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舉例說明發展髖關節屈肌,伸肌,外展肌和內收肌的力量練習方法和伸展性練習方法。
髖屈力量:懸垂舉腿,直腿仰卧起坐;伸展性:弓步拉伸
髖伸力量:羅馬椅挺身,深蹲;伸展性:4字拉伸
髖外展力量:蚌式;伸展性:臀肌拉伸
髖內收力量:繩索機夾腿;伸展性:內收肌拉伸
2、髖關節脫位的問題。
您好:
從你提供的資料上看,一個嬰兒4個月時查出來有脫位現象,略談我的幾點粗淺觀點:
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
2、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
3、有時可合並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4、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應早期診斷,嬰兒期治療效果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後治療,即使非常成功35歲以後,都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是獲得痊癒的重要措施;
5、典型性先天性髖脫位,若能早期正確治療,在正常功能刺激下,發展成正常髖關節可能性很大,3歲內治療者有很高治癒率;
6、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份增加,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雖經正確治療,功能難達到正常;
7、建議你到301醫院骨科就醫,醫生會根據病情進行相應處理及治療。
以上僅供參考,祝你的女兒早日康復!
3、瑜伽打開髖骨的好處
瑜伽開髖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好處,例如:
1、促進髖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能力,可以幫助骨盆區域氣血循環,幫助溫養內臟器官。
2、柔軟髖部的韌帶肌群,放鬆身心,修正平時的不良狀態。
3、舒展的髖部讓我們步伐穩健,內心寬廣。
4、消除平日久坐,勞累對身體姿態的積累和傷害。
5、增強運動肢體的行動力,同時內在力量也得到加強。
(3)髖關節推動擴展資料:
瑜伽開髖體式:
1、睡天鵝式
從下犬式,右小腿來到墊子的前面,右膝靠近右手腕,右腳踝靠近左手腕。手向前爬行,直到頭碰到地上,保持10次深呼吸。換左邊重復同樣動作。
2、方塊式
坐直,把右小腿平行於墊子,左小腿放在右小腿上,保持平行,腳掌放鬆保護膝蓋。保持5次深呼吸,然後換左小腿在下方重復同樣動作。
3、青蛙式
趴在地上,大手臂和大腿往兩側打開,彎曲手肘和膝蓋並著地,在右膝下方墊張毯子。讓右膝蓋慢慢滑離身體,胸部放在墊子上,髖部慢慢沉向墊子。頭枕在重疊的雙手上讓髖部下沉,保持舒適的程度,保持5到10次深呼吸。
4、自由泳怎麼用髖部發力
在自由泳中,無論兩臂如何「交叉」,在一臂推水階段都要善於利用轉髖的力量,這樣才能獲得較大的前沖力。在轉髖的同時,「鎖定」肘關節,注意上臂的內收,體會「輕、飄、粘」的水感。髖部發力就是由髖部的轉動帶動臂和腿來推動水。轉髖角度大約在45度左右。髖部發力的時機就是手臂成高肘抱水姿勢之時。
5、正骶髂雙腿搖正法怎麼操作
骶髂關節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關節面構成的,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狀關節面,關節囊緊張,並有許多堅強的韌帶包裹,活動范圍極小,是人體軀干向下肢傳遞重量與支撐的關節,而雙足或兩側坐骨結節所受的外力,也必須通過骶髂關節才能傳到軀干。
骶髂關節半脫位,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他傷病而並發或就是該病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漏診。若脫位關節未被矯正可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麻等症狀。有的則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如月經不調,尿頻、尿急、遺尿、陽痿等)且久治不愈。實際上根源多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
急性骶髂關節損傷多由外傷所致,如彎腰搬取重物時姿勢不當;跌倒時臀部著地;肩擔重物時突然失足等,身體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轉移,身體來不及適應而導致骶髂關節錯位。根據受傷的姿勢與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關節向前或向後錯位。
前錯位:
發生於下肢伸髖屈膝的位置上,如劇烈奔跑、跳遠或勞動中一腿伸髖屈膝,用肩推重物時,大腿前部的股四頭肌強力收縮向前猛力牽拉髂骨,同時由於同側骶髂關節後面韌帶的作用,使骶髂關節向後旋轉,導致髂骨向前下錯位;
後錯位:
發生於下肢屈髖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溝壕、彎腰搬取重物時,大腿的後部肌肉強力收縮,牽拉髂骨向後,軀干、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導致骶骨向後上錯位。
診斷:
①外傷、勞損、產後、風寒濕侵襲、先天因素。
②繼發於其他疾病及損傷,如: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椎管狹窄、骨質增生、盆內臟炎症……(需排除關節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侵犯等) .
