到如同懸崖的邊緣上了。肌蛋白的減少是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典型病症。在老年人中,由於其肌肉力量的下降和身體極度地虛弱,摔倒和骨折是比較常見的。研究表明:力量訓練也能有效地減少老年人摔倒的頻率及骨折。
不管什麼年齡的跑步者,很少有人努力去鍛煉腿部以外的肌肉。但是,在日常訓練中,有規律地安排一系列簡單的上身力量練習,將有效地提高訓練者的跑步能力。目的是提高肩臂的力量和耐力,以及腹部和背部肌肉的力量。通過合理地利用雙臂,跑步者的成績可以提高近12%。不知道利用雙臂的普通的跑步者就很不幸,跑步的距離越長,雙臂就越疲勞。雙臂能有效地維持步幅是因為,,他們像一個節拍器一樣有節律地帶動著腿的節奏。
增加上臂的力量可通過簡單的俯卧撐練習。做俯卧撐時不用太快,並注意兩臂的寬度來加強背、肩、臂的力量,所有這些部位在長跑的最後階段將起重要的作用。不要一下子做得太多,剛開始做4次到5次即可,然後,隨著力量的增加而逐漸增加次數。做俯卧撐的好處在於用你自身的體重提供阻力,3而不需要投資任何設施。
跑步時,另一塊重要的肌肉是腹部肌肉。無力而鬆弛的腹部是你在長跑訓練、比賽的最後階段步幅減小、胸腔縮小,運送到腹部的空氣總量減少。此外由於腹部肌肉的力量差,可能會給和腹部相對的腰部肌肉帶來麻煩。解決的辦法是有計劃、有規律地做仰卧起坐。這個練習使背部、腰部、腹部肌肉都會得到鍛煉。把加強上身力量融入到你的日常跑步中去,簡單的方法就是像每天跑完步後要做整理運動一樣來做它。一開始做10個仰卧起坐,5個俯卧撐和20次雙臂屈伸,在兩個星期後增加到12個仰卧起坐,6個俯卧撐和24個雙臂屈伸。
盡可能地加強跑步的力量,一旦有了一定的耐力基礎,加大步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山地跑。有規律的山地跑計劃將對日常跑步產生奇效,對比賽成績更是有顯著效果。山地跑可增強跑步者的大腿力量,增強腿部的協調性,更可增強大腦的協調性。對老年跑步者作用更大。在斯坦福大學的調查結果表明:跑山的老年人的骨質密度比那些沒參加訓練和參加缺乏刺激訓練的老年人的要大得多。
進行山地跑訓練可以慢慢開始。首先,在山地跑訓練時不必跑很陡的山。如果跑很陡的山,那麼,所做的唯一的事即是爬山。理想的山地跑,其山路長為四分之一英里,山的坡度不要太陡,這樣既能鍛煉到腿的後蹬力量,又不至使肌肉過分緊張。其次,盡量做上山跑。因為當你做下山跑時,地面對腳、踝、膝和腿的撞擊力加大了(大約為體重的4到5倍)。而當你做上山跑時,撞擊力會小很多,更有利於加強大腿的力量,有助於跟腱的拉伸。下山跑時要減小跑的步幅。
根據其他系列山地跑的效果,第一周,跑一次;第二周,跑兩次。在你計劃參加比賽的前8到10周,把山地跑有效地融入你每周的大強度訓練之中。每周重復1到2次,使山地跑在日常、有規律地中等強度訓練中佔到中等比例。
速度
對一個跑步者來講,有很多方法進行速度訓練:到田徑場上,重復進行各種各樣的短距離跑;做速度游戲;從上上快速地地跑下來;參加比賽等。速度訓練對每個人都是可以的,對老年人的作用更大,因為它在保持步態的同時,也保持了人體良好的生物力學結構,而這兩者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許多沒跑過不得成年人,認為自己只是適應日復一日的以每英里10分鍾的速度慢跑,而不管跑的強度和速度,這是不正確的。
提高速度可以通過三種方法:
⒈增加步頻
⒉增大步幅
⒊既增加步頻又增大步幅
第一種方法比第二種方法更可取,步幅的增大會造成步幅過大,進而會引起某些生物力學上的問題和運動損傷。
速度訓練,尤其是在田徑場的速度訓練應該是逐漸的(無痛的)提高步頻和步幅的訓練。重要的是要循序漸進地提高。田徑場上的速度訓練對於發展速度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改進跑步形式的機會。
在田徑場上什麼是最好的、最簡單的訓練法呢?
