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置換術後的體位

髖關節置換術後的體位

發布時間:2020-09-05 15:48:14

1、全髖關節置換禁忌姿勢

坐時避免盤腿、蹺二郎腿;站時腳尖朝外,不可朝內,睡覺時不可側卧,避免坐矮凳。不可能收內旋,行走練習後注意及時糾正步態

2、換髖手術後的注意事項和飲食,手術完成後到現在已經有六個小時了

飲食上不需特殊注意,加強營養就可以的。

 1、第一階段功能鍛煉(術後1~3天):主要以肌肉的靜力收縮運動和遠端關節的運動為主,目的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對預防血栓形成十分重要。①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仰卧位,下肢伸直不離床,股四頭肌主動收縮向近端牽拉髕骨,緩慢運動,每次持續5—10秒,然後休息5分鍾,每天90次左右。②踝關節運動:仰卧位,主動地進行足趾伸屈運動,踝關節跖屈、背伸,每個動作保持10秒,再放鬆,每天90次左右。③臀肌收縮運動:患者仰卧位伸直腿,上肢舒適地放在身體的兩側,收縮臀部肌肉,保持10秒,放鬆,每天60次左右。④髕骨推移運動:仰卧位,陪護人員輕輕推動髕骨上、下、左、右活動,每天30次左右。 2、第二階段功能鍛煉(術後4-10天):主要是加強肌肉的等張收縮和關節運動。①直腿抬高運動:仰卧位,下肢伸直抬高,要求足跟離床20厘米,在空中停頓2~3秒,以後停頓時間逐步增加,每天90次左右。②屈髖屈膝運動:仰卧位,陪護人員一手托在患者膝下,一手托住足跟,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行屈髖、屈膝運動,但屈髖角度不宜大,應小於45°,每天30次左右。 3第三階段功能鍛煉(術後11天至1個月):此時,患者疼痛已經減輕或消失,假體周圍的肌肉和韌帶開始修復,以離床訓練為主。但非骨水泥型假體的患者訓練應在15天以後進行。①卧位外展:仰卧位,下肢伸直外展,每天120次左右。②卧位到坐位訓練:雙手撐起,患肢外展,利用雙手和健腿支撐力將患肢移至床邊,每天30次左右。③坐位到站立、扶拐訓練:患者移至床邊,健腿先著地,患肢後觸地,拄雙拐,利用健腿和雙拐支撐力站立,開始訓練站立2分鍾即可,以防止體位性低血壓,以後逐漸增加。④站立到扶拐行走的訓練:患肢不負重,扶拐行走時必須有陪護人員保護,以免發生意外,時間根據患者體力而定,一般每次不超過15分鍾,每天3次。 4、第四階段功能鍛煉(術後1個月後):①屈髖練習:站立位,雙手拄雙拐或助行器,健側單腿站立,身體保持與地面垂直。患側屈髖屈膝,屈髖以90度為限,加強髂腰肌肌力。②伸膝練習:站立位,雙手拄雙拐或助行器,健側單腿站立,身體保持與地面垂直。患側下肢直腿抬高,加強股四頭肌肌力。③髖外展練習:體位與上面相同,患側髖關節外展,以40度為限,加強臀外展肌肌力。

3、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患者應保持哪種體位?如何協助和指導患者翻身如題 謝謝了

體位是平躺情況下患側下肢的外展中立體位。最好有適度的下肢皮牽引配合做固定使用。 翻身活動時,一人輕度牽拉患肢,保持外展中立,順延翻身向健側方向,然後在兩腿件墊枕,保持患肢中立位,切忌髖關節內收。

4、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術後健康教育

一般是由手術醫生來制定的,因為全髖關節置換術不同的手術方式,術後的處理是不一樣的,即健康教育是不一樣的,比如什麼時候下地,患者側什麼時候負重,負重多少,什麼體位容易脫位等多種情況,都是要依靠術後的情況定。

5、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護理原則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 術後當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s,重復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2.2 術後第2周 鼓勵患者在無痛范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范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復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准備。有條件可用直立床訓練;繼續進行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包括:半坐―躺轉換練習、坐―站轉換練習、卧―站體位轉換、在平行杠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轉體訓練等。

2.3 術後第3周 做四點支撐半橋運動,即在雙肘及雙下肢屈曲位支撐下抬臀並在空中保持10s,重復進行10~20次,每個動作要求緩慢進行;加強步行訓練,開始在平行杠內進行,將步行周期中的擺動期和支撐期分解進行,分別進行前後交替邁步訓練,並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平行杠內的步行平穩順利,則應過渡到拐杖步行,有條件進行減重步行;繼續加強患側股四頭肌漸進行抗阻訓練,不斷提高患側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藉助一些輔助設備獨立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洗澡、移動、取物等,以減少患者患髖的彎曲度數;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廁的高度,坐椅兩邊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讓患者盡量睡硬板床,穿松緊鞋和寬松褲,以方便患者完成動作。

2.4 術後4周~3個月 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近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時患者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髖的彎曲和負重,還可以在運動平板上進一步改善步態、步速和步行的距離,提高患者實地步行的能力,最後過渡到棄杖步行。

與髖關節置換術後的體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