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懷孕18周5天肚子那根線有點像左邊歪了怎麼回事
恥骨是骨盆前側,小腹部兩個環形骨頭,之間以韌帶形成聯合。孕婦卵巢在7-10周時分泌一種叫做鬆弛素的物質,而致使骶髖關節和恥骨間纖維軟骨及其韌帶變得鬆弛,恥骨間隙較未孕時增寬,這是胎兒日益增大的生理需要。 症狀包括: ①大腿根部恥骨聯合疼痛,在負重、登高、遠行時加重;②行走時重心移動緩慢,影響步行速度,步態呈鴨步;③部分人會出現腰背部、腹股溝區疼痛。 一般症狀較輕,可以忍受,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必要做特殊治療。隨著孕婦的月份增大,恥骨分離也因之變大,在行走時,特別是登高時會產生恥骨牽拉痛,這是由於身體重心偏向一側造成左右恥骨錯縫引起的。大幅度地恥骨錯縫牽拉恥骨間的纖維軟骨及其周圍韌帶,甚至還有可能在分離嚴重時導致韌帶拉傷、水腫,造成行走困難,甚至不得不卧床休息。 處理方法:孕婦應控制體重,加強鍛煉,方法有屈伸大腿,倒走等;減少下蹲、負重工作,減少站立、行走時間。上、下午各增加1h休息時間,卧位休息時以側卧為主。飲食中添加高鈣食品,增加日照時間,利於鈣質吸收。疼痛嚴重的可以熱敷、卧床休息、使用鎮痛劑或者打封閉,甚至可能需要打石膏。
2、扭傷或腰肌勞損和梨肌狀綜合症一樣嗎拍過片子腰椎沒事髖關節沒事但還是會有痛說不起來那裡!
腰肌勞損在腰部,梨狀肌在臀部,可能是髖關節微小錯縫產生出來的疼痛,通常有陰陽腳或是腳後跟不等長,檢查一下才能確定。
3、屁股上面的骨頭痛怎麼辦
尾椎骨(就是人類進化後尾巴退化形成)好好休息休息就沒事了,實在不行抹點跌打損傷的葯就好了。沒大事!
4、髖關節帶動整條腿疼痛是怎麼回事
您現在的情況還不能除外腰椎的問題,不是只有腰椎滑脫會導致腰腿痛。是否存在腰椎序列問題要先做腰椎正側位的x片。看腰椎管的形態和受壓情況須做核磁(ct不是每一點用,但主要用來看骨質)。當然坐骨神經卡壓也可能有類似症狀。總之,除了症狀外,醫生還會對您進行查體,初步排序先考慮什麼後考慮什麼。到正規醫院看吧,瞎湊合就是耽誤自己。
5、骨盆正常位置
你好,
女正常骨盆外尺寸:
髂前上棘間徑正常值為23—26厘米;
髂嵴間徑正常值為25—28厘米;
能恥外徑大於18.5厘米;
大轉子問徑正常值為28—31厘米;
坐骨結節間徑正常值為8.5—10厘米;
恥骨弓角度大於或等於90度。
不過你也不用著急,結婚生子之後骨盆自然就會變寬!
6、骨盆位置疼痛
有可能是年輕時的勞累,積累!
骨盆的位置 疼痛 可能:1.是腰椎 ,骨質酥鬆,髖關節及骨盆錯縫;
2.婦科疾病
3.直腸
風濕也有可能的 可以去檢查 就會清楚的!
7、夫妻保健推拿常用手法有哪些?