休息
跑步的4個要素中,許多跑步者在訓練耐力方面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有的跑步者把速度與耐力協調得相當好。但是,很少有跑步者認真對待休息這個重要的部分。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休息在4個基本的要素中是最主要的因素。跑步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好處,而這些好處都是我們用代價換來的。在跑步中這個代價就是肌體內肌肉組織的不斷被破壞和重組的反復過程。無休止地跑步最終會導致肌肉損傷,在跑步中,我們認為損傷和過度使用的含義相同。而肌肉組織在休息後比原來更加強壯了。
為了使我們保持健康,不受損傷,跑得更好,在跑步時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
1.每周少跑幾天。
2.每周用一些低強度的訓練來代替1天或2天的跑步。如在功率自行車上進行有氧、出汗的訓練。
3.把某些步行活動融入到你的訓練之中
4.比賽應該少一點。
5.在你沒有比賽任務而准備維護體能時,應盡量嘗試降低運動量,保持成績和堅持降低訓練量。
6.有計劃地進行深層組織按摩。
7.將同樣的理論運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像學習工作一樣學習休息和放鬆這門藝術,這門藝術是值得追求的。通過學習創造性地休息和放鬆,使我們的身心得到恢復,變的更加強壯。
人在跑步時,人體所需氧氣需要量隨著跑步速度加大而相應增加,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加快呼吸頻率和增加呼吸深度。但是,呼吸頻率的加快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最有效的范圍是每分鍾35~40次。如每分鍾最高達到60次,平均一秒鍾就要進行一次呼氣和吸氣,這樣勢必使呼吸變淺,換氣量減少,影響氧氣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使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氧濃度降低。
注意呼吸節奏均勻。跑步時,有意識地把雙腳步伐節奏與呼吸節奏協調起來,一般來說,根據自己體力狀況和跑步速度變化,可以採取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當呼吸節奏與跑步節奏相適應並形成習慣後,就可避免呼吸急促表淺和節奏紊亂,對加深呼吸的深度極為有利。同時還可減輕呼吸肌的疲勞感和減輕跑步中「極點」出現所帶來的不良反應。
跑步時採用鼻子吸氣。跑步時採用鼻子呼吸並與跑步節奏相協調,能滿足體內氧氣要求。隨著跑步距離和強度加大,氧氣需要量增加,改用口鼻吸口呼的呼吸方式,在吸氣和呼氣時要做到慢、細、長,嘴微張呼氣,忌大口快速呼吸或者喘粗氣。跑步時呼吸急促,感氣憋不暢時,是由於呼氣不充分,二氧化碳排出不充分,占據在肺泡之中,限制了氧氣的吸入。要想加大呼氣量,就用口呼氣,並有意識加大呼氣的量和呼出的時間。
呼吸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人體的氧氣需求與排除體內多餘的廢氣。人體安靜
休息時,每分鍾約呼吸10至12次,每次呼吸的量 (潮氣量) 約 500ml,也就是說
,人體在安靜時的每分鍾呼吸交換量約5至6公升。盡管每分鍾吸入體內的氧氣多
達1000至1200ml,但是70公斤成人每分鍾使用的氧氣則只有 300ml左右。人體最
大運動時的換氣量可以達每分鍾 100公升 (約安靜時的20倍) ,但是人體的最大
