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切開復位術

髖關節切開復位術

發布時間:2020-09-09 12:14:48

1、什麼叫切開復位內固定植骨術?

切開復位內固定植骨術:
1.切開復位手術:相對閉合的手法復位等而言。
2.內固定手術:相對於夾板、石膏等外固定而言。
3.植骨手術:顧名思義就是從髂骨去一小塊骨頭,植入骨折處。
總之,這並不是一個還是幾個手術的問題,而是簡單的手術還是相對復雜的手術的方法選擇。

2、髖關節脫位復位術後如何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

六個月時發現左側髖關節脫位,戴支具固定8個月,現已摘除半年。但目前還需扶著才能站立。右腿膝關節站立時有時會蜷曲,左腿站立時外撇。支具固定8個月,髖關節已復位化驗、檢查結果(請使用右側的工具上傳):請上傳您的檢查片子,以便醫生了解病情,給出診療建議。

3、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手術後吐血(褐色液體,含血絲)是什麼情況

你好,原來有胃病沒?手術後吐的血,應該是應急性的潰瘍出血,不是一直出,用止血葯對症治療養養就可以了。

4、什麼叫切開復位內固定植骨術

切開復位內固定植骨術包括切開,復位,內固定,植骨,切開就是切開皮膚,顯露骨折斷端,復位就是把已經錯位的骨折斷端對好,使其恢復原來的解剖位置,內固定就是在骨頭上打上鋼板釘子,把已經錯位而又復位的骨折固定,讓其長到一起,過半年左右再取出內固定物,也就是需要做兩次手術,植骨術解釋起來比較麻煩,骨頭的連接需要血運,人的骨頭受傷當時就復位的話大多可以長上,因為血運比較好,如果復位再錯位或長時間血運不好就不能再自己長上了,就需要植骨,可以用自己的髂骨也可以用人工骨(比較貴),讓陳舊的骨折斷端從新流血再把髂骨或人工骨塞到有血的骨折斷端,就能長了。
關節融合跟以上的沒關系,是另一碼事,就是破壞關節之間的軟骨讓關節上下的骨頭長到一起,像一根骨頭一樣,不能再動了。
你的受傷部位不是很關鍵,但肯定不會一點影響也沒有,積極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會有很大好處的。
祝你早日康復。

5、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的手術步驟

<

6、髖關節切開復位的手術加石膏固效果怎麼樣

建議採用鋼板內固定術

7、髕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手術步驟

1.體位 仰卧位;
2.切口、顯露 前側U形切口較為適宜,顯露較橫切口充分,術後切口與骨折部分不易發生粘連而影響屈曲功能;
3.探查和清理關節腔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後,向上翻開皮瓣,即可見到髕骨骨折塊。損傷嚴重者,骨折塊的分離較大,兩側的關節囊和股四頭肌擴張部的撕裂亦大。將近、遠兩端骨折塊拉開,即可進入關節腔,顯露並探查股骨前面,徹底清除關節內積血、骨碎屑以及骨折塊間夾有的軟組織
4.復位 先伸直膝關節,以鬆弛股四頭肌,利用巾鉗夾住骨折塊牽拉對攏,使之復位並由助手暫時保持定位;
5.內固定 對兩骨折塊較大的髕骨橫斷折,常用不銹鋼絲作為內固定物。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下列3種:
⑴環扎固定法:用18~28號不銹鋼絲,以粗圓針引導,緊貼髕骨緣在周圍軟組織內縫合一圈,然後將髕骨折復位,把鋼絲逐漸收緊、擰牢。這方法比較簡單,固定也較完善,但易產生成角畸形,一般適用於移位不太大的骨折或尚能復位的粉碎性骨折;
⑵貫穿固定法:用2mm鑽頭在近側骨折塊斷面上1cm的內外側,垂直於髕骨縱軸,鑽一隧道;用同樣方法,在遠側骨折塊的相應部位也鑽一隧道,8形穿過鋼絲。但須注意隧道應位於髕骨全厚中點的後方。用巾鉗復位、擰緊鋼絲固定之。這種固定直接、有力、比較牢靠,適用於移位較大的骨折。由於鋼絲在髕骨前面交叉,可以防止屈膝時引起的向前成角;
⑶張力帶固定法:用直徑1.5mm的克氏針,自近折塊折面的內、外側鑽入,沿髕骨縱軸,自骨折塊的頂端鑽出,用手搖鑽調整克氏針至針頭剛露出折面。復位後,用同一克氏針從近折塊向遠折塊折面的對應點鑽入,沿髕骨縱軸自遠折塊的下端鑽出。用手搖鑽調整克氏針,使兩端在肌膜外面露出約3~5mm,針尾彎成鉤狀,然後用18~28號鋼絲繞過兩枚克氏針的後面,逐漸收緊擰牢。擰緊時,注意鋼絲應穿過克氏針的後側並收緊。這樣,鋼絲收緊後,克氏針將受到一定的壓力,促使骨折塊互相靠攏,加速癒合;還應注意決不可使縱行跨過骨折線的鋼絲過分偏向側方,從而失去張力帶固定的作用;
6.修復四頭肌擴張部及關節囊 檢查髕骨關節面完全對合,關節腔內無積血及碎骨後,將兩側撕裂的股四頭肌擴張部、關節囊及髕前腱膜用絲線間斷縫合。然後沖洗傷口,逐層縫合。