推拿手法是以手和肢體的其他部分(也可藉助於器械)按照特定的技巧和規范化的動作在人體體表特定穴位和部位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它是推拿治病的關鍵之一。手法的熟練程度及如何適當運用手法,對治療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因此,要想進一步提高治療內、婦科疾病的效果,除了辨證確切、認真負責外,在適當的穴位或部位上運用相宜的手法,顯然是一種重要的環節。
手法在臨床應用中,同樣要貫徹辨證施治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發揮手法的治療作用。在臨症時,人有老少,體有強弱,證有虛實,因此,手法的選擇和力量的運用在內、婦科推拿治療中尤其重要,過之和不及都會影響治療效果。
一指禪推法【操作手法】用大拇指指端、螺紋面或拇指橈側面著力,吸定於經絡穴位或治療部位上,肩肘關節及上肢肌肉放鬆,通過腕關節的連續擺動而帶動拇指關節的活動,使產生的力持續作用於經絡、穴位或治療部位上。
【手法要訣】(1)沉肩,使肩關節放鬆,肩部不能聳起用力,即肩部下垂之意。
(2)垂肘,上肢肌肉放鬆,肘部自然下垂,略低於腕部。
(3)懸腕,腕關節自然懸屈(切忌用力屈曲)拇指處於垂直位,便掩腕部作左右擺動。
(4)指實,拇指端、螺紋面或偏峰自然著力,吸定於治療部位上。
(5)掌虛,手握成空拳狀,四指不著掌面,拇指垂直。
(6)緊推慢移,緊推就是腕部擺動及拇指指間關節或拇指掌指關節作屈伸有節律的活動,拇指端著力點作緩慢的移動。動作靈活自然,用力均勻柔和,頻率均勻等。
【生活應用】用於頭面部,能開竅醒腦,鎮靜明目;用於胸腹部,能寬胸理氣,健脾和胃,調節二便;用於頸項、背、腰、骶部,能調節臟腑陰陽功能;用於四肢、關節,能溫通經絡、活血散淤、祛風除濕、滑利關節。
拿法【操作手法】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對稱用力,提拿一定部位,進行一緊一松的拿捏。
拿法刺激量較大,故每次每一部位或穴位所拿時間不宜過長,根據患者忍受力適當控制手法的輕重。可反復多次實施。
【手法要訣】(1)肩肘關節放鬆,手掌空虛,指腹應緊貼所拿部位或穴位。
(2)拇指和食、中兩指對稱(食、中兩指平行或中指指面壓在食指指甲上),或拇指和其餘四指對稱,用力夾住所拿部位或穴位。應蓄勁於內,貫注於指。作連續的一緊一松的動作。
(3)用力由輕而重,切忌蠻力或力用淺表。
【生活應用】由於所拿部位或穴位不同,功用也不同,用於頭部,能開竅醒腦、祛除風寒;用於肩背部,能疏風解表、舒通經絡。常應用於治療各種頭痛、牙痛、腹痛、腰痛及風濕痹痛等。
按法【操作手法】按是壓的意思,用手指、掌面或肘尖著力逐漸用力下壓,稱為按法。用指面著力的稱指按法,用掌面著力的稱掌按法用肘尖著力的稱肘壓法。
【手法要訣】(1)按壓的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輕而重,穩而持續,或下按要有節奏。
(2)拇指按:拇指伸直,拇指面著力,其餘四指張開起支持作用。
(3)掃:肘關節伸直,上肢自然下垂,用掌根、魚際著力,可單掌或雙掌交叉重疊著力下壓。
臨床常把按法與揉法結合使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即在按壓力量達到一定深度時再作小幅度的緩緩揉動,使手法既有力而又柔和。
在腹部應用時,按壓的力不宜過強,同時手掌要隨著患者的呼吸而起伏。本法的運用,切忌用迅猛的爆發力,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生活應用】指按法有開竅通閉、散寒止痛之功能;掌按法則能舒松筋脈、溫中散寒。指按法接觸面小,刺激強弱容易控制調節,適用於人體各部的經絡穴位。如按揉足三里、三陰交、胃俞穴等。
摩法【操作手法】用手掌掌面或食、中、無名指相並指面附著於穴位或部位上,腕關節主動作環形有節律的撫摩運動,稱為摩法。
摩法有掌摩和指摩之別。臨床習慣上掌摩法多用於脘、腹部;指摩法則胸、脘、腹部均用。通常掌摩法的壓力比指摩法稍大,脘腹部脂肪組織較多者宜用掌摩法。
本法為寬胸和中之法,常可配合葯物,以加強治療效果。
主治氣管炎、哮喘、心痛、胃脘痛、膽囊炎、痛經。以及痰壅阻塞、氣滯胸悶、便秘、泄瀉、尿閉、尿崩、失眠等。
【手法要訣】(1)肩肘關節及手臂放鬆,肘關節微屈。
(2)掌摩時,腕關節微伸,作主動的環形活動,帶動前臂、肘關節作小幅度的屈伸活動,使掌作盤旋運動。
(3)指摩時,食、中、環三指並攏,腕關節懸屈,作主動環轉活動,帶動前臂及三指作盤旋運動。
(4)動作自然協調,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按摩。
【生活應用】摩法主要是長時間地旋轉摩擦,通過穴位對經絡對人體產生作用。所以摩法的功用常因所摩部位不同,而體現不同的治療作用。如用於胸、腹、脅肋部,具有寬胸理氣、豁痰宣肺、健脾化濕、溫中和胃、消食導滯的作用;用於下腹部,則有調暢氣機、通調水道、清腑排濁的作用。
揉法【操作手法】用手指螺紋面、大魚際、掌根等部位著力於一定部位或某一穴位上,作輕柔緩和的環旋轉動,並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揉動,稱為揉法揉腹部,常用魚際,但要求壓力不宜過重。揉中脘、魚際,掌根,揉均可運用,但要避免手掌或手指不斷撞擊兩肋弓或劍突,以免產生局部疼痛腫脹的不良反應。運用揉法在腹部還可與摩法結合施用,組合成摩揉法。
【手法要訣】掌揉法用大魚際或掌根部著力,手腕放鬆,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小幅度的迴旋混動,壓力要輕柔,揉動頻率一般為每分鍾120~160次。
【生活應用】本法有寬胸理氣、健脾和胃、活血散淤、消腫止痛等功用。本法刺激緩和舒適,老幼皆宜,臨床用以治療脘腹脹痛、痰阻氣脹、胸悶脅痛、便秘泄瀉等五臟六腑病變火功能失調。
搓法【操作手法】用兩手全掌面,挾住肢體的一定部位,或腰部、脅肋部兩側,作相對用力來回快速搓動,稱為搓法。
【手法要訣】腕關節放鬆,兩手緊挾體表,肘關節屈曲,相對用力來回快速搓動。
【生活應用】本法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放鬆肌肉、調節陰陽、調整臟腑功能之功用。本法主要運用於上肢及脅肋部。治療因肝氣不和導致的胸脅脹痛、暖氣、惡心、嘔吐、呃逆以及肺氣不宣導致的胸脅滿悶、痰鳴咳嗽等。也可用於治療因四肢筋脈不利、氣血不行而至均勻關節、筋肉酸痛,以及胸脅進傷等。