症狀:
一側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著地、負重及站立,行走困難。坐位時患側臀部不敢著力,常以健側臀部著床,患肢保持屈髖屈膝位,翻身困難,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經放射性痛(或麻)。鞍區症狀,腹股溝部及內收肌群痙攣性疼痛,其他內臟表現(如痛經、陽痿等)。
體征:
壓痛(關節部、梨狀肌、坐骨神經行程、內收肌群……)。髂後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長、腰椎側彎…… 患側骶髂關節處明顯壓痛,骨盆分離試驗,「4」字試驗及床邊試驗陽性
4、x線片:關節間隙不等寬,密度不均,骨盆傾斜。(或可見)恥骨聯合分離。
復位手法:
由於骶髂關節內外有堅強的韌帶固定,關節面耳狀面相互嵌扦咬合緊密,
(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認為是「不可動關節」,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鑒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復位尤其顯得重要。
2,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復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復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而對骶髂關節移位(錯動或半脫位),人們對其重視、認識,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復位手法的種類和熟練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紹。
3、以下介紹幾種經作者精選、改進和創編的有效手法供參考。這里必須指出的是,手法復位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患者屬於前脫位還是後脫位。這樣施術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則將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南其轅而北其轍了。(註:復位手法名稱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學准確,而只是為了形象化和便於記憶)。
骶髂關節半脫位若干復位手法
診斷
手法 前脫位 後脫位
側卧位 1 側壓法(患側在上)
2 雙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髖屈膝壓腹法
3 屈髖分膝法
4 推揉搖正法
5 頂—拉下肢法
一.仰卧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卧,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征: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卧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卧,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卧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
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范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
(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復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復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復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復位手段。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復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杠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並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杠桿:(連桿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杠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杠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松動狀態的「天佑鉤」
(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復位。此法是經典杠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關節錯位」是臨床上常見的損傷,是指骨關節之間,由於不同的損傷,使正常的解剖結構發生了微小錯位[1]。這種改變比半脫位程度輕,所以在X線攝片上還不能得到准確反映。中醫推拿科、傷科對以上損傷,不論從診斷上還是治療上均具有特色。 「椎骨錯縫」見於1983年版中醫高等院校教材(推拿學),臨床上又與「岔氣」、「屏傷」、「迸傷」的病因病機臨床特點極為相似。早在上世紀60年代樊春洲教授曾提出「小關節半脫位」之說,後又有小關節錯位[2]、小關節滑膜嵌頓症、小關節絞鎖症、小關節扭傷、小關節紊亂症,及小關節綜合征等稱法,名稱雖各有異,但其發病過程,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手法效果均有共同之處,故常為一談[3]。本文在匯總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就骶髂關節錯位的概況做一總結。
八、手法治療成功的標志:復位時多數可聽到關節「咔嚓」聲響或關節輕度移動感。術後檢查兩側髂後上棘在一水平線上,即兩側髂嵴等高、雙下肢等長,患者痛減方為復位成功[8,15]。
存在問題:(1)稱呼較為混亂,又稱骶髂關節半脫位、骶髂關節滑膜嵌頓症、骶髂關節絞鎖症、骶髂關節扭傷、骶髂關節紊亂症及骶髂關節綜合征等 [3,14,16]。(2)診斷和療效評價方面缺少客觀指標,多為主觀性的內容。如用拇指觸摸髂後上棘來判斷錯位及有無復位等。(3)骶髂關節錯位的許多診斷標准不具備特異性。如「4」字試驗、床邊試驗、擠壓骨盆和骨盆分離試驗陽性主要見於強直性脊柱炎和緻密性髂骨炎等,不一定就是骶髂關節錯位所特有。骨盆正位片X線示患側骶髂關節密度增高,關節下緣骨質增生,兩側關節間隙不等和毛糙等徵象多見於強直性脊柱炎。即使形態上有改變,也往往由於投照時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不確定(4)治療上多採用手法治療,但所謂的特異性手法缺少對照研究的驗證。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專業的同道們認真地加以研究,解決這些學科的核心問題,以提高本學科的科學性和治療水平。
參考文獻
1.孟鋒. 論「骨錯位」「筋出槽」理論的臨床應用[J]. 北京中醫,1997,16(1):31-32.