氧氣攝取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則只有每分鍾3000ml。這種呼吸交換量增
加,氧氣使用率反而降低的現象,似乎說明了呼吸並不是人體耐力運動表現的主
要限制因素。
盡管呼吸的氧氣交換量(外呼吸)比身體組織的氧氣交換量(內呼吸)還多,但
是對於呼吸循環系統而言,不管是肺部的氣體交換、心跳率、心臟每跳輸出量、
人體的血流分布或靜脈的迴流等,都不是可以由意識控制的人體運動生理變項。
唯有運動時的呼吸方式,才是可以由意識控制的運動生理反應,因此,適當了解
跑步時的正確呼吸概念,也是相當有幫助的運動生理知識。
1.跑步速度與呼吸交換量
經常有人提出跑步時,隨著步伐「2吸1呼」、「2吸2呼」或其它節奏調整的
呼吸頻率(次數)概念。這種不考慮呼吸交換量大小的原則性說詞,是相當錯誤的
跑步呼吸調節概念。事實上,跑步的快慢與呼吸交換量成正比。人體在不同速度
下跑步時,每分鍾的呼吸交換量可能相差達10倍以上,盡管跑步步伐的快慢也會
改變呼吸的次數(頻率),但是,絕對不要以為單一個呼吸節奏,就可以完全代表
跑步的呼吸調節。人體跑步時的呼吸調節會受到跑步速度的顯著影響,盡管兩人
以相同的速度一起跑步,兩人的最佳呼吸節奏(深度與次數)也會有所差異。
2.影響肺部氣體交換量的因素
人體肺部的氣體交換受到呼吸頻率(次數)、呼吸深度(潮氣量)與死腔大小的
影響,因此,到底跑步時要增加呼吸的頻率或深度,做為運動時增加呼吸交換量
的依據?這個問題的解釋與死腔大小有關。
所謂死腔代表人體口、鼻、咽喉、氣管與支氣管等氣體通路(約 150ml),當
吸入的空氣通過這些空間時,會保留下死腔大小的空氣量,不會進入肺部進行氣
體交換,因此,盡管安靜休息時的每次呼吸量約 500ml,但是真正進入肺部進行
氣體交換的空氣量只有 350ml,如果以每分鍾10次的呼吸次數計算,人體安靜休
息時的真正肺部氣體交換只有3500ml。增加呼吸的深度(每次吸入的空氣量),可
以顯著降低死腔的影響,達成增加肺部氣體交換量的目的。特別是隨著跑步速度
的增快,死腔也會顯著增加,如果只以呼吸頻率的改變來調節,那麼肺部的氣體
交換效率就不會提升,不利跑步時的氧氣增加需求。
3.以口或鼻呼吸
如何增加呼吸的深度?是進行跑步呼吸調節的重點。基本上來說,當跑步的
速度不是很快,人體的氧氣需求量還不高時,以鼻吸氣、口吐氣的方式,可以獲
得比較自然的換氣調節。此時跑者應盡可能增加鼻子的吸氣深度、降低呼吸的頻
率,以便獲得較佳的肺部氣體交換效率。當跑步的速度加快後,吸氣的深度可以
再增加,呼吸的頻率也會慢慢提升,若以鼻子吸氣的節奏無法達成肺部氣體交換
的需求 (感覺必須以口幫忙吸氣) 時,表示跑步的速度已經太快,此時放慢跑步
的速度,顯然比調節呼吸深度或頻率還來的重要 (呼吸交換量急遽增加,代表無
氧代謝增加) 。
4.胸式或腹式呼吸
以肋骨與胸骨上提擴張胸腔,達成氣體進入肺部的呼吸方式,稱為胸式呼吸
。肋骨與胸骨不動,以橫隔膜下縮造成胸腔擴張 (腹部突起) ,達成氣體進入肺
部的呼吸方式,稱為腹式呼吸。事實上,腹式呼吸就是所謂「氣入丹田 (下腹部
) 」的呼吸調節方式,也是達成增加呼吸深度的有效手段。跑步時採用腹式呼吸
的方式來調節,可以顯著提升肺部的氣體交換效率。
跑步前要做de准備活動
人體各內臟器官及四肢從相對靜止狀態到較緊張活動需要有個適應過程,因此,人在進行跑步前同樣要作適當的准備活動,使機體生理機能能夠在動的情況下協調地工作。如果跑前不做准備活動,長跑時往往會發生關節韌帶、肌腱扭傷。特別是一起身就進行緊張的跑步,更易發生。跑步前一般可做以下幾節准備活動:
(1)站立,兩手叉腰,交替活動踝關節;
(2)半蹲,兩手扶膝活動膝關節;
(3)兩腿交替高抬腿,活動髖關節;
(4)兩手叉腰旋腰,活動腰部;
(5)一手扶持,依次前後踢腿、活動髖、膝關節;
(6)前後弓箭步壓腿;左右壓腿,牽扯腿部韌帶;
(7)上體前後屈以及上肢的輕微活動等。