抖法【操作手法】用色手或單手握住四肢遠端,微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連續顫動,使關節有松動感,稱為抖法。
【手法要訣】(1)肩部放鬆,肘關節微屈曲。
(2)兩手相對握住腕部或單手握住腕部,以前臂的輕微屈伸運動帶動腕關節運動,使患肢作小幅度的上下顫動。
(3)動作要有連續性,頻率略快,且有節奏感。
【生活應用】本法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養心安神、滑利關節之功用。
搖法【操作手法】用一手握住(或挾住)被搖關節近端的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遠端肢體,作緩和迴旋的轉動,稱為搖法。
【手法要訣】動作緩和,用力要穩,搖動方向由及幅度須在生理許可范圍或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圍內進行,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而快,用力由輕而重。
【生活應用】(1)頸椎關節搖法: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後面或側面,用一手扶住頭側面,另一手托住下頦部,作左右徐徐搖動。
(2)肩關節搖法: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正面或側面,用一手扶或握住肩部,另一手托住肘部或握住手腕,作環轉搖動。
(3)腕關節搖法: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正面或側面,用一手握住腕關節上方,另一手握住四指,作環轉搖動。
(4)腰部搖法:患者取坐位,醫者站在患者側方,一腿夾住患者下肢,兩手挾住兩肩,用力向左向右旋轉搖動。
(5)髖關節搖法:患者仰卧位,醫者站於患側,患者髖膝關節屈曲呈90度,醫者用一手扶住足跟,兩手協同,作髖關節環轉搖動。
(6)踝關節搖法:患者取仰卧位,醫者站於患者足底部,用一手托住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前掌部,在拔伸牽引下作環轉播法搖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松解粘連,增強關節活動功能。主要應用於脊柱及四肢關節。主治關節強硬,關節粘連,關節「錯縫」,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等症。
抹法用拇指螺紋面緊貼皮膚,自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線往返移動,稱為抹法。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單手或雙手同時操作均可。
【手法要訣】(1)指面緊貼皮膚作緩慢的直線或曲線往返移動,其餘四指抵住相應的部位。
(2)用力重而不板滯,輕而不浮滑。
【生活應用】抹法所施部位穴位或經絡不同,其功用也不同,如抹印堂、前額、面部迎香、人中、承漿穴有明目、醒腦開竅之功用;抹頸項兩側橋弓、頸後部有平肝降火、疏風解表之功效。
主治高血壓病、頭痛、眩暈、失眠、口眼斜、感冒等症。
滾法【操作手法】以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緊貼於治療部位上,掌指關節略屈曲,依靠腕關節最大限度的屈伸動作,使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在治療部位上持續不斷地來回運動。
【手法要訣】(1)肩關節放鬆下垂,肘關節微屈並不宜抬高,肘部離開身體約15厘米左右。各手指任其自然,不宜過度屈曲或伸直。
(2)腕關節屈曲幅度要大,使手掌背部一半以上接觸在治療部位上,上臂和前臂不宜用力。對皮肉筋脈運用壓力的著力點是在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
(3)著力點必須緊貼於治療部位上,不應有移動、摩擦、頂壓或跳動的現象。
(4)在進行腕關節屈伸動作時所運用的壓力必須要均勻,動作要協調,節奏均勻,不要時輕時重。
【生活應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絡、活血化淤、濡調筋骨等功用。
平推法平推法又稱擦法,分為掌推、大魚際推、小魚際推、指推,不論哪一種推法,都作直線來回平推,稱為平推法。
【操作手法】(1)掌推法:囑患者端坐方凳或站襠勢(兩手叉腰),穿單衣,醫者立於一側取站位,一手扶住患者(推胸腹扶背,推背扶胸),另一手成虛掌,著力患者體表,作直線左右平推,由上而下慢慢移動,並由下而上反復3次。前胸由鎖骨下起,至上腹部中脘穴處,左右側至腋中線。背部由大椎穴始至12胸椎,左右側到腋後線。然後醫者站於另一側,重復平推胸腹及背部,再立於患者後面,兩手同時平推兩脅肋,由腋後上向前斜下方作直線來回推動2~3分鍾。如氣喘胸悶在平推過程中同時配合用中指螺紋面按揉諸穴。如平推前胸可以按揉膻中、中府、雲門、華蓋穴,胃脘痛在平推中可以結合按揉上脘、中脘穴,平推脅肋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若見胸脅進傷,在乎推兩脅肋時,配合按揉期門、章門、大倉、肝俞、膽俞穴。平推時間宜長,以熱為度。
(2)大魚際平推:本法使用時要求暴露治療部位,常用於四肢,一手握肢端,另一手以大魚際由肢端向心方向直推,來回往返平推,稱之推三陰三陽,對四肢關節扭挫傷部位使用手法時可塗少許潤滑劑。既可提高治療效果,又能防止推破皮膚,可以結合拔伸法、搖法,最後配合熱敷。
(3)指推法:拇指螺紋面平推常使用於頸部兩側,由耳後翳風穴直線向下至缺盆穴約推15次,左右交替,男左女右,俗稱推橋弓,對高血壓、失眠病人,手法時間、次數適當延長。用於胸前時,醫者一手膚肩背,另一手拇指直立,四指平伸並攏,拇指橈側偏峰著力,用掌結合平推,俗稱擋法。常用於胸背部。本法適宜慢性病恢復期,或體質強的肥胖者,對肺氣腫、肺結核、哮喘等症,有寬胸理氣之功用。
(4)肘推法:用肘關節在肌肉比較豐滿的部位作平推的方法。
【手法要訣】(1)上肢放鬆,腕關節平伸,使前臂和手掌處於一直線上。
(2)手掌、大魚際或小魚際,指面都需緊貼治療部位(但不能硬用力壓,以免擦破皮膚),可以藉助潤滑油進行平推。
(3)以肩肘關節屈伸,帶動手掌或大、小魚際、指面作直線往返運動。
(4)動作均勻連續,用力安穩,不能屏氣。
【生活應用】本法具有溫通經絡、祛風散寒、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寬胸理氣、健脾和胃的作用。
