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偏癱患者髖關節

偏癱患者髖關節

發布時間:2020-09-05 07:10:40

1、偏癱後患側下肢髖關節疼痛

指導意見:
出現關節疼痛的原因可能是多種病因,沒有明確診斷,很難徹底治癒或有針對性的治療.所以需要就醫檢查才行.一,是否有過外傷?二,發病的原因和第一次發病時是否有什麼原因?三,要除外局部的病變(建議拍片檢查一下是否有骨改變);四,是否有風濕或類風濕的問題,一般需要通過化驗檢查;五,個別人 有痛風的原因,這需要化驗尿酸才能確定.

2、偏癱病人要怎麼護理?

偏癱是指肢體某部分的隨意運動功能產生了障礙。多由老年人常見而多發的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所引起。病程長,恢復慢,肢體癱瘓的范圍越廣,肌力損害越大,病人的痛苦就越深。偏癱的早期表現為軟癱,後期大多呈痙攣。產生肢體攣縮,關節畸形,容易引起褥瘡、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並發症。因此,偏癱的護理工作十分重要。

偏癱後病人半身不遂,不能活動,有的失語,生活不能自理,心理創傷很大,常情緒激動、悲觀失望,對康復失去信心,有的性格變異,哭笑無常,對此,護理人員要好言勸慰,鼓勵病人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意志,盡量減少病人的思想負擔,要及時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他對護理人員產生信賴感。

病人癱瘓的程度有輕、有重,有的肢體能動,但力量不足,有的知覺和功能完全喪失。根據不同的情況,給以不同的照顧。不能單純用同情、可憐的心情來對待他們,要像對待常人一樣對待他們,但又要給予他們必要幫助。一般來說,護理人員要做到:(1)病人的卧室空氣要保持清潔流通,冬季注意保暖,夏季避免吹對流風,保持床鋪乾燥、平整和清潔,安全使用各種保護用具,如預防褥瘡用的氣墊充氣要恰當(1/2~1/3飽滿量為宜),確實墊在皮膚受壓處;用護足支架減輕被褥對癱肢的壓力;使用熱水袋時防燙傷;發熱時用冰袋降溫防凍傷(應加布套),定期翻身、拍背,以防褥瘡和肺部感染。

(2)注意病人的個人衛生,保持頭面、口腔、衣服鞋襪的清潔。衣服宜寬大,式樣簡單而柔軟,褲腰部最好用松緊帶而不用扣子,便於病人單手穿拉,褲子不宜過長,以免拖地而引起摔跤;有面癱流涎的可用小毛巾圍在頜下,或用圍涎;癱肢的鞋要輕軟、防滑,適當比健足的鞋大一些(因患足常有腫脹),用鞋帶結牢在踝部,以免拖步時掉落。

(3)偏癱病人大多有動脈硬化,飲食宜低膽固醇、低脂肪,限制吃動物脂肪或含膽固醇多的食物,如奶油、動物內臟、蛋黃等。多吃蔬菜、水果,適當的動物蛋白質(瘦肉、魚、雞等)。少量多餐,不宜過飽,更不宜暴飲暴食,戒煙酒。不能自己進食的要喂飯、喂水,進食魚肉不要帶刺或碎骨。有面癱的病人喂飯要從健側往口慢慢送入。

(4)為了預防癱瘓肢體的攣縮畸形,要盡量保持肢體置於功能位置。各關節的功能位置如下;肩關節的功能位置是敬禮位(使肘與前胸平、拇指指向鼻子);肘關節應屈曲90°,也可變換伸直位;腕關節置於背屈30°~45°,手指輕度屈曲,可握直徑4~5厘米長方形物體;髖關節處於下肢伸直位,腿外側置枕頭或沙袋,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關節處於伸直位,防止屈曲性畸形;踝關節背曲處於與小腿成90°位,足底墊沙袋防止足下垂。

(5)病情穩定後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對功能鍛煉首先要樹立信心,循序漸進,待之以恆,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聽之任之。一般原則是以健側帶患側,以下肢促上肢,由卧到坐,由立到走,由支架到徒步,由粗大的一般動作到精細協調動作,要有計劃地進行訓練,最好對訓練的內容和量訂出日程表,根據病情和進展情況隨時修改。