2.魏徵. 脊椎病因治療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M].1987.2-3.
3.李爾年,方偉. 34例「椎骨錯位」的手法冶療報道[J]. 按摩與導引, 2002,18(4):59-60.
4.欒明擁,欒明義,汪超等. 欒氏正骨診治骨關節錯位的特點[J]. 遼寧中醫雜志,2002,29(8): 462-463.
5.蔡克冬,池開宇. 骶髂關節骨錯位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9例臨床分析[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1998,6(4):39-40.
6.張玉森,葛玉華. 手法整復加針灸治療骶髂關節半脫位68例. 湖南中醫葯導報2002, 8(5): 275.
7.姜躍國. 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治體會[J]. 中國骨傷,2001,14(2):73.
8.黃樹林,張國強. 中老年骶髂關節骨錯位98例治療體會[J]. 中醫正骨,1997,9(3)::34.
9.吳荷生. 綜合療法治療少兒髖關節錯位50例[J]. 實用中醫葯雜志, 2001,17(3):18.
10.龍國峰. 手法治療產後骶髂關節錯位[J]. 按摩與導引, 2001,17(6):67.
11.卜會亭. 推按拉腿法治癒骶髂關節後側半脫位[J]. 中國民間療法,1997,(1):14-15.
12.龍山客. 骶髂關節錯位的診療與漏誤診討論[J]. 按摩與導引, 2003,19(1)::59.
13.賀宗禮,李永清,賀亞萍. 手法治療骶髂關節錯位123例[J]. 廣西中醫葯, 1996,19(3):11.
骶髂關節半脫位其實十分常見,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他傷病而並發或就是該病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漏診。若脫位關節未被矯正可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麻等症狀。有的則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如月經不調,尿頻、尿急、遺尿、陽痿等)且久治不愈。實際上根源多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由於很多醫務人員對這一問題缺乏足夠重視或至今仍不太熟悉這一病症,我們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紹(當然也只能是擇其要領)。
(一)診斷要點:
病史:
①外傷、勞損、產後、風寒濕侵襲、先天因素。
②繼發於其他疾病及損傷,如: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椎管狹窄、骨質增生、盆內臟炎症……(需排除關節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侵犯等)
症狀: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經放射性痛(或麻)。鞍區症狀,腹股溝部及內收肌
群痙攣性疼痛,其他內臟表現(如痛經、陽痿等)。
體征:壓痛(關節部、梨狀肌、坐骨神經行程、內收肌群……)。髂後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長、腰椎側彎……
4、x線片:關節間隙不等寬,密度不均,骨盆傾斜。(或可見)恥骨聯合分離。
(二)復位手法:
由於骶髂關節內外有堅強的韌帶固定,關節面耳狀面相互嵌扦咬合緊密,
(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認為是「不可動關節」,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鑒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復位尤其顯得重要。
2,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復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復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而對骶髂關節移位(錯動或半脫位),人們對其重視、認識,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復位手法的種類和熟練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紹。