捏法【操作手法】拇、食、中三指捏拿肌膚,稱捏法。捏脊時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節橈側緣頂住皮膚。拇指前按,兩指用力提拿肌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行。或用拇指橈側緣頂住皮膚,食、中兩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肌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行,本法俗稱翻皮膚。
【手法要訣】(1)捏拿肌膚不宜過多,但也不宜過少。過多則不易向前推動,過少則皮膚較痛且容易滑脫。
(2)捏拿時手法不宜過重,但也不宜過輕。過重則手法欠靈活,過輕則不易「得氣」。
(3)拿捏時不要擰轉肌膚。
(4)操作時,當先捏肌膚,再提拿、再捻動、再推動,動作要協調。
【生活應用】捏法主要用於脊柱,故有捏脊之稱。也可捏於肢體、腹部。因為該法能夠強健身體和防治多種病證,因而作為一種療法已廣泛應用。通常在應用時是由下向上而行,先捏脊1遍,第4遍時要行捏三提一法,即每捏3次,向上提拿1次。
拍法用虛掌拍打體表部位。
【操作手法】操作時手指自然並攏,掌指關節微屈,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打患部。
【手法要訣】(1)上肢平伸放鬆,移動時保持直線。
(2)手掌、指面在拍打時保持水平面。
(3)動作均勻連貫,注意用力平均及節奏。
【生活應用】拍法適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對風濕酸痛、局部感覺遲鈍或肌肉痙攣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療。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擊法【操作手法】以較重的力量擊打某一體表部位,稱為擊法。主要有拳擊法、掌擊法和側擊法三種。
(I)拳擊法:握拳,腕關節伸直,以拳背或拳側緣擊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主要用於頸、腰及四肢(2)掌根擊法:手指微屈,腕關節背伸挺緊,以掌根部著力擊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主要用於臀部及大腿肌肉豐厚處,肩背部、四肢關節及指(趾)縫處(3)側擊法(小魚際):手指自然伸直,腕微屈,用手指或小魚際部擊打一定部位。可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操作時,每一部位擊打3~5次,力量由輕到重。
【手法要訣】用力要快速而短暫,垂直叩擊體表,不能有拖拉操作。速度要均勻而有節奏。每分鍾150次左右。
【生活應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對風濕痹痛,感覺遲鈍,肌肉痙攣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8、正骶髂雙腿搖正法怎麼操作
骶髂關節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關節面構成的,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狀關節面,關節囊緊張,並有許多堅強的韌帶包裹,活動范圍極小,是人體軀干向下肢傳遞重量與支撐的關節,而雙足或兩側坐骨結節所受的外力,也必須通過骶髂關節才能傳到軀干。
骶髂關節半脫位,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他傷病而並發或就是該病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漏診。若脫位關節未被矯正可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麻等症狀。有的則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如月經不調,尿頻、尿急、遺尿、陽痿等)且久治不愈。實際上根源多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
急性骶髂關節損傷多由外傷所致,如彎腰搬取重物時姿勢不當;跌倒時臀部著地;肩擔重物時突然失足等,身體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轉移,身體來不及適應而導致骶髂關節錯位。根據受傷的姿勢與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關節向前或向後錯位。
前錯位:
發生於下肢伸髖屈膝的位置上,如劇烈奔跑、跳遠或勞動中一腿伸髖屈膝,用肩推重物時,大腿前部的股四頭肌強力收縮向前猛力牽拉髂骨,同時由於同側骶髂關節後面韌帶的作用,使骶髂關節向後旋轉,導致髂骨向前下錯位;
後錯位:
發生於下肢屈髖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溝壕、彎腰搬取重物時,大腿的後部肌肉強力收縮,牽拉髂骨向後,軀干、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導致骶骨向後上錯位。
診斷:
①外傷、勞損、產後、風寒濕侵襲、先天因素。
②繼發於其他疾病及損傷,如: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椎管狹窄、骨質增生、盆內臟炎症……(需排除關節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侵犯等) .
症狀:
一側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著地、負重及站立,行走困難。坐位時患側臀部不敢著力,常以健側臀部著床,患肢保持屈髖屈膝位,翻身困難,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經放射性痛(或麻)。鞍區症狀,腹股溝部及內收肌群痙攣性疼痛,其他內臟表現(如痛經、陽痿等)。
體征:
壓痛(關節部、梨狀肌、坐骨神經行程、內收肌群……)。髂後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長、腰椎側彎…… 患側骶髂關節處明顯壓痛,骨盆分離試驗,「4」字試驗及床邊試驗陽性