8、關於髖關節復位以後的如何補充營養??

幼兒及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
1、臨床症狀
走路較晚,步態異常:開始走路時步態不穩呈蹣跚、搖擺或搖動步故態(單側);雙側者為鴨行步態,肢體不等長,軀干呈代償性側彎
2、體征
Allis征陽性(單側)
Ortolani征或外展試驗陽性
Nelaton線征破壞
Trendelenburg征陽性
3、X線檢查
髖臼指數
CE角:正常值4歲+15°以上,15歲為+20°以上
Perkin's方格
Shenton氏線
Sharp角:該角>40°即表示髖臼發育不良。
股骨頸前傾角的測量:X線雙平片
頭臼指數(AHI):由股骨頭內緣到髖臼外緣的距離A比股骨頭的橫徑B,表示股骨頭的大小與髖臼深度不相稱的狀態。其特點是隨年齡的增長而頭臼指數隨之下降,一般正常值在84-85左右。其計算公式為AHI=A/B×100。
髖關節間隙:與正常側相比較,雙側患者與同年齡髖關節進行比較。測定股骨頭最高點的面與髖臼軟骨底面的距離,分為5級,4級為正常間隙,3級較正常窄1/4,2級較正常窄1/2,1級較正常窄3/4,0級關節間隙完全消失。用以判斷有無創傷性關節炎的標准。
4、其它檢查:關節造影、CT、MRI均能對先天性髖脫位有其診斷價值。
5、幼兒及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的治療
1、保守治療
自動復位法:以Pavlik harness為代表。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
牽引復位法: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也有人用於1歲以內的患兒。
內收肌切斷閉合復位法:本人主張用於2歲以內的患兒。
Ferguson手術:
2、保守治療的固定姿勢:主張採用人位固定(Human Position)而不用Lorenz體系的蛙式位,其理由如下:
蛙式位是股骨頭遭受髖臼壓力最大的體位,尤其是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
蛙式位時經過內收長肌與髂腰肌之間的旋股內側動脈遭受壓迫,將直接影響股骨頭的血運;
蛙式位時,增大的盂唇可以壓迫骺間溝,致使股骨頭發育受到影響,甚至產生畸形。
3、影響復位的因素
髂腰肌的攣縮;
盂唇過大,阻塞了髖臼而影響股骨頭的復位;
頭、臼不稱,通常是髖臼過小過淺;
其它:如髖臼內脂肪過多,圓韌帶過長、增寬在臼內形成阻塞,關節囊的攣縮等。
4、復位後髖關節發育的觀察
保持頭、臼同心是髖關節發育的基本條件;
保守治療一般頭三個月用石膏固定,以後改用支架固定,保持髖關節的有限制動;固定時間一般為就診月齡時間或加3個月,一般每三個月復查一次並復查骨盆平片進行監測;

與髖關節切開復位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