3、以下介紹幾種經作者精選、改進和創編的有效手法供參考。這里必須指出的是,手法復位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患者屬於前脫位還是後脫位。這樣施術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則將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南其轅而北其轍了。(註:復位手法名稱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學准確,而只是為了形象化和便於記憶)。
骶髂關節半脫位若干復位手法
診斷
手法 前脫位 後脫位
側卧位 1 側壓法(患側在上)
2 雙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髖屈膝壓腹法
3 屈髖分膝法
4 推揉搖正法
5 頂—拉下肢法
一.仰卧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卧,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征: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卧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卧,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卧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
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范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 (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復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復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復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復位手段。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復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杠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並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杠桿:(連桿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杠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杠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松動狀態的「天佑鉤」 (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復位。此法是經典杠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韌帶痙攣或攣縮等原因,某些關節緊張度較大,活動度較小,在施行這一手法時,常可因髖部、大腿兩側或腹股溝部的肌肉韌帶受到牽拉而感到一過性疼痛。此時醫者應立即將患者雙腿迅速屈髖屈膝懸抱於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緩解。必要時術畢再以放鬆手法適當按摩髖部、兩大腿外側及腹股溝部肌肉,緩解其痙攣。
5、此法應在患者閉目,注意力集中於腹部雙手及深呼氣時,瞬間完成,如此,患者雖有可能有一過性疼痛,但卻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緊張,注意力集中於醫者雙手上,則全身及肌肉處於緊張防衛收縮狀態,此時用力壓膝強行復位,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故不可取。
6、此法對老年人,骨質疏鬆者宜慎重使用(確有必要時,可施以輕緩手法,多次進行,而不必強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術時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結核、腫瘤、骨折、股骨頭壞死、嚴重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復位。
