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髖關節脫位如何診治?
按股骨頭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後和中心脫位,以後脫位最為常見,佔全部脫位的85%~ 90%。
(1)髖關節前脫位的分類、臨床表現及治療。
①分類閉孔下、髂骨下與恥骨下脫位。
②臨床表現與診斷。有強大暴力所致外傷史;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腹股溝處腫脹,可以摸到股骨頭;X 線片可以了解脫位方向。
③治療復位以Allis 法最常用。固定和功能鍛煉方法同髖關節後脫位。
(2)髖關節後脫位的分類、臨床表現及治療。
①髖關節後脫位的分類按有無合並骨折可以分為5 型。
單純性髖關節後脫位,無骨折,或只有小片骨片;髖關節後緣有單塊大骨折片;髖臼後緣有粉碎性骨折,骨折塊可大可小;髖臼緣及壁亦有骨折;合並有股骨頭骨折。
②臨床表現與診斷。明顯外傷史;明顯的疼痛,髖關節不能活動;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以在臀部摸到突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部分病例有坐骨神經損傷表現;X 線檢查,了解脫位情況及有無骨折。
③治療。
第1 型的治療:復位宜早,最初24 ~ 48 小時是復位的黃金時期,最好盡可能在24 小時內復位完畢。常用的復位方法Allis 法,即提拉法。復位後,用綳帶將雙踝暫時捆在一起,於髖關節伸直位下將患者搬運到床上,患肢作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2 ~ 3 周。不必石膏固定。需卧床休息4 周。卧床期間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2 ~ 3周後開始活動關節。4 周後扶雙拐下地活動。3 個月後可完全負重。
第2 ~ 5 型的治療:考慮到合並關節內骨折,日後產生創傷性關節炎的機會明顯增多,因此主張早期切開復位與內固定。
(3)髖關節中心脫位的分類、臨床表現及治療。
①分類。髖關節中心脫位可分為下列各型。單純性髖臼內側壁骨折(恥骨部分),股骨頭脫出於骨盆腔內可輕可重;後壁有骨折(坐骨部分),股骨頭向後方脫出可有可無;髖臼頂部有骨折(髂骨部分);爆破型骨折,髖臼全部受累。
②臨床表現與診斷。強大暴力外傷病史;後腹膜間隙內出血甚多,可以出現出血性休克;傷處腫脹、疼痛、活動障礙;大腿上段外側方往往有大血腫;肢體短縮情況取決於股骨頭內陷的程度;合並有腹腔內臟損傷的並不少見;X 線檢查可以了解傷情,CT 檢查可以對髖臼骨折有三維概念的了解。
③治療。髖關節中心脫位可以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合並腹部內臟損傷,必須及時處理。
第1 型的治療:輕度股骨頭內陷,髖臼骨折不重的可不必復位,需卧床休息10 ~ 12 周,作短期皮膚牽引以緩解症狀。內移明顯者,需用骨牽引復位,一般牽引4 ~ 6 周。3 個月後方能負重。
髖臼骨折復位不良者,股骨頭不能復位者,同側有股骨骨折者都需切開復位,用螺絲釘或特殊鋼板作內固定。
第2 ~ 4 型的治療:這類損傷髖臼損毀明顯,治療比較困難。
一般主張切開復位和合適的內固定。第4 型病例,髖臼損毀嚴重往往發生創傷性骨關節炎,必要時可施行關節融合或全髖置換術。
2、髖關節脫位的症狀表現有哪些?
1、兩條腿活動少,不一樣長;
2、大腿內側及臀部皮紋皺褶不對稱;
3、活動髖關節有彈響;
4、髖關節外展受限,即兩條腿不能自如地向外張開。
5、學習走路較晚,而且走起來像鴨步,站立姿勢異常。
3、髖關節脫位如何診斷?
由直接或間接暴力作用,使髖關節脫位,髖關節脫位時,常常傷及附近的韌帶、肌腱與肌肉,造成筋脈氣血受損,氣血凝滯,阻塞經絡,淤血內停,不適則痛。因而城關節疼痛或壓痛,活動時疼痛加重。受損之後。關節周圍受損,經脈受損,血溢脈外,故短時間內出現腫脹,如損傷血脈,則出現血腫,關節脫位後引起關節構造失常,關節周圍筋肉發生損傷,筋脈受損,筋束骨不利。故關節不能屈伸,活動功能障礙,不能站立行走。髖關節脫位患者均有明確外傷史。傷後破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不同類型脫位,可有不同姿態的畸形。後脫位者股骨呈內收內旋髖膝關節呈半屈位,下肢短縮;前脫位股骨呈外展外旋髖膝關節呈半屈位,患肢相對長度變長;中心型筋脫位症狀及功能障礙較輕,患肢相對長度變短。X線檢查可確定脫出部位並觀察有無合並骨折。
4、如何早期診斷及治療髖關節脫位
過香積寺(王維)
5、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該怎樣診斷?
大腿股骨和骨盆之間的關節稱髖關節,它與站立及行走的動作有關。先天性腦關節脫位是導致跛行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在新生兒時期得到診斷,只需簡單的治療就能收到滿意的效果。下面介紹簡便易行的診斷方法,有利於本病的期診斷:
仔細比較兩條大腿,患病一側大腿短而粗,皮膚皺紋增多;
給孩子換尿布時髖關節不能充分外展,有時尚可有彈響聲及彈跳的感覺;
小兒平卧,將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時,患病一側的膝部較健康一側的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