4、x線片:關節間隙不等寬,密度不均,骨盆傾斜。(或可見)恥骨聯合分離。
復位手法:
由於骶髂關節內外有堅強的韌帶固定,關節面耳狀面相互嵌扦咬合緊密,
(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認為是「不可動關節」,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鑒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復位尤其顯得重要。
2,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復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復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而對骶髂關節移位(錯動或半脫位),人們對其重視、認識,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復位手法的種類和熟練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紹。
3、以下介紹幾種經作者精選、改進和創編的有效手法供參考。這里必須指出的是,手法復位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患者屬於前脫位還是後脫位。這樣施術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則將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南其轅而北其轍了。(註:復位手法名稱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學准確,而只是為了形象化和便於記憶)。
骶髂關節半脫位若干復位手法
診斷
手法 前脫位 後脫位
側卧位 1 側壓法(患側在上)
2 雙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髖屈膝壓腹法
3 屈髖分膝法
4 推揉搖正法
5 頂—拉下肢法
一.仰卧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卧,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征: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卧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卧,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卧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
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范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
(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復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復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復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復位手段。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復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杠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並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杠桿:(連桿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杠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杠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松動狀態的「天佑鉤」
(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復位。此法是經典杠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關節錯位」是臨床上常見的損傷,是指骨關節之間,由於不同的損傷,使正常的解剖結構發生了微小錯位[1]。這種改變比半脫位程度輕,所以在X線攝片上還不能得到准確反映。中醫推拿科、傷科對以上損傷,不論從診斷上還是治療上均具有特色。 「椎骨錯縫」見於1983年版中醫高等院校教材(推拿學),臨床上又與「岔氣」、「屏傷」、「迸傷」的病因病機臨床特點極為相似。早在上世紀60年代樊春洲教授曾提出「小關節半脫位」之說,後又有小關節錯位[2]、小關節滑膜嵌頓症、小關節絞鎖症、小關節扭傷、小關節紊亂症,及小關節綜合征等稱法,名稱雖各有異,但其發病過程,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手法效果均有共同之處,故常為一談[3]。本文在匯總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就骶髂關節錯位的概況做一總結。
八、手法治療成功的標志:復位時多數可聽到關節「咔嚓」聲響或關節輕度移動感。術後檢查兩側髂後上棘在一水平線上,即兩側髂嵴等高、雙下肢等長,患者痛減方為復位成功[8,15]。
存在問題:(1)稱呼較為混亂,又稱骶髂關節半脫位、骶髂關節滑膜嵌頓症、骶髂關節絞鎖症、骶髂關節扭傷、骶髂關節紊亂症及骶髂關節綜合征等 [3,14,16]。(2)診斷和療效評價方面缺少客觀指標,多為主觀性的內容。如用拇指觸摸髂後上棘來判斷錯位及有無復位等。(3)骶髂關節錯位的許多診斷標准不具備特異性。如「4」字試驗、床邊試驗、擠壓骨盆和骨盆分離試驗陽性主要見於強直性脊柱炎和緻密性髂骨炎等,不一定就是骶髂關節錯位所特有。骨盆正位片X線示患側骶髂關節密度增高,關節下緣骨質增生,兩側關節間隙不等和毛糙等徵象多見於強直性脊柱炎。即使形態上有改變,也往往由於投照時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不確定(4)治療上多採用手法治療,但所謂的特異性手法缺少對照研究的驗證。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專業的同道們認真地加以研究,解決這些學科的核心問題,以提高本學科的科學性和治療水平。