8、必要時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溝部相應病變處先行針刀松解,然後再施以復位手法,效果會更好,痛苦也會明顯減輕,
第六節 恥骨聯合分離及尾骨脫位復位手法
一.恥骨聯合分離復位手法
(一)體位:側卧位,屈髖屈膝。
(二)手法:醫者雙肘部置於患側臀部,用力下壓3次,術畢。
說明:
1、恥骨聯合分離症在骨盆外傷及產婦分娩中常可出現,根據局部疼痛、
壓痛、觸診檢查及X線片確診不難。但恥骨聯合分離常常是三維立體分離,不僅僅是左右分離,且常可伴有上下、前後方向的錯位,多同時伴有骨盆的扭轉傾斜。因此單純用側卧下壓法只能使左右方向復位,此時尚應配合腰骶椎側卧斜扳及骶髂關節復位兩種手法,由此推動恥骨聯合分離的三維復位。
2、若病程較長,局部疼痛持續較久者,可在局部先以針刀松解疤痕粘連,並注射少量強的松龍之類葯物,以助無菌性炎症吸收,再施以手法復位,效果更好。
3、復位後必要時可以寬布帶(或彈性內褲)束裹骨盆,固定1—2周,以鞏固療效,
二.尾骨半脫位肛內復位法
(一)體位:患者側卧位,面向里,醫者站於患者身後。
(二)手法:醫者食指套滅菌指套(或手套),肛門部沾塗少許醫用石蠟油或肥皂水先行潤滑之,然後令患者慢慢呼氣,食指自舡門緣徐徐滑入肛門並深入裡面,當隔著直腸後壁觸及脫位之尾骨尖時,即用指尖將其鉤住,再以輕緩之力慢慢向後方(背側方向)鉤帶復位,同時注意調整左右方向,直至正確對位為止。
(三)說明:
1、尾骨脫位在臀骶尾部外傷中十分常見,可單獨發生,也可伴有尾骨骨折。如果急性脫位不予糾正,造成慢性,骶尾部可長期遺留疼痛不適(有的可持續數年),因此急性期及時復位十分重要。
2、復位時手法必須輕柔,切忌粗暴,以免傷及直腸後壁或引起醫源性肛裂。
3、骶尾部常同時伴有軟組織挫傷,急性挫傷可行局麻封閉;陳舊性損傷有壓痛點者可配合針刀松解術後,再行肛內手法復位。
4.若慢性脫位日久,手法復位已難以糾正,若骶尾部行針刀松解及葯物注射後,疼痛已經解除,則尾骨脫位可不予處理。
6、如何最佳地用髖關節運動啟動下桿
原地徒手練習法
(1) 兩腿左右開立(大於肩寬),體前屈,兩臂伸直,手握踝,復原姿勢後連續做。
(2)原地弓步壓腿頂髖。要求軀干與地面垂直,前腿大小之間大於90度,後腿伸直,腳前掌撐地,身體重心壓在前後腿的結合點上,主要牽拉後腿前側的腹股溝部位。
(3)左腿伸直,前腳掌著地頂髖,雙手抱右膝,使其盡量觸胸。兩腿交換做。
(4)前後劈腿:兩膝伸直並前後保持在一直線上,上體保持正直,難度逐漸加大,使髖部接觸地。
(5)左右劈腿:兩膝伸直,兩腿左右分開,上體盡量保持正直,盡量使兩腿和臀部完全觸地。進行時可兩手扶地,逐漸加大難度。
(6)左腿屈膝下蹲,右腳側伸直成左弓步,腳尖綳直,右手壓右髖,兩腿交替做。
(7)兩腿側分成坐勢,兩臂上舉,做體前屈轉髖伏地動作。
(8)仰卧雙腿交替側擺轉髖:上體仰卧姿勢不變,兩腿交替側擺,擺動腿的大腿與上體基本成直角,擺至觸地後回擺。
(9)肩肘倒立姿勢,兩手撐腰。兩腿前後交叉擺腿以提高髖部扭轉幅度。
3.2行進間練習法
(1)行進間做弓箭步,增大送髖幅度。
(2)行進間的屈體壓腿:上體盡量前屈做有節奏的振動動作,膝關節充分伸直。
(3)行進間單腿屈膝外展:一側大腿外展,屈膝,與髖關節成90度,另一腿髖,膝,踝三關節始終保持充分蹬直,兩腿交替做。
(4)行進間連續做正踢腿,里合腿,外擺腿練習。要求正踢腿勾腳尖,里合腿,外擺腿劃圓盡量大寫些。
(5)行進間做擺臂跑跳步動作練習。
(6)行進間做體轉跑步動作練習。
(7)行進間做髖下擊掌跑跳步動作練習。
(8)行進間做交叉步轉髖練習,練習時上體要保持正直。
(9)高抬腿練習:要求通過高抬腿充分伸展後蹬腿的一側髖,高抬擺側骨盆,保持一個高重心,重心是使骨盆支撐腿這個支點的額狀軸,垂直軸,尤其是骨盆的水平面繞點狀軸運動的能力,從而起到加大運動幅度的作用。
(10)後蹬跑練習:要求擺側骨盆的額狀面繞垂直軸轉動,提高骨盆繞三軸運動的能力。跑時支撐腿,膝,踝三關節充分蹬直,其支撐反作用力應通過身體重心與軀干,最後以腳尖離地。同時擺動腿大腿前擺高抬,推動骨盆部位前移,並與支撐腿保持平衡。
(11)雙足或單足起跳的多級跳:多級跳時注意上體基本正直,積極前擺高抬大腿,落地用全腳掌,髖的伸展幅度要大,上下肢配合協調。
利用器械練習法
(1)面對肋木站力,兩手扶肋木,連續做前擺腿和後蹬腿:做前擺時膝可伸直也可微屈,擺動發力時迅速有力,擺動幅度要大,後擺幅度小且放鬆;做後擺時,後擺幅度要大,挺髖,前擺幅度小且放鬆。髖關節周圍肌群發力。
(2)面對肋木,前擺置於肋木上,後腿伸直用前掌支撐地,身體重心壓在兩腿上,做髖部用力向前下方頂送動作。
(3)面對肋木站力,兩手扶肋木,連續做側擺腿:要求膝關節放鬆,內擺時幅度小且放鬆,外擺時幅度要大,注意髖關節周圍肌群發力。
(4)側對木架站立,右手扶架,左腿支撐,右腿屈膝置於木架上,挺胸,頭後仰,接著做體前屈動作,復原姿勢後反復做。
以上的練習,由於動作舒展大方,難度低,幅度大,變化多,易掌握,因此很適宜男女孩練習,而運動強度較大,經常練習對提高蹬擺力量,強化送髖運作,對身體各部分的協調配合很有幫助,也可作為訓練的素質練習內容。
7、怎樣鍛煉才能讓自己的肌肉瞬間爆發力增強?