只有正確的姿勢才能讓你跑得快,效率高,而且不易受傷。消耗脂肪的關鍵之一是盡量用接近你的無氧界限(無氧閾)的運動強度跑步,而正確的姿勢能使你無需浪費額外的能量就能達到這個強度。
跑步減肥一定要選好鞋和跑道,如果沒有條件在合適的跑道上跑,至少鞋一定要夠柔軟有彈性。膝蓋裡面的軟組織是很脆弱的部位,長期的沖擊會磨損它,而且它一旦磨損很難長好。它和骨頭不一樣,骨頭磨損了只要你適當保護恢復還會長回原型,而軟組織一旦磨損,很難長回原來的樣子,而是亂長,也就是所謂的骨質增生。
跑步減肥固然可以增加能量消耗而減輕體重,但也有跑步鍛煉後體重非但不降,反而增加的。這是為什麼?一、運動量大,飲食量也大。有些人跑步鍛煉初期體重下降,堅持一段時間後體重又回升。這是因為跑步在消耗能量物質的同時,還可以刺激消化器官,增進食慾。剛開始尚能控制飲食,使體重下降。一段時間後,由於飢餓難忍,加上減肥的新鮮勁兒已過,[購買此相關商品,請去虹來商城]索性大飲大食,造成體重增加。二、不能持之以恆。有些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跑步鍛煉後,便因失去興趣而中止運動。要知道,消化系統的變化比運動系統慢,中止運動後能量消耗明顯減少,但胃腸道的吸收功能依然保持「旺盛」狀態。此消彼長,體重當然會增加
向前是跑步減肥姿勢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保證向前的動力能防止疲勞後動作的變形,建議進行力量和拉伸練習。跑步者的伸拉練習應該是「動力伸拉」,而不是普通的靜力伸拉,因為跑步本身是動力性質的。
1、頭和肩
跑步動作要領——保持頭與肩的穩定。頭要正對前方,除非道路不平,不要前探,兩眼注視前方。肩部適當放鬆,避免含胸。 動力伸拉——聳肩。肩放鬆下垂,然後盡可能上聳,停留一下,還原後重復。
2、臂與手
跑步動作要領——擺臂應是以肩為軸的前後動作,左右動作幅度不超過身體正中線。手指、腕與臂應是放鬆的,肘關節角度約為90度。
動力伸拉——抬肘擺臂。兩臂一前一後成預備起跑姿勢,後擺臂肘關節盡量抬高,然後放鬆前擺。隨著動作加快時越抬越高。
3、軀干與髖
跑步動作要領——從頸倒腹保持直立,而非前傾(除非加速或上坡)或後仰,這樣有利於呼吸、保持平衡和步幅。軀干不要左右搖晃或上下起伏太大。[購買此相關商品,請去虹來商城]腿前擺時積極送髖,跑步時要注意髖部的轉動和放鬆。 動力伸拉——弓步壓腿。兩腿前後開立,與肩同寬,身體中心緩慢下壓至肌肉緊張,然後放鬆還原。軀干始終保持直立。
4、腰
跑步動作要領——腰部保持自然直立,不宜過於挺直。肌肉稍微緊張,維持軀干姿勢,同時注意緩沖腳著地的沖擊。
動力伸拉——體前屈伸。自然站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軀干緩慢前屈至兩手下垂至腳尖,保持一會兒,然後復原。
5、大腿與膝
跑步動作要領——大腿和膝用力前擺,而不是上抬。腿的任何側向動作都是多餘的,而且容易引起膝關節受傷,因此大腿的前擺要正。 動力拉伸——前弓身.兩腳站距同髖寬.雙手放在頭後.從髖關節屈體向前.保持腰背挺直,直到股二頭肌感到緊張。
6、小腿與跟腱
跑步動作要領——腳應落在身體前約一尺的位置,靠近正中線。小腿不宜跨得太遠,避免跟腱因受力過大而勞損。同時要注意小腿肌肉和跟腱在著地時的緩沖,落地時小腿應積極向後扒地,使身體積極向前。另外,小腿前擺方向要正,腳應該盡量朝前,不要外翻或後翻,否則膝關節和踝關節容易受傷。可在沙灘上跑步時檢查腳印以作參考。
動力伸拉——撐壁提踵。面向牆壁約1米左右站立,兩臂前伸與肩同寬,手撐壁。提踵,再放下,感覺小腿和跟腱緊張。
7、腳跟與腳趾
跑步動作要領——如果步幅過大,小腿前伸過遠,會以腳跟著地,產生制動剎車反作用力,對骨和關節損傷很大。正確的落地時用腳的中部著地,並讓沖擊力迅速分散到全腳掌。
動力伸拉——坐式伸踝.跪在地上,臀部靠近腳跟,上體保持直立.慢慢向下給踝關節壓力直到趾伸肌與腳前掌感到足夠拉力.然後抬臀後重復.動作要有節奏,緩慢。
飯前飯後都不好!