參考文獻
1.孟鋒. 論「骨錯位」「筋出槽」理論的臨床應用[J]. 北京中醫,1997,16(1):31-32.
2.魏徵. 脊椎病因治療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M].1987.2-3.
3.李爾年,方偉. 34例「椎骨錯位」的手法冶療報道[J]. 按摩與導引, 2002,18(4):59-60.
4.欒明擁,欒明義,汪超等. 欒氏正骨診治骨關節錯位的特點[J]. 遼寧中醫雜志,2002,29(8): 462-463.
5.蔡克冬,池開宇. 骶髂關節骨錯位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9例臨床分析[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1998,6(4):39-40.
6.張玉森,葛玉華. 手法整復加針灸治療骶髂關節半脫位68例. 湖南中醫葯導報2002, 8(5): 275.
7.姜躍國. 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治體會[J]. 中國骨傷,2001,14(2):73.
8.黃樹林,張國強. 中老年骶髂關節骨錯位98例治療體會[J]. 中醫正骨,1997,9(3)::34.
9.吳荷生. 綜合療法治療少兒髖關節錯位50例[J]. 實用中醫葯雜志, 2001,17(3):18.
10.龍國峰. 手法治療產後骶髂關節錯位[J]. 按摩與導引, 2001,17(6):67.
11.卜會亭. 推按拉腿法治癒骶髂關節後側半脫位[J]. 中國民間療法,1997,(1):14-15.
12.龍山客. 骶髂關節錯位的診療與漏誤診討論[J]. 按摩與導引, 2003,19(1)::59.
13.賀宗禮,李永清,賀亞萍. 手法治療骶髂關節錯位123例[J]. 廣西中醫葯, 1996,19(3):11.
骶髂關節半脫位其實十分常見,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他傷病而並發或就是該病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漏診。若脫位關節未被矯正可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麻等症狀。有的則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如月經不調,尿頻、尿急、遺尿、陽痿等)且久治不愈。實際上根源多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由於很多醫務人員對這一問題缺乏足夠重視或至今仍不太熟悉這一病症,我們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紹(當然也只能是擇其要領)。
(一)診斷要點:
病史:
①外傷、勞損、產後、風寒濕侵襲、先天因素。
②繼發於其他疾病及損傷,如: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椎管狹窄、骨質增生、盆內臟炎症……(需排除關節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侵犯等)
症狀: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經放射性痛(或麻)。鞍區症狀,腹股溝部及內收肌
群痙攣性疼痛,其他內臟表現(如痛經、陽痿等)。
體征:壓痛(關節部、梨狀肌、坐骨神經行程、內收肌群……)。髂後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長、腰椎側彎……
4、x線片:關節間隙不等寬,密度不均,骨盆傾斜。(或可見)恥骨聯合分離。
(二)復位手法:
由於骶髂關節內外有堅強的韌帶固定,關節面耳狀面相互嵌扦咬合緊密,
(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認為是「不可動關節」,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鑒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復位尤其顯得重要。
2,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復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復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而對骶髂關節移位(錯動或半脫位),人們對其重視、認識,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復位手法的種類和熟練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紹。
3、以下介紹幾種經作者精選、改進和創編的有效手法供參考。這里必須指出的是,手法復位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患者屬於前脫位還是後脫位。這樣施術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則將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南其轅而北其轍了。(註:復位手法名稱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學准確,而只是為了形象化和便於記憶)。
骶髂關節半脫位若干復位手法
診斷
手法 前脫位 後脫位
側卧位 1 側壓法(患側在上)
2 雙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髖屈膝壓腹法
3 屈髖分膝法
4 推揉搖正法
5 頂—拉下肢法