想提高爆發力,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是用自己一次能完成20到25次動作的負荷進行高頻率高速度的動作練習,但不用練習到力竭,只要練習到感覺到速度下降就停止,然後組間充分休息,恢復肌肉力量,准備進行下一組。
切記,爆發力訓練的關鍵在於保持整個訓練過程中的動作速度,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練得再拚命再累,也只是在練耐力,爆發力不會有太大提高。當在訓練中感覺肌肉疲勞無法保持動作速度了就停止練習或者轉入耐力訓練,再勉強苦撐下去也沒什麼效果。
推薦幾個提高爆發力的經典練習,這幾個練習都是能迫使自己把動作速度提到最高的:
1,杠鈴/啞鈴平推:將杠鈴或啞鈴托在胸前與肩齊高(重量以自己無法進行前平舉為准),然後快速向體前推出,手臂伸直後主動用力快速拉回,如此連續完成動作。這個練習可以有效提高手臂和胸背部肌肉的爆發力,對出拳的速度和力量有很大好處。
2,連續蛙跳:動作都知道就不多說了,關鍵點在於落地時完全蹲下,落下後起跳速度要快,做到連續兩個字,空中充分展開身體,盡量往高往遠跳,然後收腹團身落地,也可以穿上沙背心等負重增加強度。這個練習可以快速提高腿部和腰腹部的爆發力。
3,高翻:就是舉重運動員在完成挺舉時完成的從提起杠鈴到翻腕托到胸前的這個運動過程,翻起後快速放下,在杠鈴還沒落地時再次提起,如此反復進行。這個動作可以提高手臂和整個身體背部肌肉的爆發力,尤其對腰部的爆發力效果明顯。
4,擊掌俯卧撐:俯卧撐大家都不陌生,只是在撐起時快速用力讓身體騰空,在落地之前完成擊掌動作,可以從擊一次掌到兩次三次,不斷提高難度。曾見一摔跤高手可以從俯卧撐姿勢直接推起到筆直站立,其爆發力之強由此可見。
5,俯卧撐跳:這個動作不是用手臂的力量而是腹肌的力量,方法為:俯卧撐姿勢,腰部放鬆塌下,然後腹肌用力收縮,腰臀部向上拱,以此力量帶動全身彈起,落地仍成俯卧撐姿勢,如此反復練習。這個練習對腹胯部爆發力提高極有好處。
以上五個練習基本將全身各部肌肉都包含在內,而且都是要用快速動作才能完成,所以能強迫練習者自動以最高速度去完成動作。有心者可一直堅持,效果絕不會讓令人失望
提高速度素質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速度素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身體素質,也是作為學校業余體育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提高學生的速度能力,也是一直思考、研究的問題。影響速度的直接因素是步長與步頻。如何在盡量快的頻率下,盡可能大的增大步長和在保證盡量大的步幅的情況下,提高頻率,是在平時訓練中始終注意的問題。
一、強調「屈蹬技術」
屈蹬技術是指跑步時後腿屈腿蹬地技術。因為膝關節的最佳發力角度約為155度,蹬地時膝關節保持這個角度不僅能最大限度發揮關節、肌肉的力量,同時也減小了後群肌肉被拉傷的可能性,並且小腿前傾角度變小,使蹬地角減小,從而增大了向前的推動力。屈蹬技術縮短了大腿的擺動半徑,增大了大腿前擺的速度,也減少了後蹬轉為前擺的時間,同時以膝關節的被動緩沖代替踝關節的緩沖。從而使步長與步頻得到提高,進而提高了動作速度和位移速度。