什麼時間跑步鍛煉好?
健身跑步鍛煉一般安排在早晨最好,其次是上午9點左右和下午5點左右。中年人由於工作,一般安排在早晨鍛煉,一是不與工作發生沖突;二是早晨跑步空氣新鮮,新鮮的空氣對呼吸系統有好處。另外,人經過睡眠,體力得到恢復,但從生理上講人仍然存在一定的抑制狀態。早晨鍛煉,有利於神經的興奮、振奮精神,促進新陳代謝,對保持充沛的精神和體力投入一天的工作大有好處。
飯前、飯後不宜進行跑步。飯後跑步或跑步後立即進食都會引起胃酸分泌減少,影響對食物的消化,久而久之會引起胃病,一般飯後1個小時後進行鍛煉為好,睡前跑步鍛煉不好,睡前鍛煉會使大腦皮層處於高度興奮狀態,產生多夢或不容易入睡的不良反應。
但是,早晨不宜於空腹進行大運動量鍛煉,如果健身長跑的距離比較長時,可先喝一小杯糖水或少吃一點點心類的食品。
★跑步時怎樣調節呼吸?
跑步時人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如果調整不好呼吸跑不了幾步就會氣喘吁吁,再咬牙跑幾步,就有點呼吸不過來。雖然跑步是不少人喜愛的健身方式,但是以上描述的種種不適卻常讓人打退堂鼓。其實,跑步並不難,只要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疲勞感自然就少了。那麼,跑步時要怎樣調整呼吸?
呼吸方式與跑速配合 跑步時呼吸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只用鼻子呼吸,另一種是口鼻一起呼吸。要想跑得舒服,分清跑步的階段和速度最重要。跑步剛開始時,或者速度較慢時,需氧量小,僅用鼻呼吸就可以滿足需氧量。如果氣溫較低或頂風跑步,更應用鼻呼吸,這樣進入肺部的氣體能被鼻毛和鼻黏膜加溫加濕,從而避免吸入的塵埃、細菌引起咳嗽、氣管炎、腹痛(人們常說的岔氣)、胃寒等疾病。當跑步時間較長或速度變快時,鼻呼吸就難以滿足機體對氧氣的需要了,如果只用鼻呼吸,容易使呼吸肌疲勞。此時應張嘴配合呼吸,緩解呼吸肌的壓力。當然,完全張口也不行,最好是口微開,輕咬牙,舌尖捲起,微微抵住上齶,讓空氣從牙縫中進出。呼吸時,要注意做到均勻而又有節奏,呼氣要短促有力,吸氣要緩慢均勻,有適當深度。
呼吸節奏與步伐配合 跑步時,人們一般習慣於按照自身需要自由調節呼吸節奏,其實,呼吸節奏應該與步伐密切配合才行。通常慢跑的呼吸節奏是每2~3步一呼,每2~3步一吸,並保持呼吸均勻和深度一致,這樣跑起來才會感到輕快。隨著距離的增加,機體疲勞慢慢明顯,這時候需要放慢前行速度、或者停下來走兩步,以調整呼吸節奏。
加強呼氣深度 許多人在跑步時不注意呼吸的深度,所以在持續較長時間的運動時,就會出現呼吸急促,從而產生胸悶、呼吸困難的感覺。有些人雖然注意深吸氣,但往往就忽視了呼氣的深度。其實,當跑步時間較長時,只有適當加大呼氣深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機體對氧氣的需要。深度加強了,才可能更多地排出廢氣、增大肺中負壓,從而使吸氣更省力,吸氣量也能增加。
每天早上6點左右起床就可以了,夏天可適當早一點!速度中等,跑的舒服就行了!跑半個小時,可以再回去休息半個小時,7點鍾左右吃點早餐可以准備上班了!這樣一天你會感覺非常的精神!我也喜歡跑步,希望以後能共同交流!陰雨天氣可在室內做一些簡單的運動
7、跑步多久才對膝蓋不好
一直以來,跑步是一項非常受歡迎的健身運動,可以幫助鍛煉心肺功能,也能讓人精力更加集中。但有些人卻遲遲不敢跨出步伐,因為心中有不少顧慮,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跑步會傷膝蓋」。
跑步傷不傷膝?這可以說是跑界有關傷痛的終極問題。
確實,大家會有這樣的直覺和印象,當我們負重行走、上下樓梯、屈膝或蹲下來,膝蓋都要承受不少壓力,尤其跑步時速度又快,壓力更高了好幾倍。當壓力過大,膝蓋就容易磨損,讓「跑步傷膝蓋」的說法不脛而走;嚴重一點,還可能會影響到我們日常的活動,因此為避免傷害發生,最好不要跑步!