一.仰卧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卧,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征: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卧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卧,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卧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
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范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 (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復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復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復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復位手段。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復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杠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並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杠桿:(連桿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杠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杠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松動狀態的「天佑鉤」 (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復位。此法是經典杠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韌帶痙攣或攣縮等原因,某些關節緊張度較大,活動度較小,在施行這一手法時,常可因髖部、大腿兩側或腹股溝部的肌肉韌帶受到牽拉而感到一過性疼痛。此時醫者應立即將患者雙腿迅速屈髖屈膝懸抱於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緩解。必要時術畢再以放鬆手法適當按摩髖部、兩大腿外側及腹股溝部肌肉,緩解其痙攣。
5、此法應在患者閉目,注意力集中於腹部雙手及深呼氣時,瞬間完成,如此,患者雖有可能有一過性疼痛,但卻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緊張,注意力集中於醫者雙手上,則全身及肌肉處於緊張防衛收縮狀態,此時用力壓膝強行復位,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故不可取。
6、此法對老年人,骨質疏鬆者宜慎重使用(確有必要時,可施以輕緩手法,多次進行,而不必強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術時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結核、腫瘤、骨折、股骨頭壞死、嚴重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復位。
8、必要時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溝部相應病變處先行針刀松解,然後再施以復位手法,效果會更好,痛苦也會明顯減輕,
第六節 恥骨聯合分離及尾骨脫位復位手法
一.恥骨聯合分離復位手法
(一)體位:側卧位,屈髖屈膝。
(二)手法:醫者雙肘部置於患側臀部,用力下壓3次,術畢。
說明:
1、恥骨聯合分離症在骨盆外傷及產婦分娩中常可出現,根據局部疼痛、
壓痛、觸診檢查及X線片確診不難。但恥骨聯合分離常常是三維立體分離,不僅僅是左右分離,且常可伴有上下、前後方向的錯位,多同時伴有骨盆的扭轉傾斜。因此單純用側卧下壓法只能使左右方向復位,此時尚應配合腰骶椎側卧斜扳及骶髂關節復位兩種手法,由此推動恥骨聯合分離的三維復位。
2、若病程較長,局部疼痛持續較久者,可在局部先以針刀松解疤痕粘連,並注射少量強的松龍之類葯物,以助無菌性炎症吸收,再施以手法復位,效果更好。
3、復位後必要時可以寬布帶(或彈性內褲)束裹骨盆,固定1—2周,以鞏固療效,
二.尾骨半脫位肛內復位法
(一)體位:患者側卧位,面向里,醫者站於患者身後。
(二)手法:醫者食指套滅菌指套(或手套),肛門部沾塗少許醫用石蠟油或肥皂水先行潤滑之,然後令患者慢慢呼氣,食指自舡門緣徐徐滑入肛門並深入裡面,當隔著直腸後壁觸及脫位之尾骨尖時,即用指尖將其鉤住,再以輕緩之力慢慢向後方(背側方向)鉤帶復位,同時注意調整左右方向,直至正確對位為止。
(三)說明:
1、尾骨脫位在臀骶尾部外傷中十分常見,可單獨發生,也可伴有尾骨骨折。如果急性脫位不予糾正,造成慢性,骶尾部可長期遺留疼痛不適(有的可持續數年),因此急性期及時復位十分重要。
2、復位時手法必須輕柔,切忌粗暴,以免傷及直腸後壁或引起醫源性肛裂。
3、骶尾部常同時伴有軟組織挫傷,急性挫傷可行局麻封閉;陳舊性損傷有壓痛點者可配合針刀松解術後,再行肛內手法復位。
4.若慢性脫位日久,手法復位已難以糾正,若骶尾部行針刀松解及葯物注射後,疼痛已經解除,則尾骨脫位可不予處理。
9、做什麼動作可調整骶髂錯位
一仰卧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卧,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征: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卧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卧,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卧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
