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髖關節後脫位的臨床表現
1.有明顯外傷史,通常暴力很大,例如乘車時一腿搭在另一腿上,膝蓋頂住前座椅背,突然剎車時,膝部受撞擊而產生脫位,或高空操作觸電後摔下。2.有明顯的疼痛,髖關節不能活動。3.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4.可以在臀部摸到脫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5.部分病例有坐骨神經損傷表現,大都為挫傷,2~3個月後會自行恢復,神經損傷原因為股骨頭壓迫,持續受壓使神經出現不可逆病理變化。
2、發生髖關節脫位後果會怎樣?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
髖關節脫位並不是多發疾病,所以相信很多人對該疾病也不了解。專家指出,這是關節脫位的一種,但是患者多見於嬰幼兒,主要是先天因素造成的,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發生髖關節脫位的後果會怎樣,希望大家能夠增強對該疾病的了解。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有時可合並有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病因學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當然,多發性畸形附有髖關節脫位應屬於先天性畸形。總的說來,近年來大多數學者認為病因並不是單一的。這說是說有許多因素參加才會引起此症的產生。
寶寶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危害
1、在胎兒時期發生的髖關節脫位即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發病幾率女孩大於男孩,嬰幼兒時期是治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最佳時期,患兒及時的診治可完全治癒,若未能及時發現患兒病情和正確的救治,均會危害一生的健康。
2、在兒童時期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危害,患兒會出現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疾病。部分患兒的脫位可在一定時期內自愈,若自愈後位置欠缺,會造成髖關節疼痛,形成扁平髖,甚至影響到股骨頭附近的血運還可能導致股骨頭壞死。
3、專家指出,手術時手法粗暴、創傷過大、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會損傷了股骨頭附近血管,使血液循環受到阻礙,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年齡較大的患兒做復位手術,成年後出現並發症的機會較多,一般為髖關節骨性關節病。
上述文章為大家介紹了髖關節脫位的危害,我想大家對該疾病也有了一定 了解。在此提醒大家千萬不能忽視該疾病的發生,而且要增強對該疾病的了解,這樣才能夠及時的發現該疾病的存在。在此也祝願髖關節脫位患者能夠早日恢復健康。
3、髖關節後脫位占所有髖關節脫位的比例
沒有明白你的意思,可以詳細的說明一下么
4、髖關節脫位的症狀表現有哪些?
1、兩條腿活動少,不一樣長;
2、大腿內側及臀部皮紋皺褶不對稱;
3、活動髖關節有彈響;
4、髖關節外展受限,即兩條腿不能自如地向外張開。
5、學習走路較晚,而且走起來像鴨步,站立姿勢異常。
5、如何預防髖關節術後脫位
這個不會復發 唯一的預防就是 避免再次創傷
治療
(一)第Ⅰ型的治療
1.復位
髖關節脫位復位時需肌鬆弛,必須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下行手法復位。復位宜早,最初24~48小時是復位的黃金時期,最好盡可能在24小時內復位完畢,48~72小時候再行復位十分困難,並發症增多,關節功能亦明顯減退。常用的復位方法Allis法,及提拉法。病人仰卧於地上,一助手蹲下用雙手按住髁嵴以固定骨盆,術者面對病人站立,先使髖關節各屈曲至90度。然後以雙手握住患者的蟈窩作持續的牽引,也可以前臂的上段套住蟈窩作牽引,待肌鬆弛後,略作外旋,便可以使股骨頭還納至髖臼內,可以感到明顯的彈跳與響聲。提示復位成功,復位後畸形消失,髖關節亦恢復,本法簡便、安全最為常用。
2.固定
復位後用綳帶將雙踝暫時捆住一起,於髖關節伸直位下將病人搬運至床上,患肢作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2~3周。不必石膏固定。
3.功能鍛煉
需卧床休息4周。卧床期間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2~3周後開始活動關節,4周需扶雙拐下地活動。3個月後可完全承重。
(二)第Ⅱ—Ⅴ型的治療
對這些復雜性後脫位病例,目前在治療方面還有爭論,但考慮到合並有關節內骨折,日後產生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機會明顯增多,因此主張早期切開復位與內固定。
6、髖關節後脫位
需要手術的,修補下髖關節臼窩的肌腱,使之不易脫位。
可以恢復的。
注意不要右下肢太過於用力。
7、髖關節後脫位的治療
1.一般性後脫位治療(1)復位 髖關節脫位復位時需肌鬆弛,必須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下行手法復位。復位宜早,最初24~48小時是復位的黃金時期,最好盡可能在24小時內復位完畢,48~72小時候再行復位十分困難,並發症增多,關節功能亦明顯減退。常用的復位方法Allis法,及提拉法。(2)固定 復位後用綳帶將雙踝暫時捆在一起,於髖關節伸直位下將患者搬運至床上,患肢作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2~3周。不必石膏固定。(3)功能鍛煉 需卧床休息4周。卧床期間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2~3周後開始活動關節,4周需扶雙拐下地活動。3個月後可完全承重。2.復雜性後脫位治療對復雜性後脫位病例,目前在治療方面還有爭論,但考慮到合並有關節內骨折或閉合復位反復失敗者,日後產生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機會明顯增多,因此主張早期切開復位與內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