真的是這樣嗎?
《運動醫學期刊》中刊載的最新研究分別追蹤74542名跑者長達 7.1 年
,14625名健走者長達5.7年,統計兩個族群中罹患骨關節炎以及做髖關節置換的人數。令人跌破眼鏡的是,跑者族群無論跑步里程多少,罹患骨關節炎和做髖關節置換的人數皆較少。研究人員還表示,跑步可以幫助減輕體重、減少關節負擔,對膝蓋來說反倒是好處多多!
可見跑步似乎跟膝關節傷害沒有絕對的相關!
而跑步是否傷膝蓋,主要取決於你的方法和強度。
那麼如何健康、合理跑步
1要衡量自己的運動能力,做到循序漸進和量力而行
對於一般人而言,鍛煉重在堅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用最大強度的60%~80%水平已經能夠達到效果,健康跑步,切勿逞強。
2跑步前一定要做好熱身運動
主要包括輕度小跑、適當彈跳等,讓全身的肌肉調動起來;其次還包括腿部肌肉與韌帶的拉伸鍛煉,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隨後的高強度活動。
3採用正確的跑步姿勢
1、首先是腳落地的位置在膝蓋的前邊,造成膝關節伸直,甚至鎖死(在每次站起的時候,能發現膝關節在最後的階段彷彿卡起來了,這是個自然機制,為了增加站立的穩定性)。此時向前的力量都通過地面反饋,沖擊到膝關節。所以,在落地的時候控制腳踝的位置盡可能在膝蓋的正下方,或是略偏後一點,膝蓋處的彎曲將起到極好的緩沖作用。
2、其次是腳部落地點盡可能控制在前腳掌,尤其是重心最好落在正對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的前腳掌位置。這個重力位置為腿部合理排列的受力點。受力點無論是更靠腳的外側、內側還是後部都會造成對膝蓋側向的沖擊力,導致受傷。
3、還有就是控制身體的穩定,不要左右搖晃。因為左右搖晃會讓重心位置在側向不斷改變,給膝蓋側向沖擊力,而膝蓋正面承受體重的能力最強。因此在跑步過程中不要過度擺臂,過度向前跨步,因為這些都會造成身體不穩定性的增加。
4勞逸結合
對於不經常跑步的人群,要控制好跑步的頻率,當出現關節腫痛時,一定要注意休息,給肌肉、韌帶和軟骨以充分的休息時間,切不可帶傷上陣,避免進入惡性循環。
膝關節受傷的誘因有很多,更關鍵是在於「怎麼跑」,而不是否定跑步本身。
將這個結論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正確的跑步有益於膝關節的健康,不正確的跑步,超出了膝關節組織負荷,才會損傷膝關節。
所以,不必消極抵制跑步,而是要學會正確地跑步,科學運動始終是促進健康、遠離傷痛的不二原則。
如果有幫助到你,希望能採納!
8、一個成年人跑步一公里大概需要多久?