二、注重「擺動式」跑法
現代短跑技術注重擺動效果,注重在高速中整體運動環節的協調配合。強調臂與腿、臂與臂、腿與腿的擺動與配合。因為跑的速度取決於以髖為軸的大腿後擺功率的大小。短跑技術視為以髖為軸的高速擺動,後蹬應視為以髖為軸擺動的繼續。因而只有重視擺動腿以髖為軸的高速伸髖擺動和蹬地腿以髖為軸積極有力後擺的擺動式跑法,同時注意學生高速跑中的放鬆技能訓練,才能更好的提高跑的速度。
三、提高髖關節的靈活性
雖然大腿上抬角度與短跑速度無關,大腿應自然上抬,但是良好的髖關節的靈活性可以減小韌帶活動的粘滯性和髖關節活動的阻力,增加關節的活動幅度,從而使步長與步頻得到提高。發展髖關節靈活性的方法很多,通常分為靜力性練習和動力性練習,比如:跨欄跑、跨欄步、正踢腿、側踢腿、外擺腿、里合腿、交叉跑、原地轉髖等。
四、加強快速力量練習
快速力量對於提高短跑成績非常重要,其實質是在單位時間內快速運動的能力。但是快速力量體現的「快」應與短跑的性質一致。較好的快速力量能夠減少、縮短騰空時間,使小腿積極有力的快速扒地,從而產生較快的動作速度和移動速度。一般訓練手段有:(1)以最大強度的85%的力量練習爆發力3 x 4,,組間以充分恢復為准。(2)以最大破強度的95%的力量練習2 x 2,組間以充分恢復為准,突出一個「快」字。(3)肌肉超等長收縮練習:最快速度跳台階、跳倒置的欄架、跳深、蛙跳、屈身跳.(4)起動力量練習:利用上(下)坡負重起跑、聽信號變向跑、折返跑等。
五、加強手臂的絕對力量,提高腳趾、腳踝的力量
首先,擺臂力量強能加大腿部蹬伸的力量、增加步幅。因為單側手臂快速由後向前加速擺動過程中產生的力量能通過軀干傳遞到同側腿,加大了對地面的壓力,相當於加大了地面對蹬地腿的反作用力,從而提高了蹬地效果、加大了步長。當單側臂由前向後擺動,同側腿著地時,手臂下擺的慣性力,可以加快後蹬,從而減少緩沖時間。其次,手臂的擺動能克服單腿後蹬產生對人體的偏心力,從而維持了身體平衡。同時上肢的積極擺動帶動軀干積極移動,從而充分地延長了大腿前擺的有效距離,增加步幅。最常用的練習有:卧推、雙杠臂屈伸、俯卧撐、跳推等。同時良好的腳趾腳踝的力量能增加後蹬力量及前擺的扒地速度,減小扒地時腳與地面的相對速度,增加了蹬地效果。就象物理學中所講「當一個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即使給它一個很小的力也會產生很大的加速度」,因而,腳趾腳踝的力量練習不容忽視。練習方法通常有:直膝跳、負重提踵、跳台階等。
六、重視腰部力量練習
腰部力量不僅是人體內部最大的能量儲存環節,也是人體獲得水平位移的重要動力來源,是銜接和傳遞上下肢力量的中樞。腰部力量強有利於保持人體疾跑時的正確身體姿勢和各環節用力系統的整體性,使身體重心在垂直方向上波動小,從而提高了成績。通常練習方法有:「v」形起、負重轉體、懸垂舉腿、俯卧抬上體等。
8、髖部深蹲橫移是啥?
就是深蹲姿勢往左或往右移動!類似於蟹步!
保持深蹲姿勢,左右移動!