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范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 (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復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復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復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復位手段。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復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杠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並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杠桿:(連桿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杠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杠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松動狀態的「天佑鉤」 (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復位。此法是經典杠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韌帶痙攣或攣縮等原因,某些關節緊張度較大,活動度較小,在施行這一手法時,常可因髖部、大腿兩側或腹股溝部的肌肉韌帶受到牽拉而感到一過性疼痛。此時醫者應立即將患者雙腿迅速屈髖屈膝懸抱於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緩解。必要時術畢再以放鬆手法適當按摩髖部、兩大腿外側及腹股溝部肌肉,緩解其痙攣。
5、此法應在患者閉目,注意力集中於腹部雙手及深呼氣時,瞬間完成,如此,患者雖有可能有一過性疼痛,但卻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緊張,注意力集中於醫者雙手上,則全身及肌肉處於緊張防衛收縮狀態,此時用力壓膝強行復位,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故不可取。
6、此法對老年人,骨質疏鬆者宜慎重使用(確有必要時,可施以輕緩手法,多次進行,而不必強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術時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結核、腫瘤、骨折、股骨頭壞死、嚴重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復位。
8、必要時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溝部相應病變處先行針刀松解,然後再施以復位手法,效果會更好,痛苦也會明顯減輕。
10、右肩膀脫臼。。。。求救。
脫臼又稱關節脫位。因外力或其它原因造成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因外傷引起者為外傷性脫位;因關節病變引起者為病理性脫位;脫位後,關節面完全喪失對合關系者為完全脫位;部分喪失者為半脫位。外傷性脫位較多見,且多發生在青壯年。最易發生脫位的關節是肘關節,其次是肩及髖關節。傷後關節局部疼痛、腫脹、活動障礙及出現畸形,多可據此作出診斷。為了確定脫位的方向、程度及是否合並骨折,X線檢查是必要的。對脫臼者應及時進行手法復位,越早越好。復位後應使關節固定於穩定位置2~4周;解除固定後還應進行主動的功能鍛煉,以利恢復關節功能。如果手法復位失敗,應行手術切開復位。 關節脫臼是運動傷害中,一種常見的急症。人體的關節分為不可動,部份可動及可動關節。脫臼系指骨骼由關節中脫出,產生移位的現象。 脫臼通常會造成韌帶的拉扯或撕傷,嚴重者會合並骨折的發生。臨床的表徵包括:關節突出及功能喪失,關節變形疼痛,中度到重度的腫脹。若脫臼的骨骼壓迫神經,會造成脫臼關節以下的肢體麻木;若壓迫到血管,脫臼以下關節肢體會摸不到脈動且發紫。 對於任何骨折及脫臼的病患,一定要測量脈搏強度及檢查感覺功能,若摸不到脈動,則表示肢體已無足夠的血流供應,必須立即送醫就診。同時在急救過程中,不論是固定前與固定後,都要測量脈搏及運動感覺功能。 測量的方法如下:一,檢查脈搏:在傷側距離心臟的遠處摸脈搏,例如手肘脫臼檢查橈動脈,肩部脫臼檢查肱動脈,足踝脫臼檢查足背動脈等,並在病患傷肢的指甲上,施壓後放鬆,測其恢復正常顏色的時間,正常值應小於兩秒,若摸不到脈搏或指甲顏色恢復很慢,表示受傷嚴重或固定包紮的力度太緊,必須加以放鬆。二,檢查遠端運動及感覺功能:要求患者自行擺動上,下肢體,觸摸病患手指或腳趾,視其是否能辨識清楚,若患者意識不清,則輕輕掐患者觀察其疼痛反應情形。 肩部關節就如同一個球在手套中的感覺一樣,比較不穩固。若受到打擊,跌跤,抽筋,用力丟球等,都極有可能會造成肩部脫臼。百分之九十六的病患,其肱骨頭會被迫向前,肩關節脫臼還會合並上肢骨折,兼韌帶裂傷或血管及神經受傷。病患除無法動彈外,有時會因劇烈疼痛而昏倒,若僅有肩部痛而沒有任何外傷的情況下,就必須先將病患發生的原因來評估,如疼痛的位置,感覺,傷側與健側運動功能之比較,衰弱的情形與無力感等。 急救處理方式 首先為避免病患再度跌倒受傷,應幫助其坐下或躺下,檢查是否有其他傷處,並檢查遠端脈搏,讓病患安靜,溫暖並防止休克,通常以坐姿最舒服。 固定脫臼部位是減輕疼痛最佳的方法,自救的方法可用雜志,厚報紙或紙板托住手肘,另外使用三角巾,將手肘固定在胸部,就可以避免肩關節的活動,減少疼痛。禁止進食,因為可能需要全身麻痹治療,可以聊天方式分散病患注意力,以減少其痛覺,另使用冰敷減少病患疼痛及腫脹,若要移動病患,盡量讓她自己動,若其無法自動,則以托手肘及腕部來幫忙他,同時可用一個小枕頭或軟墊,置放在病患傷側上肢內側及胸部之間。 如在病患可以忍痛下,立即給予復位是非常好的。就肩部脫臼而言,可考慮雙手緊握病患傷肢手肘,呈九十度,施救者另一隻腳采著患部腋下,用力向前,向下拉,有時就可以使它恢復原狀。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