開始時作被動活動,按摩患肢,大小關節作屈伸、內收、外展等活動,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攣縮、關節僵直。經過一階段被動活動後,肢體的運動和知覺有所恢復後可做自動運動鍛煉,剛坐起時動作要慢,特別是頭部轉動不宜過猛,可用健手抬患手,上下運動,患者如能運動,可在手內握核桃或鋼珠來回搓動。下床活動時應有人攙扶,練習站立,攙扶著或用學步車慢慢走路。病人恢復行動心切,常會出現不顧病情和體力許可與否就進行鍛煉,在旁扶持的護理人員要掌握分寸。

如有以下情況者應禁止步行鍛煉:血壓在200/120毫米汞柱以上或80/50毫米汞柱以下;經常有頭痛,頭暈者;發熱、肺部感染者;心律紊亂或全身比較衰弱者。

步行後出現下列情況說明練習過量,應立即停止鍛煉或減量。

運動後心率比安靜時明顯增快;出現頭暈、胸悶、胸痛;有面色蒼白、出汗和虛的表現。

(6)部分偏癱病人出現失語,欲說不能,心情急躁,這時護理人員就要教導病人可以通過寫字或手勢來表達,更重要的是訓練病人發音,重建語言,先教病人發「啊」聲,或用嘴吹滅火柴或吹紙片來誘導發音,先學簡單的字和詞,如「要」、「不要」、「飯」、「尿」等,再慢慢增加詞彙訓練。也有的老人出現問非所答,有的自己不知道說什麼,護理人員應給以高度的同情,並盡可能猜測他想表達的內容。

(7)康復期的病人常常容易跌倒,甚至導致骨折,因此必須有人攙扶,地面應乾燥、平整,廁所最好不是蹲便,應有坐式馬桶,旁邊應有扶手,以便可扶著站起,洗澡要有人協助,浴缸旁和浴缸內可墊以橡皮毯防滑。如有精神疾病,應注意移去銳利用具,以防傷害。

3、偏癱病人為什麼活動病腿時大胯疼痛teng

你好,偏癱的病人的話主要是由於肌肉萎縮,容易引起關節障礙,所以引起疼痛,平時要注意運動,適當的做一下針灸治療,可以到醫院的康復科做一些康復治療。

4、偏癱患者康復訓練的方法

運動治療:運動治療是中風最重要的康復方法,主要解決患者肌肉乏力,不能伸展、不能站立、坐下、步行等問題,這是很多中風患者遇到的,運動治療則會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5、偏癱患者的良肢位擺放中健側卧位的擺放要點有哪些?

良肢位擺放即抗痙攣姿勢擺放,偏癱患者常出現異常姿勢,如上肢屈曲、肘屈曲、手指蜷縮、下肢過伸、踝部下垂。良肢位擺放可有效避免此類情況發生。盡量將上肢伸直,肩膀下、肘部位置墊放枕頭,防止肩關節後撤、脫位,下肢避免膝過伸,可於膝蓋、髖關節下方墊放枕頭,防止臀中肌痙攣,導致下肢後撤。該方法並非一成不變,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針對性調整。

6、我是一個中風偏癱患者,已經兩年多了,到各處求醫沒

到當地殘聯或者是國家民政部門,問一下看看

7、偏癱患者異常步態的正確矯正方法是什麼?

其實,通過步態分析來評估患者是否行走功能異常,來確定治療方案。對於平時接觸到的異常步態,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傻傻分不清楚?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幾種異常步態以及具體矯治方法。

1.足下垂步態

足下垂指擺動相踝關節背屈不足,常與足內翻或外翻同時存在。

矯治方法:

①脛前肌肌力訓練:坐位、站位勾腳尖練習,根據患者情況,腳背上可放置沙袋以抗阻訓練。

②可使用欣奇跡助行儀,以抑制小腿三頭肌張力,提高脛前肌的肌力和運動控制能力,佩帶當時就能治療足下垂、足內外翻。

2.膝過伸

一側膝關節無力可導致對側代償膝過伸;小腿三頭肌痙攣或攣縮導致膝過伸;膝塌陷步態時採用膝過伸代償;股四頭肌肌力不足或支撐相伸膝肌痙攣;軀干前屈時重力線落在膝關節中心前方,促使膝關節後伸以保持平衡等。

矯治方法:

欣奇跡助行儀直接作用於無力的股二頭肌,使肌肉進行主動運動,增強肌肉力量,實現屈膝動作,讓患者在行走時可以正確進行屈膝活動,不斷地進行肌肉的主動運動,恢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正常行走的能力。

3.臀中肌步態

典型雙側臀中肌無力的步態特徵:步行時上身左右交替搖擺,形如鴨子走路,故又稱為鴨步。

矯治方法:

1.加強臀中肌肌力訓練如側踢腿、抗阻側踢腿等;

2.側方上下樓梯訓練,如為一側肌無力,訓練時採用患側腿先上樓梯,健側腿先下樓梯的方法;提降骨盆訓練等;

3.站立位姿勢調整訓練,應在矯正鏡前訓練調整姿勢,包括單腿站立時,軀干保持穩定不許動;

4.側方邁步(橫行)步行訓練,開始橫行訓練時,可讓患者背靠牆走,以增加安全性,隨患者能力的提高,可上活動平板上訓練橫行,並可逐步增加坡度和速度。

4.畫圈步態

指一側肢體正常,而另一側肢體因各種疾病造成癱瘓所形成的步態。

其典型特徵為患側膝關節因僵硬而於邁步相時活動范圍減小,患側足下垂內翻,為了將癱瘓側下肢向前邁步,邁步相患側代償性骨盆上提、髖關節外展、外旋,使患側下肢經外側劃一個半圓弧,而將患側下肢迴旋向前邁出。

矯治方法;

欣奇跡助行儀堅持佩戴可以增加肌肉力量,肌肉不萎縮,膝關節有彎曲踝關節有背屈無下垂,走路無畫圈甩腿等錯誤步態。

5.剪刀步態

是痙攣型腦性癱瘓的典型步態。由於髖關節內收肌痙攣,行走時邁步相下肢向前內側邁出,雙膝內側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嚴重時步行困難。

矯治方法;

助行儀通過彈性綁帶固定在偏癱患者小腿上,能夠模擬正常人行走時發出的腦神經信號,同時智能操控患者的肌肉,補充行走確切的力量;同時反饋回到患者大腦病灶區,重塑新的腦功能區,最終實現患者行走自如,恢復健康

8、偏癱患者髖 膝及踝關節表現不正常 你發現了嗎

很多偏癱患者癱瘓側的肢體會出現肌肉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但是,如果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例如用癱瘓側的手反復練慣用力抓握,則會使患側上肢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手指張開困難,反而對手功能的恢復形成更嚴重的阻礙。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過早練習走路帶來「劃圈」步態
正常人步行是雙下肢各關節按照一定的規律十分協調地順序伸展、屈曲,交替完成支撐身體和邁步的動作。偏癱患者如未經合理的訓練而急於開始步行練習,則會出現典型的偏癱步態。正常人在需要向前邁進時能協調地將髖、膝、踝關節屈曲至適當角度,從而使該側下肢長度「縮短」,輕松地把腳抬離地面。而偏癱患者各關節均呈僵直狀態,足尖下垂,使得患肢「加長」,抬離地面困難,只能藉助向對側傾斜軀干同時骨盆上提的力量很費力地將下肢向上拉起。而這種拉起的幅度十分有限,仍不能使該下肢順利地向前邁出,還需向外側劃弧線後再落回身體前方。這就是人們常見的偏癱患者所特有的「劃圈」步態,是典型的誤用綜合征表現。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當訓練加重了負責下肢各關節伸展的肌肉痙攣,使得關節屈曲動作很難完成。如能在偏癱早期開始正規的康復訓練,在患側肢體運動協調的基礎上再進行步行訓練,則能形成較為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態,提高步行效率。

與偏癱患者髖關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