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髖關節置換術後出血量在多少范圍內正常
這個在100ml內都是正常的
2、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缺點是什麼
股骨頭壞死是嚴重影響髖關節活動的疾病,嚴重的會造成患者無法行走,只能卧床休息。一些患者因為股骨頭發生塌陷,在醫生的建議下往往會選擇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以為這樣就可以一勞永逸了。真的是這樣嗎?新浪中醫股骨頭壞死頻道的專家指出,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缺點也不斷的在暴露出來:一,髖關節手術使用人造關節代替壞死的股骨頭,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症狀,但是髖關節置換術並不是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最佳方法,且由於人工關節減震功能不良,手術之後避免在不平滑不平整路面行走,不能每天行走的距離過遠、更不能負重行走、進行體力勞動、跳舞,以免假體提前下沉,出現髖關節疼痛症狀。二,手術後活動受限的症狀的症狀也是不能完全解除的,患者做一些簡單的活動還可以,但是能進行過多的活動,過多的活動如爬樓梯、跑步、登山等運動會使假體的使用年限減少、假體的松動,因為人造關節沒有自行修復功能。如果置換手術後不久就出現了假體松動的情況,導致了置換術的失敗,不得不再進行第二次手術,甚至第三次的手術。三,髖關節置換手術還有可能引發其他並發症,留下後遺症等,有的患者會發生感染,需延長治療時間,治療十分困難,甚至不得不將人造關節拔除,待感染被控制後再進行關節再置換,而再置換的感染率遠遠高於第一次的手術。而在手術中也可能會造成其他部位骨質的損傷,導致術後住院時間長等缺點。通過以上詳細介紹,大家對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缺點應該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了吧。在此提醒廣大患者,除非股骨頭塌陷非常嚴重,其他股骨頭壞死治療方法沒有療效的情況下,方可考慮髖關節置換手術。
3、髖關節置換術後多久完全康復
做了手術後,每逢陰雨天都會有反映的,而且是在陰雨的頭幾天就會有不適的感覺了。這種情況會持續幾年的。我父親就是做的髖關節手術,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有時還有不適反映。但如果保養的好的話,就會好些的。注意別貪涼啊,寧可悟著點啊,千萬不能受涼哈!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如果保養的好的話有個2.3年就好了)。
4、我媽在5個月前做了髖關節置換手術,可現在情況並不是很好,求高人指點
一般股骨頸骨折做髖關節置換術的目的之一就是可以早期活動,減少患者卧床時間,所以術後早期開始恢復運動是正常的。我岳母也做過這種手術,術後開始也是不敢活動,後來也常常感覺患肢不適,但我感覺好像還是心理問題,就鼓勵她繼續遵醫囑活動,現在一切正常了。當然手術部位傷口的牽拉、瘢痕等可能也有些影響。既然片子沒問題,就再耐心等等看吧。這里轉帖網友omego的一個相關回答,你可以參考一下。
一般術後一個星期就可以不負重下地活動了。要看術中的情況,假體的種類,骨折的類型,術前有無骨質疏鬆等,並不是簡單就能決定的,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同。
大部分手術(骨水泥型)後病人,在術後第二天,可在行步器幫助下,由理療師或骨科醫生輔助,開始活動。
1 一個逐步加強的行走活動來增加活動能力和耐力,先在室內,以後可到室外;恢復其他室內活動如坐、立、上下樓梯。
2 平躺時雙大腿間一定要按放枕頭,以保持雙腿分開,此習慣可維持3個月。
3 術後避免側卧3個月。
4 手術側髖關節,在最初6個月要避免內收(向內收擺)及內旋(向內旋轉)動作,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條腿上。
5 不要下蹲活動,不要坐使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的椅子。
6 棄杖時間按身體情況一般先雙杖後單杖,再完全棄杖。
5、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的康復評定
<
6、道路交通事故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傷殘評定應該是什麼標准可否評殘?
道路交通事故傷殘評定標準是:《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GB18667-2002)可否評殘要由司法鑒定說了算。
7、我是交通事故,做的右髖關節置換術,傷殘鑒定為幾級呢 ?
對於髖關節置換術後的,每個地方一一致,大部分地方9級傷殘是可以評的,但是有些地方主張評8級。而且你髖關節材質是什麼的,大部分材質是管用10年,
8、髖關節置換術多久恢復正常
理論上講,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
實際上,最好等術後一周左右,既不影響術後恢復,也不會增加傷口出血,影響傷口癒合
至於恢復正常走路的時間,跟病人情況、術前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相關性的。比如,年齡較輕的病人,肯定要比年齡大的病人恢復時間短;術前能正常走路的肯定比術前不能正常走路的恢復時間短。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的。而且,跟手術做得好壞也有很大關系,這是顯而易見的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於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
髖關節置換術後不單純是身體的恢復,更需要預防並發症。大手術給病人體力帶來很大消耗,病人很需要卧床恢復體力,但卧床太久會產生褥瘡、肺炎、誘發心臟病。一旦出現這些並發症則嚴重影響整體的康復。另外,缺乏運動時肢體血流會減慢,血流緩慢的時候血管內的血液容易發生凝固,造成血管栓塞,堵塞血管的栓子如果脫落,順著血液流到心臟進一步流到肺臟則會堵住肺臟的大血管,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手術後要早起下地運動,預防並發症的發生。
手術後什麼時候開始進行康復運動合適呢?應該說手術結束後越早恢復運動越好,但由於傷口一般放有將傷口內的瘀血引流出來的管子,在引流管拔出之前不方便下地行走,所以手術當天一般只能在床上做被動的運動,如按摩下肢,這樣可以促進下肢血流加快,預防血管的栓塞。手術後第一天就可以把引流管拔除,拔除引流管後就應該下地練習下地行走了。年齡太大的病人,比如90歲以上的老人做了手術是不是可以酌情考慮晚幾天下地呢?恰恰相反,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手術後卧床並發症,就越應該早下地行走。
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恢復選擇何種運動比較好呢?這個沒有統一的意見,應該因地制宜,但有統一的原則,那就是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比方手術當天可以幫患者按摩下肢的肌肉和關節,術後第一天上午可以增加床上運動,讓患者自己練習在床上屈伸下肢關節,主動抬高下肢,下午就可以練習下床站立,如果病人體力允許,除了站立之外還要增加逐漸練習行走。術後第二天開始逐漸增加練習行走的次數和行走距離。術後5-7天就要開始練習上下樓梯、登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運動的協調性。術後兩周,如果病人體力較好,在能站穩不摔倒的情況下可以逐漸放棄助行器練習行走。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原發病、手術中使用的人工關節假體類型、有沒有使用骨水泥固定等等對手術後的運動恢復有沒有影響呢?一般是沒有影響的,只要患者沒有感覺到手術部位的疼痛,就可以完全負重,也就是說將身體的重量完全放在手術的肢體上。除非手術中因為患者骨頭結構缺損比較大進行了重建,一般都能在術後一到倆天內恢復下地行走。手術中如果重建了骨頭,也應該早期下地,但醫生可能會告訴病人手術側的肢體不能負重或者不能完全負重,需要拄拐來代替患側肢體的負重。
患者術後選擇何種運動要根據患者本身的情況及醫院的條件來定,注意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注意不要摔倒,上下床時預防關節脫位。為了預防並發症和增加康復速度,髖關節關節置換術後的病人應該能走的時候不要站,能站的時候不要坐,能坐的時候不要躺。如果運動後感覺傷口疼痛加重或者夜間疲勞感很重,說明運動量過大,需要適當減少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