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全髖關節置換護理查房

全髖關節置換護理查房

發布時間:2020-09-02 10:00:19

1、全髖置換術的目的

全髖置換術的目的:

年滿50歲以上具有下列適應症者,可行全髖置換,對50歲以下者應慎重。

髖臼破壞重或有明顯退變,疼痛重,關節活動受限明顯,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

風濕性髖關節炎,關節強直,病變穩定,但膝關節活動良好者。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和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並發股骨頭壞死,並嚴重變形,塌陷和繼發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股骨頭置換術、全髖置換術、髖關節融合術失敗者。

全髖關節由人工髖臼和人工股骨頭組成。過去二者均用金屬,實踐症明並發症多,現已不用。

2、全髖關節置換後如何保養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3,5〕:康復的重點是減輕患者症狀,促進創口癒合,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具體方法:
(1)維持患側下肢於特殊低位:在髖關節無旋轉的情況下,取輕度外展位(20°~30°),在雙大腿之間安放枕頭保持兩腿分開,絕對避免患髖內收,必要時讓患者穿上「丁」字鞋或箱型足夾板防止髖內/外旋。
(2)由骨科醫生決定是否採用患肢持續皮牽引(同術前指導1.2)。
(3)對取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術後第2天取半坐位(30°~45°),坐位時間不宜過長,開始5分鍾,逐漸增加至15~20分鍾。而取後側入路切口的患者不宜過早坐起。
(4)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加強對髕骨的滑動和擠壓,同時進行髕骨周圍、膝關節後部及小腿後部的按摩與擠壓,防止關節粘連,改善患側下肢血液循環。
(5)繼續加強健側下肢各關節主動活動和肌力練習(同術前指導1.4)。
(6)術後第2天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或抗阻活動,由他人在患者足背、足底施加一定阻力,或做踝關節靜力性背屈、

3、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術後健康教育

一般是由手術醫生來制定的,因為全髖關節置換術不同的手術方式,術後的處理是不一樣的,即健康教育是不一樣的,比如什麼時候下地,患者側什麼時候負重,負重多少,什麼體位容易脫位等多種情況,都是要依靠術後的情況定。

與全髖關節置換護理查房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