由對策腿發力蹬地,把另一側退向方向推動。
是鍛煉臀中小肌肉的一個動作,很好用!如果搭配一根彈力帶,效果會更好。
9、如何提高髖關節的運動幅度
原地徒手練習法
(1) 兩腿左右開立(大於肩寬),體前屈,兩臂伸直,手握踝,復原姿勢後連續做。
(2)原地弓步壓腿頂髖。要求軀干與地面垂直,前腿大小之間大於90度,後腿伸直,腳前掌撐地,身體重心壓在前後腿的結合點上,主要牽拉後腿前側的腹股溝部位。
(3)左腿伸直,前腳掌著地頂髖,雙手抱右膝,使其盡量觸胸。兩腿交換做。
(4)前後劈腿:兩膝伸直並前後保持在一直線上,上體保持正直,難度逐漸加大,使髖部接觸地。
(5)左右劈腿:兩膝伸直,兩腿左右分開,上體盡量保持正直,盡量使兩腿和臀部完全觸地。進行時可兩手扶地,逐漸加大難度。
(6)左腿屈膝下蹲,右腳側伸直成左弓步,腳尖綳直,右手壓右髖,兩腿交替做。
(7)兩腿側分成坐勢,兩臂上舉,做體前屈轉髖伏地動作。
(8)仰卧雙腿交替側擺轉髖:上體仰卧姿勢不變,兩腿交替側擺,擺動腿的大腿與上體基本成直角,擺至觸地後回擺。
(9)肩肘倒立姿勢,兩手撐腰。兩腿前後交叉擺腿以提高髖部扭轉幅度。
3.2行進間練習法
(1)行進間做弓箭步,增大送髖幅度。
(2)行進間的屈體壓腿:上體盡量前屈做有節奏的振動動作,膝關節充分伸直。
(3)行進間單腿屈膝外展:一側大腿外展,屈膝,與髖關節成90度,另一腿髖,膝,踝三關節始終保持充分蹬直,兩腿交替做。
(4)行進間連續做正踢腿,里合腿,外擺腿練習。要求正踢腿勾腳尖,里合腿,外擺腿劃圓盡量大寫些。
(5)行進間做擺臂跑跳步動作練習。
(6)行進間做體轉跑步動作練習。
(7)行進間做髖下擊掌跑跳步動作練習。
(8)行進間做交叉步轉髖練習,練習時上體要保持正直。
(9)高抬腿練習:要求通過高抬腿充分伸展後蹬腿的一側髖,高抬擺側骨盆,保持一個高重心,重心是使骨盆支撐腿這個支點的額狀軸,垂直軸,尤其是骨盆的水平面繞點狀軸運動的能力,從而起到加大運動幅度的作用。
(10)後蹬跑練習:要求擺側骨盆的額狀面繞垂直軸轉動,提高骨盆繞三軸運動的能力。跑時支撐腿,膝,踝三關節充分蹬直,其支撐反作用力應通過身體重心與軀干,最後以腳尖離地。同時擺動腿大腿前擺高抬,推動骨盆部位前移,並與支撐腿保持平衡。
(11)雙足或單足起跳的多級跳:多級跳時注意上體基本正直,積極前擺高抬大腿,落地用全腳掌,髖的伸展幅度要大,上下肢配合協調。
利用器械練習法
(1)面對肋木站力,兩手扶肋木,連續做前擺腿和後蹬腿:做前擺時膝可伸直也可微屈,擺動發力時迅速有力,擺動幅度要大,後擺幅度小且放鬆;做後擺時,後擺幅度要大,挺髖,前擺幅度小且放鬆。髖關節周圍肌群發力。
(2)面對肋木,前擺置於肋木上,後腿伸直用前掌支撐地,身體重心壓在兩腿上,做髖部用力向前下方頂送動作。
(3)面對肋木站力,兩手扶肋木,連續做側擺腿:要求膝關節放鬆,內擺時幅度小且放鬆,外擺時幅度要大,注意髖關節周圍肌群發力。
(4)側對木架站立,右手扶架,左腿支撐,右腿屈膝置於木架上,挺胸,頭後仰,接著做體前屈動作,復原姿勢後反復做。
以上的練習,由於動作舒展大方,難度低,幅度大,變化多,易掌握,因此很適宜男女孩練習,而運動強度較大,經常練習對提高蹬擺力量,強化送髖運作,對身體各部分的協調配合很有幫助,也可作為訓練的素質練習內容。
10、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
1.髖臼發育不良是前提,而髖關節脫位是最終發展的結果。所以,他們往往是並存的。
2.樓上的已經把症狀描述的很詳細了,簡單的說就是:
雙側脫位-----走路搖擺,鴨行步態。
單側脫位-----患肢短縮的一系列症狀,比如:加氏征陽性( 將小孩平卧,兩下肢屈膝到85°~90°之間,兩踝放平對稱位,發現兩膝有高低)。
另外,其他的關節檢查(比如Ortolani征等建議專業醫生檢查)。
3.片子還是明確診斷的重要的依據。簡單可靠。
4.治療的問題:
一般,3周歲的兒童也可以考慮全麻下手法復位,然後石膏外固定。如果脫位嚴重或手法復位失敗既要考慮手術治療了。
.