一名成年人跑步一公里大概需要6分鍾。
專業運動員的速度1公里大概在2分20秒,世界記錄是2分11秒。正常成年人的健身速度在10公里/小時,即6分鍾1公里。
運動三忌
專家指出,有些情況下,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准備,碰上大霧、陰霾天氣,應該取消預定的運動計劃。運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忌不做准備運動。在體育鍛煉前做些簡單的四肢運動,對安全有效的鍛煉身體有好處。因為在寒冷的冬天,人體因受寒冷的刺激而使肌肉、韌帶的彈性和延展性明顯降低,全身關節的靈活性也較夏秋季節差得多。鍛煉前不做准備運動,則易引起肌肉、韌帶拉傷或關節扭傷,致使鍛煉不能正常進行。
二忌大霧天氣鍛煉。霧是由無數微小的水珠組成的,這些水珠中含有大量的塵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如在霧天進行鍛煉,由於呼吸量增加,勢必會吸進更多的有毒物質,影響氧的供給,這會引起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會引起鼻炎、肺炎、氣管炎、結膜炎以及其他病症。
三忌不注意保暖。運動時不可忽視保暖,否則會引起傷風感冒。天氣冷的時候,可待身體發熱後再逐漸減衣,開始鍛煉時不必立即脫掉衣服,也不要等大汗淋漓時再脫衣服,否則容易感冒。
運動類型
長跑
長距離跑簡稱長跑,英文是long-distance running。最初項目為4英里、6英里跑,從19世紀中葉開始,逐漸被5000米跑和10000米跑替代。
據記載,現代最早的正式長跑比賽是1847年4月5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職業比賽,英國的傑克遜以32分35秒0的成績奪得6英里跑冠軍。奧運會比賽項目男、女均為5000米跑和10000米跑。男子項目1912年列入;女子5000米跑1996年列入,10000米跑1988年列入。
短跑
短跑是田徑徑賽項目中的一類,一般包括:50米跑、60米跑、10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4×100米接力跑,4×400米接力跑等幾項;其運動特性:是人們同時以最快的速度,在確定的跑道上跑完規定的距離,並以最先跑完者為優勝的項目;在人體機能供能方面,表現為人體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本能,並以無氧代謝供能的方式供能。
中長跑
中長跑(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ace),是中距離跑和長距離跑的簡稱。屬800米以上距離的田徑運動項目。中距離跑項目有男、女800米和1500米;長距離跑項目有男子5000米和10000米,女子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
中長跑是歷史悠久且開展普遍的運動項目。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就有中長跑比賽。19世紀,中長跑在英國已盛行,後來世界各國也都相繼開展起來。中國從1910年起也有了中長跑的比賽。
(8)跑步髖關節多久擴展資料:
(1) 晨練健身跑盡量選擇較松軟的場地,最好在運動場中跑道上練習跑步,不要在很堅硬的地面上跑步。
(2) 跑步時不要穿硬底鞋,盡量穿鞋底較軟較厚的鞋,最好穿運動鞋、膠鞋,沒有膠鞋時也可穿布底鞋,但不要穿硬底皮鞋、塑料鞋。
(3) 跑步的姿勢要科學合理。應足跟先著地,迅速過渡到腳掌,以利於做好緩沖動作,減少著地時的阻力。腿的後蹬要舒展。腳落地時要利用好緩沖力量,不要太猛,這樣跑起來使人感到兩腳輕巧而富有彈性,還可以減輕腳的負擔,既可持久,又可避免傷痛。
(4) 跑步時,鞋帶不宜系得太緊,否則會妨礙腳部的血液循環。經常用熱水泡腳,至少在每次晨練長跑後和每晚睡前要用熱水洗腳,可以降低下肢腳部肌肉的粘滯性,增強關節韌帶的彈性和伸展性,也可以防止傷痛,這樣有利於第二天早上晨練。
(5) 參加晨練健身跑前後,要認真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和整理活動,特別是下肢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肌肉、肌腱、韌帶要充分活動開,才能參加晨練健身跑。這些對於保護好腳也是非常重要的。
跑步時,有意識地把雙腳步伐節奏與呼吸節奏協調起來,一般來說,根據自己體力狀況和跑步速度變化,可以採取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
當呼吸節奏與跑步節奏相適應並形成習慣後,就可避免呼吸急促表淺和節奏紊亂,對加深呼吸的深度極為有利。同時還可減輕呼吸肌的疲勞感和減輕跑步中「極點」出現所帶來的不良反應。
跑步時採用鼻子吸氣。跑步時採用鼻子呼吸並與跑步節奏相協調,能滿足體內氧氣要求。
隨著跑步距離和強度加大,氧氣需要量增加,改用口鼻吸口呼的呼吸方式,在吸氣和呼氣時要做到慢、細、長,嘴微張呼氣,忌大口快速呼吸或者喘粗氣。
跑步時呼吸急促,感氣憋不暢時,是由於呼氣不充分,二氧化碳排出不充分,占據在肺泡之中,限制了氧氣的吸入。要想加大呼氣量,就用口呼氣,並有意識加大呼氣的量和呼出的時間。
參考資料:網路-運動
9、跑步髖關節痛 還能繼續跑嗎?
運動量要逐漸增加,同時要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